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砂洲 不同工资男生,睡前想什么? 月薪5万——团队该整合一下了; 3万——方案还得改; 1万——客户到底喜欢什么? 3000——迈巴赫和宾利哪个好? 1000——俄乌局势对全球战略有什么影响? 这两天刷知乎的时候,国馆君偶然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类似的视频。 大致内容就是,越没本事的人,越沉迷“宏大叙事”。 “宏大叙事”指的是什么呢? 通俗来讲就是所谓“夸夸其谈吹牛逼”,说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聊一些离自己很远的大主题。 这在很多情况下总被被当作取笑的对象。 国馆君至今都还记得初出茅庐的时候,在某单位实习,月薪2000元。 因为喜欢车,有一回午后就与同事聊起奔驰和宝马的性能。 就在我们聊得起兴的时候,领导走了过来,带着一个鄙夷的眼神—— “聊奔驰和宝马啊,这么有钱么,啥时候提车呀。”他带着揶揄的语气说道。 这句话,我到现在仍记忆犹新。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一个月薪2000的人,配不配讨论奔驰和宝马? 作为一个年轻人,能不能有“宏大叙事”? 真如同视频里所呈现的“越沉迷于宏大叙事的年轻人,越一事无成”么? 这个论断,国馆君全然不同意。 它本身就充斥着一股子傲慢。首先什么叫“一事无成”呢? 您是想成什么事儿? 意思是不是话有多宏大,事儿就得干得多大—— 谈论俄乌局势,那就要上去扭转乾坤; 言说世界经济,那就得创造巨大财富; 聊点物理医学,那就势必要拿个诺贝尔才算合格; 立不世功业,作不朽丰碑?青史留名,万古传芳? 不好意思,现实中爱吹牛逼者千千万,但中华五千年文明,翻遍二十四史,能把名字写进去的少之又少。 按照这个标准,那99%的人算“成不了事儿”的,跟是否沉迷“宏大叙事”无关。 所以,吹牛逼是天赋人权,不是立军令状,实现不了也无罪。 其次,人在匮乏的时候,欲望总会格外强烈。 这是弗洛伊德早就得出过的结论。 当年诗圣杜甫逢遇安史之乱,旅居成都,生活极为困苦。 居住环境是“床头屋漏无干处”、“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个小小的茅庐,经不起秋风一阵。 又冷又潮湿。 这时的杜甫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当时的收入是多少? 对不起,没什么收入,全靠朋友接济。 如果当时有短视频作者,是不是要再加上一条“无薪的——想要1000多间别墅”。 可笑至极。 另一个例子,一代文豪蒲松龄,一辈子科举考了40多次,几乎全部名落孙山。 他没办法去给人家当私塾先生,一年收入最多也不过才20两银子,还比不上《红楼梦》贾府里的一个丫鬟。 但是他写《聊斋志异》,里面全是美女佳人的故事。 动辄美女爱上书生,书生高中榜首。 最后名利双收,佳人在旁。 如果当时有短视频作者,是不是要再加上一条“年入20两的——想要一堆美人”。 可笑至极。 这本就是很客观的人类心态。 在匮乏的时候,我们就是会有许多的理想(或者说幻想),希望生活变好,希望开上豪车,希望住进别墅,希望佳人在旁。 这有什么错么,有什么罪么? 其次,有欲望才有改变的动力。 当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喊出来的那一句口号是什么? 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然后在鱼肚子里塞纸条说“大楚兴,陈胜王”。 想要推翻暴秦,封王封侯,这叙事够宏大吧? 最后也正是他们掀起了第一波反抗暴秦的农民起义,后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于是有了刘邦芒砀山斩白蛇起义,有了项羽破釜沉舟,所向披靡。 最终应了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他们真的推翻了暴秦的统治。 慷慨淋漓。 无独有偶,当年的李大钊先生,首度在国内传播马列主义。 他只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要枪没有枪,要钱没有钱,他只有手里的一支笔,心中的一杠秤。 但面对东北王张作霖,面对反对派,面对侵略者。 他就是敢说出那句:“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周恩来呢? 早在当年还是少年时,面对师长“为什么而读书”的提问。 他的答案,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咱们无法不承认,很多时候,能改变世界的,恰恰是那些有宏大叙事,敢于有宏大叙事的人。 如果连梦想都不敢有,那才是真正的懦夫。 偏偏现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很多这样的人。 他们自己不敢想,自己老是躺平当咸鱼,却最爱嘲笑别人的理想。 你说你想成为亿万富翁,他问你爹是不是马化腾; 你说你想当作家教授,他说你真的天赋不够; 你说你要成为歌手,他说你那破锣嗓还是算了吧。 美其名曰,帮你“认清事实”。 想想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这样的人是什么? 这样的人就是你身边的毒瘤,你成功的绊脚石。 记得考研教师张雪峰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说考研最不能找什么人作同伴? 就是那种“负能量爆棚”的人。 “每天都嚷嚷说自己考不上考不上,长嘘短叹,过两天看着你,突然跟你说,我觉得你也考不上!” 面对这种人我们该怎么办? 国馆君提供两种方式,一种是远离; 另一种是—— 大嘴巴抽他,叫他哔哔赖赖。 实际上,原罪根本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沉迷”。 眼高手低做白日梦,不脚踏实地地实践,才是原罪。 壮年之际,本就当心怀理想。 人之生命,唯有一次。 充分地活过,才不负这数十年倥偬岁月。 就算最后没能真的摸到太阳,起码也能摘得一颗星星; 就算最后没能功成名就,起码对得起生养自己的爹娘; 最算最后真的归于平凡,起码我们也努力地奋斗过一遭。 最后,国馆君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激励一下每天努力奋斗的各位—— 1915年的秋天,长沙校园里的学生们突然齐齐收到一份《征友启事》,署名“二十八画生”。 《启事》里是这么写的——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原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借《诗经》“嘤鸣求友”与“将伯之助”典故,这位“二十八画生”希望能够结交志存高远,具备牺牲精神,愿意舍身为国的,志同道合的好友。 多么宏大的叙事。 这位“二十八画生”当年才22岁,后来,他的理想如何了? 你且看看今日的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