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敬《五月初夏的晚风》

 柳店印象 2022-10-21 发布于安徽

https://www.docin.com/p-402855243.html

       严敬《五月初夏的晚风》中的麦田就是诗。有了这一块金黄色的合唱背景,几个神秘电话的留疑和留白,就做成了一个活眼,就有了文学的魂。

《五月初夏的晚风》,曾获2010———2011“海南文学双年奖”,获奖理由:内涵丰富、体验深沉、情感真挚饱满,借助生动真实的细节,展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色人生。

一 

       5月4日的下午,李芒请了半天假.他说想进城一趟.这是一件十分稀罕的事,因为来场三年,李芒差不多没有请过假,是什么事情使他心血来潮,突然想到要进城的呢?如果不是后来出了事,我们也不会觉得事情原来这么蹊跷.他找我替他代班,我说:"代班,可以呀,不过,你得答应,进城一定去泡泡妞."李芒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

严敬,《五月初夏的晚风》,严敬,海南作家协会会员、理事,1964年12月生于湖北省国营龙感湖农场,第五届海南省青年文学奖获得者。1986年参加工作,1999年到海南,先后在海口农工贸(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30万蛋鸡场、六万头仔猪场工作,现供职于海口景山学校。

处女作《为桑亚姐姐守灵》,代表作有小说《一个疯子》、《昨晚的罗大佑》、《猪场故事》、《正午的阳光》,散文《栀》等。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五月初夏的晚风》,曾获2010———2011“海南文学双年奖”,获奖理由:内涵丰富、体验深沉、情感真挚饱满,借助生动真实的细节,展现了社会生活中的各色人生。

2011年本书书是“海风文丛”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收入作者散文及文学评论,作者擅长以干净、精准、智慧的语言描述事物,风格结实严谨。

人物简介

编辑 播报

著名作家蒋子丹对严敬有着精辟的描述:严敬是个不占地方的人,无论相貌、身量、作派和谈吐,都不引人注目。只要他往人堆里一凑,就会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般,很难把他挑出来。可要是说到他的作品,却又当别论,假如你仔细看过,会因为它们特有的某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在眼下从容的文字并不多见的时候,注意它们并记住它们。
严敬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穿着朴素整洁的衣服,满脸和厚的笑容。他能够耐心地和你唠嗑自家孩子和朋友们的近况,和邻居家的大哥、大叔没什么区别。目前,他在海口景山学校办公室任职,大家多叫他严老师。
已经在海南生活了十几年,严敬说话依然带着浓浓的湖北口音。“海南气候确实很好,但夏天长得让人疲惫。”严敬说。

兴趣爱好

编辑 播报

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喜欢打羽毛球,还是一位铁杆鸽友。“在我的宿舍中,养了20几只信鸽。”一谈起信鸽,严敬就来劲。“信鸽的饲养历史是很悠久的,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它们一直是忠诚的邮递员。”他热衷于信鸽的饲养与比赛,给每只信鸽编序号,曾连续不断地写《养鸽日记》,热衷于和鸽友分享心得。在他的笔下,信鸽是具有丰富感情色彩的禽鸟。“自从844一去不返后,609十分失落,柔情无寄,先后接受了三只雄鸽的温存,最终定情于608。”
在中短篇小说集《五月初夏的晚风》中,很多文章与养鸽有关,如《白鸽》、《大师之死》等。他充满感情地描述鸽子的风采“直到黄昏,空中忽然颤动着一个黯淡的影子,这影子一张一合,越来越近,越来越亮,我脑子突然一激动,是它,它回来了,它像一支箭朝它的家射过来”。
写作,更是与他的生活血肉交融的一大爱好。在他的作品中,浸润着对田地和动植物的热爱。他和农业生产有着深厚的缘分。在湖北老家,他种过水稻;在海南,他在养鸡场、养猪场工作过。他曾浓墨重彩地铺陈麦田的色、形、声、香,诗意盎然:“五月的麦子已经熟透,麦浪一浪接一浪,从白云耸立的天边荡漾而来。那些麦子,就是在浪里相交相叠。村庄仿佛成了岛屿,被麦浪日夜不停地摇撼。”

人物经历

编辑 播报

谈经历:把足迹全部留在作品里
1964年,严敬出生在湖北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喜欢读书,早在10岁左右的时候,他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民兵的二哥带回来一些关于描述抗日战争的书,在少年记忆的白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中毕业以后,严敬到湖北龙感湖农场插秧、割稻、种田,做各种各样的农活。后来,他还到粮食局当过会计。在农场里的经历,为严敬写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比如,他在《五月初夏的晚风》中写着“眼下正是五月,于是,家乡五月的物事便没来由地侵入他的脑海,他知道,这时候家乡就是一片片金黄饱满的小麦。热风一吹,麦子的香味到处飘荡……头顶上的天是瓦蓝瓦蓝的一片,许多白色的云静静地贴在天上,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长在地上的小麦。那味儿,就像眼馋的男人盯着女人。”
一晃严敬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在好友的召唤下,1999年5月,我告别了家乡的农场,来到海南。在蛋鸡场、养猪场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严敬说,白天劳作的辛苦,不影响他每天晚上在文学的殿堂里自由地驰骋,经常写作到凌晨,才恋恋不舍地放下笔,上床休息。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在文学之路上迎来收获。

个人作品

编辑 播报

他以作品来记忆自己的足迹,比如,短篇小说《到三江喝茶》如此开头:“打台风的时候,下起了骤雨,池塘的水破堤而出,昔日的街道顿时变成了河流。那些冲出樊笼的鱼儿,纷纷来到街上,慌乱而惊喜地闲逛起来,张开的背鳍犹如刀锋,闪电一般划过水面。有些鱼,肯定就是那些没有生活经验的鱼,由于惊喜,止不住用力一跳,居然跳进了人家的门槛。整条大街因此变得兴奋热闹起来。”到过海口三江的人,对此感同身受。
在《猪场的故事》中,他写到为钟情于某一只母猪而不惜被宰杀的公猪,写到被人们制造成了生育机器的母猪,写到长来长去只长到一只猫那样大小的仔猪,都以非常传神的细节如实道来。他还以想象力的光芒照亮阴暗的猪舍,蛰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善意和悲悯,在超现实的情境里喷薄而出。
谈作品:不给自己写的小说注水
着眼于现实生活,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又兼备浪漫与超现实的文学氛围。”严敬以“含蓄、内敛、简洁”来评价自己的作品。
“我的小说多是短篇。”他说,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努力挤出多余的水分,不愿意让多余的文字浪费读者的时间。他不会追求作品的数量,但一直在追求质量。
“写文章,我很注重技巧。”严敬说,他在小说中常常运用对比、暗示、象征、嫁接等手法。会像电影剪辑师一样,运用蒙太奇手法剪切组合不同的人物、情节、场景。
《天涯》杂志主编王雁翎这样描述她对严敬的印象:大约在2001年春天,我在《天涯》来稿中发现了一沓纸质已略为发黄的小说稿件,署名“严敬”。“那孩子奔跑起来,越过一片庄稼地,顺着大路,进了村庄。”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却似有一股魔力,吸引我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这个少女与白鸽的故事,沉浸于五月乡村麦田那种灼亮微熏的气息之中。这就是后来发表于《天涯》2001年第6期上的短篇《为桑亚姐姐守灵》,当年即被收入中国作协创联部编选的本年度最佳短篇小说集中。这是严敬的小说处女作。
“《为桑亚姐姐守灵》在《天涯》杂志上发表之后,我得到了500元稿费,那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也才700元。”严敬说,这是他靠写作赚到的第一笔稿费,不仅改善了他和家人的生活,更坚定了他在文学路上奔跑的信心,之后他更加努力笔耕,发表出了更多的作品。

获得评价

编辑 播报

作家和评论家眼中的严敬
著名作家韩少功:严敬《五月初夏的晚风》中的麦田就是诗。有了这一块金黄色的合唱背景,几个神秘电话的留疑和留白,就做成了一个活眼,就有了文学的魂。
著名作家蒋子丹: 严敬发表在这里的小说按说也是该归入写实一类的,我们却不难从中间读出与上述写实作品不同的东西。镇子固然是小镇子,人物固然是小人物,细节也无非是家长里短,连死亡都不具备任何轰轰烈烈的过程,但是世俗的生活里,因为掺入了某些脱俗的想象而具备了浪漫的氛围。严敬的文字在营造氛围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内敛而绵长,用不露痕迹的叙事将读者缠绕其中,他向我们证明,并非只有粗痞化才能把底层生活写得鲜活
著名作家周晓枫:他拙于言辞,不流于嘴皮上的工巧,在社交场合是个不松弛的参与者。但稍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的拘谨并不完全是技术无措导致。他有一种与热闹格格不入的东西。
严敬对创作虽然并无理论上的全面了解和通彻理解,但我仍把他当作具有某种方向的自觉写作者。在为他所钟爱的短篇小说里,他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投入了比一些职业作家更多的专业精神。讲求精度的短篇,被许多初学者当作入门练习,以为它不像中长篇那样存在构造难度;而严敬在短篇式的简约里,融入了令人迷惑的微妙的变数
著名评论家洪治纲: 生活里总是充满了很多难以言说的东西。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与其说是某种玄秘命运的隐喻,还不如说是一种现实伦理的遮蔽———它使日常生活的表象秩序不断受到颠覆的同时,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坚实的记忆。这些记忆,往往受制于现实伦理的羁绊而成为一种永远的秘密,无人可以解读,也无人能够分享。读严敬的小说,我就强烈地感受到,他对这种隐秘而坚实的记忆充满了好奇之心,并常常执迷于其中,在一种轻触微痛的叙事话语中,缓缓地道出了它那繁复而杂糅的存在图景。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