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绘画分享:艺术绘画与音乐的联系?抽象绘画如何表达音乐?

 轰隆艺术 2022-10-21 发布于广东

艺术与音乐的联系:如何绘画音乐?抽象绘画如何表达音乐?

音乐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联觉主要表现为:听声如形,视耳如眼,耳中见色,眼中听音,画形而不象,造声而不响。

75x100cm,丙烯木板,赖智诚(Lai Zhicheng)后现代构成主义作品

国内后现代构成主义当代抽象派艺术家:赖智诚(Lai Zhicheng),其作品用构成语言诠释音乐的节奏与氛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不能像绘画、建筑、雕塑那样再现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创造出立体的空间,但又不像诗歌那样,用清晰的语言表达、意义,音乐没有直观清晰的语义造型,是固有的局限性,但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音乐通过声音的连接、组合,配合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展衍、旋律的操作,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节奏,不拘谨,“空间造型”的概念,和语言直接到人的内心世界,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表现力和渗透性、亲和力,能够与一切艺术建立密切的关系,相互沟通、渗透、融合。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切艺术都有音乐的因素。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正如英国艺术理论家帕特所说:“所有的艺术通常都渴望音乐的状态。”音乐和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达人的主观感受,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听”的艺术。绘画用体、色、线描绘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一种是无相的无形听觉艺术,另一种是有相的有形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声音与绘画的形状可以相互感受和交流,形成联觉。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现实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本源。音乐无论怎样抽象、空灵,超凡脱俗,玄妙莫测,也并非如有人所说的,是无内容、纯形式的艺术,是什么“上界的语言”,而是以声音为艺术语言,对现实生活作出审美反映。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卢,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西方谚语云:“音乐乃宇宙间共同的和谐。”我国《乐记》也说:“大乐与天地同和。”我国古代绘画创作主张“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音乐也强调“意先乎音,音随乎意”。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艺术家感物生情,形诸于声,便产生了和谐、悦耳的音乐。无物何以生情,无“情”何以有“意”,无“意”则音无所“随”,当然也就没有音乐。音乐家在对客观事物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形成乐思,以不具空间形态的、流动的声音表现出来。它不能直接描写引起人们喜怒哀乐情绪的事物,却以音响结构与有形事物的律动,形成异质同构、同感对应的关系,这是音乐与绘画通感的重要关节点。德国音乐大师舒曼对此有很深刻的体会: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难道我们可以抹杀大自然的功绩,否定我们在乐曲中利用了美丽宏伟的自然景色吗?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壮丽的海洋景象,春回人间、人地苏醒的宜人景色,这一切难道音乐没有向我们描写吗?甚至那些微不足道的、没有普遍意义的现象,也会赋予音乐一种具体而形象化的性质,使得我们不由不惊讶,音乐能反映这么多的事物。例如有位作曲家对我说,当他创作某首作品时,眼前浮现了一只蝴蝶歇在叶子上顺着小溪的流水漂浮。这个形象使他的小曲带有一种异常柔和而天真烂漫的风味,使听众当真产生了和这幅图景相符合的印象。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舒曼的这段话生动地告诉我们,音乐以声音传达事物运动变化的情调、节奏、韵味,以及人们对它的主观感受,能把“一只蝴蝶歇在叶子上顺着小溪漂浮”的形象,转化为“异常柔和而天真烂漫”的“小曲”,使人们听了这首“小曲”,便在头脑中“产生了和这幅图景相符合的印象”。音乐家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将可视性的事物创造性地转化为听觉意象,对于欣赏者来说,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进行积极、主动的再创造。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和艺术经验把听觉意象转换为视觉形象,见之于不见,从乐曲中“听”出画境来。

赖智诚(Lai Zhicheng)75x100cm,丙烯木板

但是,音乐的“音型”不同于绘画的造型。绘画形象是一种空间形象,具有可视性和稳固性,为目官所直接感受,而音乐的“音型”则是由无形色的声音产生的,只能从内心体验中“凭虚构象”,是“虚象”而非“实象”。如张说《山夜闻钟》诗中所写的:“听之如所见,寻之无定象。”音乐中的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在时间中流动的,是不确定的,而是随声赋形,变动不居的。

如《西厢记》写崔莺莺听到张生的弹琴声,在头脑中产生的形象是:“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朗月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这里,弹奏者弹出刚柔、强弱高低不同琴声,进入听者的耳朵里,则形成一个跳跃性、流动性的意象群落。这是画家画不出来的。音乐由于不像绘画那样受到空间形象构成的限制,更可以神与物游,纵横驰骋,艺术天地就更广阔、更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