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比六七十年代倒退了的都有些什么样的人

 ruisum 2022-10-21 发布于河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决定意识。这两句话,凡是接受过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应该没人不知道。

但是网络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坚持认为,现在的社会风气比六七十年代倒退了呢?通过我在头条发的几篇类似内容的文章,与评论我的文章的人互动,我发现了这些人的构成。基本上,这些人可以分为这么几种类型:

一、率尔而对型。

这种人我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但只能发现,他们基本上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评论一句就跑从不恋战。

这样的网友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对于不同观点的文章,基本不看内容,或者只看一两句话,就发表评论,一般只有一个回合的战斗力。这些人普遍的特点是新号,关注别人不少,关注他们的没几个,主页里根本没有任何作品。

二、人生失意躺平型。

这类人跟第一类有些相似,由于种种原因,人生过的不太如意,于是一蹶不振,从此不太接触现实社会,对社会缺乏了解。

因为从网络上接受的负面信息太多,被有心人或者好玩的人灌输了大量社会风气不好的信息,于是相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六七十年代时候的老人,一样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来否定当时的年轻人,认为男男女女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天天接触,不如以前女人裹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候风气好。

这都属于思想观念僵化,不能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表现。只不过六七十年代的老年人本来就不识字,对于新社会的新风尚接受不了很正常。而现在这些没经历过以前的年轻人,从书上或者以前的宣传材料上得出物质贫乏时代社会风气好的印象,是一种假象。只要这些人重新振作走出家门融入社会,还是有可能被挽救的。

三、从优越到失落型。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能够吃商品粮的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较低,这些人对于普通农村人普遍有一种优越感。

改革开放开始后,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可能刚开始凭借曾经的关系,混的顺风顺水。但是改革时间一长,随着法制健全,以前的挣钱方式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曾经的人上人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眼看着很多农村人进城,做生意创业,生活的像模像样。于是他们心里不平衡了,感觉曾经被自己俯视的人开始不再仰视他们,于是认为这一切都是改革开放的罪过,开始对改革开放不满。再加上被另外的有心人特意引导,于是满怀愤愤不平之气加入了厚古薄今的行列。

四、观念陈旧故步自封型。

这种类型跟第二种类型里说的六七十年代的老人一样,对于我们的整个社会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不适应不接受。

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跟我差不多的年龄,改革开放初期没能通过自己的学习离开农村。后来经商潮当中,由于见识的原因或者胆量的原因,不敢像其他人那样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几十年后观念逐步落后,对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只记得当时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不太了解当时的成年人的生活内容。于是只记得当年的“好”,和现在的不适应。一些人认为自己“从小听老人的、长大听子女的”,“年轻照顾老人老了照顾子女和他们的孩子”,就没经历过自己说了算的风光。

其实这样的人,还有一些岁数更大的人,对于现代化的不适应从而产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错觉。他们把一切归咎于社会的变化,这种错觉心理是十分正常的。而且他们大多数在改革开放前没出过自己的村子,所了解的一切都是从教科书和广播里来的,信息渠道十分有限,所以思维根本谈不上。

五、故意为之带节奏型。

以上几种类型,大多数对于社会风气倒退的判断都可归于错觉,只有这第五种不是错觉,而是故意的。

他们利用了前几种类型的人心里的怨气,通过组建各种群组,以“知音”的形象出现在这些人面前。然后通过各种渠道,组织一些反应社会阴暗面的材料,天天用这样的材料对这几种人进行灌输。他们用了各种手段,比如以点带面、偷换概念、移花接木等,以达到颠倒黑白给人以“今不如昔”的感觉。久而久之,上述几种人对这种扭曲的材料深信不疑,跟推销诈骗的套路非常相似。

其实,只要知道六七十年代,全国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是文盲,就能明白他们所谓的“风气”、“精神面貌”都是站不住脚的。对于经历过的,稍微有些思考能力的人,他们的一切说辞都不攻自破,根本就不值一驳。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平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了,法制健全了,反而风气不如以前了,这根本就是没有道理的事。只要受他们欺骗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大家都相信任何社会都不会存在不努力就可以不劳而获的现象,他们能蛊惑的人就会越来越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