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桃花源洞,道教第三十五小洞天

 语濹 2022-10-23 发布于安徽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将桃花源的美景一一展现出来,也就让我们知道原来世间还有这么一处绝美的仙境。

       而宋代张君房的《云笈七签》中也记载: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曰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属谢真人治之。这个桃花源洞天在今天的湖南省常德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距常德市34公里。滔滔不绝、波光粼粼的沅江绕着桃花源,绵延起伏的雪峰山西北部群峰高耸入云,境内古树参天,修竹婷婷,寿藤缠绕,花草芬芳,有石阶曲径、亭台碑坊。登上桃花山,迎面有一条水流不断的小溪,这是桃花溪,溪的右侧,长着一片茂密的桃林,穷林桥便隐藏在这桃林的深处。桃花溪一带的景致,有如《桃花源记》中的描述:“忽逢桃树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若在桃花盛开之时来到这里,可见桃树盖头,浓淡相间,有的鲜红如碧血,有的艳丽如胭脂。


       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作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三十五洞天的桃源源洞,在晋代就已经有道人前来修习,并在桃源山建有道观,名桃川宫,隋大业年间被毁。唐初,朝廷赦建玄元皇帝(李耳)庙,复于桃花源建桃花观。盛唐时,桃花源作为道教胜地更为重视,“取近山三十户免除赋税,永充洒扫,守备山林“(唐狄中立《桃源观山界记》)。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析武陵县置桃源县,此后道教仍然盛行,至宋徽宗政和年间,桃花源作为道教洞天达到鼎盛时期,宫观之多,香火之盛,都大超往昔。


       到了元代,桃花源源道观经战火摧残而荒废了几十年,到了明清时期,桃花源作为道教胜地又陆续得到恢复。明洪武十二年(1379),桃源观住持道士尚维德在废墟上有所兴建,后道士龚贵乡继续兴建,明泰景六年(1455),住持道士谢智常在桃源观旧址建殿数楹。成化十八年(1482),道士冯信通建三清龙虎殿,法堂,官厅,并募缘修饰神像。弘治十四年(1501),住持道士谭常仑修建桃源观山门及清风桥。正德十三年(1518),住持道士曾世显(号称桃道人)成片开荒扩种桃树,四处募化并动工修复荒废已久的武当行宫。民国时期,桃花源也得到修复和开发。


       进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对一些古建筑也逐渐开始恢复建设及保护,桃花源也进入了一个恢复发展的时期,因而让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得以将其清秀优美的风姿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