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好评,一封未知的感谢信
2022-10-21 | 阅:  转:  |  分享 
  
一封未知的感谢信(很有深度)最早并没有用心做过功课,仅凭借几张小红书样片就定好了一家婚纱摄影,暴风雪比拍摄日都早到了几天,只好延期到了今年开
春。开春回暖又由于疫情原因拖到了六月底。第二次拍摄日还没到,我崴了脚,撕裂了三处韧带。中间尝试过带伤坚持,又理智放弃。不记得改期几
次后,我们去了影棚,整体的体验和预想差得太远了,坚持拍了十几张照片之后两人对了对眼神强行终止跑回了家。对于此,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说法
基本一致,无外乎“后期弄完就好看了”"除了做个海报和滚屏其他也没什么用”“衣服质感不重要拍照看不出来"“拍婚纱照都这样很累强度很大
的”“拍完婚礼上有得用就行过程都无所谓的”....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我爸说起一个佛教故事---头陀不三宿空桑,是说修行的人不可以在同
一棵树下打坐超过三天,不然就不可避免会产生依恋。而到昨天拍完所有照片,我刚好去了当时照相馆三次。许知远的某次访谈中提到“生活是要过
两次的,第一次是真正体验的时候,第二次通过回忆产生”,而自己“习惯于过一种二手生活”。我对此深深共鸣。对于大多数的经历和浪潮我的行
为和感受通常都是滞后的,比如会喜欢过气的明星,看优良但热度消退的电视剧,比如婚礼结束一个月了才拍婚纱照。我们整个备婚拍照的过程,前
期充满荒诞的戏剧性,结束之后再回看,甚至又有浓烈的宿命感。我在心里大呼不对不是这样啊。我想要的不是“照婚纱”,不是换一张脸看起来都
一样的量产商品,而婚纱照之所以给了大部分人那样的固有印象并且被一些有想法有审美力的人诟病甚至放弃,也多半是由于市场上大部分都是这样
的流水线罐头。决定换一家拍摄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Savi结婚时在当时照相馆拍的胶片肖像。检索过程中我发现,原来掌镜的何老师,曾经拍
摄过那么多那么多我喜欢的人,朴树、青山周平、刘恋、张悬、九连真人......甚至2015年我最爱的程璧的专辑《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封面也是出自于他。那个时刻我感到惊喜兴奋紧张又有一点不可思议。顺利预约好档期之后我一边养伤一边看了很多背景资料,直到最后连何老师本
人的简历我都如数家珍。可是到了约定日前5天,照相馆旁边二百米变成高风险地区,又在拍摄日前2天何老师突然腰伤复发甚至无法起身。我对于
自己身上这类乌龙事件是习以为常的,但拍照这事儿的bug如此接二连三,我开始认为这就是上天的提示吧,也许是脚伤还得再养养。自此我们完
全不着急了,商量后决定先由何老师的同事帮我们拍一些婚礼用的物料,剩下的还是耐心等他伤好了再补。第一次到当时照相馆的时候有一点忐忑。
高碑店街道的建筑风格有点类似于北方翻修的古镇,进门之后感觉相较于工作室,这里更像是一个摄影爱好者的家。开门的是化妆师,凭着网上看过
的资料我认出了她,她甚至显得比我还要紧张一些。胶片冲扫的工作人员在暗处安安静静工作,像散落在牧场上冷漠悠闲吃着草的羊。一张张我曾惊
叹过的肖像照片被平静松弛地裱在相框里,略显随意地挂在墙上或摆在架子上。一切都和拥有标准微笑着的前台和挑空大厅的花架子婚纱影楼太不一
样了。同何老师的第一次见面也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原本我是带有一点仰慕和粉丝心态的,开门看到他的瞬间却一下觉得好像老友重逢,冲口而出的
是:啊,终于见到本尊了。化妆一如既往地让人眼前一亮,没有一处用力过猛整个人却会不动声色地变美很多,而何老师的赞美也让我心里更松弛下
来,他明明拍摄过那么多出色的美丽的甚至颇有名气的人,却依然可以温和地给素人如此真诚的肯定。彼此相处的过程本身比拍摄过程还要舒适,在
我颇为兴奋地输出自己前期对工作室及何老师本人做的功课,以及阐述这其中的奇妙缘分时,他仅仅是平静谦和地说,对啊说明大家审美和品味比较
接近嘛。我在想,内心如此平和从容沉静眼里却时常闪现出好奇的惊喜的孩子一样的光亮,一定是非常热爱生活并且无比确信自己找到了毕生的热爱
吧。他提到有质疑的声音将北大数学系毕业生从事了摄影行业的行为定义为“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可这恰恰是何老师最让我羡慕和敬佩的地方。一
个人的禀赋绝不仅仅只包含学习经历,与其在自己的相对弱势领域当一颗没有灵魂的螺丝钉,早早发现自己的热爱以及天赋所在,而这个领域又如此
直观地创造和传递美好,甚至在此过程中定义了行业标准,这才是对自己的不浪费啊。根据我的粗浅判读,数学和军旅经历训练了何老师的逻辑思维
体系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从他看一眼被摄对象就会迅速形成拍摄思路以及卓越的执行力和时间管理能力就看得出来,而他本质上又是极浪漫和自由的,于是愿意为了合适的光线去点一杯咖啡耐心等待太阳再下山一点点。
献花(0)
+1
(本文系无观自在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