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北伐为什么必然会失败?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行为逻辑 2022-10-21 发布于天津

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2207

写作目的: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诸葛亮的北伐最终把蜀国国力消耗殆尽。很多人认为诸葛亮的北伐不是失误,简直就是个错误。
看看实际情况:
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在三国中处于最弱的一方,刘备在与孙权荆州争夺战中失利,不仅使得刘备集团永远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而且大大消耗了蜀国的有生力量。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相比于东吴占据江南富庶的一带和曹魏在北方资源丰富的广袤土地,蜀国就像是一个穷苦的病人,再加上西南地区蛮族的叛乱与魏吴的虎视眈眈,蜀国已经是内忧外患。
国内的情况更是堪忧,刘备集团通过暴力手段夺取了原本属于刘璋的益州。他们同益州本地势力的矛盾一直存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刘备死后的继承人性格孱弱,虽然有诸葛亮掌控大局,但长久下来问题还是会爆发。
为什么这么说?
蜀国内部的那些小集团的去求是什么?
吃肉。
刘备在的时候,能够跟着刘备打天下,抢肉吃,刘备不在了,刘禅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吗?
并不能,因为益州本来就贫弱。
所以,长期积累下来很可能完成一种结果就是:内乱。
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说白了就是,很多“侍卫”和“忠志之士”愿意出力去建功立业,但是你刘氏集团如果不思进取,那就不一定了。
由于种种原因,刘备不得已进行北伐,因为他可能猜到了,不北伐内部矛盾会激增,而且就算自己休养生息,自己一个穷人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曹魏和东吴的发展速度,所以,不如去发动战争,去破格获取,至少能转移国内矛盾,至少多了一种可能性,即使这种可能性概率不高。
但是,正如人们预测的那样,北伐注定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在于蜀国原本羸弱。
既然北伐会失败,休养生息也会失败,那么,应该怎么办?
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学经》说:
伤病之人,养重于生焉,求生而不知养,其死也不久焉。
当时的蜀国即是这个羸弱的伤病之人,北伐属于冒进,古人云:冒进者,生而不得。休养生息虽然会激化内部矛盾,但是,这依然是上策,蜀国应该正视自己的问题,进行休养生息,解决自己的本质问题,而不是为了逃避实际问题、转移主要矛盾而做出其他促死的举措。
诸葛亮的冒进北伐只是个例子,给后世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