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桥本氏病看中医情志治病

 遇见I中医 2022-10-21 发布于贵州

   
  人体的甲状腺位于颈部前下方,分为左右两个腺叶,中间由峡部相连,像蝴蝶形状。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有四类: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桥本氏病是甲状腺炎的一种,因其女性多见,可以说是女人的忧伤,男女发病率为1:6。

  桥本甲状腺炎又称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是一种以自身甲状腺组织为抗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临床中最常见的甲状腺炎症。近年来发病率迅速增加,但是病因尚不清楚。有家族聚集现象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桥本甲状腺炎:

1.甲状腺肿大。局部有压迫感或隐痛或压痛。

2.全身乏力,易感冒,易疲劳,易激动。

3.查血清TGAb、TPOAb为阳性

   桥本氏甲状腺炎的治疗:西医学对桥本是观察,出现甲亢就对症治疗,出现甲减就补充甲状腺激素。桥本的演变可以是甲亢,可以是甲减,也可以甲功正常,但是最终的结局是甲减。桥本甲减患者服用甲状腺素后,甲功可以正常,但是患者乏力,易疲劳,易感冒,易急躁易怒的不适感时常存在,成为困扰,却没有适合的西药来缓解。

   中医学治疗桥本有绝对优势,并且效果显著。桥本氏病以颈前肿大为主要表现的属于中医瘿病的范畴。省中医自制药消瘿片散结片可以口服,另外青黛散加减,醋调,敷局部可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患者抑郁焦虑,乏力,易疲劳,属于中医情志失调致病,所以治疗原则疏肝健脾,解郁散结。

    中医认为甲状腺疾病主要与情志失调有关,临床也常常发现: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或者诱发加重的原因往往与长期思虑过度、情绪不宁、着急上火等情志因素有关。因此,情志因素不仅对甲状腺疾病的发病及诱发有关,还大大影响着甲状腺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可发现有很多甲亢患者在抗甲状腺药物减量或维持治疗期间甚至停药以后,因为生气上火病情出现了反复。对此,西医的解释是与甲状腺相关抗体滴度有关。但在临床工作中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患者的反复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治疗甲亢时特别注重应用疏肝清热治法。甲状腺结节的患者常常在手术后1、2年就又长出多个结节,有的不到50岁已经做2次手术了,又长出新的结节来,病人不知如何是好?

     首先,对于这样的患者中医治疗上强调疏肝健脾,化痰消瘿;而患者自身也要注重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包容、多理解。

     亚甲炎患者往往越是着急,病情越不容易控制,反复发热,疼痛难忍,烦躁不安,而中医应用清肝泻火,消瘿止痛治疗常获得良效。

     至于甲减,则常与性格抑郁,思虑过度,肝郁侮脾,脾肾阳虚有关,中医治疗上常给予疏肝健脾温肾之法。

    中医重视人的情志活动对疾病的影响。所谓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所作出的生理反应。人有七情六欲,所谓七情指:怒,喜,思,悲,恐,惊,忧。七情紊乱会影响五脏六腑,影响气机运行。

    古人把七情概括为五志:怒,喜,(忧)思,悲,(惊)恐。《素问·举痛论》曰:“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等。原来过激的情绪活动会导致气机的运行的混乱,进而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反之人体因为病痛折磨,也会出现焦虑,恐惧,胡思乱想,愤怒,忧伤等情绪变化。

   治疗情志疾病,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情志之间的相克关系治病。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

    关于情志相胜的故事,我们最熟悉的恐怕就是《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了。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自己中了举人的消息后,狂笑不止,旁人怎么也不能使他安静下来。就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素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随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

     这就是《黄帝内经》上所说的“恐胜喜”。这种情志相克(或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属于心理疗法。明·吴昆《医方考》说:“情志过极,非药可愈,须以情胜。”

    这样的治病例子,古人留下很多。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笑这糊涂医生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时间久了居然治好了抑郁症。一年后,老中医与巡按大人相遇,说:“君昔日所患之病,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这个逗笑疗法让人心情欢喜,是中医疗法中最有效最经典的情志疗法,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中医起源于战国之前,到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时中医理论基础已经基本形成。近五千年来,人们依靠中医治病养生。直到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把基督教带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医学。西方医学提倡的心理护理就是我们中医奉行的情志疗法。在这一点来说,中西医是相通的。这也是国家提倡中西医并重的原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