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殊的观看能力,就是在最微不足道的题材、最司空见惯的场景中,揪出非同寻常的东西,让它们成为挑动情绪、触发宏伟想象的开端。 首先,要能对平凡的生活有持久的兴趣,并能找到方式赋于它们机巧与嘲讽。 往往在平常的生活中,隐藏着令人吃惊的神话。 而对神话的意义,以及在拍摄时能发现日常生活,具有一种神话般的特质,并能为之着迷。 其次,要能从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在某一刻,抓住偶然的差异。 第三,以暗示的方式,用单张影像,表现隐含的叙事。 它们能陈述答案,在明确有力地提出问题上更具优势。 在未知部分,诱导你去体验事物,一步步接近秘密。 第四,摄影师要能够赋予图片足够的层次,那样观看者才可能回顾它,再观看,并且思考,能否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再体验。 美国著名摄影师爱泼斯坦,便是这么一位摄影家,他对观察凡庸生活有持久的兴趣,并能找到方式赋于它们机巧与嘲讽。 他认为在最平常的生活中隐藏着神话,这种神话特质的存在,阐述了一幅图片中的人物与场景,为什么能够既简单又深刻。 爱泼斯坦的观看,一直脱出想当然的惯视,避开明显易得的套路。 当他构思“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城市》时,照片中的纽约,就不是惯常的“权力与名流光彩四射的城市,而是陌生人眼中一座不安的城廓,费解中透出荒寂的美”。 ![]() 米奇·爱泼斯坦(Mitch Epstein)于1952年,出生于美国马赛诸塞州的霍利奥克。 在罗德岛设计学校时,师从哈利·卡拉汉、艾伦·西斯金德学习摄影。 1972年,去纽约后,在库珀联合学院,师从加里·威诺格兰德完成了摄影教育。 爱泼斯坦称,他主要受威诺格兰德的影响,得以朝街头摄影与彩色摄影的方向发展。 米奇·爱泼斯坦,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脱颖而出,成为从事彩色摄影创作的一位重要的摄影家。 他的作品,现今已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等重要博物馆所收藏。 在摄影之余,他还是一个导演、电影摄影师,以及电影美术指导。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城市”“家庭企业”“美国能源”,被称为“美国三部曲”。 ![]() 2003年,爱泼斯坦接到委托,前往俄亥俄州的柴郡进行拍摄。当时的这个小镇已经被美国能源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公共事业公司之一)所收购。 许多房屋被夷为平地,街道上空空如也,工厂的污染深深地损害了居民的健康,能源的生产,反而使这个城镇走向幸福的对立面。 “增长不再意味着进步,而是意味着自我毁灭”。 这次拍摄中,他所见到的电厂和当地居民的矛盾,深深刺激了他。 于是,从2004年到2009年,爱泼斯坦调查了美国的能源产业和能源消费,围绕着几个能源工厂,拍摄了一系列照片。 从另一方面,揭示了美国梦的错觉:我们自以为获得的会越来越多,但实际上,我们正在走向自我毁灭之路。 美国梦或许会破灭,蔓延世界的美国模式,应该被一种更加健康环保的模式所取代。 因此,爱泼斯坦在他的作品集中,也展示了一部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图片:风能发电、生物技术发电、太阳能发电……这些都意味着一个健康,经济的生活前景。 爱泼斯坦说,“通过挥霍无度的消费,所制造出的发展,不是进步,而是一种自我摧毁。” ![]() 上面的照片,席梦思床垫,挂在大树的枝杈上,棕榈树夭折,汽车翻覆,但阳光却仍明媚。 爱泼斯坦,用一系列“超现实主义”照片,冷静呈现了能源耗尽之后荒诞、真实的人类生存现场,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贪婪的消费主义能量。 爱泼斯坦,获得众多国际大奖,如2002年,因“家族企业”项目获得古根海姆奖金,2011年,因“美国能量”获皮克泰(Prix Pictet) 国际摄影奖。 米奇·爱泼斯坦的作品,可以称为专题影像论文,其特点可以借用皮克泰国际摄影奖评委,对摄影作品进行的三方面的标准评判来界定:艺术杰出性、讲述相关主题的有力性、摄影图片与陈述力的一致性。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