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日,赵恒偷溜出宫后,正巧看到刘娥在街边卖艺,对其一见钟情,会看眼色的张耆,悄悄找到刘娥的丈夫:你把她让给我吧

 四季视野 2022-10-23 发布于北京

一日,赵恒偷溜出宫后,正巧看到刘娥在街边卖艺,对其一见钟情。会看眼色的张耆,悄悄找到刘娥的丈夫:“你把她让给我吧!”

宋太宗时期,有位孤女名唤刘娥,她生来命苦,无依无靠,可谁曾想,她有一天,竟然可以成为皇后。

刘娥从小孤苦无依,却聪慧过人,她从小就练习唱歌、拨鼗,并且技艺高超,受到众人追捧。



不过她嫁人很早,十来岁就嫁给了银匠龚美。龚美爱惜刘娥,只是属地贫苦,所以在刘娥15岁时,龚美决定带着刘娥去汴梁谋生。

两人跋山涉水,很是辛苦,而他们带的盘缠又不多,还没到京师汴梁就没钱了。为了维持生计,刘娥便跟龚美一起在街边卖艺,凭借着刘娥击鼗唱歌的本事,给两人赚生活费。

来到京师后,他们为了继续挣钱,便让刘娥重操旧业,卖艺为生。

公元982年的一天,年仅14岁的赵恒偷偷溜出了皇宫。皇宫虽然富丽堂皇,锦衣玉食,但不及宫外的生活精彩丰富。

来到宫外的赵恒兴奋不已,一路吃吃喝喝,好不快活,身边的张耆一路紧紧跟随着赵恒。

当时刘娥正巧在击鼗唱歌,赵恒被这美妙的歌声吸引了。他顺着歌声望去,发现一位漂亮的女子,这名女子就是刘娥。

赵恒赶紧凑上前,认真聆听刘娥的歌声,眼睛更是关注着刘娥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途也不忘给刘娥打赏。

刘娥唱完以后,赵恒还没有缓过神来。张耆提醒赵恒天色已晚,要及时回宫,不然要被皇上斥责。

赵恒没有办法,只得悻悻地回了宫。回宫之后,赵恒茶饭不思,总是想着当天唱歌的女子。张耆最能察言观色,明白赵恒是喜欢上了那名女子,于是便去找了刘娥的丈夫。

张耆说只要他肯放弃刘娥,不管他提什么条件,都可以满足。龚美见有人惦记着自己的妻子,心中本就不满,于是便随口说了一个高价,也是想让对方知难而退,谁成想张耆竟然答应了。

龚美虽有点后悔,但事已至此,也只能信守承诺,于是张耆便带着刘娥进了赵恒府中。

赵恒一见刘娥,高兴极了,而刘娥也深知赵恒有权有势,想到丈夫的做法后,心里虽然很是复杂,但也明白该如何做了。所以,她对赵恒也是笑脸逢迎。自此后,两人天天厮守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件事被宋太宗知道后,很是生气,害怕赵恒只顾美色而罔顾社稷,便宣赵恒入宫训话,让他赶紧将刘娥赶走,不要再沉迷女色。

赵恒自然是不敢反抗皇帝的,但是让他送走刘娥也不可能,于是他便让刘娥先躲到张耆的府中,自己有时间就去看她。

宋太宗得知刘娥已被送走,这才稍稍感到安慰。只是他也知道赵恒大了,也该成亲了,于是便给他赐了婚,想让他从此安定下来。

对于皇上的赐婚,赵恒不敢不从,但他的心里却一直牵挂着刘娥,所以他经常去张耆的府上与刘娥幽会。

到了公元997年,赵恒继位。当上皇帝的赵恒再也不用受别人的约束,立马将刘娥接进了宫。

此时的刘娥已经30岁,只是刘娥保养得宜,风采不减,赵恒对她的爱,也是一点也没少。

深宫之中多是争风吃醋,勾心斗角,而刘娥却温婉乖巧,不争不抢,这样的性格更让赵恒疼惜不已。

1004年,刘娥被封为四品美人,之后,刘娥又接连晋升为修仪、德妃。

公元1007年,赵恒的第一任皇后薨逝,此时的赵恒希望立自己最爱的刘娥为皇后。可众大臣却不认同,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重臣皆以“刘娥出身微贱,不可以为一国之母”为由,认为刘娥出身微贱,又没有生育皇子,立她为后名不正言不顺。



因此,赵恒只能作罢。但3年后,赵恒宠幸了刘娥身边的一位宫女李氏,而这位宫女为赵恒生下一子,养在了刘娥名下,也就是宋仁宗赵祯。自此,大臣便没有理由反对她做皇后了。

之后赵恒的身体越来越差,处理政事也有心无力,于是便将这些都交给了刘娥来打理。

1022年,宋真宗驾崩,刘娥临朝称制后,她甚至经常穿着天子的衣服,在朝堂行走。见此情况,许多人怀疑刘娥会有夺权之心,就如同曾经的武则天一样。

也有献媚的小人,给刘娥进献了《武后临朝图》,就是暗示刘娥可以取而代之,坐上龙椅,可刘娥却并无这样的野心。

公元1033年,刘娥在临死前,更是将此事告知赵祯,并表示自己不会这样做,若是这样做了,她便无颜去见大宋的列祖列宗了。

说着,她便拽了拽自己身上的龙袍。刘娥薨逝后,赵祯不解其意,问及大臣,大臣表示太后是不想穿着龙袍去见大宋的先人。于是赵祯便命人将刘娥的龙袍脱下,给刘娥换上了太后的服制,再进行安葬。

刘娥从一个没有背景,没有身份的孤女,一路走到了手握重权的皇后,她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等等,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得不说,她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后人对她的评价也很高,说她“虽有吕雉武曌之才,却无犯上篡位之心”。自始至终,刘娥都没有跨出僭越的一步,其才,其心,其表,皆为后世可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