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读完这个专业,我在别人眼里又秃又穷”

 冬不拉拉 2022-10-23 发布于安徽

最简单的文字,组成了最缤纷的世界。

——女同事说

图片

选专业,真是一门高深学问。

有些专业,选上之后就意味着头发难保;有些专业,学完出来很容易穷困潦倒;有些专业,进去之后发现和梦想的情况毫不相干。

今天要聊的这个专业,它完美地综合了这三点,让人又秃又穷,又早早地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

一旦说出来,周围人的质疑更是让这个专业Buff叠满——

“这有啥好学的?哪个中国人还不懂啦?”(不屑)

“哦哦哦,以后当语文老师的对不对?”(自信)

“这个字你都不认识,以后怎么教书?”(嘲讽)

“那你肯定很会写文章,来帮我写写这份报告。”(!@#¥%……&*)

图片

没错,这个“冤大头”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俗称“中文系”

01

“语文谁不会呀哈哈哈”

三句话,让汉语言文学学子对你敞开心扉。

“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吗?”

“是不是挺简单的?”

“语文谁不会呀哈哈哈。”

图片

第一,汉语言文学并不是教语文的,而是又要学语言,又要懂文学!

第二,汉语言er听了后表示很愤怒,并且给你扔过来一套汉语言文学基本通识教材。

图片

第三,汉语言文学还真的是个技术活,不是谁都会。

汉语言er首先要掌握三大基本要素:屁股坐得住,眼睛看得完,脑子记得牢。

一杯茶一本书,一坐一整天,这种老让人担心久坐生痔的日子就是中文er的常态。

从《诗经》到纳兰性德,从鲁迅到莫言,从荷马史诗到安妮·埃尔诺,满眼都是“必读书目”。

作者的名、字、号、别称、朝代、生平大事、代表作品,作品的人物名称、故事情节、思想特色,概念理论的提出者、所属流派、发展脉络……都是脑子背不过来的考试范围。

然而,上述种种,都只能化作一个汉语言文学学生背上小书包、带上保温杯,在图书馆端坐着看书的身影,所以给外界造成“学汉语言真简单”的误解。

图片

中文人哪敢说话

其次,汉语言的世界,真的很复杂,复杂到专业课老师需要带领学生从识字开始。

从甲骨文发展到小篆,放在古代,那需要从殷商后期演变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搁在现代,只需要两三堂古代汉语课,汉语言er就要赶上这10余个世纪的历史进程。

图片

如果你的汉语言文学朋友开始跟你用繁体字聊天,那记得恭喜TA,TA的汉字学习终于进入了现代化。

图片

有时候,现代化未必是件好事情,因为现代汉语组合起来,更加神秘莫测。

音素语素、语法结构、句法成分、层次分析……这些知识让汉语言er觉得自己的中文素养,有一点儿,但不多。

最后,文学真的很抽象。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完一首诗、看完一篇小说,可以简简单单地说一句:“好,不错!”

但是对于汉语言er来说——

鉴赏一首诗词,他们需要从音韵分析到意象,结合作者生平,条分缕析地揣摩诗人感情;

阅读一部小说,他们需要从情节钩连到人物,融入时代背景,抽丝剥茧地挖掘作者深意;

评论一篇散文,他们需要从文体考虑到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小心翼翼地探讨作家思想。

即使这样,文学的抽象性依然让汉语言er面对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

鲁迅到底为什么要写“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图片

02

“中文系从不培养作家”

许多怀着文学梦入读的同学,都会在第一节课被老师泼一盆冷水:

“中文系从不培养作家。”

图片

“中文系培养无用之大用。”

虽然大学四年,文学院的老师反复提及这一句话,汉语言er也早早铭记在心中,大家都已经放低了对专业对口工作的期待值,当一个快乐书生,谁也不指望靠着汉语言文学飞黄腾达。

但是等到毕业季,来到人才市场“待价而沽”,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百无一用是书生”,忍不住彷徨,忍不住呐喊:

“不考研、不考公、不考编,汉语言文学有什么用?”

图片

哪个企业也用不着上下五千年文学史,汉语言学子只能带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去写公文报告、写领导发言稿、写文案策划。

灵活就业的,他们靠笔杆子吃饭,当网络写手,写网文小说、视频脚本、公众号推文,甚至是藏头诗。

千字30元,能让一位汉语言文学学生变得无所不能写。

图片

毕竟,在千字9元的校对稿酬面前,千字30元已经是一笔大数目。

图片

对于如此低廉的价格,汉语言er只能说:

“我是说过不在乎金钱,但是不代表可以把我饿死呀!”

更为幸运的,他们能过五关、斩六将地挤进出版社、报社等传统文化行业,当编辑、做记者,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

而这,已经是汉语言文学在企业招聘中能找到最为专业对口的工作了。

识时务者为俊杰,要么转型去跟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公关管理等抢工作,要么放弃“我不考研/公/编”的豪言壮志,老老实实地苦读备考。

即使是这样,在“粉领毕业,月薪三千”的文科世界里,汉语言文学仍然被认为是文科专业中的“王炸专业”,是无数文科学子心中的“白月光”,甚至有“汉皇法帝”之说,是跨专业考研的热门选手。

汉语言文学成了典型的“围城专业”,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结果一起卷生卷死,把国家分数线卷到367。

图片

图源: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热知识:通过考研国家线只意味着有调剂资格,能否进入报考院校的复试,还得看该院校自主划定的分数线。

2022年,北大、清华和中大等高校的文学类复试线为370分,比国家线高出3分,这不知道让多少刚刚舒一口气的考生,堕入“考研失败”的情绪深渊。

更让人心惊胆战的是,文学考研这一赛道,就不存在冷门院校。早在2020年,一所双非院校的文学类专业线,已经高达400分。

图片

图源:某高校官网

如今连计算机、医学生都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地准备跨考汉语言文学。

图片

“世界的尽头是体制”,专业的尽头是汉语言?

等三年毕业之后,继续考公考编考博。

汉语言文学的尽头,或许就是考试、考试和考试。

图片

电影《正发生》剧照,三位文学专业的女生担心期末考试

03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正处在一个“无用”和“有用”的尴尬位置。

一方面,正如杨宁老师所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为数不多敢给自己贴上“无用”标签的学科。

图片

中南大学白寅教授有一首诗《致中文系》:

“你突然发现四年里

什么都没有学会

只学会了

为他人

泪流满面”

末尾的这几句便是中文系“无用”的写照。

通过阅读,汉语言er打开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们在文本中触摸不同境遇的人生,想象另一种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众生的喜怒哀乐,默默与人共情共鸣,最后却只能为他人的伤痛流泪。

在文字背后,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谈,精神与精神的共振,一种“无用”与另一种“无用”的相遇。

可惜在处处讲“变现”的商业逻辑中,汉语言文学的“无用”变成了“没用”。

能找什么工作、能赚多少钱、能处于什么社会阶级,这些现实问题挤兑得真心热爱汉语言文学的同学哑巴了,只能干瞪眼,呐呐一句:

“读书人的事情,怎能说没用呢?”

另一方面,社会大众愈发觉得汉语言文学是个“有用的专业”,一些圈外人甚至会跳出来打抱不平,表示羡慕:

“汉语言文学多有用啊,能考公考编,能当老师。”

图片

从来不敢标榜“有用”的汉语言文学,在人人都向往公务员、事业编的当下,枯木逢春,重新成为热门专业,它的作用一下子有了现实指向:考公去,考编去!

这是一件好事情。

对于高校师生而言,他们可以大谈特谈“无用之用”,因为在他们谈论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发挥语言、文学的功用。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也可以高谈阔论文学的“无用”,因为我们不指望借此营生。

但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来说,其实它应当要“有用”的,应当落到实处。

它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每个行业都在使用语言、使用文学,凭什么说我没用呢?

只有得到现实依托,一个专业才能生长得更健康、更茁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空谈浪漫只会饿坏肚子。

如今,已经有大学老师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鼓励学生走出书本,联系社会,走向实践。

“文学即人学。”

连浮士德都选择走出书斋,走向劳动,何况你我。

所以每个中文人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价值,重视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而不是让文学躲在“无用之用”的象牙塔里,无处皈依。

要敢于肯定汉语言文学的现实功用,在生活中去实践,在工作中去应用,发挥语言和文学的最大价值。

让更多人感受到语言的韵味,文学的魅力,凸显汉语言文学的存在感与重要性。

这是中文人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图片

每日互动

你对“中文系”有过误解吗?

评论区告诉我~

面对小朋友,新东方有美术、双语表演、机器人、创客、书法、口才、研学游学等素质素养教育服务;

面对高中生、大学生,有留学咨询、出国考试、大学四六级、考研、成人英语;

反正,我们提供体系化一站式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只要是你想学的,我们都有(嘻~)

有需要欢迎点击下方小程序,将有专人和您联系解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