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临死之前,为何斩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

 品讀历史 2022-10-23 发布于广东

曹操临死前杀掉杨修,却留下司马懿,这是他基于大局的考虑,也是杨修和司马懿在政治智慧上的差异使然。

事情要从曹操年轻时说起,那时候他放荡不羁,任性好侠,不修品行,也不爱读书,简直就是个街溜子,没几个人看得上他。

但在曹操十九岁这一年,好运向他袭来,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慧眼识珠,觉得他各方面都很不错,于是推举他为孝廉,他因此得以入朝为官(虽然曹操可以找别人推荐,但毕竟司马防在当时很有名,由他推荐更好)。

由于司马防是曹操的伯乐,因此曹操对司马家很有好感,这就为后来司马懿成为曹操的臣子,埋下了伏笔。

先把司马懿放到一边,我说说比他大四岁的杨修,杨修的家族可不简单,出自于弘农杨氏,其先祖杨喜因为分得项羽尸体的一部分而被封侯,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东汉时期更是四世太尉,杨修的父亲杨彪也是朝廷重臣,声望非常之高,是有名的保皇派人物。

不过,杨彪很不喜欢曹操,当初董卓入京,他就将董卓骂得够呛,后来曹操又挟持了汉献帝,杨彪也一点不客气,与曹操刀兵相向。

曹操本打算把杨彪杀掉,但碍于杨氏的家族势力,便将其供养起来,许以高官厚禄,并让他的儿子杨修入朝为官,担任主薄,以此来拉拢杨氏一族,曹操成为丞相之后,又让杨修担任丞相府主簿,地位非常之高。

杨修这个人打小就很聪明,而且颇有才学,能力也很突出,担任曹操主簿期间,不论什么事都做得非常好,让曹操感到十分满意,以至于他后来每次出征的时候,都让杨修主管内外大事,可以说是十分倚重的了。

杨修最风光的时候,曹丕、曹植等人都极力拉拢他,都认为只要有他辅佐,就可以成为曹操的继承人,而那个时候司马懿还在家装病,不愿意出来给曹操打工。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

至于说,杨修最后选择支持谁成为曹操的继承人,我后面会说到,接着我再来说说司马懿。

司马懿跟杨修有点像,家族也很显赫,也是以满腹学识、才能卓越而著称,只不过司马懿不屑于给曹操打工,认为这样会让自己丧失气节。

而曹操之所以像让司马懿出来做官,除了司马懿十分出色之外,还跟司马防不无关系,曹操认为司马家跟自己有渊源,又是名门世家,如果能为自己所用,那将大有裨益。

起初,司马懿说自己得了风痹,躺在床上下不来地,曹操原本是相信的,但后来发现不对劲,就在几年之后强行让司马懿出来当官,司马懿为了保命,只得听从。

我们可以发现,杨修的家族跟曹操不对付,但他本人还是愿意效忠曹操的;而司马懿的家族跟曹操关系不错,但他有些看不上曹操。

因为心态不一样,导致杨修和司马懿对曹操的态度不一样,曹操也心知肚明,于是对杨修继续重用,对司马懿则有所保留,只是让他去教曹丕读书,并不委以重任。

关于曹操为何强行让司马懿入朝,后来又不喜欢他这个问题,史书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曹操通过观察司马懿,又与司马懿进行交谈,觉得司马懿很有雄心壮志,不像是久居人下之人(也有说是因为曹操做了个三马同槽的梦);后来,曹操又无意间发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感到非常担心。

按照曹操的脾气,他必定是要杀掉司马懿的,但他先将这件事跟曹丕说了,没想到曹丕竟然维护司马懿,说了司马懿很多好话,曹操这才有所犹豫。

那么,曹丕为何要维护司马懿呢?其实跟杨修不无关系。

前面我说过,曹丕和曹植为了成为曹操继承人,都曾拉拢过杨修,但杨修觉得曹植更有才气,显然更符合他的胃口,于是选择辅佐曹植,这样曹丕就先败一局了。

其实,不光是杨修,曹操也更喜欢曹植,因为曹植在文采上有他的风范,天下的父亲都喜欢更像自己的儿子,这也不难理解。

在杨修的帮助下,曹植取得了曹操的极大好感,是曹操认为的最佳继承人人选,在这种情况下,曹丕的处境就很不妙了。

但是,随着司马懿的到来,曹丕重新看到了希望,因为司马懿虽然才学略逊杨修,但政治才能更胜一筹,这也是曹丕急需的,因此他积极与司马懿搞好关系。

对于司马懿而言,他一入朝为官,就被曹操丢给了并不怎么看中的曹丕,这就导致司马懿没得选,只能帮助曹丕进行夺嫡之争。

从建安十五年开始,在杨修等人的帮助下,曹操好几次差点立曹植为继承人,但都被司马懿等人给化解了,司马懿因此更加被曹丕所看重,他知道如果没有司马懿,他是万万无法成为继承人的。

因为这一缘故,当曹操对曹丕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的时候,曹丕或许是认同的,但他不能因此舍弃司马懿,至少他先要让司马懿帮自己成为继承人,才会思考如何处理司马懿这个问题。

而当司马懿得知曹操对他的看法后,他也很识时务地采取了一些措施,那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一心一意辅佐曹丕,其他事一概不过问。

由于司马懿刻意隐藏内心,又展现出了不错的才能,对曹操的帮助很大,所以曹操逐渐将司马懿有狼顾之相这件事给忘记了,并开始让司马懿参与更多军政事务,司马懿则积极出谋划策,又适当迎合曹操,最终打消了曹操对他的所有顾及。

比如说,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司马懿跟随曹操出征东吴大胜而归,孙权十分畏惧,便上了一道降表,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登基称帝。

曹操看了孙权的降表,对左右说,孙权这是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司马懿听了,知道曹操有称帝之心,只不过时机还不成熟,于是拍马屁说,汉朝国运将尽,您十分天下有七八九,海鸥臣服于汉朝就不妥了,不如趁机称帝,也好顺应天意。

曹操听了司马懿的话,虽然没有表示赞同,但还是很受用的,自此之后对司马懿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也正是在这一年,曹丕与曹植的争夺战进入白热化,司马懿看似啥也没干,其实在暗中策划,而杨修则频繁出错,导致了曹植对他的猜忌。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曹丕的智囊团中,有个叫做吴质的人,此人心思深沉、老谋深算,虽然不怎么说话,但一出手就点中要害。

而杨修虽然有才智,但太过于喜欢在语言上下功夫,比如解曹操在新建的园门中加活字理解为嫌门太阔,将曹操写的一合酥三个字理解为一人一口酥,就是很好的例子,但这些都是小聪明,他其实不是个有大智慧、大谋略之人,尤其在政治智慧上有所欠缺,远不及司马懿和吴质等人。

当时,吴质身为朝歌长,与杨修进行了几次明争暗斗,结果杨修的所思所想,都被吴质给预料到了,还反过来被吴质算计了一把,还连累曹植被曹操猜疑,这就让曹植感到很不爽了。

而曹植虽然有才气,但为人毫无约束,尤其喜欢酗酒,常常因为醉酒误事,杨修因此对曹植越发失望。

时间长了,杨修与曹植之间就生出了嫌隙,他也逐渐觉得曹植不堪大任,可能要失去曹操继承人的资格了,便开始有意脱离曹植,但这件事谈何容易啊,因此他的处境就相当不妙了,可以说是里外不是人。

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曹操逐渐发现曹植之所以能数次通过他的考验,竟然是杨修在暗中帮助曹植,他就感到非常不爽,对杨修也开始有了写看法,他甚至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了封信,大意是说杨修跟他不是一条心的,简直太可恨了。

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而随着杨修失去曹氏父子的信任,曹植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帮手了,他在夺嫡之争中也就逐渐落到下风了。

这时候,司马懿和吴质等人又给曹丕出了几个计策,让曹丕扬长避短,以孝心和人品博取曹操的信任,最终打动曹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

但是,曹植并不甘心失败,依然在进行夺嫡之争,杨修因为与其深度捆绑,也只能继续辅佐他了。

不过,此时曹操的心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他在处理完继承人问题之后,将稳定朝局作为第一要务,也好给曹丕创造一个良好的执政环境,因此他是万万容不得曹植继续进行夺嫡的。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带着杨修一起出征汉中,但久久无法战胜刘备,他想要撤军,但又不好开口,不然很没面子。

一天晚上,曹操下令以鸡肋作为口令,杨修便认为曹操有退兵之意,于是赶紧跑回住处收拾行李,有人问他这是为何,他便说,所谓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这就好比汉中,大王这是要撤军而还啊。

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得知这件事后,认为杨修每次都能猜中他的心思,让这样的人继续辅佐曹植,必定会出大乱子,当他当时并没有发作,而是找了个机会班师回朝了。

当年秋天,又发生了一件大事,曹植与杨修醉酒之后,竟然驾驶马车在驰道上行驶,还擅自打开司马门。

这本不是啥大事,但曹操得知这事后,趁机下令将杨修逮捕,以杨修泄露军机(鸡肋之事),并与诸侯私自交往之事(帮助曹植进行夺嫡之争)等罪名将其处死,这些当然只是借口了。

而《三国志》则说,曹操之所以杀杨修,是因为杨修才能太高了,又是袁氏的外甥(杨修的母亲是袁绍家族之人)。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事实上,曹操杀杨修,不是因为杨修有才能,毕竟曹操手下谋士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例如贾诩和荀彧、荀攸叔侄,这些人在才能上都比杨修强,却没有一个人因为遭到曹操猜忌而被杀。

杨修也不是因为是袁氏的外甥才被杀的,因为曹操阵营中与敌人有关联之人,也是非常多的,更何况那时候袁绍已经败了,杨修还能有什么威胁呢?

真正导致杨修被曹操杀掉的原因,主要在于三点:

第一,杨修的家族跟曹操在政治上是对立的,尤其是杨修的父亲杨彪与曹操的关系长期得不到改变,让曹操觉得重用杨修没有起到作用,杨家就是个顽固的保皇派;

第二,曹操为了曹丕考虑,也必须杀掉杨修,毕竟杨修是曹植的人,如果杨修继续帮助曹植进行夺嫡,那将对政局非常不利;

第三,曹操杀掉杨修,也是在为曹植考虑,他希望曹丕不要在进行夺嫡之争,老老实实安享富贵就行,毕竟曹植也是他的儿子,他不能让曹植越陷越深。

事实上,杨修是有机会全身而退的,那就是彻底与曹植进行分割,但他在政治上的应变能力还是差了点,因为碍于曹植是曹操的儿子,不敢做得太明显,依然与曹植保持了相对亲密的联系,导致曹操认为他依然在帮助曹植进行夺嫡之争。

再说司马懿,他并没有觉得曹丕成为魏王世子了,自己就安全着陆了,毕竟他有很不好的“前科”,这是个不小的隐患,该怎么办呢?

其实没什么好办法,司马懿唯一能做的,就是给曹氏父子建立大功劳,让自己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从而把自己彻底洗白。

就在曹丕成为魏王世子后不久,曹操认为司马懿有谋略,便将其任命为军司马,他在任期间干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情,让曹操对他越发信任。

第一件事是建议曹操屯田,他说曹操想要争夺天下,就必须先屯田,待粮食充足之后事情就容易得多了,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曹魏灭蜀、西晋灭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只不过曹操没有看到而已,但他当时还是很认可司马懿的建议的。

第二件事,襄樊之战中,关羽擒于禁、斩庞德,直接威胁到许都的安全,曹操为此十分担忧,司马懿就建议他联合东吴对抗关羽,最终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后被杀,蜀汉与东吴的联盟关系也出现了极大松动,得利的当然是曹操了。

因为这两件事,曹操觉得司马懿很有谋略,也很忠诚可靠,再加上他那时候年纪大还经常生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决定将司马懿留下来辅佐曹丕。

也就是说,曹操之所以不杀司马懿,除了司马懿是曹丕阵营的人之外,还在于司马懿用行动证明曹操之前对他的看法是错的(其实是对的),他把自己塑造成曹家的忠臣,也是个有用的能臣干吏,把他留下来对曹家只会有好处。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在洛阳因病去世,他临死前留下遗诏,让曹丕继位,并让曹丕将他薄葬即可,对于司马懿等臣子,他没有做出任何安排。

其实,曹操在此之前已经将曹丕托付给司马懿了,因为他让司马懿兼任了太子中庶子一职,按照当时的惯例,曹丕未来继位了,司马懿肯定是主要的辅臣之一,这都不用再多说什么了。

也就是说,没有安排就是最好的安排,曹操去世的时候,对司马懿还是很放心的,而曹丕继位之后,也没有对司马懿有过怀疑,不但予以重用,还在去世前让他成为儿子曹叡的四大辅臣之一。

总结一下,曹操之所以杀杨修而留下司马懿,不仅仅是因为夺嫡之争,还在于两人在为人处世和政治智慧大不一样,杨修纵然学识、才能卓越,但终究败在小聪明上,而司马懿则更有城府和谋略,更懂得曹操的心思,所以活到了最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