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木结构古建筑:金·岩山寺文殊殿·山西忻州繁峙

 昵称68915313 2022-10-21 发布于安徽

岩山寺,国二。

原名灵岩寺 、灵岩院,位于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大五台山势力范围之内,当时塞外信徒礼佛进入五台山的第一站。

岩山寺创建时间不晚于宋元丰二年(1079年),金正隆三年(1158年)大兴扩建;金、元之际,岩山寺成为五台山大华严寺(今显通寺)真容院(今菩萨顶)下院,香火隆盛;入清以后,五台山佛教衰落,岩山寺也随之渐被遗忘;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中被重新发现,定为明清建筑,直到197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复查时发现寺内文殊殿及殿内壁画均为金代原物,且有匠师题记,岩山寺方才“暴得大名”。

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它殿四间,禅房三间,垂花门一座,钟楼一座兼做山门;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国年间的建筑。

文殊殿(南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檐柱有明显的侧脚和生起;大殿前后当心间辟门,两次间设窗;梁架采用减柱造,殿内空间开阔,梁架上有元延佑二年(1315年)维修题记

殿内佛坛之上尚存几尊残破塑像,文殊室利驾狮居中,WG中文殊像被毁,绿狮尚存,现在把原位于扇面墙背面的水月观音像以简陋木架支撑在狮子屁股上,看上去似乎是观音倒坐狮子,别有趣味,其余的童子金刚等大多残肢断臂,甚为可惜。

岩山寺以“区区”一金构在高手遍地的山西跻身国二,靠的当然不是文殊殿建筑和这几身残破塑像,而是殿内四壁保存完好的134.42平方米金代壁画。

以下内容引自王岩松“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中所表现的山水画”:

“文殊殿壁画中山水画受到唐代李思训青绿山水系统和北宋末年“院体绘画”的影响,渊源关系甚为明显。就目前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几件金代山水画遗存来看,均为水墨画,故以往金代山水画给人的印象都是墨笔,致使对金代青绿山水之面貌和成就不得而知。在金代绘画遗存甚少,材料零散,缺少可资比鉴的可靠作品的情况下,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正好填补了这一缺憾。”

壁画作者

“金史和其它有关绘画的书上并没有关于作者王逵的记载,除岩山寺文殊殿壁画外,王逵也无其它可靠画迹存世。关于岩山寺壁画年代与作者的记录有两处,一是寺内有金代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灵岩院水陆记》石碑一通,在碑阴刻有“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道”题名,记载是年王逵画水陆殿壁画。二是文殊殿西壁墨书题记“……大定七年前□□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普□□画匠王逵年陆拾捌。并小起王辉、王琼、福喜、润喜”。墨书题记记述了布施人、画师姓名和完工年代,是断定该寺壁画年代的最可信依据,这是了解岩山寺壁画作者的仅有根据,与寺中正隆三年碑刻,同为研究岩山寺壁画的重要资料。从以上二处记载倒推可知,王逵是由北宋而入金的宫廷画家。”

“王逵在金大定七年68岁时画文殊殿壁画,其前正隆三年58岁时画过水陆殿壁画,出生应在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到1127年北宋灭亡,他入金时已经28岁了,所以他的学画阶段应在北宋末年,其画风形成和定型也应在这一时期。从在正隆三年画水陆殿壁画自署为“御前承应画匠”来看,王逵作为少府监图画署所属“图画匠”,也包括在“宫中诸局分承应人”范围,也就是说王逵曾在金朝中服过役。到金代大定七年画文殊殿壁画时,于题记中不再写“御前承应”而只称画匠,说明已经退役了。

画家是决定绘画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宫廷画师和一般民间画工所绘壁画,之间差异往往很明显。金时的岩山寺并非现在这般偏僻,而是各方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路,能请到“御前承应画匠”的王逵作此壁画即可证明岩山寺的重要,也可能是该寺受到皇家的重视。据寺内碑刻记载和寺院布局,金海陵王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为设水陆道场“超度”阵亡者而建的水陆殿为正殿,殿虽已毁,壁画真迹亦已不存,但可想象其规模比文殊殿宏大,作者王逵其时无论体力精力,都要胜于绘制文殊殿壁画时的情形,可以推测水陆殿壁画的艺术水平也一定很高。”

壁画内容

文殊殿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了释迦牟尼一生从受胎、降生、沐浴、出游、苦修、成佛、度化、说法到涅槃的主要事迹;东壁绘制了经变和佛本生故事,是佛陀讲述的各种因缘、果报和比喻故事;北壁描绘了五百商人遇海难风坠罗刹国、观世音菩萨相救的故事,还绘有一处由八角七层高塔及塔底夹屋构成的塔院;南壁绘制了殿阁楼台和供养人像,展现了宋金时期的都市风情。

壁画特点

“(一)壁画语言上的突破

...壁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技法,使壁画语言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西壁上。

1、打破经变构图样式

壁画采用通景式构图,打破了以说法图为中心的佛教经变样式,变零星分割的佛经图像为统一的画面,人物故事穿插于山水林苑之中,构成浑然一体的山水巨制。

2、青绿与水墨皴染结合

在青绿中融合水墨语汇,既保持青绿山水着色的传统勾填作法,又使用墨和淡色渲染,辅以皴笔,将勾、皴、染、点有机结合,混合多种笔墨技巧,成为色彩和水墨相结合的崭新的表现形式。

3、建筑界画宏大精工

壁画以界画的形式描绘容量巨大的建筑形象,反映了金代宫廷建筑特点和制度。精工典雅,结构繁复,疏密有致,且施用沥粉贴金技法,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表现了画家精湛的绘画技艺。

(二)壁画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文殊殿壁画采用了多种技法,这些技法在北宋卷轴画中就已齐备并成熟,但在传承性很强的壁画上出现,却相对较晚。岩山寺壁画继承传统并有所发展,它的艺术成就对壁画的创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文殊殿山水画虽然生长在水墨绘画的大环境中,但能在青绿山水传统的基础上,既有壁画所要求的特殊性,又善于吸收卷轴画和水墨画的营养,因而有自己的特点和创造,发展成壁画中一种崭新的绘画语汇。

壁画中的山水画,在青绿山水的基础上将色彩与水墨进行结合和深化,这成为壁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基本状态。这种风格在其后山西其它壁画的山水中也有体现。元代永乐宫壁画中纯阳殿以通景构图,青绿山水和界画补景亦颇可观。山石树木在重彩中加入皴擦染点,与水墨的结合已自然地融入于整个画面中,从中可以看到金代岩山寺壁画中山水的影响。

金代岩山寺壁画集我国古代壁画传统之大成,其中的山水画代表金代青绿山水的较高水平,它吸收卷轴画和水墨画的一些特点,开创壁画一代新风,其艺术成就在壁画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显示金代岩山寺壁画中山水画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壁画地位

“......从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对岩山寺文殊殿山水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予以确立:

1、从山水画的发展角度看,岩山寺壁画中山水画是传统的延续。在与南宋对峙的金代绘画,保留水墨山水的同时,以全景式青绿山水面貌出现,正好显现了另一条线索——青绿山水的系统,构成了山水画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2、从壁画的发展角度看,岩山寺山水画又是一项历史的创新。它打破了旧有粉本的模式,加入卷轴画,甚至水墨山水的一些元素,构成新的表现形式,开辟了新的领域,对于壁画的创制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

2017年国庆去的岩山寺,赶上一个小游学团,在门口等了好半天,文管大爷才不疾不徐地漫步而来,开门倒是很爽快,对于拍照这事儿却表现得甚为勉强,好在话里话外似乎也有缝,眼瞅四下无人,拉着大爷在门口抽了根烟,软语相求,大爷默然,赶紧回殿里一通狂拍,无奈游学团里几个大姐甚为聒噪,惹得大爷面色不豫,将所有人都赶出了殿外,徒呼奈何。

比较遗憾的是殿内光线很暗,看了半天才“似乎”找到王逵的那一段题记,无奈实在是看不真切,更别说拍照了,几年之后听说殿内装上了一人多高的玻璃罩,估计之后想要再次拍到这美轮美奂的壁画应该是难上加难了,不过想想和岩山寺并称山西佛道壁画双璧的永乐宫,在岩山寺已然非常幸运,所以访古这事儿还是得赶早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