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资本主义的大一统框架(1)货币发行篇

 十五志于学者少 2022-10-23 发布于四川

我希望以此简洁的大一统框架出发建立一套资本运动的整体分析体系,以整体辩证和抽象到具体为基本方法。我是以天下为师的,希望能博采众长,所以各家都能入我手,各家也都能出我手,做到贯通合变。我努力把文章写得干净利落,通俗易懂,但限于笔头功夫,未必能达到。以后会陆续更新这一体系的研究所得,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笑书楼主

此篇中我认为最大的几点理论贡献:

1 提出了资本运动完整形式的大一统框架,包括最重要的货币发行模式与资本增殖模式的相互作用。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贡献

2 提出了货币发行的一般检验模型:货币发行人—货币支付人—货币支付物的校验结构;把货币发行的AB角重新归位,提出了水平型架构取代金字塔架构的货币发行方式

提出了从特定物—债务货币体系到所有物—债务体系的跨越;分析了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的自身困境

货币发行篇

总论

资本增殖运动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核心,所以对资本增殖模式的拆解就是拆解资本主义的秘密。货币发行是围绕资本增殖运转的,同时又反作用于资本增殖运动,它们共同形成了资本增殖运动的整个循环。形象一点说,货币发行模式与资本增殖模式就像经济运行的任督二脉,打通了任督二脉才能把握资本增殖运动的规律,才能在经济战略中打出最好的牌。下图是资本增殖运动体系的总图,以最简洁的大一统框架整合了资本运动的各种形式,使全局一图可见,整体分析必须用合并经纬度的方法做最大的简化。整个分析过程就是围绕此图展开的,需要始终有这张总图的整体视角,因此在论述前把这张图置于最前的位置。此三位一体的资本增殖体系是一个整体构成、相互作用的运动体系,所以在拆解各个部分时必须在整体运行之下拆解局部,分析整体时也必须在各局部支点的相互作用上进行。走向金融社会主义之路在此图中,走向金融资本主义之路在此图中,混合与争斗也尽在此图中。

三位一体的资本运动体系

图片

D—债务,M—货币,W—商品

货币发行过程:D—MMD+DM货币发出,MD+货币收回 

货币发行体系的跨越

1 货币发行的一般交换原理

货币发行至今仍是一个大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正本清源,用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分析货币发行的演变。

如明斯基所言:每个人都能够创造货币,问题在于如何让它被普遍接受。

一个基本的货币发行过程是:货币发行人发行一份货币,货币接受人接受这份货币,货币发行人用这份货币交换走货币接收人的商品,最后货币接受人再用此货币交换走货币发行人的商品,至此货币发行人收回了货币。

第一阶段:货币发行人用发行的货币购买货币接受人的商品,货币接受人卖出商品得到货币,此时该货币对货币发行人是债务,对货币接受人是债权,是对货币发行人商品的交换权。这一阶段货币发行人是商品购买方,货币接受人是商品出售方,也即货币支付人,其出售的商品即为货币支付物。这一阶段完成了货币和商品交换的上半场。

第二阶段:货币接受人用得到的货币购买货币发行人的商品,货币发行人得到货币卖出商品,货币接受人得到商品支出货币,此时货币发行人收回货币,货币消灭。这一阶段货币发行人是商品出售方,即货币支付人,其出售的商品即为货币支付物,这一阶段完成了货币和商品交换的下半场。至此商品交换完成,货币发行与收回完成。

这就是一份货币发行与收回的全过程,整个过程的一般形式即是:甲MWMW;加入货币发行成立的约束形式D—MMD即是甲D—MWMWD。今天货币发行简化了取其形式为D—MMD

该过程包括货币发行人和货币接受人的货币交换和商品交换。这个过程清楚的揭示了货币发行的基础是商品,是为了交换商品,是商品交换驱动货币发行。所以,货币发行总的过程是货币发行人、货币支付人和货币支付物的交换关系。无论货币运行完成的是商品循环即商品—货币—商品(WMW),还是货币循环即货币—商品—货币M—W—M,都不改变这个货币发行的基本过程,也都是以这个基本过程为基础的并受此发行过程决定。

这一过程要能够普遍成立,要求:货币发行人和货币接受人有交换商品的需求并有商品可交换,货币发行人承诺货币接收人可以用此货币交换自己的商品,货币发行人要为此货币充当最后支付人支付货币支付物,而货币接受人相信货币发行人的承诺并接受货币。即甲D—MWMWD能够普遍成立,简化为D—MMD能够普遍成立,真实成立条件则是甲MWMW能够普遍成立。

2货币发行的特殊交换形式

货币发行还会在一般形式下出现特殊交换形式。主要有三种:

2.1 无偿占有:货币发行人可以发行货币购买货币接受人的商品,货币接受人却不能再用该货币购买货币发行人的商品,即为无偿占有。其形式为甲MW,只执行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不能执行,MD约束失效。

2.2 不对等交换:货币发行人对货币接受人能交换自己的商品进行限定,即只能交换货币发行人的特定商品,或交换商品不等值,此为不对等的商品交换。其形式为甲WWMD

2.3 无偿让渡:货币发行人发行货币无偿交给货币接受人交换自己的商品,即通过货币的形式无偿给对方商品。其形式为甲D—MMWD,即甲直接将货币无偿给乙,其他继续执行。

货币发行的一般交换形式表现为对等交换,而其特殊交换形式都表现为不平等交换。而不平等交换则体现出货币发行人和货币接受人在商品交换的全过程中不平等的交换关系和不对等的商品交换。货币发行的特殊交换形式是以货币发行的一般交换形式为基础的,是在一般交换形式普遍成立的时候才能支撑其特殊交换形式。如果以特殊交换形式严重破坏了一般交换形式,则特殊交换形式将不会被接受也将不能行使,最终将没有货币接受人接受货币支付商品。这一限度与持续时间虽有弹性但有边界。

国家之间改一个词就一目了然:甲国D—M乙国W乙国M甲国WD,货币发行国—货币支付国—货币支付物的货币交换与商品交换的各种变形也都逃不出上述基本原理,只是变形的更为复杂与模糊。

用货币发行人—货币支付人—货币支付物这一结构能很好的理清货币发行方式的演变,也可以用来检验很多货币发行方式的利与弊,更可以用来检验很多货币发行理论的成色。

3货币发行体系的跨越:从特定物—债务货币到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

在货币发行的一般交换形式与特殊交换形式的支配下,货币体系发生了三次大的跨越:金银铜等作为货币的特定物货币体系符号货币与金银挂钩的特定物—债务货币体系符符号货币与黄金脱钩后的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据一些考古学证据,最初的货币体系就是记账符号货币体系,但本文不再追述区分时间顺序与交替,而以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概括其本质。

归纳如下:

1 货币形式的跨越:实物货币实物—符号货币符号货币;

2 货币发行的跨越:特定物货币特定物—债务货币所有物—债务货币;

3 货币性质的跨越:无债货币部分无债货币完全债务货币。

三次跨越实现了从特定物到所有物的跨越,从特定人到所有人的跨越。但货币的本质没有变,它只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它的作用仍然只是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和价值储藏,都不改变货币是一种购买(交换)行使权的本质。所有的货币形式都可以用此分类进行区分和判定,也都可以从此出发理清货币发行人、货币支付人与货币支付物之间的整个关系。

下面分别论述三种货币体系:

特定实物货币主要是金银铜等作为货币,是无债货币,其产生时不产生债务。金银铜在商品交换中被筛选确定下来之后,谁能供给金银铜谁就是货币的发行者,也可以说货币发行者用金银铜作为货币,金银铜就作为货币被确定下来。黄金作为货币惊险的一跃,是两者的作用。这一体系下大多数时候和地区是政府垄断特定物资源发行特定物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扩大的需要,特定实物货币开始变成了特定物—债务货币,即用对应特定物的符号代替特定物作为货币使用。作为特定物的符号代表,对发行者是债务对持有人是债权,是对特定物的索取权,这便是债务货币。这一体系,特定物是特定人供给,对特定物及符号化则是由特定的钱庄/银行来经营使用的,所以这是特定人用特定物及其符号进行的货币发行。一开始是1:1的对应发行使用,最后发展到1N的比例代表使用。最后都无法满足工业经济爆发式的商品交换的需求,同时最直接最重要的是N1的支付挤兑使货币发行者无法作为最后支付人提供最后支付物而使体系必然破裂。

最后惊险的一跃便是从特定物—债务货币体系到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看似一个词的变换,实际上是重建了一套坐标系,变换坐标系之后,从上到下就贯通了。所有物(所有交换物),这一个界定词,重新界定了整个货币发行体系,它界定了货币发行扩展的依据,也界定了货币发行扩展的空间和边界。这一跨越是从特定货币发行人无法作为最后支付人而跨越来的,货币发行从特定人变成所有人,最后支付人从特定人变成所有人。这一跨越是从货币发行与特定物黄金完全脱钩开始,货币发行变成以一般抵押物抵押举债发行,抵押物变成了最后支付物,而通过货币进行相互交换的所有物便是货币的一般支付物。通过一般抵押物发行所有人都成了货币发行人,通过还债约束所有货币发行人变成货币的最后支付人,通过货币进行买卖的一切商品都是货币的发行物与支付物,接受货币的一切人都是货币接受人其卖出的一切商品都是货币支付物,这就是所有人成为货币发行人并同时成为其货币支付人,所有物成为货币支付物的跨越机制。概言之,从央行—商行作为特定货币发行主体—发行特定物货币—最后支付人模式跨越到了央行—商行作为一般货币发行中介为所有人货币发行主体—所有物债务货币—所有人支付人的货币发行模式。

简言之,在所有物—债务货币发行中,货币发行与货币支付是:所有人(政府)—所有物——所有人(企业)—所有物——所有人(家庭)—所有物之间的交换。记账货币变成了完全的债务货币,通过借记方式产生,一边记为债务,一边记为货币,通过举债产生,通过还债约束,以确保货币对商品的交换权,整个货币交换和商品交换通过举债和偿债的约束完成。所有物货币替代特定物货币把货币从金银铜等特定物变成了一个统一的记账符号,进而把货币发行主体从实物货币的特定供给者变成了所有可交换物的提供者,即把货币发行人从特定人变成了所有人,把货币发行物从特定物变成了所有物,由一个统一符号进行代表,这是所有物—债务货币发行方式的最大进步,也是最大的解放。

在特定物(黄金)—债务货币类比下,被单独冠名的石油货币、土地货币、粮食货币、加密货币、碳货币等等这类提法实际上都是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下对所有物的拆解。这些提法都摸到了一块敲门砖但却没能再跨越一步敲开大门。货币寻锚论者试图寻找替代黄金的特定物,无论这一特定物选择何物,本质上都是退回到特定物—债务货币方式里转圈,这是削足适履。它既不能用来校正当前过度弹性、过度扩张也过度扭曲、过度脆弱的货币体系,也不是建立一个公正、健康的货币体系的正确方向。货币体系的这一跨越已经使货币锚定了所有物,所以正确的方向是锚定所有物的整体动态。因为所有物是在资本增殖模式里被框定的,所以正确的方向是锚定一种公正、健康的资本增殖模式,而不是被扭曲的资本增殖模式所支配所扭曲。

货币发行的AB

——货币发行主体、货币发行平台与货币发行方式

随着商品交换扩大和社会组织的演变,货币发行从最初的特定发行人对特定接受人发展到一般发行人对一般接受人,货币发行从最初自己发行演变到由一个货币发行中介来发行。形成今天货币发行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充当特定的货币发行平台为货币发行主体发行货币并为货币发行担保的货币发行体系。担保货币货币发行人能完成货币发行和货币收回的全过程,确保货币发行人和货币接受人双向对等的货币交换和商品交换。通过和货币发行人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通过执行偿债机制来确保交换完成,并以自己的资产为不能实现的商品交换部分提供清偿。但货币发行平台不是货币发行主体,发行平台需要货币发行主体来发起货币的发行过程。以下则论述当前的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下货币发行的具体运作。

从一般原理出发,在引入了货币发行中介之后货币发行由中央银行平台和商业银行平台发行,以债务交换的方式和股权交换的方式两大方式发行,具体如下:

图片

以债务交换的方式,央行/商行把不同的债务换成债务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以股权交换的方式,央行把不同的股权换成股权的一般等价物—货币。债务交换方式和股权交换方式都是债务货币发行方式,发行的是同一货币,都遵循货币发行的一般交换原理。差别在于确保货币发行的一般交换原理成立的约束机制不一样:债务交换方式以偿还债务为约束机制,股权交换方式以赎回股权为约束机制。而货币互换方式也只是一种具有交叉性质的一个变形方式。也可以笼统的、广义的等同为同一种:贷款创造存款—偿还债务则收回/消灭货币的发行方式。

具体来说,货币发行主体是举债人和商品出让人,即政府、企业和家庭都是货币的发行主体,央行/商行只是货币发行的平台机构,是选择的确定为法定的特定发行中介。央行/商行以货币发行的中间机构把货币发行人与货币接受人这个最基本的也是定向的方式变成了交易性的非定向的方式,把他们的债务和资产换成货币,用举债和还债的方式确保商品交换的完成。因此,央行/商行发行出来的货币并不是他们的负债,他们拥有的债权也不是他们的资产,而是举债人/货币发行人和商品出让人/货币接受人共同形成和最后完成交换的资产和负债。央行/商行作为货币发行中介,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扩张到资产负债表缩减代表着货币发行人从货币发行到货币收回的过程,代表着货币接受人商品交换从第一个阶段转向第二个阶段的过程中。作为观察窗口与执行机制,央行/商行以完成每一货币发行人在其资产负债表上要完成的发行与收回确保货币发行人与货币接受人完成对等交换,其完成进度表体现着货币发行的一般交换形式与特殊交换形式的过渡与交替。

央行和商行发行的是同一性质的货币,没有等级差别,因为货币发行全过程中的商品交换的性质是同一的,差别是在发行平台的分工与权限上,差别是在货币发行主体的筛选上。同时,央行/商业也会成为货币发行主体的角色,但他们无法通过自己为自己发行货币,商行通过其他商行的同业贷款发行货币,商行也通过向央行的贷款发行货币。而央行实际上无法作为货币发行中介为自己作为货币发行主体时发行货币,它只能以最后贷款人、最后做市商的角色充当最后的货币发行中介。同时,央行具有比商行更大的特权是可以主动购买债券/资产创造货币,但这仍然是为债券/资产持有人创造货币,而不是它为自己创造货币。而商行被限定为不能进行这种主动购买创造货币。

据此,本文重新确定了货币发行的AB角,政府、企业和家庭是货币发行的A角,央行/商行是货币发行的B角,而不是直到今天也一直被颠倒AB角位置。本文把这一AB角的位置重新颠倒过来,重新摆正了货币发行中被消失的货币发行人、货币支付人和货币支付物这一货币发行的真正主角,货币发行体系中的其他关系都以这里为起点。国家之间的镶嵌架构上也是这一基本原理,以国别界定线则为货币发行国、货币支付国和货币支付物之间的货币交换与商品交换关系。这一认识范式上的颠覆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历史上,在特定物—债务货币体系下发生了由政府发行货币体系的崩溃,也发生了由银行发行货币体系的崩溃。今天,虽然已经跨进了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但还存在一些重大的货币发行与管理的错误方式。央行—商行主导的货币体系已经取得了完全的支配地位,央行独立的体系与政府只能从存量货币/债券市场融资的方式已经完全剥夺了政府作为货币发行主体之一应该有的货币权利,也剥夺了企业和家庭另外两大货币发行主体对央行—商行的监督制约权利。

所以,重新明确货币发行主体与货币发行中介/平台的AB角位置,对重构由此出发的权力关系具有根本意义。至此,必须颠覆央行—商行统治整个经济的货币权力体系,要使央行—商行服务政府、企业和家庭三大主体和整个经济,使货币发行体系民主化,同样也不能成为政府、企业和家庭部门任何一个主体的附庸任其支配,特别是不受金融部门绑架支配。同时也不能形成在一般发行原则支配下的弱肉强食的丛林发行体系。要使之既能充分发挥债务货币发行的解放之利,又能够克服货币债务化之后的自身困境。

要重新颠覆货币发行的AB角位置,需要做到三点:

1首先要央行—商行公共化

今天,货币发行与信贷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支配性的影响,没有公共化,私人银行体系最终必然发展为金融利益支配整个国家的利益,支配整个资本增殖体系,逃无可逃。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是公共化,但不排斥一般性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资本主义国家的最好目标也只能是私有的银行体系下能不把国家、大众和实体经济全部掏空。

2 水平型货币发行架构取代金字塔型货币发型架构

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完整的表达是:所有人—所有物—增量货币的货币发行与管理体系,虽然也必然还对应着所有人—所有物—存量货币借贷的循环。这里把贷款创造存款这一无中生有的方式创造的货币称为增量货币,此增量货币发行出来后被再一次的借贷使用过程被称为存量货币借贷。对增量货币和存量货币的界定与统计是需要首先界定的,它对偿还债务所要求的货币流量具有基础性的重要影响。

金字塔型架构是:所有物—所有人A(政府)不能发行增量货币,只能在所有物—所有人B(企业)——所有物—所有人C(个人)发行的增量货币里进行存量货币借贷。另一种是,所有物—所有人A(政府)发行增量货币,所有物—所有人B(企业)——所有物—所有人C(个人)只能在其发行的增量货币里进行存量货币借贷。

水平型的架构是:所有物—所有人A(政府)——所有物—所有人B(企业)——所有物—所有人C(个人)都可以平行平等的发行增量货币,并在增量货币发行达到上限时进行存量货币借贷。各自以各自的资产负债表为约束。三者之间在存量货币里借贷也是平行组合型。存量和增量是阶梯型,有增量货币发行才有存量货币借贷,存量货币借贷是在增量货币发行的基础上。

经济运行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并不是以金字塔结构方式运行的,它需要的货币循环也就不可能以金字塔结构发行。这便是金字塔结构的货币发行框架必然倒塌的底层原因。政府与企业和家庭之间所有的商品与货币交换行为不是金字塔式的而是平行的,所以他们的货币发行行为也不能是金字塔式的而要是水平型的。在金字塔式的发行结构中,政府作为塔底发行货币,企业和家庭只能从政府发行的货币中进行借贷是不可持续的;企业和家庭作为塔底发行货币,政府只能从他们发行的货币中进行借贷也是不可持续的。他们必将因为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的结构打乱现实中合理的经济行动逻辑,特别的将面临增量货币和存量货币之间流动转化的货币量与债务期限的必然错配。

当前的错误是把政府排除在了所有人里面,把政府被排除在了增量货币发行里面,特别是把地方政府永久性的排除在外了,而实际上他在此方式里具有更大的规模也面临更大的困境,如果不把他放进增量货币发行体系里,那么他将永久的面临财政危机。本文的建议是政府特别包括地方政府应该通过央行发行增量货币,而不是在资本市场通过债券融资;同样必须强调的是,政府也必须是在自身资产负债表约束下向通过央行发行货币,他对应的发行量是税收与能出售资产。本文不支持MMT理论下的只受通胀限制,也不支持有的学者提出的发行无债货币,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必要也不可行的为了解决债务货币体系自带的一些困境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3 所有物的通货膨胀管理方式取代特定物的通货膨胀管理方式

在通胀管理上,既然货币发行是在所有物对应下的货币发行,那么对所有物价格的综合管理就应该是其应有之义,用控制一组特定物的价格不可能控制所有物价格的失衡,也不可能在不管理所有物价格的前提下控制一组特定物价格。而当前的普遍的通货膨胀目标管理制度,却只管理特定物的价格。而在特定物价格失控后对通胀的压制方法缺又是无差别的只能通过控制所有物的价格来控制特定物的价格。这是巨大的管理失败,管理倒错。用管理特定物导致所有物失控,用无差别打下所有物的价格来控制特定物价格,这是当前各国普遍通行的错误方法。所以,必须对所有物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商品、大件资产和家庭支出最大部分开支商品全部包括进通货膨胀的管理清单中,而不是只进行局部性、甚至是开支比重不大的商品进行通胀管理,这种管理的失衡对应着的是对劳动力价格的打压和对该商品对应的劳动力价值的打压。特别是不对这些商品生产的垄断企业进行管理,而用更多失业、更低工资和更少消费来进行管理,那么这实际上是在用经济金融手段打阶级性战争,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

所以,在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下,通过放任资本增殖模式的发展来管理货币发行和经济发展必然失败;通过金字塔式的货币发行满足整个水平型经济运行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失败;通过管理一组特定物的价格管理整个经济体系物价水平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也必然失败。所以,货币发行管理必须是居于对资本增殖模式的管理,不然管不住货币发行;必须居于水平型货币发行的管理,不然管不住增量货币与存量货币的循环匹配;必须居于对主要商品体系的价格管理,不然管不住整体价格体系。简言之,货币发行的基本原理不变,但是货币的发行架构却是人为建构的,不同的架构产生的结果会有很大差别。不解决货币发行的问题,全局跟着受困,但也必须强调的是货币发行的优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只能解决属于它自己的那一部分。

所有物—债务货币发行体系的解放与困境

从特定物—债务货币体系到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这一跨越首先是解放,其次是伴生困境,再次是扭曲放大走向反面。

解放是完成了货币发行人从特定人到所有人的跨越,货币发行主体与货币发行中介的AB角重新归位的跨越,货币支付物从特定物到所有物的跨越,这是货币发行体系的哥白尼革命。这一跨越使人、社会和经济从特定物—特定人的货币发行体系的桎梏中获得了解放,货币发行能最大限度的为人、社会和经济服务。这一货币发行体系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资本增殖模式的扩张,但同时也能最大程度上放大资本增殖模式的扭曲。所以,用好则获得最大的解放,用坏则产生最大的扭曲、最大的困境、最大的压迫。

自生困境是:货币债务化—每发一份债务才能发行一份货币,每一份货币即对应着一份债务,每一份债务对应着一份利息,最后多份债务对应着一份货币。这一困境包含在三组一体两面的矛盾中:货币发行—债务生产;货币支付—商品支付;货币储藏—商品/资产储藏;并由此在资本运动中产生一系列具体困境。所以,总的解法也要从整体上克服/弥补这三组一体两面的矛盾。这一由其自身方式而产生的自带困境是中性的,即在公平平等的货币发行与商品交换下它也会产生。而这一困境在不公平的货币发行与资本增殖模式的放大作用下急剧放大则可以说成是从新的解放变成了新的压迫。

具体的产生了两个货币缺口和一个货币错配:利息货币缺口、剩余货币缺口和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的跨期/跨层/跨级错配。具体如下:

1利息货币缺口导致债务利息无法偿还/银行利息收入—坏债悖论

通过商行/央行这一货币发行中介窗口,从每一份简单的债务货币的发行就可以看出,债务的利息对应的货币没有对应的货币发行出来,利息产生了债务但没有产生货币,利息的当量就是货币缺口的当量。没有对应的货币对总的利息的进行偿还,利息的膨胀必然导致货币缺口的膨胀。所以,货币发行的总量与货币偿还的总量之间存在着利息货币缺口,不存在的利息货币必然无法偿还利息债务,所以整体上无法偿还利息货币。一般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分析,不把利息列入其中,所以形成形式上的资产负债的存量—流量一致的会计恒等式。而实际上利息货币的不存在使恒等式不成立。只有在银行先支出利息货币,债务人才能获得利息货币从而支付利息。这实际上就要求银行对债务人先行完成利息对应部分的货币发行与货币交换,即先行举债发行货币并通过支出购买商品完成货币交换,或更不可行的方法先收取利息再支出由债务人获得,而现实中这都是一个先天不成立的条件。这意味着完全的货币支付需要货币循环成以商品支付完成,不能以货币循环完成商品支付,货币支付就会产生货币缺口而中断,这便产生银行坏账,这就形成了一个利息货币缺口—银行坏账悖论,银行盈利与坏账大体一致,坏账只能通过更多借贷与未来预期掩盖。或者央行承担扩表和坏账成全商行,但这不改整个货币发行中介利息货币缺口的整体问题,只不过是一个简单转移。

所以,利息货币缺口的解决需要先为利息进行货币化,而且为利息进行货币化的债务不再产生利息,才可能在货币循环中解决利息货币缺口同时解决债务与货币同等量的填平。要使这一条件成立,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是银行国有化,由国家先行发行货币支出利息部分使利息货币先行存在,同时该利息货币部分不再产生利息,银行收回利息填平利息债务,不然就是一个狗追尾巴的游戏。而用此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也就同时解决了:商品支付解决货币支付困境,商品储藏解决货币储藏困境。

利息货币缺口导致的不仅是利息货币缺口—银行坏账悖论,还同时导致在存量货币借贷体系里的利息货币缺口和利息债务坏账。而要解决这一困境需要苛刻的条件,需要同时满足货币循环与商品循环匹配的要求。

2 剩余货币缺口导致债务偿还货币缺口/利润—储蓄—流动性悖论

经济发展产生经济剩余,经济剩余的基本形式是剩余商品。在整体上完成了对等的商品与货币交换之后,剩余商品并没有对应的货币存在,所以当需要把剩余商品转化为货币形式时便产生了货币缺口,或者有剩余生产力要生产剩余商品时没有剩余货币而限制其生产。这里将剩余商品转化的货币形式定义为剩余货币,其产生的货币缺口定义为剩余货币缺口。一个根本的幻觉就是:只要产生经济剩余就会自然产生对应的货币,实际上经济剩余对应的货币天然是缺口。同一份剩余商品不可能同时以商品和货币形式存在,剩余商品要转化为货币需要有人为其支付货币,不会自动产生剩余货币。需要对其进行货币化转化,而其他主体为剩余商品转化为剩余货币必然导致该主体无法偿还其债务(每一份货币对应一份债务),当然他也得到了剩余商品。剩余货币缺口会导致三组悖论,如下:

2.1企业利润—家庭储蓄的剩余货币缺口悖论:

为了资本积累与价值储藏,经济剩余经常需要商品形式和货币形式的相互转化。资本增殖运动也需要两者之间的不断转化,也就是货币—商品—货币循环(MWM+)与商品—货币—商品循环(WMW)的这两大循环的接力循环。在债务货币的发行方式制约下,一方的货币储蓄必然对应着另一方的货币负债。这使企业部门和个人部门无法同时实现MWM+的积累循环,也就是他们无法同时完成货币储蓄积累,企业的利润依赖家庭部门的负债,家庭部门的储蓄依赖企业的负债。而实际上,支撑家庭部分储蓄的企业债务是不可持续的,同时支持企业利润积累的家庭债务也是不可持续的,他们维持的期间大部分是长期负债中提供的短期利润/储蓄。所以,中间的旋转动力轴就是家庭部门不断的消费,企业部门不断的投资,而连接这组循环的货币流动性和债务偿付性一旦错配失衡,这个循环就中断了发生危机。要么生产过剩危机,要么债务危机,或者同时发生。这个循环面临着三个极限:1企业扩大规模的极限;2家庭部门举债的极限;3这两个循环脱节的极限。这三个极限任何一个极限到顶,这个循环便中断了,循环中断由债务货币发行机制约束的债务危机便开始爆发。所以,任何以无限积累的方式解决问题,都会碰到这三块天花板。能循环下去的期间是流动性和偿付性还没有碰头的期间,两者碰头时危机便开始了。

2.2征税限度—剩余产品过剩的剩余货币缺口悖论

另一组是政府征税和企业、家庭部门剩余之间的货币缺口矛盾。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征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等交换,所以一般的原则要求他们保持平衡,如果总是面临赤字,要么就是公共开支过度,要么就是征税不够,而征税不够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剩余货币缺口困境。出现生产过剩,则更多的意味着征税不够,即对剩余资本提取不够。征税提取剩余有两种路径:要么政府先发行货币直接进行支出再征税收回货币,要么政府先征税再进行支出。差别是一种先发行增量货币,以支出的形式完成公共服务,并同向的征税;另一种则是先从存量货币中征税,再支出完成公共服务,支出与收回方向并不一致。这两种方式的差别在于,提取剩余的货币循环方式不一样,前一种在提取剩余时货币量、货币匹配方向与时间都远优于第一种。这也是避免征税时因为时序出现剩余货币缺口困境,使货币纳税形式实际变成商品纳税形式。这解决了商品支付和货币支付这一组不同方式下的时序困境,并解决了征税的剩余货币缺口困境,使剩余提取更科学。如果征税货币晚于对应货币的偿还期限,则时间错配导致不能偿还债务,更不用提获得货币的一致性出现错配。所以,总体上必然出现时序与交换错配。一句话,征税用增量货币循环比从存量货币征税循环能够避免货币流动断层;征税以先支出再收取的方式比先收取再支出的方式能更优的以买方主导卖方的资源配置方式,并实际上形成以商品支付方式支付税收,避免了形式上货币支付支付税收的货币缺口困境。

剩余货币缺口是一个极为重大而又极为隐蔽的问题。要对经济剩余进行再分配,无论是公共剩余的免费让渡还是私人剩余的征税分配,都必须先发行剩余货币,在没有先发行剩余货币的情况下对剩余资产进行分配,对剩余货币的争夺将变成一场“残酷的内斗”。这大概可以称之为经济剩余的货币缺口迷局。如果解决不了剩余货币缺口迷局,就会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悖论怪象:一方面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公共剩余,政府却因为缺钱而无法向民众免费让渡剩余,同时产生公共财政危机和公共剩余产品的过剩危机。民众因为缺钱而无法共享公共剩余,因为缺钱而陷入货币性破产。政府—公共剩余/私人剩余—民众之间因为剩余货币缺口掉入资本主义的倒牛奶陷阱。

所以,先对应发行增量的征税货币支出再征税,至关重要,效果大相径庭。在没有为经济剩余发行货币补足剩余货币缺口时就征税进行再分配必然加重整个货币循环体系的货币缺口负担而导致各种货币紧缩问题,严重的导致生产过剩危机和债务危机而导致大量货币性破产,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假性的,或者说是因为剩余货币缺口处理不当造成的。

另外,对企业剩余的征税:私人资本剩余资产的过度积累必然导致过度的剩余货币缺口,过度的剩余货币缺口将阻止私人资本的剩余货币积累,并将引爆生产过剩危机与货币性破产危机,而过度的剩余货币积累也将导致对手方同等的债务偿还危机。所以,合理的征税实际上能够更好的延缓私人资本的积累走向自身危机,而同时又能够造福社会。

对家庭剩余的征税,其一是为其提供价值储藏,即为家庭剩余转化为长期的和面向未来的可以提供的免费公共服务,这要以实际的可生产资产为基础,而不能只是债务资产。而私人企业无法为整体家庭储蓄提供长期的价值储藏,因为这意味着它将长期负债而不能获得总体利润。其二是为缩小两极分化进行再分配。

 2.3 公共剩余免费让渡—剩余货币缺口悖论

除共同征税的部分,还有一部分国企/公共资产剩余是通过收入回流的,这一部分公共剩余的免费让渡同样需要先发行免费货币,形式上则是通过各种社会保障和免费公共品的形式进行免费让渡的。而这个免费让渡也存在同样的剩余货币缺口,公共剩余资产的免费让渡(即为全民共享),在不先发行剩余货币之下将因剩余货币缺口而无法完成让渡而出现生产过剩,从而导致社会整体,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出现大量货币性破产,而这是一种不必要的破产。也即,只有通过免费发放剩余货币才能完成剩余资产的免费让渡,而通过剩余资产的交换重新收回剩余货币则填平了剩余货币创造时产生的债务。当然,前提是这一供需配置是有效需求。

3 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的跨期—跨层—跨级错配

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都经由时间和空间。时间是跨期流动,空间一是在三重资本增殖模式/模块/主体的不同层上的流动,一是在增量货币和存量货币两级上的流动。正是在时间和空间上面临着跨期—跨层—跨级上错配而引发债务危机。它们是不可分的,是不同的经纬度的合并简化,他们的坐标必然同时具有经度和纬度。

3.1 跨期错配

偿还债务即收回货币,债务消失即货币消失。然后又开始新的举债还债,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循环的中断也必将中断下一个循环。每一个货币发行周期在第一阶段产生一个资产的买进周期,即由买进资产主导的资产卖出,这个周期货币追逐资产;每一个货币收回周期即债务偿还周期产生了一个资产的卖出周期,即由卖出资产主导的资产买进,这个周期资产追逐货币,而卖出资产是无法主导资产买进的。货币追逐资产容易,资产追逐货币就困难的多,所以整体上的卖出周期必然无法匹配买进周期,这就必然产生货币与资产交换的跨期错配,也就产生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的跨期错配。

货币发行人与货币接受人(货币支付人)在货币与资产交换上必然存在着交换时间与交换资产的不确定性,在货币发行中介制约下,必然使这种不确定性发展为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错配而导致的债务偿还期限错配。所以在整体上由不确定发展到跨期错配,将使整体上的举债周期后都无法完成还债周期,无法在还债周期偿还债务必然导致债务危机。

所以每一次经济扩张都是一次债务扩张,每一次债务收缩都会产生一次经济收缩。每一个债务周期,就是一个货币周期、一个经济周期,前半场是举债扩张支撑货币扩张经济扩张,后半场是还债收缩决定了货币收缩经济收缩。所以在每一个举债周期到还债周期的转变中,都将出现一次债务危机。而每一个债务危机后,只有消灭或者腾挪出大部分债务时,才能再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3.2 跨层错配

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在三重资本增殖模式下,跨层的流动由于其各层的运动周期是不一致的,运动模式差别更大,加之主体的不同约束空间,所以跨层错配是放大错配最主要的路径。(这一部分由于需要先阐述三重资本资本增殖模式才好理解,下一部分则是主要阐述三重资本增殖体系,所以这一错配在后面补充)

3.3 跨级错配

货币循环可分为三级循环:一级央行—商行的增量货币循环;二级影子银行—债券市场的存量货币借贷;三级货币基金—资管体系的存量货币流动。所有的货币首先来自于第一级“无中生有”的生产,然后才是在第二级第三级作为商品货币的借贷和流动。第一级中债务偿还即货币消灭,同时举债即可产生新的货币,第二级第三级则举债不能产生增量货币还债也不能消灭货币。所以,他们的循环面临不同的“挤兑”风险,当然最重要的风险是第一级和第二三级在跨期下的脱节和错配。跨级错配的危险最主要的表现为:一份货币对应多份债务,多份债务对应不同级货币,最终没有足够货币偿还债务,货币循环空间被增量货币与存量货币的比例严重失衡而挤压殆尽,即使是有偿付能力也因为货币总量的空间消失而引发偿付危机。增量货币与存量货币之间连接的债务循环是最可能出现货币量失衡的,这是金字塔型货币发行结构的必然结果,而水平型结构如果数量与周期匹配失当,也将出现这一问题。

央行—商行作为第一级“无中生有”贷款创造存款进行的增量货币发行借贷,它主要的不是受存款约束,这一级的主要风险不再是传统的银行挤兑风险,他的主要风险是抵押品减值与止赎/断供风险(它吸收存款进行的其他用途是另一个类别)。影子银行—债券市场的主要风险变成传统银行的存款挤兑风险模式,它充当了特定物—债务货币体系下的传统银行模式。货币基金—资管体系则面临着流动性—资产组合的赎回和抛售风险,其中货币基金又脚跨第二级第三级,所以它同时造成两种风险。流动性问题最先从第三级模式开始,流动速度决定了他们的灵活性、冲击性和影响力,也最猝不及防,这就像机动兵力跟阵地战兵力的差别一样。

货币发行与货币收回同时在跨期—跨层—跨级的运动,他们不同的运动周期、路径和约束决定了债务货币发行方式下整体去杠杆即整体卖出资产收回货币是零和博弈,同时去杠杆即同时卖出资产收回货币也是零和博弈。整体去杠杆、同时去杠杆将加速债务危机。增杠杆和去杠杆的主体是政府、企业和个人,增杠杆和去杠杆的中介机构是银行和央行。任何主体的增杠杠都会给其他主体的去杠杆释放空间,任何主体的去杠杠都会压缩其他主体去杠杆的空间。如果增杠杠的机构主要是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来完成的,那么去杠杆时银行必然承受去杠杆下最大的坏账压力。如果增杠杠的机构主要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来完成,那么将会由央行来承担去杠杆的主要坏账压力。所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是给银行资产负债表亏损减轻压力的,央行增杠杠是给银行去杠杆释放空间的。在债务货币发行方式下,去杠杆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主体之间,在银行和央行两大中介机构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这一点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

所以,在债务货币发行方式下,整体去杠杆、同时去杠杆是一种共输选择,选择共输,还是有输有赢的次级选择即一部分去杠杆另一部分加杠杆或稳杠杆的腾挪式去杠杆,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在银行和央行之间,没有中间道路。

综上三大困境的共同作用,债务货币发行体系有其自身难解的困境,如果不能针对性的解决其困境,则不能特定物—债务货币体系到所有物—债务货币体系的跨越中获得其解放之利,而变成另一张压迫之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