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好像真的有点东西”上热搜,网友:东西太多,背不完

 为什么73 2022-10-21 发布于北京

小编有话说:

 最近,#中医好像真的有点东西#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看中医的神奇经历,不禁让人莞尔一笑。

图片
图片

话题一出,更有无数网友表示对中医的认可和支持。

在众多反馈中,中医学子们的发言亮了。

学中医难,要背的东西太多,在西医的限制下学中医太煎熬,学了很多年感觉还没入门……网友们道出了学中医的普遍困惑。

其实学中医有一把关键的钥匙,手握这把钥匙去学中医经典、看名家医案,那些书本上的文字就不再只是需要背诵和思考的条文,它们会内化为你对世界的感受、对生命的体悟,带着这样的感受体悟学中医,就不会走弯路。

而这把钥匙就是要感受理解“气”。

你们有没有发现,当我们看《黄帝内经》时,里面大量出现“气”字,气上,气下,气沉,气结,气散等,所有的五脏六腑的后缀都用气来结束,比如心气、肺气、肾气、小肠气、肝胆之气、三焦之气。

唐宋以前还不断地把气字附之于书,而明清之后对气字的记录就越来越少了,包括教材里,五脏六腑几乎不谈气,气最终缩短到与气血的“血”相对应的范畴。

1

广义的“气”vs气血的“气”

很多朋友问过我,气学中医为什么只谈气不谈血呢?其实我们谈是广义的气,不是气血的气。

内经上有“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内经上只说肺气、肝气、心气,从来不说肺血、肝血、心血、肾血,可见对气的描述是广义的大气,而不是狭义的气血的小气。

大气包括气血津液和一切形态,气学中医把一切事物都理解为一团气,气包括万象,大到宇宙,小到一个细胞。

人身水火一团气,气就是一个太极,但是太极太抽象了,而气容易理解,就像蒸笼蒸出的气,天上的云气,水中蒸腾的水蒸气,气球中的气,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气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2

“气”接通“神”和“形”

为什么气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

气介于两个层次,向上通于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于有形的物质,气在中间是一个媒介。

也就是说气学中医分三个层次:神、气、形。

西医走的是形,从解剖开始做,血脉细胞组织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层面;中医则建立在气而非形的层次,所以中医自古不重视解剖,因为形是形而下的。

上医守气,下医守形,中医立足点远远高于形,并指导着形。形气也是一体的,气依附于形,形受气的指挥,气化而成形,任何东西有气才会成形。

人活着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神气在,神气去则人身亡,气是主人,主人在则人能动能言能笑,主人去则生机断。

但气并不是最高的层次,再往上是神的层次,神统气,气化形;神依气,气托形,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

3

理解四大经典的钥匙是气机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前人在清楚理解气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看得很明白透彻,后人如果读不懂就越来越不懂。

后世对经典的注解汗牛充栋,且越解越偏,都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观察到气的运行规律,抛开了气而从形的层次是解释不好四部经典的。

4

 现代人已经失去了对气的理解能力

什么是气?

呼吸是气,蒸馒头是气,什么都是气,但这里面的东西摸不着,看不到,仪器检测不了,不骗人的吗?

就像你给原始人说这是X光、红外线,核磁共振,原始人肯定说你骗人。大家都不在一个层面上。

所以说没法说“气”,你只能学点之后,慢慢地熏陶,你才会有感觉。没人引导,你们已经丧失了对气的理解能力。

即便气本就出现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们也视而不见。就像咱们都说汉语,没人说英语,那你就不会英语。并不是英语多难,而是你就没有那个环境去学。

本文选编自《大千老师续讲黄帝内经》

同一部经典,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都有不同感悟。

大千老师于2007年讲内经,于2019年续讲部分内经,于2022年在得明中医班系统讲授内经。

新同学们表示生动易懂;老同学们表示时隔15年,老师又将他们带到新的高度和深度。

为了弥补许多朋友不能听课的遗憾,我们会持续选编《大千老师续讲黄帝内经》以飨读者。

如果您对气学中医感兴趣,欢迎联系我们。 

倪海厦:想要长寿,就得固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