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村民受邀参观博物馆,结果发现文物“缺斤短两”,博物馆大惊:严查

 四季视野 2022-10-21 发布于北京

1971年,陕西碑林区何家村的村民,受邀参观陕西省博物馆。村民们很是开心,在每个文物前都要驻足几分钟。谁料,走到“赤金箔”时,一个村民突然指着牌子说道:“这重量根本就不对啊!”

听到这句话,所有来参观的村民立马围起来,只见标签上面的重量只有8.17斤。果然不对!原来,当初挖出来的时候,明明称过重量,足足有11斤。于是,村民连忙询问在场的工作人员,其中的3斤黄金去哪里了呢?



面对村民的质问,工作人员也是一头雾水,拿出最初的文物清单进行查看,可是上面的记录显示只有8.17斤。在场的村民们却不接受,要博物馆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毕竟这些黄金价值不菲。

为何这些村民敢这样质疑博物馆里的文物重量呢?

时间来到1970年10月,陕西西安碑林区何家村的一位村民,正在自家祖传的院子里挖地基,等挖到一米左右时,突然感觉铁锹碰到了硬物,再也挖不下去了。

为了查清楚下面的情况,村民只好将工具放在一边,用手将周围的土扒开,发现一个灰色的翁罐,为了不让罐子破损,村民喊来其他人帮忙,在众人的帮助下,很快将罐子抬出来。

只见这个灰色的罐子高0.65米,打开后才发现,里面有各种宝石,最显眼的就是4块黄金。

面对价值不菲的黄金,淳朴的村民意识到,有可能这里面的是文物,他们明白,不能将文物占为己有,所以村民赶忙将罐子封存起来,等着工作人员来接收。

很快地,陕西省博物馆立即派遣大量的专家赶到了何家村。来到现场后,专家将罐子打开进行查看,发现这4块黄金居然是罕见的“赤金箔”,总重量达到了11斤,而罐子里还有其他的宝石等。

很快专家开始对这些文物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物品属于唐朝时期的文物。为了找到更多的宝物,专家对周围的地形进行勘察,发现这里是古人喜欢的“风水宝地”,因此,地下可能会有墓穴。

随后,专家对罐子的周围进行了挖掘,没想到,果真如此,没几天,就在北边发现了另一个罐子和提梁银罐。

打开罐子才发现,里面的宝石,金银首饰数不胜数,光琥珀和玉器就达到了上千件,还有大量的字画真迹,最具有参考价值的要数唐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高 6.5 cm,长15.6 cm,口径 5.9 cm,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

《旧唐书》记载,“开元十六年大康国献兽首玛瑙杯”。这件酒杯材料罕见珍贵,是极其稀有的缠丝玛瑙,材质纹理细腻,层次分明,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这件器物的出土也是唐朝贵族崇尚胡风,模仿新奇的宴饮方式的见证。



在这个小村庄里,藏着三个小罐子,包含了1000多件文物,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文物的价值他们不是很了解,可那出土的黄金的重量,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发生了黄金重量变少的情况后,大家都大吃一惊,让博物馆解释原因。

为了给何家村的村民一个合理的解释,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内部排查,发现每次接触黄金的工作人员都在2人以上,不可能存在窃取行为,因此,黄金重量的减少应该属于“自身问题”。

原来,将黄金拿出时,罐子里面有大量的水,使得这些“赤金箔”的重量增加。随着水分的蒸发,它们的重量也在减少,从当初的11斤,变成了现在的8.77斤,可是随着在空气中放置的时间越长,黄金的重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只有8.17斤。

至此,专家有了猜测,原来黄金内部存在水分,所以重量会减少。为了证明这个猜测,专家们只好重新将这些黄金浸泡在水中,等了3个月后,对这些黄金再一次称重,没想到又回到了最初的11斤,只能说明这些黄金在水分的影响下,使得重量有所变化。

后来,为了给何家村的村民一个交代,让大家安心。博物馆特意请了当地高校的物理专家和化学专家,对于缺少的3斤黄金也做了详细的说明。


但专家讲解后,何家村的村民依然是一头雾水,为了让村民打消心里的疑虑,专家亲自在村民的监督下,将这些黄金重新放在水中,浸泡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了原来的重量。至此,才让村民心服口服。

目前,在何家村发现的这批文物,被专家命名为“何家村窖藏”,由于这批文物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参加过全国多次文物展,被称为“20世纪中国考古百大发现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