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做错事,父母不打不骂,这么做影响他的后半生

 雅博学苑 2022-10-23 发布于湖南

冷冽的夜晚,一阵阵干脆利落的抽打声,夹杂着小孩的哭喊声。

谁听了,谁心里都会发怵。

这是前段时间,江西宜春流传出来的一段视频。

视频中,一位爸爸正拿着皮带,狠狠抽打旁边的小孩,一下,两下,三下……

孩子被抽得嗷嗷直叫,可爸爸丝毫没有停手的迹象。

据拍摄者称,小孩可能是犯了错,才遭此“酷刑”,这位爸爸,平时也习惯这样教训孩子。

警方已经介入调查,目前正在取证阶段。

不管结果如何,真相是什么,这位爸爸高高举起的皮带,一定是孩子最害怕的伤人工具。

而如此残暴的教育,只会给孩子带来无尽的恐慌。

看过一句话:“父母拥有权威不是问题,使用权威才是问题。”

孩子犯错,父母管教是本分。

但仗着手里的权威,任由情绪失控地过度管教,非但起不了任何教育的效果,还有可能成为孩子一辈子的阴影,断送他的后半生。

身为父母,是时候好好正视这个问题了。

之前,重庆有个11岁的男孩。

因被老师投诉不好好学习写作业,一上公交车,妈妈就开始数落他,不断说他的问题。

一时情急,男孩顶了几句嘴,不料,这彻底激怒了妈妈。

当全车人的面,妈妈把男孩的衣服、裤子全部扒掉,只给他留下一条薄薄的内裤和一双袜子。

到站后,妈妈拒绝男孩下去,自己把全部衣物带走,留下“光溜溜”的男孩示众。

令人更意想不到的是,警方联系妈妈时,妈妈的回应竟是“不要送他回来,让他在外面待着吧”。

的确,孩子调皮捣蛋,不写作业,一说就顶嘴,这都可以是教育孩子的理由。

但不顾孩子的颜面,这般恶意羞辱,又将孩子置身于何地?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说:

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

如果父母眼里只有孩子犯的错,滥用管教的权柄毁掉孩子的尊严,无疑是将孩子逼到绝望的悬崖边上。

一不小心,孩子就摔个粉身碎骨。

湖南石门一个高二孩子,新学期后成绩名次有点下滑。

爸爸很不满,趁他上晚自习时冲进教室,把他喊到讲台前,直接扇他一二十记耳光。

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要他下跪,像狗一样爬一圈。

不堪其辱,他冲到教室的窗户边上,踩着桌子往窗外一跃而下……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过度管教”杀死了。

父母有教育之责,但错把孩子当“坏人”,忽略孩子作为“一个人”的自尊,不断打压责骂。

孩子根本不可能从错误中收获成长,更不懂得如何走好接下来的每一步路。

如作家毕淑敏所说:

孩子的成长,首先是从父母的瞳孔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如果连最亲的人,都不顾你的尊严,否定你的价值,那么孩子是无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把孩子恶狠狠钉在耻辱柱上,是父母最大的不该,是教育最残忍的行径。

有人在网上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犯错时,最害怕什么?

高赞回答是:总被父母反复提醒自己错在哪里。

答主分享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

那时他和小伙伴在教室外踢足球,踢得正起劲,一个用力就把球踢向窗户,玻璃当场碎了。

破坏了学校公物,自然免不了请家长。

他一直记得,在等待妈妈到场的十分钟里,心脏狂跳不止,面红耳赤,很怕被妈妈骂。

果不其然,妈妈一来就不断数落他,还说回家要打他一顿让他长长记性。

回家的路上,妈妈只要见人就揭他的短,说他调皮踢坏学校的玻璃。

这让他看到衣架子、戒尺就怕,似乎自己随时都会迎来一场酷刑,至今想起始终心有余悸。

其实挨不挨打,对于很多人而言,远没有“感受”那样印象深刻。

比起父母的管教,犯了错的孩子更想知道的是自己还配不配得到父母的爱,是否被完全接纳。

美国畅销书作家乔希·西普从小便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少年”。

14岁那年,他来到新的养父母家,在那里,他一如既往发挥自己的破坏力,坏事做尽。

有一次,他无证驾驶被警察抓捕,本以为养父会气到将他赶出家门,谁知,养父只是坐下来和善地跟他说:

“我们不把你看成一个难题,我们把你看作一个机会。”

这一句话,带着满满的爱,彻底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渴求,从此扭转了他的人生。

长大后,接触过无数犯了错的孩子,他愈发确信:

有些错,孩子明知故犯,不过是在试探父母。

当他表现没那么可爱时,恰恰是最需要爱的时候。

孩子知道犯错的“不良后果”,只会惧怕惩罚,消极抵抗父母的管教。

只有安抚好他担心、惊慌的心,用爱保护他的安全感,才能慢慢引导他正视错误,治标治本。

樊登老师在书中讲过儿子嘟嘟犯错的一个例子。

有一次,嘟嘟在家里玩球,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茶杯,当时嘟嘟意识到闯了祸,吓得快哭了。

看到这个情形,他马上安慰儿子:

“没关系,没伤到人最重要。我帮你收拾玻璃碴儿,要小心”。

收拾好后,继续问嘟嘟:“我们从这件事情学会了什么。”

嘟嘟很快就意识到自己以后要去没有杯子的地方玩,避免再次犯类似的错。

同样是犯错,高明的父母会把它视为孩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把它变成对孩子的谴责。

引导对了,孩子的未来才对。

该如何用爱心管教,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呢?在这里分享3个做法:

1、安抚孩子的情绪,照顾他的感受

孩子做错事后,通常会出现强烈的自责感和羞耻感。

如果一出来就急于批评,往往会强化他的负面情绪,增加他的怒气。

所以,先别急着说什么,单单陪在孩子身边疏导他的害怕和恐慌,告诉他“别怕”“别急”。

他情绪稳定下来了,才能冷静、正面看待“错误”,慢慢学习。

2、给孩子为自己辩解的机会,耐心聆听

特别佩服《我是余欢水》中,爸爸的一个举动。

得知儿子在学校打人,爸爸匆匆赶到学校。

即便老师早已认定“犯错事实”,爸爸还是坚持让儿子说一说为什么打人,了解前因后果。

孩子虽小,但总有他犯错的动机,好好听他说一说,是一种尊重和接纳。

很多时候,他需要的就是一个回音壁,帮他理清行为上的问题,成长中的困扰。

3、给孩子自己改过的机会,让他学习承担后果

江苏有个“熊孩子”,图好玩拿一大瓶墨汁往阳台外洒,弄脏了楼房的外墙和邻居家的衣服。

妈妈发现后,没有打骂,也没有视而不见。

而是带儿子挨家挨户上门道歉,还把弄脏的衣服带回家和儿子一起洗。

这波操作,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孩子犯错,光说没用,要给孩子“知错能改”的机会,让他承担后果,他才能管好自己的一举一动,避免再犯。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

最深刻的教育,往往是从犯错开始的,家长要善于利用每次犯错的时机。

做错事,闯点祸,这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再正常不过了。

相信,只有父母放下严肃的批判,丢掉对孩子的负面标签,一切从爱出发。

孩子们一定能够在这种“特殊时刻”里,收获被爱的小确幸,找到自我价值感,一步步成长,变得自信、自爱又自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