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洛哥】卡萨布兰卡,泛着谍影的白色之城

 新用户1969IWgc 2022-10-22 发布于北京

    知道卡萨布兰卡是从那部享誉全球的好莱坞黑白电影。就看看那片名就已经够吸引人的了,更何况还有那曲折且充满人情味的剧情和那首动听得让人痴迷的主题曲《时光流转》。这座城市就是因为这部电影而名扬天下的。其实,如果你还记得这部电影,整个电影场景似乎都在一家叫“里克”的酒吧里,和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关系不大。大概是因为“北非谍影”这个中文译名,卡萨布兰卡在我的心目中始终充满了神秘色彩。

    卡萨布兰卡,现在的正式名字叫“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是西班牙文,达尔贝达是阿拉伯文,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意思都是白色之城。这一地区在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来到之前是柏柏尔人居住区,原名叫安法。十五世纪被欧洲人占领后西班牙人把她叫作卡萨布兰卡。十八世纪摩洛哥国王用阿拉伯文改称为达尔贝达。既然是靠电影出的名,怎么也摆脱不了电影的影响。直到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都把这里叫作卡萨布兰卡。说起来也有意思,我一直到写这篇博文的时候脑子里还是只有卡萨布兰卡的印象,连达尔贝达的名称都是临时在网上查的。

    真是名不虚传的白色之城,满城的白色建筑泛着炫光。无论是坐在车上浏览两侧的街景,还是站在高处俯瞰市容,即或漫步在广场、海滨、老街,骄阳下闪烁的白光真的就好像闪闪谍影,时时都能把景色和电影神秘地连在一起。想不到的是导游告诉我们,那部闻名至今的电影竟然连一个镜头都没有在这座城市里拍摄,全部出自于摄影棚里的假场景。反而是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场景的追求,更为了赚取发烧友口袋里的银子,反过来按电影里的场景建了一家酒吧,满足人们对电影的回忆和遐想。

    来回摩洛哥飞机都起降在卡萨布兰卡。住了两个晚上,加起来在卡萨布兰卡也不会超过三十六小时,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虽色彩单一却风情浓郁。一起走走看看吧。

 [1]进入卡萨布兰卡市区,街道两侧的建筑几乎全部都是白色的。

 [2]登上我们下榻的酒店楼顶,眼前是一片白色,就连远处的宣礼塔也被白色雾光笼罩。

 [3]卡萨布兰卡濒临大西洋,阳光照耀下的白色之城好像泛着大西洋粼粼波光。

 [4]地处市中心联合国广场周边的建筑几乎也全部都是白色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白色之城。

 [5]联合国广场旁的这座塔式建筑凝聚着阿拉伯世界最西端的文化交融。本来这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宣礼塔,摩洛哥成为法国殖民地时被改建成欧式的钟楼。这座宣礼塔式的钟楼宣示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6]钟楼的后面是卡萨布兰卡老城,同样的白色让你感受卡萨布兰卡和达尔贝达的历史久远。在阿拉伯老城被称为麦地那。

 [7]狭窄的街道旁边是同样白色的老式民居。

 [8]阿拉伯风格的敞廊里面各式商店鳞次栉比。

             [9]时而还能看到一袭白衣的当地居民飘然而过。

 [10]老城里各种日用品、装饰品、纪念品琳琅满目,给人以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11]这些色彩鲜艳的商品有时还能让人感受到北非谍影挥之不去的神秘。

                            [12]老城附近有一座摩洛哥国王的行宫。虽然地处卡萨布兰卡还是沿用了阿拉伯风格的色彩。

 [13]坐车路过好几次这片白色的房子,导游说这是沙特国王在卡萨布兰卡的行宫。

 [14]白色建筑中风格独具的是这座坐落在阿拉伯国家中宏大的天主教堂。其实我很想去参观一下,但同伴们都说看阿拉伯风情还来不及呢,别把时间花在那里了。我也只好作罢。

 [15]从颠簸的车窗里拍下来的教堂照片里还是能感觉出丝丝的阿拉伯风情。右侧是摩洛哥国旗。

 [16]你大概不会想到,卡萨布兰卡最鲜艳的色彩是阿拉伯妇女五彩缤纷的服装,这几乎颠覆了我对阿拉伯妇女着装极其保守的看法。

 [17]

 [18]穆罕默德五世广场也叫鸽子广场,衣着鲜艳的当地游客很喜欢摄影留念。

 [19]这位衣着怪异的是卖水的,身上挂着的是一串水碗。给他拍照可是要花钱的哦。

 [20]据导游说卡萨布兰卡可以说是阿拉伯世界里最开放的了。除了衣着鲜艳外还能看到男女情侣边说边笑,只是没有勾肩搂腰的。

 [21]午休时刻下着一种看不懂的棋。

 [22]街上的取水龙头,不可以直接饮用。
 

 [23]孩子们总是那么开心、调皮。

 [24]校车上的摩洛哥女孩儿,多漂亮啊。

 [25]等红灯时也能看到乞讨的老人。

 [26]最精彩的一幕是在交通繁忙的联合国广场。一位警察搀扶着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汽车依警察手势缓行,秩序井然。

 [27]离开主要街道卡萨布兰卡的交通甚是堪忧。

 [28]出租车放行李的方式倒是极有特色,乘客下车忘带时看到远去的车还能发现。

 [29]从这辆电车还是很能看出卡萨布兰卡的现代气息。

 [30]卡萨布兰卡的西北角有一条海角大道,紧靠着大西洋。这里是欧洲游客青睐的地方。

 [31]泳客大多来自欧洲,享受比欧洲更为炽烈的大西洋之滨阳光。

 [32]你能感觉这是非洲,这是阿拉伯国家吗?

 [33]从这里可以看到坐落在大西洋之滨的哈桑二世清真寺。

 [34]临行前的傍晚我们去了里克酒吧。据说这里是电影场景的翻版,但绝不是曾经拍电影的地方。白色的建筑、翠绿的棕榈、阿拉伯风格的窗户,小小的场景突出了大西洋、地中海、卡萨布兰卡各种明显的地理要素。

 [35]进门就是当年的电影海报。

 [36]酒吧的二楼有一个小型的休息室,常年用电视屏幕反复播放着传世电影“卡萨布兰卡”。

 [37]这是电影里里克酒吧的霓虹灯招牌。

 [38]从楼上看过去的酒吧大堂,更显神秘谍影。

 [39]吧台还有不少顾客。

 [40]如果你还记得电影场景一定不会忘了这些风格独特的灯罩,美轮美奂。

 [41]一位同伴点了一杯鸡尾酒,看着招待员点燃了酒杯中层次清晰的酒。

 [42]同伴用吸管穿过熊熊烈火吸饮不同味道的酒时真觉得匪夷所思。

 [43]从里克酒吧返回酒店的路上,穿过夜幕下的哈桑二世大街。灯火通明,车辆川流不息。谍影仿佛就隐蔽在这闪烁的灯光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