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四种常见的父母类型,会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伤害

 雅博学苑 2022-10-23 发布于湖南

世上很少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正确爱孩子。有些我们一直在沿用的一些爱的方式,带给孩子的可能不是幸福,而是伤害。

有四种最常见的父母类型,会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伤害。

这两年热播的综艺《少年说》,是一个鼓励孩子们表达心声、向别人喊话吐槽的节目。

节目中有一个叫珈仪的小姑娘,向妈妈喊话,希望妈妈能给她多一些陪伴。

因为妈妈工作太忙,她必须早早就学会独立,生病了只能忍着。这样的生活对她来说太累了,她不想这么坚强,希望妈妈能多陪陪她,让她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无忧无虑。

小女孩的话让人心疼,妈妈努力拼搏事业,给了孩子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内心感到失望和孤独。

这是很多中国式父母的典型观念,爱孩子就是照顾好他们的吃穿用度,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很少会关心孩子的思想,如果孩子说自己压力大、心情不好、需要陪伴,这种在父母眼里都是“矫情”。

这种父母属于“情感忽视型父母”,只注重孩子的物质生活,忽视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联结很少的相处模式,会让孩子成为“假性孤儿”。

在美国心理学博士琳赛·吉普森的著作中提到过,“假性孤儿”明白自己父母可能爱自己,但是却感受不到。

而且,父母如果总是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会给他们传达一种思想: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这样时间久了,孩子倾诉情绪的欲望就会降低,慢慢可能会变得孤僻,不愿与别人交流。

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给孩子一些情感关爱。比如多跟他们聊聊学校的事情,通过了解他们的日常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也可以在周末的时候,陪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的事情,加强与孩子的情感联结。

孩子之所以依赖父母,不只是因为父母能够供养他们,更因为他们在父母身上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如果父母只在乎孩子的生活需求,忽略了他们的情感需求,那换来的也只会是孩子的日渐疏远。

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母亲宋倩是一个什么都要给孩子安排好,所有事都要为孩子做主的妈妈。

在孩子感到压迫情绪崩溃时,她脱口而出的是“妈妈都是想为你好”。

最后,因为报考大学志愿的问题,因为母亲的强势,差点逼的孩子跳江自杀。

这样事事都要为孩子操心做主的父母,属于“过度控制型父母”。从孩子看什么书、报什么专业、去哪里工作,到跟谁结婚,都要有绝对的控制权。这种看似无微不至的关爱,实际上是一种“虐待”。

美国心理咨询师皮娅·梅乐蒂认为父母这种过度控制的行为,是一种“知性虐待”。因为父母的过度控制,虽然让孩子避免了生活的风浪,但也会因为缺少锻炼,让孩子失去自立能力,哪怕成年后,也很难独自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挫折。

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该学会适当放手。在日常生活中多尊重孩子的意见,如果有些事情父母认为孩子考虑的不够全面,也不要进行权力压制,可以把自己的看法说给孩子听,跟他们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太无微不至的爱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束缚,学会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

有一次,她们一起去吃了一顿肯德基。在吃的过程中,父母先是把肉都挑给了自己,然后抱怨这个饭有多贵,自己要多辛苦才能挣到。网友说,那时候她感觉吃的每一口肉都带着罪恶感。

从此以后,她会要求自己更懂事,尽量不惹父母生气,也不乱花钱。因为她感觉,自己就是家里的负担,父母是为了她才要过这种生活,自己不配享受生活。

网友评论截图

这个网友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情感敲诈型父母”,在我们中国特别常见。

情感敲诈型父母,会跟孩子强调自己的付出都是为了孩子,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从小被灌输这种思想的孩子,会跟那个网友一样,成长的过程中充满愧疚感。

他们会否定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是一个负担,造成了父母的不幸。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也可能变得自卑、懦弱,没有价值感。

不能说父母这样做是错的,但这样做确实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心理负担。比起让孩子一个人独享食物,绝大多数孩子更愿意跟家长一起分享。父母在平时的表达中,也要注意尽可能少说“都是为了你”这样的话,避免让孩子产生负罪感。

父母为孩子付出其实都是出于爱,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关爱,还要让孩子背负着这种沉重的心理负担呢?

《奇葩说第六季》中有一期辩题:“决意离婚的夫妻,要坚持到孩子高考结束之后吗?”在辩论开始前,分别采访了几位家长和孩子。

其中一个孩子的观点,引起了很多孩子的共鸣:“虚假的家庭和睦,其实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强的负担和对婚姻的恐惧,孩子其实也会希望你自己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但是绝大多数父母,都认为应该为了孩子,等到高考结束后再离婚。这些父母的思想,也代表了很多中国式父母的思想。他们认为,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孩子才能幸福。

这种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不离婚的父母,属于“婚姻绑架型父母”。即使夫妻感情破裂,也会以为孩子考虑为由,勉强维持婚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因为害怕家庭随时破碎,心里会时刻充满不安全感。

如果父母相互指责,对孩子来说是更大的折磨。因为两个人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每当听到相互指责的时候,孩子心里就产生一种撕裂感。

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很难拥有安全感。在以后面对两性关系的时候,也会患得患失,很难正常对待。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这样的观点: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

在婚姻问题中,对婚姻关系的选择应该是父母的课题,不应该让孩子成为这件事情的主导者。对于婚姻关系出现问题的家庭,要积极想办法解决,在实在无法相处的时候,也可以考虑分开。

相比于在一个冷漠和争吵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如果父母分开后能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并且依然能获得父母关爱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幸福。

总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教育思想,被当成了金科玉律传承了下来。但是这些思想并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孩子,如果希望孩子适应时代,那首先自己要先成为“成长型父母”。

父母要明白,过度的爱有可能是伤害,我们想给的和孩子想要的有时候并不一样。

学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能更好地爱他们。

别把对孩子的爱,变成最深的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