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洞察人性,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鉴史悟道 2022-10-21 发布于浙江

《资治通鉴》第三卷 周纪三

  【原文】((直接跳跃看解析))

  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令向寿还,谓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

  王迎甘茂于息壤而问其故。

  对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王曰:“寡人弗听也,请与子盟。”乃盟于息壤。秋,甘茂、长封帅师伐宜阳。

  【译文】(直接跳跃看解析)

  秦王派甘茂与魏国商议联合攻打韩国,又令向寿做副手同行。

  甘茂令向寿返回秦国对秦王说:“魏国听从了我的建议,不过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

  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并询问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道:“宜阳是一个大县,实际上可以算作郡了。如今大王冒着重重危险,行军千里,想要攻克是很难的。

  鲁国有一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了曾参的母亲,他的母亲还是神情自若地在织布。直到先后有三个人都告诉她这件事,他的母亲才立刻丢下机杼,翻过墙逃跑了。我比不上曾参那样贤能,大王对我的信任也比不上曾参的母亲,怀疑我的更不仅仅是三个人,我担心大王也会不信任我而丢下机杼啊。当年魏文侯派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三年之后才攻克。乐羊回到国内论功行赏时,文侯把一大筐诋毁他的奏章拿出来给他看。

  乐羊一再拜谢叩头说:'攻克中山国不是我的功劳,都是国君您的力量。’如今我只是一个流落他国的臣子,樗里疾、公孙奭以进攻韩国的事儿来说事儿,大王必定会听信他们说的话,这样大王不但把魏王给欺骗了,我也会被韩国宰相公仲侈所怨恨啊。”

  秦王说:“我肯定不听信他们的话,可以与你订立盟誓!”就在息壤歃血为盟。秋天时,甘茂与庶长封统率军队攻打宜阳。

  【材料解析】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一直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书籍浩如烟海,中的西的都有,但是新闻上经常看到,某某博士生被初中毕业生骗几百万等报道。难道博士生读的书少吗?他们之所以被骗,不在于文化知识少,在于缺乏对人性深刻地洞察,更缺乏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

  古代尤其是造纸术未出现的春秋战国时代,别说读书人,就连书籍都寥若晨星,但却就这样的环境,中华文明之根恰恰起源于那时代,究其原因是因为那些圣贤利用有限的书籍,再结合生活实践,对万事万物做了深刻地剖析。当出现类似事情时,能够举一反三,信手拈来。

  甘茂,下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公元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公元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上述材料中,甘茂已经是秦国左丞相,能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绝非等闲之辈,对人性和权力本质的洞悉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当秦王委派他带兵去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

  当时官职上,甘茂和樗里疾并列,但是实际上前者地位比他更高,因为樗里疾是秦王的叔叔,而这次攻打韩国,甘茂如果打胜获得军功,实力很可能压过樗里疾一头。

  因此,甘茂明白,政治势力的平衡线被打破,极有可能招到某些人的攻击,因为这无形中给既得利益者带来潜在的威胁,所以断定日后必会有人会对他此次出征搞破坏,让他成不了,并顺势把他拉下来。

  甘茂为什么会断定,出征后必然有人告状,打小报告呢?

  “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乐羊攻打中山国,乐羊攻取中山国,三年之久,中山桓公把乐舒杀死,煮成肉酱送给乐羊。乐羊坐在帐幕下面,把整杯肉酱都吃完了。魏文侯对睹师赞说:“乐羊因为我的缘故,吃了他儿子的肉。”睹师赞说:“连自己儿子的肉都能吃了,还有谁的肉不吃呢?”公元前前406年灭亡了中山国。魏文侯派太子击为中山君,治理中山国境。

  乐羊回国之后,对这次的功绩免不了也有些骄横的情绪。文侯知道了,就把乐羊叫到宫里来,把那些毁谤他的信件交给他看,乐羊赶紧跪拜磕头说:“这并不是臣的功劳,而是主君的功劳啊!”魏文侯奖赏他的功劳,把灵寿作为封邑给乐羊,可是从此却不再重用他。

  魏文侯委派乐羊攻打中山国,三年未攻克,后方诋毁乐羊的信件不计其数,不是魏文侯深明大义,乐羊早被调回。所以这个历史事件,甘茂是知道的,现如今秦王委派他去攻打韩国宜阳,宜阳这个地方远隔千里,又是韩国重地,攻克必然困难重重。甘茂断定,既然类似的事情出现,肯定免不得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到时候秦王意志不坚定,把军队撤回来那就半途而废。

  秦王攻打宜阳本来就意志不坚定,主要原因是他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韩国。

  甘茂知道,在前线不管怎么做,后方一定有人会说他坏话,毕竟嘴巴在别人身上,别人想说什么他管理不了,再说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更何况此次战役意义重大,打赢了对别人的权力构成威胁,打输了不仅甘茂颜面尽失,秦国也会损兵折将,同时还失信于魏国。

  甘茂为什么认为,秦王会不信任他呢?

  “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纳粹德国前宣传部长戈培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谎言说一千遍就是真理。”这其实背后折射的问题是信息覆盖密度的问题。

  人对事情的看法,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曾参的老母亲听别人说自己的儿子杀人了,一次没有相信,流言蜚语次数多了,哪怕对方是自己的亲儿子也开始把这个谎言当真。

  甘茂本来不是秦国人,后来通过张仪、樗里子的引荐得到拜见秦惠文王的机会。秦惠文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秦惠文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

  现如今千里迢迢远赴外地攻城略地,攻克宜阳这项工程绝非三天半月能搞定,更何况秦王跟他只是君臣关系,背后说自己坏话,想把自己拉下水的人绝非只有三人。所以甘茂能够把读到的知识点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联系实际。然后学会如何更好地用知识保护自己。

  网络曾经流行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你懂得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一生。原因何在?

  想过好这一生,只读很多书,明白很多道理,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在这个纷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过好自己的一生。我们从幼稚园到大学,近30年时光都在学习知识,为何出了社会连初中生都不如?

  其一,看了书并不等于能学以致用,更没有改变我们的内在世界。就好比我喜欢养花,也看了很多养花的书,但却不擅长养花,所以我就养最好养的仙人掌。最后一棵好好的仙人掌也被我养死了,我却毫不知情。因为它的表面翠绿如初,只是稍有干瘪,但是当我轻轻地摇动它的时候,发现它的根早已经腐败、溃烂。

  其二,没有去行动,你懂得很多道理,但最后都是“纸上谈兵”,像是上学的时候,上课做了很多笔记,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自己也听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考试的时候,却总是又回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了。

  为何秦王委派甘茂邀约魏国一起攻打韩国,甘茂却能将以前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呢?

  能成为大秦帝国二把手的人,绝非等闲之辈,这些人能爬上去靠的并不是自己多能打,长得多帅,而是对人性和权谋以及利益把握非常透彻,能够了解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古代没啥娱乐活动,闲来无事的时候,除了出去喝酒,就是在家看书,更重要的是古代书籍很少,时间很多,得到的书籍反反复复看,反反复复去验证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读到的历史事件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去做,将来发生类似的事情,能不能信手拈来。所以甘茂读的书才是真正读书,他把书与书的知识贯穿起来,甚至贯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当自己真遇到相关事情时,能够知道该如何提前做准备,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复杂的权力斗争。

  如果他不懂得人性,只是把书读而读,真当把军队开到韩国宜阳,打了半年还没攻下来,秦王让其撤兵,或者在后方瞎指挥,那他要不要听从王命?不听,朝廷那帮人就会添油加醋,他更麻烦,听了但是战机稍纵即逝,信息传递又具有滞后性,等咸阳发来的电报过来再行动,已经错失良机。这个责任谁负责?

  事实上,甘茂攻打宜阳久攻不下,樗里疾、公孙奭便开始在后面嚼舌头了,秦王受到他们的影响,于是传令甘茂撤兵回来,幸好甘茂有先见之明把秦王怼回去,说自己曾经与大王有言在先,秦王才答应并增援军队,最后才把宜阳打下来。

阅读更多文章,请关注首发公众号:【鉴史悟道】,免费获取10万册电子书 。

  和20万历史爱好者共同研读《资治通鉴》,学点通鉴智慧,少走十年弯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