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第一风雨廊桥

 新用户4718fVDY 2022-10-23 发布于重庆

”沧浪之水”的典故最早出自《孟子·离娄》。

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的水清澈,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混浊,可以洗我的脚。)"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另有屈原《渔父》中有:"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渔父莞尔一笑,划船离去。边走边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重庆直辖市的东南角的有一座古镇与上面的内容颇有渊源,那就是——濯水古镇。

濯水古镇兴起于唐代,兴盛于宋朝,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是渝东南地区最富盛名的古镇之一。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融合了巴文化、土家文化与汉文化。

濯水初称"白鹤坝",元明之际属酉阳土司辖地。自清代后期起,该地便已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人称濯水为"濯河坝"。此时,此地已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商贸的日益发达,迅速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已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古镇龚滩古镇合称"酉阳三大名镇"。

水所在的阿蓬江流域,早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流淌过濯水古镇的阿蓬江发源于湖北利川,是我国仅此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内陆河,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

濯水古镇街巷格局保留较为完整。古镇文化积淀丰厚,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场镇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遗存相互交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河古戏与西兰卡普、雕刻等民间工艺交相辉映,形成了濯水独特的地方文化。

现存最为完整的建筑是古镇靠河沿建的民居,也就是古镇下街庞大的土家吊脚楼群。这些吊脚楼建在阿蓬江的河堤上,四五米高的河堤是用条石砌建的,经过了200多年的河水冲打,那些条石河堤没有一点倾斜。

濯水古镇街道中段立着一块1米多高,宽约50公分的石碑。石碑立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距今已有121年的历史。石碑阴刻着"天理良心"4个大字。据介绍,此石碑是武陵山地区极为少见的"道德碑",以警示古镇商贾,经商、为人、处世之道在于"天理良心"。

来到濯水,最值得一看的就是风雨桥。

黔江濯水古镇风雨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据说是亚洲最长的廊桥,分为桥、塔、亭三部分。

濯水古镇风雨桥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

桥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

2013年11月27日晚,有亚洲第一之称的重庆黔江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发生火灾被烧毁。于2014年5月开始重建,于2015年2月重新对外开放。

风雨桥分上下两层,一层可供游人、市民通行,二层可供观赏和休闲娱乐。人行桥内里宽约5米,高8米。廊边护栏中部统一是横按着40公分宽的厚木板坐位。全长658米,荣获"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称号 。

黔江濯水风雨人行桥紧连古镇,宏伟壮观,像一弧漂亮的彩虹,横卧在阿蓬江上。庇护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夜晚在灯光辉映下,风雨桥更是美轮美奂,流光溢彩。

风雨桥有86副楹联, 10幅主题牌匾次第排列在廊桥的两侧,与两侧雕花木窗、红漆长凳等木质建筑相互映衬。楹联的主题主要涵盖濯水的历史文化、廊桥文化、土家苗族的风情。

看文章的你想用沧浪之水来做什么呢?

最后,推荐大家阅读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它是当代文学名家阎真的代表作。小说主人公池大为从不谙世事、充满理想的学子,到进入社会摸爬滚打,再到面对生活的重压和坚硬的游戏规则,池大为身上发生了许多改变。他不断探寻着关于事业、关于人生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