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尹才干经典诗话(七则)

 y读天下 2022-10-21 发布于四川

尹才干经典诗话(七则)

一、尹才干论中华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我一直在寻找中国古体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多彩焊条,希望能够找到它们的传承面、契合点、延伸线,并试图构建中华诗歌创作的高速路。同时也提倡难度写作,希望用汉语言语调的平仄、语音的韵脚、句式(诗行、段落)的整饬(zhěng chì,整齐有序),去找到它们共有的民族、地域、时代属性,去构造汉语诗歌推石上山的时代坡度,释放它的力度,掌握它的向度,把控它的速度。中国当代图像诗、十六行诗、新打油诗,便是我探索路上留下的歪歪斜斜的脚印。

二、尹才干论探索十六行新诗的初衷

大家知道,旧体诗和现代自由诗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旧体诗一味沿袭传统,故步自封,“绝句、律诗”是其范本,创新艰难。自由诗一味抛弃传统,追求西化,越写越散,“翻译诗”是其范本,丧失了民族特点。因此,我想让二者各向中间走一步,携起手来,融合一下。具体地讲,就是立足中华民族诗歌传统,取其精华;借鉴外来,弃其外民族诗歌的糟粕,合二为一,力求创新,富于现代,突出时尚,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体诗歌。

三、尹才干谈十六行新诗与中国古体诗的关系

十六行新体诗,是对中国古体诗(主要是格律诗)的创新性发展。对于学生学习诗歌创作而言,十六行新体诗,可以作为诗歌学习入门的基本体裁。意思就是,写十六行新体诗,可以初步跨入诗歌写作的门槛。入了门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志向,可以多向选择。一是向门里纵深推进,进一步熟悉旧体诗歌(格律体诗歌)的规矩,比如平仄、音韵、格律(参见尹才干主编《诗歌写作教程》《创意写作教程》),字数和句数的规定,内容的“对”“粘”“连”等规定,运用“平水韵”,创作出古色古香的旧体诗(格律诗);或运用“中华通韵”(2019年11月1日经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施行),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旧体诗(格律诗)。二是立足门内,目光向外,在继承中华诗歌本质特色的基础上,写出更加灵活、自由的带有中华民族诗歌特色的新时代自由诗。

四、尹才干谈十六行诗与翻译诗的关系

这个问题,主要是要处理好诗歌的形式问题。大家可以参看我的《中国现代诗形式断想》《漫谈诗歌的民族形式》等诗论(详见《尹才干诗话》现代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我历来主张“立足本来,学习外来,开创未来”(详见尹才干《立根派诗歌创作公约》),由此,中国十六行诗与外国诗(翻译诗)的关系就是“相互融合”的关系,其中“本来”为主,“外来”为辅。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末不能倒置,主辅不能错位。

五、尹才干论中国十六行诗歌

针对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现象(由于当代中国诗人对于祖国诗歌传统缺乏深入了解,加之近百年来对祖国传统诗歌的一些元素的自我否定批判及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因此,当前的诗歌主流几近全盘“西洋化”,看一些获奖作品及诗歌选本便知),笔者(四川尹才干)探索了一种具有中华诗歌显著特质的“中国十六行诗”。在诗歌内容上,提倡灌注中华“情感”;在诗歌形式上,提倡对西洋诗歌的过分“自由散漫”进行“去依附”“去学步”,着力灌注中华传统诗歌“相对整齐”的“钙质”,让中华诗歌与西洋诗歌的“差异性”更加凸显,从而,让中华新诗歌(含十六行诗歌)真正独立于世界诗歌文化之林。

六、尹才干在西华师范大学讲图像诗

有现代文学史研究专家将笔者(尹才干)列入未来主义作家阵营,这是可以的。笔者(尹才干)的图像诗、十六行诗、新打油诗、自由体新诗等,不仅具有左翼思想立场,或说是人民大众立场,还具有适应人民(读者)阅读的艺术探索倾向。尤其是图像诗的创作,任何一首图像诗都是形与意的高级复合体。不仅注重对诗意的挖掘与锤炼,同时还对形式的创新进行开拓,给形式赋予一定的意味,力求做到形与意的有机统一,让读者既读意,又读形,让意与形同时撞击读者的心灵,以获得意的提取与衍生、形的发掘与延展的双重效果,最终实现感染读者、启迪读者、引导社会生活(适应、推进读图时代)的目的。

七、尹才干论“迷宫诗”

这种思想上的“苍白”(虚无)和形式上晦涩的“迷宫诗”,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诗歌界的混乱无序,诗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诗歌)的不自信,过分崇洋媚外。诗人们在叩问自身几千年伟大的诗歌传统上不下功夫,在透视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实践中不用功力,在幻想民族辉煌美好的未来上不愿深入,而是一味地将目光投到离自身遥远的西方文化(诗歌)资源上,生搬硬套西方的诗歌理念,削足适履。苍白、晦涩的“迷宫诗”歌中大都是使用的西方繁复重叠的手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诗歌这种没落危机,首先必须得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科学先进的文化意识形态,树立民族的“文化自信”。树立民族的“文化自信”,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一个人缺乏民族的“文化自信”,他就会没有文化精神支柱,他的内心就会空虚、失落,就会产生“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想法,进而崇洋媚外。中国诗人只有在明确的精神价值观的指引下,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遵守中华诗歌的创作公约(或创作底线),广泛汲取域外文化的优秀元素,方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出具有“中华民族身份”的诗歌,从而将诗歌回归给中国万千大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