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丨方勇:上党行实录册

 半山记 2022-10-22 发布于陕西

Image

Image

方勇的创作,其蕴积过程,见深功苦战。大抵繁笔不烦,往复勾皴积染,以求扎实厚重。其所着力还是“写生”,观照山川丘壑奇变,呈现物象品类茂昌,体验自然活力,眼前无非生机。至其“语感”的具体心得,包括践行的方向确认,或可推为笔墨语言从“言之有物”向“言之有趣”上的归拢,简单说即“向内转”。

——寒碧




Image
山右夏云  纸本设色  35x35cm  2021年



Image
高平北魏佛迹之一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Image

高平北魏佛迹之二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读方勇《上党行实录册》记

❈ ❈ ❈ ❈ ❈

2021年7月,我们一行随李零先生访山西,行经太原、祁县、长治武乡、平顺等地,寻访古迹,饱览山川。同行的方勇兄工于画,艺论上精研深思,在访古的间隙,有以教我。他尤留心于写生,到一处则凝定身心,展纸吮毫,少顷,笔墨已成。

一年过去,方勇发来“上党册页”二十幅,嘱我批评。我则借此观画,胡说几句。

这组“上党册页”中,关于武乡应感庙的就有两幅,为我理解方勇的艺境打开了一扇窗。应感庙坐落于武乡县监漳镇的五龙山上,其正殿为宋代遗构。按照写实主义的强大惯性,我试图这样回溯我的访察经验:所谓“五龙山”者,山势并不高峻,不过一片丘陵。应感庙

踞于丘陵半腰的平地上,地势显眼,一眼可见。此时正当盛夏,漫山都是浓荫,庙的三面更是被绿树簇拥。前往应感庙,其间隔著一条乾涸的河床。需要先离了柏油路,沿著逐级下降的坡地——不少已垦为农地,整齐地种著玉米,与林木的气象迥然不同——走到河(溪流?)边,再往上经几级台地的爬升,就到了应感庙所建在的平地上。总之,乡间的土路绕著田坎,是有些迂回的,但土坡相当和缓;抵达的经过有意味,但说不上险难。大家的惊歎,都留在应感庙的宋代木构和碑文里。



Image
北宋应感龙王庙之一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2年


而方勇的两幅画,则对仍挥之不去的眼前之景提出了挑战。前一幅画的视点近于远眺,前景是一带缓坡与溪流,应感庙则凭空而来,居于画面的右上,背后是倚靠的博大而平缓的山势。在我们现代的知觉系统里,作为由近及远的参照,山坡间植被的参差,小径的迂回,这些不可或缺的“风景”的支撑,都被方勇隐去了。如此的画面佈局,造成一种应感庙仿佛腾跃而起,渺渺云端的跃升感,极大地突出了应感庙的气势。而另一个元素则被放大和凸显,就是在现实中乾涸的河流:在画中,观者立在溪畔,溪水恍若由画面的中心蜿蜒而来,又在若有若无间迴旋著水流,跳动著一脉生机。溪水的走向不仅让画面气韵生动,而其不可知的源头,正由墨蹟的晕染,隐约与应感庙连通起来。


Image
北宋应感龙王庙之二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2年

而在后一幅,则是在应感庙前的近景。这座闻名的古建,仅露出山门和东配殿的一角,画家对建筑中的细节,全不经心。而观看的重点被引领到佔据画面大半的山野:山色若有似无,林间树色有如云烟,蓬勃上征,整体给人以丰润之感,仿佛行在其间,免不了湿露沾衣。画面突出的是应感庙与周遭环境之涵育关係,硬朗的牆体被温柔有情的草木的衣袍拂过,而这其中如果有一种内在精神的连接,我以为,大概是一种水气的润泽吧。  

方勇营造的画面,在些许陌生中,带给我的是一种认识论的启迪/误读。在古建专家和文物保护者的眼里,应感庙本身是对象化的实体,它的空间结构,建筑构件,营造方式,经由现代学术的辨析、转换,提示著一种认定客观历史的方式。但是如果抛去“古建”的现代标籤,应感庙乃是一座当地人观念中的龙王庙。庙中的碑文可鉴,其于宣和四年(1122年),得到宋徽宗治下的尚书省颁发敕额牒,封为“仁泽侯”。其灵力,既来自一方山水的化育,也来自地方的信仰与天子宇宙观的互动:“监漳村老人张润等状举本村三垄山有二龙池应感庙,每遇岁旱,祷雨必有显应,乞敷奏优加封爵”。五龙山(宋时作“三垄山”)临浊漳河,其地祈雨风俗极盛。在山水的呈现方式里,我们仿佛去除了眼下实景的障蔽,而直观把握了山川之灵:应感庙所倚靠之山蒸腾著云气,山脚下流淌著活水,原本是合乎中国式宇宙观的呈现。所谓职司降雨的仁泽侯,这超验的存在,其“升降自如,孚于会泽”,理应与“应感庙”这一近千年的遗存一起,带给眼前之景以生生不息的力量。

由此引发的感想是,山水之像,即便是有自然实迹为其所本(如两幅画题记所示),却并不在一时一地的光线与色彩中居停。河流是枯水还是丰水,城池依旧或是丘墟,草木或荣或萎,时令为冬为夏,似乎都并不触及事物的本体。“玉垒浮云变古今”,山形水势,总是能引动人的感兴,浮现出眼前所不能触碰之景。

尤其在晋东南的乡野里,到处是倔强的存活著的古物,在川流不息的时间中,一边朽败,一边屹立,屹立抗衡著朽败,朽败雕蚀出屹立。古道,庙祠,石窟……现代叠压著古代,正如在平顺县龙门寺所见的一景:顺著殿宇的斗拱往下,牆壁是暗红的美术字“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字的棱角如切削过,肌肉强健,斗志昂扬;地上则是仿佛随意放置——却也有几分抢救,进而自珍的味道——的牌匾,“平顺县第二高级小学”,那繁体、楷体、右行的写法,提示著革命的史前年代。

古今之间横亘著紧张,遗迹本身如同战场。有时候,方勇好像要反向剥落现代强加的补丁、加固、翻新,捕捉一些稍纵即逝的传统趣味。“故县小学”很幽默地处理著这对矛盾,一排城牆中央开著一个门洞,黑魆魆的大门,城牆上有歪歪扭扭的牆垛,顶著学校的招牌,行书体的“故县小学”。这构图原本是惊人的——无纵深,无层次的平面,犯了大忌——好像在有意破坏传统画的程式,成了白描。但就是在突兀中,有一种和气。中国北方叫“故县”的地名颇多,伴同文明早期的发育,都在地层的最深处。这些破败的城垣里,多得是老的地名、老的信仰、耆老的传说,更多的是古迹,哪怕地面上一无所有,还有老乡言之凿凿的一指,“就在这里”。“故县小学”的故县,实即武乡的旧县城,城内有十六国时期的胡人领袖石勒出生地。“故县小学”也带著一股英雄气似的,寄居在这旧县的衙门里,彼此都收敛了,如此妥帖地融为一体。

也许趣味是古的,可是方勇的笔墨却是不循常法。我完全蒙昧于这一形式的语法,不能道其妙,实在胆怯得很。只是模糊地感觉很“现代”,凸显了笔墨之为本体。在许多幅画里,物像都不能在细部去还原和重建,只能寻获好像随意滴落的墨点,劈斩的线条。

在关于上党山行的几幅画里,笔法野纵,是一种精心构筑的粗粝感;在“武乡砖塔”里,数十成百绕塔盘旋的乌鸦,都是用笔尖轻挑而成,哪里能瞧出鸟形?但越是密密匝匝,越显周遭空白,仿佛百年来红尘滚滚,只它们与塔同此寂寞。

略述为文。

2022年八月韩笑于北大静园

 韩笑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现任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

Image
淳化寺  纸本设色  35x35cm  2022年


Image
上党纪行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Image北魏大佛  纸本设色  35x35cm  2022年

Image

故县小学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2年

Image

石勒故里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Image

上党晴日  纸本设色  35x35cm  2021年

Image

武乡古塔  纸本设色  35x35cm  2022年

Image

鑑往惕來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Image

精卫填海处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2年

Image

水阁凉亭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Image

上党故道  绢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Image

井亭高林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1年

Image

上党太行  纸本水墨  35x35cm  2022年

Image

东良侯烟云  绢本设色  35x35cm  2021年

Image

东良侯洪济院  绢本设色  35x35cm  2022年

Image

东良侯道中  绢本设色  35x35cm  2022年

Image

Image

◎对话展

自性起用——陈钠·方勇山水对话展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承办单位: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协办单位:广州市大郎实业有限公司

学术主持:丘挺

策  展 人:刘文东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22日-10月30日

开幕时间:2022年10月25日下午4时

展览地点: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广州市越秀区东湖路39号)


◎讲座

理宋——五代两宋山水画笔墨义理的阐释与衍生

主讲人:方勇

主持人:陈钠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J201

时间:2022年10月26日上午9:30


◎对谈

自性起用——陈钠·方勇山水对话展三人谈

对谈嘉宾:陈钠、方勇、李红
地      点: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时      间:2022年10月27日上午10时



艺丨术丨家

Image

方勇

号龙眠外史。安徽桐城人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画专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访问学者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山水画系副主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