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酒会友:酒仙李白饮酒诗中的豪侠风采

 野谈历史 2022-10-23 发布于山西

大唐时期的文化一如唐帝国本身,有一种容纳百川的雄伟气势。在长期的拓边、固边战争中,各民族的文化得以广泛交流,北方少数民族尚武豪侠的精神气质也随之渗透到中原,波及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

此外,唐王朝统治者崇侠尚武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一风习,这种崇侠的社会大环境,对喜好自由、豪放不羁的李白自然会有很深的影响。

李白有两位老师,一是李白隐居大匡山读书时的老师赵夔,二是著名剑客裴旻。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也自云:

“十五好剑术,偏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由此可见,《新唐书》载李白其人:“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是可信的。

《李翰林集序》记载过他“眸子迥然,哆如饿虎……少任侠,手刃数人”的奇遇,不知是不是真,个人认为是真的。李白在《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中就曾说:“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李白在他25岁的时候,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所到之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尚意气、重然诺,轻财好施,常为人急而不敢自为”,仅在杨州,不到一年时间,就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十,悉皆济之。

有如此豪侠之举,又有剑术在身,加之唐王朝尚侠的风习,李白在必要的时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我想是完全有可能的。

读李白的《结客少年场行》、《白马篇》、《侠客行》,一剑在手,谈笑自若,可谓任真任情,从这些饮酒诗里流溢出的剑气、侠气让人血脉喷张,会让人立马想到这样一幅画面:

酒入豪肠,客面笑泛红光,手提寒霜之利刃,道一句:饮君酒,感君恩,为君死,可矣。言毕,身赴死地,终不回首。雄风乍四起,白日烈横空。

司马迁所赞叹的“设取予然诺,千里诵义,为死不顾世”的游侠也不过是如此。

强大的气场,狂放的通脱,强悍的生命,一如黄钟大吕撼人心魄。“笑尽一杯酒”、“酒后竞风采”、“三杯吐然诺”的欢乐画面是令人沉醉的。

从李白的这类饮酒诗中,我们看到了温暖芳香的美酒,也看到了铿锵出鞘的泛着寒光的利剑,看到了一个三分粗狂、七分豪壮的侠客,也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风神潇洒的李白,一个昌盛雄强、鼓励人积极向上、建功立业的别样大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文人,相轻者少,纵有二三小人,不伤大雅之气。

初唐时,还有相互倾轧的现象,以后慢慢淡化,风气一变。很多情况下,他们不问出身,不看年龄,不计名利,不重地位,不贬低对方,不搞小动作,也不进行宗派活动。真可谓自由来往,君子群而不党。以至我们翻看《全唐诗》,会发现有那么多唱和之作,字里行间,又洋溢着那么多真挚的友情。

这种情形,在盛唐时期表现尤其突出。特别是杜甫与李白,同为诗界双峰,但相互友爱,成为一段诗苑佳话。

因由这种良好的社交环境,加之有侠士之风的李白,生性豪爽,重义气,易近人,诗士名流中固然有贺知章、孟浩然、杜甫、高适、王昌龄、张旭、孔巢父等是李白的好友,就是草野中的幽人侠士,甚至酒史渔翁都是李白的朋友。

总之,他是一位和盛唐社会各个阶层都有接触的人,上自皇帝、宠妃、太监头子、宰相,以至各级各类当红的、走运的、倒霉的、外放的、致仕的官吏,旁及道士、处士、隐士、名士、学士、侠士、炼丹士,等等。

通读李白的饮酒诗可以发现,李白要么是以酒和这些朋友共享人生之乐,要么是以酒送别朋友,要么是以酒怀念远方的朋友或已经去世的朋友。

就是说,不论是酒的实用性功能还是其社会性功能,都被李白应用到了。比如《山中与幽人对酌》《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赠间丘处士》《金陵酒肆留别》《江夏别宋之悌》《鲁郡东石门送杜甫》等。

从这些作品可见,李白广交朋友又极重友情。并且,我们这位酒仙将酒的功用应用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臻于化境。

时至今日,酒仙难寻,但饮酒的文化却流传至今。如今的市场上,各种品牌的酒琳琅满目,但小编却发现有一款酒却是专门为致敬酒仙李白而酿造的——上阳台酒。

上阳台酒的名字取自酒仙李白唯一的传世书法诗帖《上阳台帖》,酒的包装上沿袭清净、古朴的文人风骨,遵循“大道至简“的设计美学。瓶身正面拓印李白草书“上陽臺”,保留皇帝、名家鉴藏钤印,瓶后拓印《上阳台帖》原作书迹。

上阳台走遍茅台镇,严选茅台镇核心产区基酒,秉承“选、藏、调”三大核心体系,由仁怀(遵义)酒业协会会长、茅台前总工吕云怀先生;中国农业大学韩北忠先生;著名白酒专家、中国白酒品鉴推广教育的领军人物钟杰先生组建专家团队,从每一个关键点进行严苛把关,保证上阳台高品质呈现。

闲暇时光,邀上三五知己,共饮一壶上阳台酒,仿佛让我们穿越到大唐盛世,感受着酒仙李白传承至今的文人情谊。#上阳台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