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爷爷是一名退伍军人,听老一辈人讲,他参加过许多次战斗,还曾经抗美援朝过,为此他付出了半条腿的代价: 一个弹片嵌在了他的大腿根部,他成了一个瘸子。 沈爷爷是一个特别有原则的革命军人,他觉得自己这个残废的身子在留在部队上会成为部队的拖累,主动要求转业到了地方,在我们镇上的粮管所工作。 30多岁的时候才娶上了比他小10多岁的沈奶奶,有了自己的家。 沈奶奶的户口是农村的,接连给沈爷爷生下了三个儿子。 就这样他们的家庭成了一公一农的家庭,沈爷爷在粮管所上着班,沈奶奶在家带着孩子种着二亩地。 慢慢的沈爷爷的光荣事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变淡,身边人谈起他的时候,也就和谈论平常人一样了。 后来三个孩子都长大了,沈爷爷并没有居功自傲,仗着自己特殊的身份给儿子争取什么利益。 他让孩子们有本事就自己使,没本事就乖乖地在家里种地。 套用一句老话说,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可即便是这样,他的家庭依然是我们村里人都羡慕的,因为他有固定的工资可以拿。 所以三个孩子的婚事都很容易。 等到三儿子结婚以后,沈爷爷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个时候他的退休工资已经达到了7000多块钱。 而这7000多块钱,基本上全部都补贴给了三个儿子,每个月发工资的时候,儿子都会打发家里的孩子以各种理由去问爷爷要钱。 学费不够了,买书买本买笔了。 沈爷爷自己也想得开。工资在自己手里反正也花不着,早晚都是儿子的,后来每次发了工资他就留下自己能够家用的,其余平均分到三个儿子的手里。 他也不让老伴再种地了,老两口拿着退休金,平时就是养个花种个草的。 到了他70多岁的时候,工资已经涨到了12,000,他留出3000块,其余的每家儿子分到手的也有3000块。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是老实人,对老人的付出都很感激,伺候老人身上更是不遗余力。 令人感到不耻的是他的那个三儿子。 在老人还没有退休的时候,三儿子就想让老人去给那打点一下,能让他去单位上班,吃上国库粮。 可是没想到却被老人严辞拒绝了,并且下了死命令,任何一个孩子都不能拿他的身份去向国家讨一点好处。 因为三儿子结婚后一直没能有孩子,这让他的生活没有了上进的动力,两口子整天游手好闲的,就指着老人给的那些钱过日子。 还时不时去老人身边刷刷存在感,每次去都把老人气得够呛。 沈爷爷便要把分给他的那些钱给收回来:“我七十多岁的人了,说不定哪一天腿一蹬眼一闭就过去了,他自己不上进,谁还能养他的下半辈子?” 沈奶奶便劝他:“三儿心不坏,要是能有个自己的孩子啊,说不定就变好了……” 可是,眼见结婚都十多年了,孩子的影儿也没见着,该吃的药也吃了,该看的病也看了:“子女的缘份还没到呢……”沈奶奶是这样说的。 事情就是那么奇妙,老三媳妇四十岁那年,竟然怀上了,龙凤胎。 这可把全家人都乐坏了,沈爷爷为此专门给两孩子包了两个大红包。 也许是升级当了父母的缘故,老三夫妻两个一下子就像是长大了,他们不但收敛了以前那种吊儿郎当的状态,也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变得特别的孝顺。 对沈爷爷和沈奶奶更是言听计从。 沈爷爷和沈奶奶看着老儿子的改变,也非常的开心。 老大老二看也看到了老三的改变,有样学样地争相对着两位老人表孝心。 其实他们都明白自己的日子比别人家过得从闲,全部是因为沾了老人的光了。 那个时候如果一个人全年在外边打工的话,净撇3万块钱也是不容易的。 后来沈奶奶的年龄也大了,不小心摔了一跤,离了拐杖就走不成路了,三家儿子就商议轮流去给两位老人做饭。 冬天太冷,夏天太热,在蕞冷蕞热的那两个月里,他们会把老人送进疗养院,轮流陪护。 多花些钱也没关系,只要老人舒服就好。 老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的,也不会有人推三阻四的,立马打救护车直接送进医院。 医疗费是全部报销的,作为儿女,只是陪伴就可以了。 沈爷爷到了98岁高龄的时候,身体机能退化得很快,一年倒有半年会住在疗养院里,三个儿子便会轮流去陪伴。 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儿子们都会尽量的去满足。 村里人都特别的羡慕,沈爷爷说他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能有这么孝顺的三个儿子。 老大老二只是笑笑,既不反驳也不肯定。 只有三儿子冒冒失失地说了实话:“这可是我们家的财神爷啊?能不好好供着么……” 可不说的是实话吗?两位老人的养老金恐怕现在得一万六七了吧。 只要老人还在,这钱就不会少了。 结语: 孝顺老人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每个人的一的责任和义务。 即便是老人没钱,我们也应该孝顺他们,但是有许多时候我们的孝顺是有心无力的。 “搬起砖头,陪不了你,放下砖头,养不起你。”这句话说出了多少平凡人心中的无奈呀。 如果老人有更高的退休金,不但自给自足,还能给儿女经济上的帮助,减轻儿女生活上的负担,作为儿女,便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老人。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也是最基本的孝顺。 可是陪伴确实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持的,退休金高的老人,能让儿女满足这一条件,只要老人还在创造这个条件的能力就在。 当然做儿女的就会把老人当成宝贝供起来的。 这是人之本性也是人之常情。 即便你再孝顺,可是兜里没钱,没有这个经济能力支撑,老人如果有事的话,更多的是有心无力。 作为儿女的我们,在对待老人身上要做到尽心尽力无愧于心,让我们的老人在余生里能够幸福地度过晚年。 这是每个儿女都应该做到的,也是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