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夫人提拔袭人是不安好心?贾母揭穿她的用心:别演戏了,我懂!

 君笺雅侃红楼 2022-10-22 发布于辽宁

趣侃红楼543:唇枪舌剑,婆媳暗战话里有话,老姜弥辣,侍妾无望前程尽毁

上一回讲到王夫人来向贾母汇报晴雯被撵一事,更与贾母互为攻守,唇枪舌剑的含沙射影不断。

贵族妇人之见,从来不讲明话。但每句话背后的深意,还是听得人惊心动魄。

王夫人一上来就借晴雯的病情和缺点影射林黛玉挑明了她不同意宝黛姻缘。


贾母则坚定认为晴雯是好的,最适合贾宝玉,坚定维护宝黛姻缘。

王夫人见招拆招,直言晴雯被撵是“命里没造化”,又借有才能的人都“调歪”,暗示林黛玉身体不好,还勾引贾宝玉产生私情,是贾母私心看走眼。

她说“老太太还有什么不曾经验过的”一语诛心,讽刺贾母“别睁着眼睛说瞎话”。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感情在贾家可是尽人皆知。

王夫人从不认为有问题是贾宝玉的错。从当初撵走金钏儿就能看出来。

她也不认为是贾宝玉主动喜欢,将一切责任推在林黛玉身上,借由晴雯表达出来。

贾母对王夫人撵走晴雯当然不满,却也没办法,更也不能改变什么。

婆媳之争,主要还是集中争辩宝黛姻缘。晴雯和袭人都是“幌子”。

王夫人撵走晴雯不说,更将心中对林黛玉的不满,一样一样都摆出来给贾母听。贾母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一局,贾母很被动,被王夫人将了一军,无可奈何。

按说王夫人差不多也得了,谁想她竟然一鼓作气,再次向贾母发动“进攻”。


(第七十八回)王夫人道:“……若说沉重知大礼,莫若袭人第一。虽说贤妻美妾,然也要性情和顺举止沉重的更好些。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然放在房里,也算得一二等的了。况且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凡宝玉十分胡闹的事,他只有死劝的。因此品择了二年,一点不错了,我就悄悄的把他丫头的月分钱止住,我的月分银子里批出二两银子来给他。不过使他自己知道越发小心学好之意。且不明说者,一则宝玉年纪尚小,老爷知道了又恐说耽误了书;二则宝玉再自为已是跟前的人不敢劝他说他,反倒纵性起来。所以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

王夫人说,比较起来袭人要比晴雯更好,真要为妻做妾的,还得是袭人这样,这话可就不善了。

袭人和晴雯都是贾母调教的丫头。撵走一个,留下一个,看似是给贾母面子。

而且袭人被贾母调教出来,王夫人很满意。似乎是说晴雯是个人的问题。

抬举袭人撵走晴雯,算是打一巴掌给个甜枣。

问题是贾母听闻'却只有更不舒心。

袭人被贾母派去伺候贾宝玉,如今被王夫人“策反”还不知道,换了谁能开心?

王夫人不怀好意,既说晴雯不好,又说袭人投靠她,相当于讽刺贾母调教的丫头不行。诚心给贾母添堵。

“袭为钗副,晴为黛影”。王夫人的意思很明确,她借晴雯针对林黛玉,就借袭人影射薛宝钗。

她内定袭人,则是认定薛宝钗的好处。


她赞袭人“行事大方,心地老实,这几年来,从未逢迎着宝玉淘气”,每每肯死劝贾宝玉,着实难得。岂不都是薛宝钗的优点?

谁都知道薛宝钗肯劝贾宝玉仕途经济读书科举。贾宝玉则见人就说“林姑娘何曾说过那些混账话”。

王夫人的意思,并没有脱离薛宝钗和林黛玉之争。

然而,王夫人此时公然提出袭人,也颇为让人意外。

要知道既然提出袭人,就是想给她转正。只要贾母一句话就能成。

问题是王夫人才刚把晴雯撵走,就说袭人已经被她看好抬举了。别说贾母怎么想,而是她会怎么做?

按照王夫人的话里意思来看,她说“直到今日才回明老太太”,就是要讨贾母一个示下,给袭人正名,为贾宝玉收房。

可贾母会同意么?肯定不会!

那么,王夫人此时明知贾母不同意,还提出袭人的是,就有两个问题。

一,不得不提。

二,卸磨杀驴。

王夫人不得不提的原因也不难猜。她当初为了“看住”贾宝玉,接纳袭人给承诺让她尽心尽力服侍,算是私下行事。

得罪贾母不说,就是贾政那关也不好过。


贾政在外辛苦出差三年,儿子贾宝玉在家不说学了多少知识,竟然“温香软玉”的收房丫头,怎么也说不过去。

如今贾政从外面回来,中秋节前夕,小鹊已经听闻赵姨娘向贾政提到贾宝玉身边有人之事。

王夫人“迫切”需要贾母一个“态度”,作为贾政问她时的挡箭牌。

如果贾母同意,她就顺势给了袭人名分。让贾母“吃苍蝇”。

如果贾母不置可否,她也可以说老太太知道了这件事。

如果贾母不同意?贾母按规矩和颜面,根本不可能提出反对……

所以,王夫人此时讲出来,无论如何都能得到她想要的结果。

但是,这个时机对于袭人来说很“不好”。王夫人也不排除有卸磨杀驴的可能。

(第七十八回)贾母听了,笑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明说与宝玉的主意更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

贾母果然不同意现在“正名”。一句谁也“别提这事”,直接让袭人的姨娘梦彻底破碎。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这件事王夫人办得自私自利,根本就不管袭人的死活。

那么,诛心地问一声,她当初选择贾母的丫头袭人对抗贾母内定的晴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真是“真心”么?还真不好说。


王夫人给袭人画了一个大饼,让她尽心尽力照顾贾宝玉,防止贾宝玉一个人住在大观园里,闹出什么不好的事,尤其不能和林黛玉发生什么。

之所以不把贾宝玉搬出来,是因为搬出来又回到贾母身边,王夫人不愿意。你看她的算计?用贾母的人,控制打击原本属于贾母的一切。这份心机细思极恐。

袭人得了好处,这几年尽心尽力做得不错。对王夫人来说,袭人的价值已经被榨干差不多了。

想不想兑现对袭人的“不辜负”承诺,全靠她高兴。

如今袭人最后一点价值就是给贾母添堵。让贾母感受到被自己人捅刀子的尴尬。

如果结合后面袭人最终没能嫁给贾宝玉的结局。王夫人此时故意怼着贾母不开心时提起袭人的事,究竟是无心之失还是故意为之,还真是不好说。

王夫人这份心机,不怪她房中陈设一件汝窑美人觚,真是觚谲得可怕。

贾母不管王夫人如何想,对袭人可没什么客气。一句话就让她晋升的梦想断绝,也算对“背叛”的惩罚。

既然晴雯被撵走,王夫人看好袭人也别想称心如意。双方都在互怼之中。

王夫人的意思贾母明白,便针对王夫人的话怼了回去。

她说“袭人是没准的葫芦”,心里有数,嘴里不说。心机太深的女人对丈夫和家庭是祸非福。岂非就是王夫人本色?

“你深知,岂有大错误”,这就讽刺了。

袭人在贾母身边起码十年,贾母“深知”还是王夫人“深知”?

“岂有大错误”与“我看甚好”异曲同工,前者肯定是否定。后者否定是肯定。

没有大错误也是有错误。贾母笃定王夫人选择“肯劝”的袭人和薛宝钗是错的。


(第七十八回)贾母道:“……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说着,大家笑了。

贾宝玉注定是个不听妻妾劝的。别说是妻妾,父母的话她听了么?祖母的话她也没听啊?

贾母此时也不再客气。一针见血指出王夫人的错误:自己养的儿子都劝不了,还想着找两个媳妇去劝,是怎么想的?

王夫人和贾母的差距就在这里。如此简单的道理,贾母一眼看透,王夫人却明知故犯。眼界和胸怀差距太大。

王夫人选择薛宝钗肯定不只善“劝”一点,但安排她认为合适的妻妾约束贾宝玉的离经叛道是不错的。

可事实上,王夫人根本不了解贾宝玉。犯了大禹治水前的问题:堵不如疏。

贾母是疏导,王夫人在堵截。她日后失去唯一的儿子,也是咎由自取。

贾母针对王夫人前面说观察晴雯、袭人两三年,也说她细察贾宝玉几年。发现贾宝玉爱和女孩们玩,并不是真懂男女之事。

这话是贾母作为老祖母不方便直接说。贾宝玉早都懂了男女之事,她肯定早知道。如此说话有两个意思。

一,贾宝玉并不是好色之徒。不用担心。王夫人看了几年,并不了解儿子!

二,她不管贾宝玉和林黛玉,源于了解后发现二人发乎情止乎礼,并没有越轨问题。王夫人真的了解自己儿子么?

贾母每句话都问到实际点上,让人无可辩驳。只可惜她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王夫人心不在此,她认定自己能控制贾宝玉的人生,贾母的苦口婆心根本没用。

话已至此基本就说尽了。婆媳终究不能撕破脸,不过都是言语机锋,贵族语言。

双方表达各自要讲的话,也是一吐心中多年块垒,互为摊牌。

王夫人多年媳妇一直被贾母压制,如今终于要翻身,才有收不住的“得意”。

那么,王夫人后面还有什么举动呢?欲知后事如何,窃看下回分解。

贾母和王夫人正面开撕,攻守全用贵族专用语言,听得人过瘾又紧张

红楼梦:三个姑娘,两个拐子和一个夫人,上演一出人间“丑剧”

贾政与王夫人夫妻不和?金钏儿死后的几件事,彻底挑破这层窗户纸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关注、在看、点赞、收藏、转发赞赏一样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