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出我的家乡|走进美丽乡村:八都苏

 苏氏信息平台 2022-10-22 发布于广东


传家风丨扬正气丨铸族魂丨促发展

苏出我的家乡

位于安徽省芜湖市湾沚镇最南端,与宣城古泉接壤,有个很接地气的村名叫百花村。村有百花,应是草木葳蕤,花开遍野,蜂飞蝶舞。此非望文生义,也不是想象,而是植被72﹪覆盖率的百花村真实图景。随便站在湾沚镇的哪一幢高楼向南眺望,你都无法忽略那跳入眼帘的连绵山峰,不错,那就是九连山!九连山下百花村里有个村子叫八都苏,八都苏前有九连山,后有捉马山,西有过龙山,可谓三山环抱,绿色环绕。不仅如此,八都苏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纵横交错的水系如蛛网般遍布。能在此掘土垒墙,割草封屋,繁衍子孙,可见这村民的先祖非寻常之辈。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辙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他的后代苏名孙于洪武三年负母偕弟逃难至宣城,见此处山川凝秀,溪水横流,便不再走了,于是便有了600年之后700多名苏氏子孙。

这里山峦起伏,林木葱翠,农田由东而西层层抬高,流水从西向东于沟塘水坝中,潺潺流淌不息。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享受着那份宁静,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百花村

走进美丽乡村:八都苏


美!八都苏▶一个古老而文明的苏氏村落


来到位于湾沚镇百花村八都苏自然村,走进苏氏宗祠,来一次与时空的交融,静心领略苏家词句的魅力。
八都苏自然村又名苏大自然村,地处丘陵地带,碧水环绕,绿树成荫。这个古村落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仿佛散发别样的魅力。
八都苏自然村是一个古老村落。苏氏家族的发源地在四川眉山,村庄之所以叫“八都苏”,也是因为这个村有很多姓苏的人家。据记载,他们的祖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辙,因和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所以他们家谱上的堂号就叫“三苏堂”。根据保存完好的明朝崇化年间苏氏宗谱所记,八都苏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进入八都苏,映入眼帘的是村民集资建造的牌坊式大门。当从门下进入时,顿时感受到一片蒸蒸日上的新气象。距村口不远处有一条护村河,开挖于明初建村时,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了。起初,全村居户都住在护村河内。护村河四面都有吊桥,白天吊桥放下,人们可以自由出入。晚间,将吊桥外端高高吊起,外人不能进入,保障了村子安全。
护村河原本是土堤坝,现如今全部用石头砌成整齐的堤坝,既防滑坡,又美观。护村河的宽处十几米,窄处有5米。宽处原来是池塘,窄处为人工挖掘,河中可行舟楫。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在河上架起了吊桥。水从四面汇聚到护村河里,满溢时从出水口流往下游。护村河既可以防匪盗,又可以灌溉排涝。“近年来,我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它重新建起来,恢复到以前状况。”百花村党委第一书记董明惠说。
在古时,只要是重城要地,便有护城河,但山野之地平民之家鲜有其见,尤其是山岗地区更为罕见。而在八都苏,绕村而过的护村河,如一束绫罗锦缎缠绕其间。河面不宽,狭窄处也只三、五米,河道两边或是垂柳,或是香樟,或是一些野生的杂树野藤。异树丛生,傍水而立,各彰其秀,摇曳一水迤逦风光。
小小村落为何要挖掘一条护村河?古人比较讲究风水,苏氏后人尤为重视。有山,自有风生,可水从哪里来?有一条护村河,上承天水,下接山泉,何愁无水?这是先祖苏名孙当时挖掘护村河的动因?有可能,但也不全是。环村皆山,峰峦叠嶂,荒郊野岭,人烟稀有,自是走兽成群,险象环生,有了这护村河,夜幕降临,关闭村门,纵是鬼哭狼嚎,也会高枕无忧,这可能是绕村掘河的另一动因。
水,是河的生命;河,是水的摇篮。这么一个狭窄的绕村河已流淌了600多年,600多年的今天它一如当初,昼夜相继,川流不息,它的生命力来自哪里?站在村南,无需屏息凝神,便有淙淙之声,纷至沓来,如丝竹之悦耳,令人如醉如痴。寻声而去,那涓涓细流来自村前的内河和外河。有水来,就有水走,八都苏的护村河自西向东,缓缓而去,经年不息,在时间的长河里驰骋江湖,见证人世沧桑。
面水而立,睹物思人,自然又想到苏名孙,还有他的弟弟,以及他们的儿孙。而工具,除了锹、镐头、筐子,还有什么?还有的就是手和肩膀。人手无几,工具至简,挖河掘堤,困难可想而知。但苏氏先祖相信:愚公能移山,苏公能开河。就这样,一条河在日月兼程、手脚并用下让想象成为现实图腾。
这条河其实就是一座无字碑,一部创业史,八都苏的二十四代子孙从无字碑上的创业史中不仅读到勤劳智慧,还读到了惠及后人的先祖美德。

自古至今,只要是美德,总会通过一种方式去传承。在八都苏村东有一座郑尹农题写的“苏氏宗祠”,前后两幢平房,前一幢是村民自筹资金新建,供奉着苏洵、苏轼、苏辙塑像,敬称为“三苏堂”;后一幢是青砖小瓦的老房子,正堂上方书写“眉山世家”牌位,牌位下方首供“三苏”灵牌,尔后从苏名孙开始依次供奉列祖列宗牌位。据说老祠堂系苏名孙所建,但原址不在此地。当初,苏名孙建祠堂供奉“三苏”,想必是不忘“耕读传家”,苏家后人谨记先人教诲,到了这一代,大人晴耕雨作,丰衣足食;小孩秉烛夜读,学业有成,很多人走出家门,从政、经商、教书育人,仅教师这一行就有十多位,被称为教师之村。
八都苏不仅有祠堂,还有寺庙。在捉马山脚下有一座柏华寺,此庙前身是庵,叫柏华庵,与村前的悬月寺遥相对应。后改庵为寺,究竟为何?因无籍可考,自是悬案一宗。据苏家后人介绍,此寺也有600多年历史。解放后,当地政府兴办小学,没有校舍,便将柏华寺改为学校,取名八都小学,此乃三元中心学校的前身。一座寺庙,在古时候成为善男信女们消灾祈福、普渡众生的圣地,在新时代,八都苏的后人顾大局,识大体,把菩萨请出来,把教师请进去,让村里村外的孩子接受新教育,学习新知识。求学的孩子越来越多,教室挤不下,就将八都小学迁了出去。如今看到的柏华寺是后来村民筹资新建的,平时大门紧锁,无人光顾,像一座守村的尊神,在日出月落中看花开花落。

八都苏村前500米处有一村墩,是太平军驻扎之地,前面提到的内河、外河就在村墩附近。这儿水系发达,草木丰盛,便于屯兵习武,休养生息。太平军离开之后,留下一处土墩,尘封一段记忆。太平军当时没有驻扎在村里,而是选择村外安营扎寨,兵不扰民据此可见,而流寇日本兵却截然不同,他们一边大举南下,一边烧杀抢掠,柏华寺、苏家祠堂几近毁灭。
距村墩不远处,有一自然水井,常年清泉不断,78年干旱,大小池塘无一蓄水,庄稼绝收。而这口水井,依然水清照人,一村人来这里担水饮用,度过了艰难的干旱期。此井被村民誉为神泉。
村河、三苏堂、柏华寺、村墩、神泉,还有村碑、八字门、观音庵等像一张张蜡黄的老名片,在岁月的浸染和抚摸下,堆积着厚重的包浆。如今,这一张张老名片正越来越引起更多目光的关注,一些人慕名而来,在此观光流连,追寻旧痕中的流年。百花村两委在湾沚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已将八都苏进行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准备通过若干年时间将八都苏打造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明珠中心村,相信未来的八都苏将会以另一副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眼里。

供稿人:鲍仕敏

来 源 |活力新城绿色湾沚/芜湖美丽乡村


点开此处了解更多

《苏氏举人谱》安徽名录
安徽苏氏历代科举统计数
溯源返里 根系苏湖
▶安徽省宿松苏氏祭祖
二十大代表风采录 |苏保信
二十大代表风采录 |苏明娟
▶安徽省东至县苏村拜族谱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