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庶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略识

 柠檬猪nyzbh9re 2022-10-21 发布于广东

邓石如(1743—1805),原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避嘉庆帝讳,以字为名,改字顽伯。其为书法史上以及流派篆刻中开宗立派的非凡人物。治印以刚健婀娜、自成面目而开邓派,系何震、文彭、苏宣、梁袠、程朴等皖派之后的后继劲旅、新起领军,200余年影响绵远。其书学、印学思想的核心是“书以印入,印从书出”,其书法、篆刻创作的美学理念则是“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邓石如的主要艺术成就在其篆书、隶书与篆刻创作,以其对风格与技法的深思体悟,以古为新,尤其是受汉碑额的启示以分入篆,为后世开一法门,故康有为说:“完白山人未出,天下以秦分为不可作之书,自非好古之士,鲜或能之。完白既出之后,三尺竖僮,仅解操笔,皆能为篆。”(《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秦分”即小篆,邓石如始用隶书笔法写小篆,实为对小篆玉箸笔法的突破与发扬而开方便法门,所以康有为喻之为“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禅家之有大鉴禅师,皆直指本心,使人自证自悟,皆具广大神力功德,以为教化主”,而“完白山人之得处,在以隶笔为篆”(同上)。

这便是邓石如给人以启迪之处。而“他在篆刻上的成功,是和他书法上的成功分不开的。他把篆书上生龙活虎、千变万化的姿态运用到印章上来,这是印学家从未有过的新事。活力充沛,气象一新。特别是朱文印,光气剡剡,不可逼视,更有创造性的发展”(沙孟海《印学史》。

邓石如的成功看似简单容易,不过以隶作篆、以书入印而已,实则非有融古汇今,深通篆隶渊源流变、凿通间隔,熟谙书印互为表里、变化得心应手的功力与天赋不可得此成就。邓石如少年时读书不多,奔徙的生活使其与经籍文史相隔于鞍马劳顿之中,故平生甚少著述,有关书法、篆刻的理论(包括印章边款、诗词)也不多见,他的主要书学、印学思想多是其学生等总结、流传下来的。其中当以处于其创作思想核心的“印从书出”“计白当黑”“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理论命题最具代表性。

魏锡曾《吴让之印谱跋》:“完白书从印入,叔语其云: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即印林无等等咒。”包世臣《艺舟双楫》:“……是年,又受法于怀宁邓石如顽伯,曰:'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强调疏密与计白当黑的创作思想,被邓石如普遍应用于印章与书法的字法、章法实践中。然而这一理念用于书法篆刻并不始自邓石如,实则是古代哲学中朴素的辩证法则在艺术中的反映。明人潘茂弘《印章法》成于天启乙丑(1625),其中论及印章的文字、印式、印学常识,他在“文、何雕虫肯綮启摘要”一条中说:“空处立得马,密处不容针,最忌笔画匀停,尤嫌棱角峭厉。”这种对大疏大密的强调,还可以上溯到宋人,姜夔《续书谱》:“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气;当密不密,必至雕疏。”

明人徐上达《印法参同》成于万历甲寅(1614),其中曰:“疏不欲缺,密不欲结,疏也不欲结,密亦不欲缺。疏密两相宜,自有参差诀。”后人对“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等多有发明,几成为书法与治印章法的“无上咒,无等等咒”。姚孟起《字学忆参》:“既曰'分间布白’,又曰'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前言是讲立法,后言是论取势,二者不兼,焉能尽妙。”

“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是将“计白当黑”的字法、章法理念发挥到极致,以形成大疏大密的强烈对比,增强字法、章法的平面构成视觉张力。萧退庵在论书时曾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能容针。这两句话正是书法的度世金针。……能写到疏至无可再疏,密至无可再密……就可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了。”(柳曾符《江南大书家萧退庵》)潘天寿说:“疏可疏到极疏,密可密到极密,更见疏密相差之变化。谚云:“'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是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