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家丰沛」威加海内:歌风高台两千年

 金华303 2022-10-23 发布于山东

文:王书法

刊登于2022年10月20日《彭城晚报》

沛县有“汉汤沐邑、汉高故里”之美誉。

南宋文天祥《沛歌》有云,“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

元代傅若金(字与砺)《沛县诗》写道,”县路迷青草,行人荫绿杨;时逢沛父老,能说汉君王。

两首诗绘尽了沛县的景象和帝王故里的荣光。

文章图片1

蒋淑雅供图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穿越时光隧道,汉高祖十二年(前196年)十月,刘邦平定英布之乱后班师回朝,经过家乡沛县特地驻留十余日,大筑高台,置酒沛宫,尽情邀请老朋友和父老子弟一起,每天都纵情畅饮、尽情欢宴,谈论往事、叙说旧情来取笑作乐。

酒酣兴致,刘邦回顾自己艰辛的一生,起身泗水亭长,以沛公的身份三年亡秦、五年灭楚,遂有天下,不禁感慨万千。

于是自己击着筑,唱着自己即兴而发作的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并教沛地的儿童齐唱。

动情处泪湿衣襟:“游子总是思念着故乡。我虽然定都关中,但是将来死后我的魂魄仍然还会喜欢和思念沛县。

刘邦率军队准备回长安时,沛县父老坚定的恳切挽留,刘邦以“随从人众太多,父兄们供应不起”婉拒,于是沛县百姓们自发携带酒食空城出送。刘邦再次驻留,痛饮三日。

刘邦从沛县走后半年,他就在长安逝世了。

沛县博物馆供图

沛县乡亲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刘邦还乡宴会的高台称为歌风台,后人将其所作《大风歌》勒石传世。

《大风歌》诗、歌风台、大风歌碑,台因诗名,诗以碑铭,在古沛沧桑古老的土地上屹立了两千年。

文章图片2

歌风高台何处寻

刘邦回沛时必择一空旷处安置军队和筑高台以宴乡亲,唐代鲍溶“烟芜歌风台,此是赤帝乡”系较早描写歌风台的诗。

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卷十五:“歌风台,在县城东南一百八十步。” 明初歌风台在县城外东南泗亭驿前。

明初薛瑄诗句:故城南畔泗河隈,汉祖歌风有旧台。

明万历《徐州志》沛县境图,标注歌风台在旧城前、明沛城东南、琉璃井东北、泗水西岸。

琉璃井:相传汉高祖刘邦回沛时,军兵用水所凿,和歌风台互为印证。歌风台北是樊巷,传为舞阳侯樊哙在沛县时所居。

文章图片3

1958年孟氏族人打井,在今沛城东南的文景园内出土明正统十三年立的“三圣旨碑”,碑文开篇:父孟式,祖贯沛县汉台乡北瓦子村人氏,洪武年间迁居城南关、邻于歌风台左。佐证了明初歌风台的位置。

1484年,监察御使陈嘉谟将歌风台自河西岸迁建至县城外东南、旧运河故道东岸的琉璃井东北侧,沛县教谕、天台人卢荣作记。

明嘉靖戊午举人、沛人蔡桂在《重修飞云桥记》详细记述了歌风台的来历、方位及摧毁原因:成化间,河决泡水而台殒于泗,碑且移就北岸之琉璃井。“穹碑二则”即汉碑和元摹刻碑。

对歌风台的修葺及保护

对歌风台的摧残是兵燹、大水和地震,历代沛人和以县令为代表的官方“屡圮屡葺”。

明嘉靖十四年(1535),知县杨政在原地建屋存碑;12年后,知县周泾以修建沛城遗留的材料修葺歌风台并作记。仅过了28年就毁于大水。

1574年,知县倪民望重加修复。20年后,知县苏万民在歌风台门外立歌风台坊。

1617年,知县刘希彦于台后建厅三楹以供游憩,岁久又倒塌了。

沛县博物馆供图

清初歌风台在县东南数十武,有二碑,东边即旧碑,中断,锢以铁;西边的是元摹刻碑。

清康熙二年(1662),知县郭维新重修歌风台。仅过了5年,因为地震倾圮殆尽。1686年,知县梁文炳重修。1781年,再次因为水灾而倒塌毁坏,仅存数碑。

兹此至1861年,沛城三迁县治、水患频仍。1861年沛城建好后,又把大风歌碑迁至县歌风书院后西北角。

1871年《重修歌风书院》碑记载,同年将书院再次迁到城西,相传为汉高帝歌大风处,有台尚存,因此命名书院为“歌风书院”。

光绪二年,知县孔广仁在沿河南的歌风书院西修建歌风台并立碑记事。记事碑高2米、宽0.61米、厚0.2米,碑额刻双龙戏珠,楷书“汉皇遗迹”。

文章图片4

碑阳刻《重修歌风台记》:“后人建台纪其盛,名曰'歌风’,后汉蔡邕以大篆书歌泐石,迄今两千年,人争重之……咸丰纪元,河决丰工,台复飘没,而中郎断碑埋翳於荒烟蔓草中矣……

邑附生朱延祉撰文,邑拔贡朱延恩书丹,碑阴记录捐款人的功名、姓名并金额。

兹此至建国前,歌风台是三间前出厦的瓦房,正门上悬楷书匾额《歌风台》,门前有一四柱体与屋檐齐高,四面嵌方历代名人题咏的小碑刻近二十方。

文章图片5

典籍中的歌风台

1506年,画家唐寅(字伯虎)陪同大学士王鏊游览沛台后写生《沛台实景图》:近景是一处院落,正对院门内是一通古井,侧有一碑,古树苍莽掩映庭院屋舍。

文章图片6

写有自题并书七言律诗一首:“正德丙寅,奉陪大冢宰太原老先生登歌风台,谨和感古佳韵并图其实景,呈茂化学士请教。唐寅。”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顺治十一年《徐州志》有《歌风台图》,画中小桥流水,紧靠河边有两处院落,树木参天掩映其中,颇具古意。

明代日本使节、僧人策彦周良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及后三次至沛县泗亭驿,上岸参观歌风台。

著作《初渡集》记载:“台门横揭'歌风台’三大字,台中央安牌,牌书以'汉高祖皇帝位’六字。台前有琉璃井,井畔有碑文,又高祖手敕大字书镌于石,别记之。”

1951年,沛县人民政府在当时的民主街南端东侧、健康街北侧建八角歌风亭一座,将歌风碑残存上部树于亭中,元代摹刻碑树于亭外。

蒋淑雅供图

1975年省政府拨专款重建三间歇山式建筑“歌风台“。1996年新建歌风台在汉城景区内,书法家武中奇题“歌风台”和尉天池题“华夏第一台”匾额,翌年将三通大风歌碑置于二楼邀宴堂内,现存沛县博物馆新馆“青石镌史”厅。

歌风台被辟为汉文化体验馆,是个集汉文化研学、沉浸式演绎的综合体,在这里可以开启穿梭千年之旅。

刘邦自沛公起家灭秦翦楚、遂有天下,而且把沛县作为他的汤沐邑,免除百姓的赋税徭役,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对沛县的影响是巨大的。

蒋淑雅供图

歌风古碑(一说汉祖歌风)为古沛八景之一,是闻名海内的汉皇胜迹,是达官显贵、文人名士的吟咏、游览胜地。

文天祥:登台共凄恻,目送南飞鸿。

金寔:落日登荒台,西望咸阳树。

唐代鲍溶,宋代张方平、文天祥,元代吴师道,明代杨士奇、祝允明、叶向高、阎尔梅等皆亲临。

文章图片7

登临此台感慨风起云扬,一时际会之盛;又感慨岁月沧桑、怀古凭吊,如见英雄昼锦、酣歌欢宴之情。

观大风歌碑和古今名人题咏石刻也是文化熏陶,亦是激励布衣进取的现实榜样。

参考资料:《徐州古方志丛书》

作者简介

王书法,字愍斋,徐州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古沛王氏委员会秘书长、《淮海民俗文化网》专栏作者。生于1996年2月,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沛县鹿楼镇房庄村人。著有《愍斋诗集》、《愍斋羽士青春录》、《丰沛卧虎录》等文集。

文章图片9

(作者近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