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絮语

 新用户2022gC7Q 2022-10-22 发布于河北

    1.看到暂缓返校的消息,没有喜悦(虽然很想痛痛快快信息),只有叹息——热播剧《大考》,来自现实,并且在现实中继续上演,何时休?

    没来由地想起那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台词过于乐观了。于是很自然地想起很久之前读书抄的一段话,当时并没有刻意背诵,却习惯经常拿出笔记本翻阅,于是多年以后,还是那么清晰:命运一半掌握在自己手里,一半掌握在上帝手里,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用自己手里的命运去获得上帝手里那一半的过程。

    2.《大考》中有一句台词,是吴家俊出走后,田雯雯找到他时说的:大人都说孩子挑食,其实不是孩子挑食,是所有的大人做饭时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菜,不要指望父母能真正理解你。田雯雯说这话时,我感觉是带着一点悲愤的。不一定所有的大人都按照自己的口味做饭,但这句台词揭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大人很难理解孩子。

    其实,难以相互理解的又何止家长和孩子呢?你仔细想想,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你的喜悦、愤怒、悲伤、无奈,理解你的处境和心情?很多人习惯了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渐渐成为了奢侈品。

    3.《底线》中方远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本来是赞基层法官的。可是这“赞”的背后,不也揭示一个现实吗?加班已经常态化。

    加班常态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疲劳,意味着体质的衰退,免疫力的降低,意味着疾病可能来侵袭。

    十多年前,我问学生将来想做什么工作。有学生说:“老师,我也说不清干什么,但我肯定不当老师——看见你们,我觉得当老师太累了!”

    十多年前,还没有内卷成风,还没有“剧场效应”,那时我们就被办大孩子看出来很累了?今天呢?他要是看到现天的班主任,不知会作何感想。

    4.以前不理解古诗词中,为什么要用典,为什么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年岁渐长时,渐渐理解了。

    不平则鸣。可是读书人怎么直接“鸣”呢?尤其在一种产生“不平”却又得赖之以生存的环境中,怎能不平则鸣?

    可是不“鸣”又憋不住,既怕得罪人又想表心声,既要藏,又要露,又要露得恰到好处,那就用典,那就婉曲。我们今天读来,含蓄难懂,却不知当初诗人心中又是怎么郁郁不平呢!

    可是,真正断绝了念想,决绝地离开之后,反而会直抒胸臆了。就像李白,失意地离开了长安,方高唱出“安能岁眉折腰事权贵”。

    5.那天表扬了三个孩子。

    张同学追着我问作文怎么写,这是她自己找的材料,自己训练。我感动于她对作文的执着与热爱。

    宁同学坚持微写作,深入解读课文,积累素材,锻炼思维,常会拿了笔记本找我批阅,我感动于他的积极思考,思考,勤于思考是一种很好的品质。

    陈同学遵守约定,主动找我背诵课文,由原来的不太在乎到现在的坚持不懈,进步显而易见。我感动于他的说话算数,我说这是一个讲义气的孩子;讲义气也是很可贵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