分享

颜之推的读书观

 留送书屋 2022-10-21 发布于北京

颜之推是中国南北朝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祖籍山东临沂,生于湖北江陵。他历经四朝,目睹士族教育的弊端,将自己亲见亲闻和立身、治家、处世的道理,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整顿家风,告诫子孙。全书共二十篇,论及教子、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等问题。《颜氏家训》成书以后,备受推崇,被誉为“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书中提出的教育观、读书观,对后世影响深远。论及儿童早期教育的观点非常超前,令人佩服。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颜之推就倡导“教儿婴孩”,明确提出“胎教之法”。他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声音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颜氏家训·教子》)

颜之推关注教育,也重视读书,将读书学习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提出了一系列很有见地的读书观,值得我们借鉴。他的读书观既继承了孔子、荀子、刘向等古代先贤的读书思想,又提出了自己关于读书学习的独到见解,立论平实、旁征博引,自成一家之言。这些观点集中反映在《颜氏家训·勉学》一文之中(见《大中华文库·颜氏家训》,外文出版社,2004年第1版)。

读书学问,明目修身。颜之推十分重视为何读书的问题。他在《勉学》一文中谈道:“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认为,人之所以要读书求学,本来就是为了开发心智,提高辨别能力,以利于自己的品行。他在文章中列举了读书对人们开启心智、修身利行的种种作用。例如,通过读书,能看到古人如何孝顺父母,怎样侍奉父母,转而效法古人;通过读书,看看古人如何忠于职守,在危险关头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惜牺牲生命;通过读书,看到古人如何恭谨俭朴、谦卑自守,以礼让为教化的根本;通过读书,还能看到古人如何少有私欲、周济贫困、宽仁大度、通达乐观、刚正不阿、讲求信义等。凡此种种,各方面的品行,都可以通过读书加以培养。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古往今来,论述不少。孔子就强调读书重在修身。他在《论语》中多处谈到读书与修身的问题。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始终关注读书人的道德修养,将道德修养与读书学习紧密相连。他所忧虑的是品德不培养,学问不讲习。颜之推提出读书学问在于开心明目、修身利行的观点,与古代圣贤的观点一脉相承,深化了人们对读书意义的认识。通过读书,不仅能开启心智,启迪智慧,获得知识,还能穿越古今,效仿历代先贤,培养道德品行。

学习犹种树,春华而秋实。颜之推强调读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心浮急躁。他提出:“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之推在这里将读书学习喻之为“种树”,他认为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玩赏花朵,秋天收获果实。讲论文章,是玩赏春天的花朵;修身利行,是收获秋天的果实。颜之推关于学习犹如种树的观点,既比喻形象,又富含哲理:读书学习犹如人们在自己的心灵播下智慧的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需要一个长久培育的过程,需要精心呵护,不可揠苗助长,不能一蹴而就。管子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见《管子·权修》)读书学习犹如种树,或是十年之计,实则也是终身之计。颜之推的观点还表达了另一层意义:读书学习虽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也不能漫无目的,要追求学习的效果,即春华而秋实,而且要以“修身利行”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少而至老,学而不倦。颜之推鼓励终身读书学习。他谈道,“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颜之推在文章中列举了许多从小到老学而不倦、学而有成的榜样,以规劝人们终身学习。孔子讲五十岁开始学习《易经》,就可以不犯大错了。从魏武帝曹操,到东汉末年的袁遗,都是少年时期勤奋学习,到老年也不厌倦的典范。从曾子、荀子、公孙弘,到朱云、皇甫谧,皆为晚学,无一不是学有所成的榜样。当时有人认为到了结婚加冠之年,学习已经晚了,颜之推对此提出批评。他说,这就好比面对一堵墙壁什么也看不见,是非常愚蠢的。他继承了汉代文学家刘向的读书观,提出:“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在颜之推看来,到老了再开始学习的人,虽不如少年像太阳初升时放出的光芒,但总是比闭着眼睛什么也看不见的人强,人的一生就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从刘向到颜之推,有一个共同的读书观:学无迟暮,终身学习。

学习所以求益,切勿自高自大。颜之推强调读书学习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如此才能受益。他说:“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于鸱枭(猫头鹰一类的鸟)。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颜之推认为,学习是为了自己受益,如果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不敬重长者,看不起同辈,招致大家痛恨。如此自损,何谈受益,不如不学。在颜之推看来,一个人能否保持谦虚的态度,还与一个人的学习初衷或学习目的有关。他谈道:“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他深刻阐明了两种不同的学习观或读书观:一种是学习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以造福社会;另一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而夸夸其谈,通过学习以谋求个人仕途。前者会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后者可能会采取盛气凌人的学习态度。颜之推谈到的两种学习观,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学风,对今天的读书学习仍有借鉴意义。

农商工贾,可为师表。颜之推既鼓励人们向书本学习,也主张向社会学习,特别是要向劳动人民学习。他谈道:“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他认为,无论是农夫、商人,还是工匠、渔民等,他们之中都有贤明之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广泛地向他人学习,以成就人们的事业。颜之推早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就提出读书人要广泛地向劳动人民学习,这是很了不起的。读书学习在于博学多闻,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荀子曾经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博学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社会学习,还要向他人学习,特别是要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以检验自己的书本知识,丰富社会实践知识,增长实际的本领和才干。

学而好问,切磋相起。颜之推提倡读书要切磋讨论、相互启发。颜之推谈道,“《书》曰:'好问则裕。’《礼》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坐,谬误差失者多矣。”颜之推在这里谈到的读书要求有两层意思:一是主张学而好问,《尚书》讲得很清楚,多问才能做到学识广博,知识充裕,即“好问则裕。”二是强调切磋讨论。他认为,《礼记》上讲得很明白,“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独自一人学习而不与他人共同探讨,就会孤陋寡闻。所以,读书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如此才能到达通晓明白、相互提升的目的。从颜之推的论述看,读书不仅要自己读,还要与人一起读。我们今天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提倡共读共享,举办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成立读书小组,创建线上线下读书群,大家分享交流读书的心得和方法,就相关主题,各抒己见,开展深入讨论,提升了读书学习的效果,这正是“切磋相起”的好方式,值得深入推广。

必须眼学,勿信耳受。颜之推劝勉人们,读书做学问要扎实严谨,谈话写文章不能道听途说。他说,“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江南闾里间,士大夫或不学问,羞为鄙朴,道听途说,强事饰辞:呼征质为周、郑,谓霍乱为博陆,上荆州必称陕西,下扬都言去海郡……凡有一二百件,传相祖述,寻问莫知原由,施安时复失所。”颜之推在这里列举了一些治学不严、道听途说的现象。当时江南民间一些士大夫不愿勤学好问,担心被别人说成粗鄙浅薄,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来装饰门面,以示高雅博学。有的将抵押说成周、郑,将霍乱说成博陆,上荆州说成去西安,下扬都说成去海郡。如此等,都是传相祖述,不问缘由,用到文章中不得其所,用在谈话中不伦不类。所以,颜之推告诫人们,谈话作文,援用古代例证,必须是亲眼从书里所读到的,不能轻易相信耳朵听来的东西。“必须眼学,勿信耳受”,这是古代先贤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在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道听途说的东西不少,真假难辨,莫衷一是。如果是读书,就要多读原著,多看原文,少看注释解读,方能了解原义;如果是治学,引经据典,就要亲自看到原文,亲自核实原本,切勿道听途说,避免以讹传讹。

颜之推勤奋读书,博学多才,堪称读书的典范。他的读书观,既是自己一生读书经验和方法的总结,也是对前人读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将中国古代先贤关于读书学习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方法,加以整理、提炼、总结,对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全民阅读、提高人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成效,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