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逆骑京杭大运河之旅”日记(19-05-10~05-22)

 上海崔哥 2022-10-24 发布于浙江

“逆骑京杭大运河之旅”日记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的长度是苏伊士运河(190公里)的16倍,巴拿马运河(81.3公里)的22倍。它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京杭大运河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大运河的规模。

京杭大运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共同组成的,全程可分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京杭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杭州(浙江省杭州市),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肩负着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流经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沧州市,山东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宁市、枣庄市,江苏省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杭州市等20个市区。

逆骑京杭大运河路线:起点(浙江)上虞=>杭州=>湖州=>(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山东)=>枣庄=>济宁=>聊城=>德州=>(河北)沧州=>天津=>(河北)廊坊=>(北京)通州,终点。

骑行距离1703公里,实际骑行距离估计在1900公里左右,计划安排13天骑行时间,途径城市的参观游览也仅以运河、运河文化及相关的内容。计划5月10日出发,5月22日抵北京。

逆骑京杭大运河计划:

Day1.上虞-杭州(上虞-绍兴-萧山-杭州),105公里

Day2.杭州-平望(杭州-塘栖-练市-乌镇-平望),131公里

Day3.平望-常州(平望-吴江-苏州-无锡-常州),130公里

Day4.常州-高邮(常州-镇江-扬州-高邮),138公里

Day5.高邮-淮安(高邮-宝应-淮安),134公里

Day6.淮安-宿迁(淮安-泗阳-宿迁),140公里

Day7.宿迁-徐州(宿迁-邳州-徐州),135公里

Day8.徐州-济宁(徐州-沛县-济宁),146公里

Day9.济宁-聊城(济宁-梁山-聊城),150公里

Day10.聊城-德州(聊城-高唐-德州),137公里
    Day11.德州-沧州(德州-吴桥-泊头-沧州),131公里

Day12.沧州-天津(沧州-青县-天津),113公里 

Day13.天津-北京(天津-廊坊-通州),113公里

出发时随身所带物品:

1、工、器具:内胎2条、快速链接2套、补胎工具1套、尖嘴钳1把、一字十字起子1把、截链器1只、微型打气筒1只、维修手套2付;

2、衣服(包括身上穿的):长袖速干T恤2件、短袖速干T恤1件、内裤3条、外套1件、长裤(其中1条为速干)2条、雨披1件、雨裤1条、旅游鞋1双、洞洞鞋1双、卡丝袜2双、骑行半指手套1付;

3、其他用品:隔脏睡袋1只、折叠衣架4只、晾衣绳1根、牙刷牙膏1套、毛巾1条、茶杯1只、手机1只、充电器1套、骑行电筒1只、充电宝1只、电动剃须刀1把(含充电线)、指甲钳1把;

4、食品:白煮鸡蛋4只、真空包装咸蛋2只、粽子4只、茶水4瓶(其中1瓶为矿泉水)。

2019年05月10日   绍兴上虞、杭州、湖州练市阴转多云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1

当日骑行计划:上虞-练市,距离180公里

出发时间:4:20

    因约骑的@四月的谎言已在6日提前出发,我只能“奋起直追”了。所以开头几天也不会按照计划路书执行。好在只有我一个人,每天多骑40-50公里也没有大的问题。

群里的骑友@老胡子为我这次“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送行,约好5:00在东关浙东运河纪念碑碰头。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以前叫萧甬运河),是浙江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经过绍兴市,跨曹娥江,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作为京杭大运河功能的延续,我把这次骑行的起点放在东关也不算牵强。

我到达约定点大概是4:50,这时天虽没有亮透,但光线已基本上不影响拍照了。拍了几张照片,@老胡子也到了,他还给我带了一些食品,给我路上应急,盛情之下却之不恭。我让他给我在行程的起点留个影,但毕竟是早上,没有其他人为我们二人合影。

留完影刚到G104国道,又来了一位“全副武装”的骑行老者,他是@老胡子的骑友@源泉,也为我来送行。于是我们仨沿G104国道一直骑行到东湖镇才分别,分别前合影留念。

同二位老哥哥分开后我继续沿G104西行至绍兴运河园。运河园包括一园六景,其中:“运河纪事”——记载历史文化;“沿河风情”——集聚水乡风物;“古桥遗存”——展示桥乡精品;“浪浆风情”——再现千艘万舻;“唐诗之路”——笑看挥手千里;“缘木古渡”——难忘前师之鉴。运河园里处处是景,一木一石、一桥一亭都显示着古运河的壮丽史诗和沿河风情,成为绍兴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简单地游了运河园,在运河园里整休了一下,骑行到下一个目标钱清镇的运河的古纤道。古纤道位于浙东运河绍兴段,它自东而西穿越绍兴全境,是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又是来往船只躲避风浪的屏障。它卧伏于西兴运河,是萧绍运河上的一大奇观,堪称江南水乡一绝。纤道,初名运道塘,俗称纤塘路,是背纤人行走的道路。这里的纤道可是“原汁原味”的,明天还会在吴江看到纤道,不知啥样子?沿着古纤道走着、看着、拍着古纤道的风情。

离开古纤道后,在钱清顺着G104来了一个大转弯,骑行方向从向西转成向北。这里是柯桥的钱清镇与杨汛桥镇的结合部,工业和商业比较发达,G104和G329两条国道在此交汇,相对来说这里的交通也比较乱。

在衙前街下了G104国道,走萧明线(进入了杭州市萧山区界。按照路书导航走的,其实完全可以继续沿G104一直到彩虹大道再离开G104的)。到彩虹大道,向前行就是杭城滨江区金城路,这条路在修建地铁,交通还算井然,不过多多少少带来不方便。

这就到了杭州滨江区,要去看看西兴码头及过塘行建筑群。它们位于西兴老街,官河路沿着小河边分布着不少过塘行建筑,走过一段路就到了西兴码头。西兴码头是浙东运河的起点,“过塘行”是当时运河运输带来的特殊行业,主要从事票据交换、货物中转(相当于现在的物流中转),现在官河旁还留有不少过塘行建筑,保留着当年运河贸易的兴盛的遗迹。

从东关到西兴,从浙东运河纪念碑、运河园、古纤道、过塘码头,把整个浙东运河的历史重新来了个瞻仰和回顾:浙东古运河是我国有记载的先秦时期古运河之一,中国大运河的南端,以历史悠久、功效显著、文化深厚闻名海内外。公元前490年,越王句践建都于大越(今绍兴),在“以船为车,以楫为马”的越地,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兴越灭吴时期,构筑水上交通要道——山阴故水道。到了晋代,“会稽一熟,三吴不饥”无疑强化了漕运的压力,会稽内史贺循兴修了西兴至绍兴再通姚江、甬江而达东海的西兴运河即浙东运河,全长近200公里。唐宋时期,多有整治,至今浙东运河还基本保持着原有的水道格局。上午的这一段骑行拉开了这次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的序幕。

今天是从钱江四桥过钱塘江的。复兴大桥,又称钱江四桥,是杭城的一座跨钱塘江双层双主拱的钢管混凝土组合系杆拱桥,位于钱塘江大桥下游4.3公里的南星桥附近,距下游西兴大桥4.2公里。我骑行以来,多次过钱塘江,觉得杭城政府这一点比上海考虑周到,钱塘江上的大桥除高速公路桥或者是铁路桥不能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其他都设有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

过江以后,进入杭州主城区。按今天的骑游规划,要去看看杭州古城的“水门”。关于杭州的十大古城门,有这样一曲民谣: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沧海桑田,昔日起重要作用的城门多数已湮没,取而代之的是古城门遗址的石碑。据说凤山门还保留着古城墙和古城门,特别是水门,早就想一睹“芳姿”。从钱江四桥过江后只有一点点路就可以到达凤山门,但这一带也是在工程施工,结果绕了二个圈以后才在中河高架和秋石高架之间找到了凤山门。

凤山门为古代杭城的南大门。南宋王朝于绍兴二十八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十三座,此地大内北门和宁门。南宋末,元兵进占杭城,未几,宋宫毁于火,门毁。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处筑城门名凤山门(因位于凤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阳门。凤山门为南宋御街南端,旁有六部桥,为南宋三省六部诸官署所在地。门外万松岭一带,地居枢要,风景优美,成为骑马踏青之处,有“正阳门外跑马儿”之民谣。民国初期,拆毁凤山陆城门。为使后人明了城池变迁,于故址立碑志念。

凤山水城门建于1359年,历经600年风雨,是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钱江之水,“自龙山河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阡陌纵横的水道,出武林门水门,和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凤山水门既是龙山河的北端端点,也是扼守江南运河通往钱塘江的咽喉。2014年凤山水门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遗产点之一。

在凤山门旱门和水门绕了一圈,拍照留影以后就赶往三堡。三堡船闸是把钱塘江水系和大运河水系连接的一个重要枢纽:它北通上海港和长江,东连杭甬运河直达宁波港,西溯富春江和新安江入皖,南抵钱塘江腹地金华、兰溪,成为浙江省水运网的重要枢纽,对改善华东地区的水运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午饭是看完三堡船闸以后在杭城景昙路商业街吃的拉面。午餐在补充能量的同时也要给手机充电了,下午骑行的导航、拍照甚至付费全靠它,咱可不能怠慢了它喔。

用完午餐,在面馆稍事休息,出发到拱宸桥。拱宸桥东西横跨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到杭州的终点标志。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光绪十一年(1888年)重建,中间几经兴废。该桥全长92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上贯穿长锁石,桥面呈柔和弧形,为三孔薄墩石拱桥,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形巍峨高大,气魄雄伟,是杭州城区最大的一座石拱桥,同时也是拱宸桥地区的标志性建筑物。

桥的东岸,是运河文化广场。广场上六幅浮雕,讲述着运河的古老历史,规模宏大的钱运茶馆,是一处仿古建筑。桥的西岸是桥西历史保护街区,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是拱宸桥区繁盛的水陆码头。街区内现仍保存有最完整的清末民初沿河民居建筑以及大量近现代工业遗存等。一路逛去,两旁店铺、餐厅林立,你可以小坐于街边的咖啡馆,看熙熙攘攘,也可以去逛逛有趣的手工艺作坊,旧时的泥人儿、玩偶都是不错的回忆素材。

拱宸桥周边已经成为一个开放性的旅游景点,您可以在此地悠闲地玩上半天,我没有这么多时间消费,还得“赶场子”。下一档“节目”是塘栖和广济桥。

塘栖镇,位于杭州市北部,与湖州市的德清县接壤,距市区中心约20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临平约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历朝历代以来,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

塘栖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贾云集,蔚成大镇,明清时富甲一方,贵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塘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文人辈出,书香传世;塘栖,文物遗产众多,广济长桥、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栖溪讲舍碑、太史第弄、水南庙……默默向人们细述当年风采;塘栖,人杰地灵,物产丰盛,枇杷名扬天下,丝绸香飘海外,自古就是贡品。塘栖是座古镇,同时也是一座新城,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桥”、“七十二条半弄”的风貌,但是她的魂和根还在,并且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在塘栖必须去看广济桥,广济桥又名通济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秀丽,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水平全长78.7米,宽6.12米,矢高7.75米。2014年6月,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广济桥作为遗产点正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广济桥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据说桥最早建成于唐宝历年间。清光绪《唐栖志》记载,现在的广济桥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而募建此桥的,是一个叫陈守清的鄞县人。明代,广济桥旧桥圮垮后,过河一直靠舟渡,“疾风急湍,溺毙臭载者,岁有三四,过者悯焉。而惧其功之大,莫肯先之者。”船倾覆人溺亡之事时有发生,往来之人都希望能在这里建一座新桥,但因为工程耗费巨大,没有人敢站出来挑这副重担。这时,有位在此地经商的鄞县人陈守清站了出来,表示要重建此桥。他带头捐出自己毕生经商积攒下的钱财,并发动镇上的商民捐款。但这点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关键时刻,陈守清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举动,他毅然削发为僧,舍弃家庭,抛妻别子,沿着京杭运河北上,四处化缘募集资金。传说,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陈守清摇着银铃在北京城里串街走巷,或是自缚铁链终日坐于街头,呼喊哭泣募资,他的举动感动了皇宫,“周太后助银420两,皇太子助银34两并无量寿佛一轴御宝。” 朝中官员也纷纷解囊。就这样,历时9年,陈守清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大桥终于在1498年建成。所以在广济桥左侧立有陈守清塑像,被尊称为广济桥之父。

今天天气炎热,从家里带出来的茶水已经喝完,中午面店无水可补,忽见在广济桥南面的广场有人用“沙滤水”洗手,真是“暴殄(tian)天物”,赶紧把几个空矿泉水瓶灌满。也就这几瓶沙滤水解决了我下午的骑行补水。

离开塘栖镇以后,进入德清境,沿X213、X211向东、北方向骑行,一路上经过的全部都是村镇,有大批农田种植枇杷。骑行了近一个半小时,来到了运河畔的古镇新市镇。

新市古镇位于浙江省德清县,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而建制历史就达1200多年。千百年来居民临河而建,傍桥而市,形成典型的江南风情。新市是浙北地区大运河侧的重要商埠,自古繁华,民风质朴,人才辈出,自南朝著名道学家陆修静筑楼读书于此,自近代基督教理论国内研究学术权威、全国神学家赵紫宸先生,近代少年爱情小说家王嘉仑留下众多的人文胜迹,若流连其间,无不能领略此地的清纯与从容。其中明清宅居群、觉海寺院、古桥梁等,均值得一访究竟。

在新市,小桥流水人家,千年流逝,在繁华褪尽的新市古镇需要你什么都不用去想,就那么随意的漫步,寻觅历史的痕迹,半日的时光就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很舒适、很惬意。古镇不大,河边细窄的小道旁林立着商铺,游人不多,但挂满的红灯笼和招牌让你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相比较于江南那些远近闻名的古镇水乡,新市古镇对大部分人说是陌生的。

游过了新市镇,时间也不早了,还有十几公里才能到练市镇。离开新市后继续向东北沿京杭大运河就能到练市镇(当然运河边是走不通的)。练市属湖州市南浔区。到练市后,时间已经五点多,肚子也饿了,看见路边有一家面店,就先吃碗面把肚子问题解决了再说。吃完晚餐,通过手机地图的搜索功能找到一家家庭宾馆,看看还行,老板娘开价80元,还价60元,最后65元成交,就住下了。住下后看天色尚明想去练市老街看看,老板娘给我指路后说,练市老街其实没有什么可看的。

我按照老板娘指的路来到练市老街,许多人家已经搬走房子空着,留在沿河两边的多数是老人,政府还没有进行改造,一副萧条破落的样子。走着走着来到一座长满古滕的环轮桥(拱桥)上,过桥有一石碑,上书:湖州市文物局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点,安济桥。安济桥,在练市镇东栅,单孔石拱桥,跨于练溪之上。南北走向,始建于宋嘉熙年间(1237~1240年),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修。练市除了安济桥以外还有仁寿桥、连云桥都为县级保护文物点。

天色渐暗,明天还要继续骑行,早点回去歇息吧。回到宾馆实在找不到凉衣服的地方,所以就没有洗长袖速干衣和长裤,只是把衣服挂在窗外让清风吹着。

今天的骑行结束了,关于江南运河由苏南入浙江,分别有东、中、西三线。东线是古运河线,从平望经嘉兴、石门、崇福、塘栖、武林头到杭州;中线从平望,经浙江乌镇、练市、新市、塘栖、武林头至杭州;西线从江苏震泽入浙,途经南浔、湖州、菱湖、德清、武林头至杭州。这次我骑行是走中线。

今天骑行距离181.5公里,运动时间10:17小时。

当日消费:午餐(牛肉拉面)10.00元(杭州市)、晚餐(肉丝菜汤面)7.00元(练市镇)、冷饮4.00元、住宿65.00元,合计86.00元。

2019年05月11日   湖州、苏州、无锡晴到多云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2

当日骑行计划:练市-常州,距离180公里

出发时间:5:00

  早早醒了,泡了茶水凉凉了以后把几个矿泉水瓶灌满,这是我的骑行补水,我习惯喝茶水,只要条件允许,我一般都带茶水。接下来就把昨天一路骑行时拍摄的照片整理成照片书发到微信朋友圈。早餐是出发时自带的粽子,本来是为途中防饥饿准备的,但放在背包里徒增重量且气温这么高怕变质,还是入肚为安。 

  4:40,天才蒙蒙亮就出发了。我喜欢晨骑,早上空气新鲜、路上车辆少而且凉快,晨骑非常舒服,非常爽。早上的运河也非常可爱,清晨的运河水在静静地流淌,两岸景物朦朦胧胧,美极了。

  根据事先设置的路书导航,先是走柳柏线,后来一路穿村过寨,也不知道到那里了更不知道什么时候从浙江就进入了江苏界了。6:17,骑行了35公里路到震泽镇了。小镇上的人还是传统的,遵循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古训,大清早,街上已经是熙熙攘攘了——买菜、卖菜的,买早点的,赶着上班、上学的,还有早起健身的。

  震泽镇隶属于苏州市吴江区,位于吴江区西部,江浙交界处,北濒太湖,东靠麻漾,南壤铜罗,西与浙江南浔接界。

  穿过震泽镇,来到镇的东北部,就是震泽古镇。震泽古镇因与浙江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这是一个拥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名镇,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古镇没有过多的商业化,是一座很质朴的千年古镇,同时也保存得十分完好。主要景点有师俭堂、慈云寺塔、王锡阐墓等。

  抗车过禹迹桥,来到桥北,迎面就是慈云塔寺。这座禹迹桥位于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建。南北走向,单孔石拱结构,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筑。桥面宽4.30米,桥全长43.50米,南堍宽6.20米,北堍分设东西两向石级踏跺。跨径10.45米,矢高5.56米。禹迹桥顶面石和拱券内龙门石分别雕刻“轮回”、“云龙”图案,东西两向各刻对联一副,东面桥联:“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迹;隆时特起,重恢古制值尧巡”,西面桥联:“市近湖漘, 骄肩无俟临流唤;地当浙委,绣壤应多题柱才”。桥面石级刻有各类吉祥图案。不远处有慈云古塔,拱形落虹,塔影横斜,构成震泽水乡特有景观。

  慈云寺原名广济寺,明天顺时(1457年—1464年)改为慈云寺,塔因守得名;慈云寺塔为该寺现存唯一的一座建筑物。从现存塔的建筑来看,除塔身下三层部分构件为宋代形制外,其他均明代建筑形式。慈云寺塔为楼阁式塔,平面六角形,砖身外木檐塔内由回廊、塔壁、塔心组成。塔高5层,塔壁外有平座、腰檐,每层二面辟壶,上下门相错而开。塔内第五层中心立楠本刹顶柱直至塔刹,塔刹铁制,由覆钵、仰莲、相轮、宝盖、宝珠、圆光和铜质宝瓶组成。

  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宝塔街,连接着师俭堂和慈云寺塔。粉墙黛瓦、古朴典雅的建筑依河而建,游客不多的古镇,显得格外安详,一派悠闲的水乡风光。临河的街道廊檐,建有一长溜独特的木制长椅“美人靠”,坐在这里,喝茶品茗,聆听当地人用吴侬软语聊家常,享受这一份时光。早起的老人在河岸边开始凉晒自制的腌菜、也有人在河埠头边洗衣、洗菜等等,这些都是水乡人家的传统习俗,虽是平凡的日常,在造型优美的禹迹桥的衬托下,也显得唯美起来。震泽古镇是景区,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社区,没有过多的商业气息,一切都是原汁原味的古朴生活。

  我推着单车穿过宝塔街后上G318,接下去沿国道向东直达平望镇。平望镇东南有一大湖曰“莺脰湖”,也叫莺湖,相传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以其形似莺的脰(脖子)而得名,湖中有一个小岛,名平波台,由道人周妙圆修筑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以前,拜佛烧香船只凡途经莺脰湖者大多要上此台来进香,“平湖秋月”、“莺湖夜月”之美称不胫而走。莺湖是杭嘉一带的名湖,它与嘉兴南湖、杭州西湖齐名。曾引来不少文人雅士吟诗作画,如白居易、李白、杨万里、陆龟蒙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小红吹箫工唱歌”,就是在这一带留下的名句。《水浒传》、《醒世恒言》等名著都有此湖的记述。

  莺湖畔座落着苏州名寺之一的小九华寺,该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万历年间(1616年),占地百余亩,殿堂楼阁300余间,僧众500余人,碑刻经幢,佛遗物宝繁多。红墙碧波、晨鼓暮钟、橹声梵音不绝于耳,不失为一块佛教宝地。

    离开平望以后向北折入国道G524(原省道S227),这条国道与运河并行。国道是全新铺装路面,路况非常好,主车道隔离带花丛锦簇很是养眼,一边运河,不时有船只通过在运河上掀起阵阵波浪。不知不觉平望到吴江的20公里路就过去了。

  吴江长途汽车站东面的运河边也有一条纤道,吴江运河古纤道,旧称“九里石塘”,唐元和五年(810年)苏州刺史王仲舒始筑土堤,以通驿道,利纤挽。宋庆历八年(1048年)大修,宋治平三年始垒石岸。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年—1347年)以巨石修筑。其后,明、清两代数度修治,至1984年前后以旧石进行了局部修复。现南到北有:南七星桥、三山桥、北七星桥、挹波桥、运河大桥、平桥、望泽桥、仙槎桥、观澜桥等桥梁。今天能看到的是全新修建的纤道,同绍兴的古纤道无法相提评论。

  过吴江后实际上进入了苏州城区,交通繁忙,作为外地人不熟悉当地路况,要严格按照路书导航线路和交通法规骑行,不要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但我的手机行者APP导航没有设置好,它总是会自动关闭屏显以省电,不时要点亮屏幕以利观看。

  本计划是要去看看苏州宝带桥的。宝带桥,又名长桥,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中国十大名桥。横卧在距苏城三公里的古运河和澹台湖(相传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居此,后宅陷为湖)之间的玳玳河上。它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816年—819年),是驰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桥。由53孔的落墩联孔桥形成。桥从13孔开始逐渐隆起,到15孔为最高点,到17孔又恢复原高度。这种处理使桥形富于变化,既减轻了桥的自重,又增大泄水面积,从而减少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桥的拱石不用灰浆砌合,而是用带有榫头、卯眼的石块拼接。桥体宏伟壮丽,像一条宝带,古人称赞它“长虹卧波,鳌背连云”。被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在我导航地图上没设确切地址和标记,经过桥附近不远却没有(不知道)下来观赏,可惜了。

关于姑苏城门,据《吴地记》载,阖闾城四周辟“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东有娄门、匠门,西有阊门、胥门,南有盘门、蛇门,北有齐门、平门,相传此八门的名称都是伍子胥所定。

阊门位城西,对应八风中的飉风,又叫阊阖风。阊阖是传说中的天门,立阊门象征天门,通阊阖之风,取“天通阊阖风”之意,以克制西边的楚国,故阊门又称“破楚门”。这里“天门”源于“紫宫星象图”,是“象天”一例。为了接通阊阖之气,阊门建成楼阁状,高大巍峨,有诗道:“阊门势嵯峨,飞阁跨通波”。

越国与吴国虽地域、文化诸方面颇为相近,却是世仇。吴城南面的“盘、蛇”二门,用的是十二生肖的方位。越方位处“巳”位,即蛇位,故筑蛇门以朝越,蛇门上还制作了一条象征越国的木蛇,蛇头向着西北,象征越国臣服和朝拜吴国。吴国处于辰位,故在城南又设蟠门,城上刻木蟠龙,面向越国,象征吴国征服越国。后改名盘门。

吴国北面还有一个敌国是齐国,所以在城北设齐门,涵义是征服齐国。后在旁边设平门,表示平定齐国的决心。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率兵从平门挥师北上,终于打败齐国,凯旋时即是从平门入城的。

至于其他各门,似乎不具有上述几门的战略上的象征意义,但也是各有来历。匠门,因曾是各种手工工匠聚居之地而名。据传吴王阖闾曾命铸剑高手干将于此设炉铸剑,故又名干将门。后称“相门”是音的转变。古门在宋初被填塞。

胥门,即姑胥门,因姑胥山得名。相传伍子胥宅在此,且后又悬头于此门,故称胥门。

娄门原称缪门。《吴地记》载:“娄门本号缪门,东南秦时有古缪县,至汉王莽改为娄县。”门随改称娄门。 

苏州中心城区的东南角保留有一段城墙,这就是苏州古城门之一的蛇门。蛇门重建于1998年10月,东面与古运河相拥,南面连接环城河,主要建筑物是二百十八米长城墙、高大雄伟的姑苏水陆城楼。“蛇门”一带除保留了一段古城墙以外,改建成了苏城桂花公园,我是从南园北路桥下桥沿环城河及古城墙遗迹登蛇门的,绿藤爬满了城墙,看上去就像一堵绿墙,微风吹过,绿叶摇曳生姿,很是悦目。前行一座古城楼立于城墙之上,从城墙上的垛口外望,古运河和护城河尽收眼底。按原路返回南园北路桥,离开蛇门,赶往盘门。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古迹众多,人文景观丰富。景区内瑞光塔、水陆城门、吴门桥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盘门景区修复古城墙,整治瑞光塔院,重建四瑞堂、伍相祠、放生池等诸景点。骑车到盘门,时间已经十一点多了,先找饭店吃饭吧。直觉以为景区周边应该有许多饮食店,可我骑着车却越走越远,后来终于找到了一家中式快餐店吃了快餐。饭后稍事休息,十二点多了也没有了原路返回去盘门游览的情趣,继续下一个目标。

由古运河孕育出繁荣的枫桥镇,始建于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续至今,唐代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描写出这里空灵而阔大的意境,使枫桥古镇成为中外游人向往之地。明代抗击倭寇,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枫桥景区以寒山古寺、江枫古桥、铁铃古关、枫桥古镇和古运河“五古”为主要游览内容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在枫桥我只是“打卡”而已,人满为患的景点都是我极力避开的地方。

走过枫桥景区继续向西北往无锡骑行,苏州、无锡尽管还没有同城,但二个城市间的城际公路相当繁忙,众多的路口和交通信号灯给骑行带来非常非常多的“不爽”。后来干脆绕道运河边,清净了不少,骑行也利索多了。在望亭镇游览了刚建成,还没有来得及“开光”的运河公园。这是一座根据望亭镇的历史文脉,进一步恢复了御亭、皇亭碑、驿站、石码头牌楼、移建沈宅、新建望运阁而建的小公园,在里面歇歇脚、喝口水。

到无锡清名桥已经是四点多了。清名桥古运河景区由两条“丫”型千年古河和两条沿河古街交汇而成,荟萃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有“古运河绝版精华地”美誉的“江南水弄堂”。沿岸的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古运河“民俗风情水上画廓”。明清时的古窑、古宅、古街、古桥、古寺、古塔、古庙、古巷、古码头等历史文化景观,堪称东方文化的美妙再现。像逛“城隍庙”一样地逛遍了沿河的二条街,在一家颇具特色的面馆吃了一碗“素浇面”。

天色已昏赶紧找落脚点了。无锡是个旅游城市,宾馆、旅店众多,但要在市中心找到价位合适的住宿也非易事。还是先用手机地图进行筛选,然后骑车去找。最后在无锡火车站不远的地方找了一家“宾馆”:单人房,有独立卫生间,无窗,铁价70元,看看天色已黑不想再摸黑去找了他家了,住下吧。

住下后事情还有好多:洗澡、洗衣、做照片书,等等。尽管没有窗户,但空调下有挂架,洗完的衣服全部挂在挂架下让空调吹着,一个晚上,速干衣应该也会干。

今天骑行距离167.8公里,运动时间9:36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粽子,自带)、午餐(中式快餐:肉蒸蛋、炒青菜、紫菜蛋汤、米饭)16.00元(苏州市)、晚餐(素浇面)8.00元(无锡)、住宿70.00元,合计94.00元。

2019年05月12日   无锡、常州、丹阳、镇江、扬州晴到多云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3

当日骑行计划:无锡-扬州,距离180公里

出发时间:4:50

无锡的运河公园,只能理解为建在运河边的公园,实在是没有运河的特色,但却让我二度在公园里绕行。早上从宾馆退房后先来到运河公园,离开运河公园后骑行至惠山古镇。早上游惠山古镇真好,游区已经开放但里面只有极少的游人,景区内的商铺除了少数几家开始准备营业大都打烊着,走路不再摩肩接踵、拍照也不会有人遮挡,清清静静的。

惠山古镇地处惠山东北角,它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由秦园街、绣嶂街和上、下河塘等老街围合而成。这里自古就是风景佳绝、钟灵毓秀之地,达官显贵、帝王将相抵锡必游之处,乾隆帝曾亲笔题字“惟惠山幽雅闲静”。这里历史古迹众多,被誉为集中展示江南吴地文化的“露天历史博物馆”。现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共100余处,时间跨度自唐代(公元8世纪)~民国(1949年)约1200余年,涵盖着十大类共22种祠堂类型的完整系列,包括七十个不同姓氏的祭祀人物,形成了沿河、临街、近泉、靠山密集的祠堂分布群落。在这些祠堂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主要祠堂约50余座。祠堂建筑的形制,多数以江南民居建筑的硬山式为主,粉墙黛瓦、不重雕镂、质朴无华,也有一些形制较高的歇山式厅堂,砖木结构。祠堂建筑的年代以明、清及民国各时期为主体。

游完惠山古镇向常州“进军”,一路沿G312骑行不必细说,进入常州武进界,早饭还没有吃,在遥观镇吃的早餐。这家早餐店也很有特色,进门自己落座,四方桌每边一条长凳,墙边上有米汤(糊)自己舀,免费供应,客人点面点浇头跑堂用对讲机告诉后厨现炒,店面不大就四、五张桌,人满为“患”,生意极好,价格也非常合理。

常州东郊道路不好走,路书规划的道路在工程施工,边上好些是断头路,绕来绕去费了我不少时间。到常州市中心(钟楼区)已经八点多了。篦萁巷是常州与运河相关的“打卡点”。篦箕巷位于城西古运河北岸,从明朝正德十四年起(1519年),毗陵驿即设于此,毗陵驿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差役官员途径本地时歇宿、换马的住所。清乾隆年间,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接官亭叫做皇华亭,亭前的码头叫做大码头,可看到大码头牌坊、皇华亭,亭内的毗陵驿石碑以及古运河畔的大码头。据史料记载,乾隆南巡经常州时,有二次就是从这个大码头登岸进城的。篦箕巷原名花市街,古时巷内鳞次栉比的梳篦店兼售宫花。 由于篦箕巷古时候一到晚上家家店里挂着宫灯,个个工场悬着照灯,常常彻夜不灭。晶莹闪闪的灯彩映在运河水里,与岸边船上。灯火相映交辉,站在文亨桥上远远看去,宛如金色游龙,一片锦绣迷人的景象,这被称为常州西郊八景之一——“篦梁灯火”。

篦箕巷的东南侧保留着常州最后一段城墙——西灜门城墙;这里还有一座文亨桥,文亨桥是常州老西门(即朝京门)外京杭大运河上的第二座大型三孔桥,造型与西仓桥(广济桥)相同,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比西仓桥晚建30余年,相比之下,它是新建的,所以老百姓称之为“新桥”,久而久之,大家忘记了它的真名。文亨桥属对置排列式石拱桥,全用青石构筑。桥面正中嵌置浮雕莲纹正方巨石一方,桥面东西两侧沿嵌砌石栏板和顶端浮雕云纹装饰的望柱,两侧桥额均刻有“武进县文亨桥”6字楷书,两侧拱圈处各有桥斗4个。桥高9.92米,全长49.2米,两边小孔跨径各为6.1米,中孔跨径11.6米,南北各有石阶49级,它是常州石拱古桥中最高和最长的一座桥梁。古桥造型挺拔雄杰,三个孤拱形桥洞蚋入水面形成三个大圆环。每当秋夜时分,明月倒映,三个洞环中均能看到,景色迷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文亨穿月”之景。

过常州,约50公里到丹阳。丹阳是镇江市下属的县级市。“丹阳”是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现今江苏地域设置的15个县份之一,当时称曲阿,后改名云阳。唐天宝元年(742年),因当时境内生长着众多的“赤杨树”,“赤”与“丹”同义,“杨”与“阳”谐音,故名“丹阳”,后取“丹凤朝阳”之意,定名丹阳。今天的午餐是在高铁丹阳站对面的一家由当地人开的小餐饮店吃的,老板娘的娘七十多了,很健谈,也很客气。

吃过午饭,手机充了电、补了水,下午的目标是镇江。下午一点三刻,路过镇江“丁卯桥”,不过丁卯桥只剩遗址了。360百科介绍:丁卯桥位于镇江东郊 。东晋元帝(司马睿)之子司马怿镇守广陵(扬州),因运粮出京口河水浅涸而在此立隶,并于丁卯日建成桥,故名“丁卯桥”,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该桥为单孔石拱桥,清乾隆、道光年间两次修缮,两旁桥栏石板中央,一面刻有“丁卯桥”,另一面刻有“更新桥”。1980年,丹徒县因河道拓宽,桥的大半边被拆除,在桥旁新建公路新桥。现残存原丁卯桥东叠石金刚墙及桥基础叠石,部分桥拱圈石及金刚墙南有闸门凹槽两道,长约8米,高约5.5米。在丁卯桥附近基建工地发现过唐宋时窖藏九百五十多件,其中有银烛二十块。1982年初,在丁卯桥附近出土唐代银器窖藏九百五十多件,其中有银烛论语酒令签等著名文物。

    丁卯桥前行不远就是镇江运河广场,其实“丁卯桥”遗址也应该是运河广场的一部分。引起热议的“运河之母”位于镇江运河广场的对岸,为金色浮雕,总体造型是一名女性的面部特写,似佛似人,头微微低下,俯视着运河,水波状的长发向两侧大幅延展。浮雕宽53米、高9.9米,约半个足球场大小,是镇江目前最大的雕塑。

    虎踞桥,由于在明清镇江城虎踞门外,故名。虎踞门为古城南门,又习称为南门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桥西近一公里处建中正桥(即今解放桥),为便于区分俗称为老南门桥。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记载,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虎踞桥与千秋桥俱圯,知府王存中皆重建。这是目前有关虎踞桥建成的最早记载。万历四年(1576年)知府张纯改建为木桥。后因行船不便,万历二十二年(1594)知府苏兆民改建为单孔石桥,即今虎踞桥。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守城,凿断桥面,阻清兵通行。同治九年(1870年)修复。虎踞桥是江南运河长江入口处现存的第一座古桥,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虎踞桥随大运河一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西津渡了。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300多米距离。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1608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告别西津古渡,在去镇扬车渡的路上还能经过金山寺。金山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山以寺闻名,走进去,你会发现,包裹着的不仅是金山寺,还有这座江南名山古刹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也是民间故事里法海把许仙藏在金山寺里,白娘子水漫金山的那座金山寺。不过今天没时间去了,快三点钟了。

在镇扬车船渡过江的车辆很多,不明白这里离润扬长江大桥很近,为啥不愿走长江大桥而要挤渡船呢?摆渡的时间还没有等船的时间长,一会儿就到江北了。上岸后找瓜州古渡口,在瓜州镇上问了好些老人,都说瓜州古渡口已经废弃了,不存在了。在瓜州镇附近绕了一圈,只看见瓜州船闸和节制闸,只得悻悻作罢。

    时间也不早了,瓜州扬州距离20公里左右,大约一个小时的骑车时间,不能耽搁了。到扬州也正好是下班时间,路上车水马龙,一般城市的通病也存在。天色已昏,还是通过手机地图找住宿,通过导航到了渡江路,这里真的好热闹哦,沿街全都是卖廉价货的商铺,都是吆喝声,既然到了这里也算体验一下这里的文化吧,一家小弄堂里的家庭旅馆不敢住,还有一家招待所,看看房间也蛮大的,沿街有窗户,设施挺简陋的,问老板娘是否有洗澡,答曰有,就住下了。住下后先出去吃饭,回来洗澡。洗澡间是在院子里拦了一小间,用太阳能热水器供水,都无所谓了,能躺下,能把身体洗干净,就对付一个晚上,洗干净的衣服到可以挂在院子滴水晾干。

今天就这样了。从昨天过钱塘江开始到今天的长江边,这一段运河称为“江南运河”,俗称“官河”或“官塘”。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运河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和金丹溧漕河、武宜漕河、锡澄运河、望虞河、浏河、吴淞江、太浦河、吴兴塘、平湖塘、华亭塘、杭甬运河等运河相连接,是“江南”河运的主干道。运河在吴江平望镇以南分成三道,去往嘉兴的一道称为古运河,直接去往杭州的河道由元朝军阀张士诚开凿,去往湖州的一道称为吴兴塘。江南运河的开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孙吴时代,孙吴政权为了沟通南京和太湖平原而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加强,至唐代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江南运河。江南运河和隋代修建的通济渠永济渠,沟通了钱塘江和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的联系,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成扇形展布的大运河。

今天骑行距离180公里,运动时间9:31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素鸡面)6.00元(常州)、午餐(雪菜肉丝面+荷包蛋)10.00元(丹阳)、晚餐(扬州炒饭、榨菜肉丝汤)20.00元(扬州)、长江渡轮5.00元、住宿40.00元,合计81.00元。

2019年05月13日   扬州、淮安多云转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4

当日骑行计划:扬州-淮安,距离180公里

出发时间:5:00

离开招待所后先去了“荷花池公园”,以为该公园就在运河边,也是运河公园,到了公园一看不是的,就向瘦西湖方向骑行,瘦西湖不是本次骑行“打卡”点,但该湖名声在外,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毕竟是早上五点多,街上除了早起锻炼的老人,还有就是出租车,环湖一圈,也没有看出什么道道。然后向东沿万福路到江都区仙女镇。在仙女镇西侧一带,北南向并列有廖家沟、太平河、金湾河、邵仙河,加上京杭运河共有五条河流,它们的共同上游是邵伯湖,最后都流入长江。

关于“廖家沟”,360百科解释:廖家沟始于明末,它的深度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据老一辈水文工作者说廖家沟最深处有35米左右。这在世界城市内河里是罕见的。万福闸旁的公路桥就是在廖家沟的龙口上建造的因此不是很深。因为廖家沟的深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研究所也将此选为测试深水炸弹的一个观察爆破点。360百科解释又解释,在乡间,沟、塘、河到处可见,过去总认为:沟是指狭长的小河流,塘是指方或圆的死水汪,而河通常比沟塘的水面大而长,且均有源头活水。扬州城四周有古运河、大运河、七里河、保障河、横沟河、沙河等,而这些河没有一条能比得上廖家沟。廖家沟是扬州城周围最大的河流,但它却称为“沟”,真叫人不解其意。

    我是从万福大桥上层过廖家沟的。万福大桥位于扬州市区新万福路上,是扬州市区首座双层大桥,桥宽22米,上层行车为机动车道,下层供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大桥是新万福路上既美观又实用的景观桥,桥梁总体风格为楼台亭阁,整个底座似“凯旋门”,上面还有城阁。塔楼建造耗资4亿,拥有餐厅、KTV等休闲娱乐场所。塔楼登高,可以遥看整个城区景致,模仿园林景廊设计,移步异景,在夜景照明的映衬下,月牙弯弯,水天一线,呈现“九成云外凭栏眺,万福灯火水连天”的美景。

到仙女镇后,骑行方向由向东折向朝北,沿S327往邵伯湖方向,S327就贴着京杭大运河,这一带都在基建,路况不很好,大车也多,注意力集中在交通方面,无暇关注周边的风景。

早饭是在邵伯镇上吃的,当时路边指示牌“邵伯古镇”把我吸引过去了,我离开S327折向西到了湖边,不过除了一些新建的人造景观确实没有看见什么。邵伯古镇,是全国千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至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2008年邵伯列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古镇名录。2014年邵伯明清运河古道、邵伯码头群、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淮扬运河主线(邵伯段)等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保护名录,邵伯古镇是大运河沿线遗产点最多的古镇。

过邵伯镇后不久就进入高邮界了,我没有进高邮城区,而是进入高邮湖和大运河之间的大堤“西堤”上骑行。由于黄河的“引泄”,造成高邮湖成为“悬湖”,湖水水面以及部分湖底比运东里下河地区的地面还高。进入西堤后不久就见一座古寺“镇国寺”。高邮镇国寺2014年被列为世界遗产(是世界遗产京杭大运河重要组成部分)。寺处高邮京杭大运河中间,东临高邮市区,西近高邮湖。有“运河城”之称。镇国寺始建于874年。镇国寺塔亦称西塔,被人们誉为“南方的大雁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砖塔,塔高35.36米,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

在西堤,路过一处“祭水壇”:1931年8月26日凌晨,高邮运河多处决堤,特大洪灾瞬间爆发,高邮和里下河各县尽成泽国,千万百姓顿遭灭顶之灾。无数求生的灾民在屋顶和树上避难、呼天喊地,备受煎熬。而逃过水灾一劫的灾民又遇到瘟疫流行,病死者不计其数。据当时统计,里下河就有1330万亩耕地化为泽国,河湖不分,倒塌房屋213万间,350万人受灾,165万人逃荒,死伤7.7万人,单淹死的就有1.93万人,很多人虽然没有被淹死,却被饿死。洪水滞留长达4~5个月之久,不仅秋收绝望,来年也无力耕种,十室九空,田园荒芜。2006年,高邮市水务局于当年挡军楼决口处新建祭水坛,以不忘前事和告慰亡灵。

在西堤靠近马棚镇的地方,堤岸向西弯了一下,这就是“马棚湾”,在马棚湾公路边有一铁牛,马棚湾铁牛是高邮市大运河申遗项目之一。马棚湾铁牛原放置在马棚湾运河险段上,即马棚湾东侧的清水潭。宋、明时期清水潭因经常决口,造成了里下河地区严重水灾,清康熙十七年河道总督靳辅为解决清水潭决口屡堵屡冲的困境,采取了在潭西绕一个大弯子筑堤的方法,从而封堵了决口,形成了今天的马棚湾。

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四十年,由河道总督张鹏翮主持,曾在码头铸铁牛16只,分置洪泽湖大堤,废黄河、里运河各险要地段,此铁牛应是其中一条。马棚湾铁牛长170厘米,宽78厘米,通高80厘米,重约1.5吨。牛为伏卧状,头微昂,偏向右方,怒目圆睁,大有翘首茫茫湖天,欲吞万顷波涛之势。原铁牛肩腹部铸有“惟金克木蛟龙藏,惟土制水龟蛇降,铸犀作镇奠淮扬,永除昏垫报吾皇,康熙辛已年午日铸,监造官王国用”铭文。现因右腹部有一破洞,加之受风雨剥蚀,部分铭文已不清,只左侧“监造官王国用”清晰可辨。
    上午,大段时间是在西堤上骑行的。西堤,过镇国寺后几乎没有人,偶尔会有一辆车开过,像是进入了无人区。到是右边(东边) 的运河上来往船只很多,运输繁忙。一直到界首镇,过河回到S327。午饭是在运河边小镇氾(fan)水吃的,一大盘青椒炒肉丝量大肉多(不像南方餐饮店狗逼倒灶盘子很大菜在中间一点点)。

吃过午饭,继续沿S327骑行,过宝应没有进城,一直到淮安的建淮乡。S327西侧紧挨着运河,东面是农田,公路其实就是运河大堤,所以不是很宽,道路高出东面的农田很多,两边的高大树木,到可以遮盖住很大一部分太阳。下午起风了,柳絮飞舞,好似下雪。空气中尘埃浓度很高,喉咙干燥就想咳嗽。

现在,建淮乡这一带是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口和京杭大运河三条重要河流的交汇点。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上亿。1194年黄河侵泗夺淮,其泛滥带来的巨量泥沙淤塞了淮河两岸的许多河道,淮河从此失去了原先的入海通道,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自从黄河夺淮以来,还直接入海通道于淮河成为历朝历代和亿万民众一个跨越8个世纪的梦想。1950年淮河水灾严重。1951年5月3日,毛主席为治淮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新中国成立后,淮河下游防洪、排洪工程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治理,淮河洪泽湖以下的洪水排洪布局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形成了一河入江(入江水道12000立方米每秒),四河入海(分淮入新沂河淮沭新河3000立方米每秒、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2270立方米每秒、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共1000立方米每秒,其中废黄河自杨庄闸以下至少要分摊200~25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洪水)的布局。淮河干流东排入海的行洪能力已基本达到淮河原入海通道淤废前的水平,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根据国务院新批准的《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入海水道将实施二期工程,行水能力将提高到7000秒立米,其行洪能力并将随行洪冲刷进一步扩大,使洪泽湖入江入海设计泄洪能力提高到20000~2300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淮河入江水道的行洪压力将得到根本的改观。

本来走这里是想看看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立体相交这一水利奇观的,绕来绕去终于找到观看“水上立交”的地方,这里是一个水利管理部门,告诉我只接待团体参观,不接待旅游。满腔热情被一盆凉水浇灭。不过给了一个微信APP,可以从微信上观看这一水利奇观。

离开这里以后,路书规划是:沿苏北灌溉总渠南侧的农田可以一直到洪泽湖边,然后过“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向北到和平镇。这一片大片的农田人很少,道路更不方便,行到半途,发现时间已晚,按规划走估计晚上只能睡田里了,赶紧找路:从淮金线过“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然后向西到原先规划的和平镇入住。到了和平镇以后发现这里真是个“穷乡僻壤”,居然找不到一个挂牌对外营业的旅店,天一发昏,店也纷纷关门,四处打听,才找到入住的地方:镇上自建房,房间很大,大床、玻璃茶几、硬木沙发、电视机、空调倒也“一应俱全”,门口走道的顶端栏了一小间有抽水马桶和淋浴。最低要求可以满足就不挑剔了。

今天的骑行就到此结束。今天骑行的这一段运河叫“里运河”,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省淮安市、高邮市、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北接中运河,南接江南运河,长170余公里。

今天骑行距离199.7公里,运动时间10:30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豆浆、油条、粢饭)7.50元(邵伯镇)、午餐(青椒炒肉丝、米饭)15.00元(氾水镇)、晚餐(大肉套餐、青菜蛋汤)13.00元(和平镇)、大饼2.00元、西红柿黄瓜4.00元、住宿30.00元,合计71.50元。

2019年05月14日   淮安和平镇、宿迁、邳州阴到多云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5

当日骑行计划:淮安和平镇-邳州,距离180公里

出发时间:5:00

早上离开和平镇后向西到X204河堤南路,折向北到10公里的武墩镇吃早饭。

武墩也和昨晚住宿的和平同属淮安市清江浦区,不过武墩地处交通要道,距清江浦区政府5公里,距淮安市区5公里,205国道宁连一级公路和省道盐宿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到达南京徐州盐城、连云港、宿迁扬州等地都十分便利,是淮安市南部的交通枢纽。

吃过早饭继续X204河堤南路向北,到二河大桥向西过桥,骑行一段路后穿过村舍又来到了京杭运河边,这是一条编号为Y825的乡道,是一条没有铺装的碎石路,也是30公里无人区,几乎没有车辆通过。边上的运河已经很窄了,船也少了,走完30公里路,只看见过一列长长的拖轮。沿Y825前行约10余公里,进入宿迁界,不过离宿迁市还有70多公里。宿迁是拔山扛鼎的“项羽同志”的故乡,要说这次骑行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宿迁,因为全程骑行约2000公里就在到宿迁的路上坏了二只内胎。

走出Y825乡道就到泗阳了,穿过泗阳城区,本还想继续沿运河骑行,但运河大堤被一家化肥厂拦死了,工厂门卫很客气,给我的水瓶里灌满了水,给我指道让我从S325省道走。查了一下地图,S325共有二条:一条在运河北面,还有一条在废黄河南面,目的地都是宿迁,估计前一条是新路,后一条是老路。S325路况很好,非常好走,人也轻松。计划在中途双林镇用午餐,杯具的是在离双林镇不到三公里的路上停车回了几条微信,再想骑,前后轮的气压都不足了,打完气骑行一公里左右,前轮还能对付后轮不行,停车换胎,这是这次骑行的第一次换胎。

午餐是在双林镇马路边一家饭店里吃的,吃过饭休息了一会,又把前轮内胎也换掉。饭店门口是X106宿泗路,沿这条路也直达宿迁。下午一点三刻左右到达宿迁,穿过市区沿中运河到达皂河镇,在路边的篱笆有个缺口,当地人在这里进出,我也从这里入内,原来这里是乾隆行宫的后花园,于是干脆骑车到“行宫”的正门,买票入内参观(我可以凭身份证买老年优惠票)。

皂河乾隆行宫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原名为“敕建安澜龙王庙”,坐落于宿迁市西北20公里处的千年古镇皂河镇。宿迁乾隆行宫是全国乾隆行宫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唯一留存于世、且最具代表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行宫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改建于康熙23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几朝的复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占地36亩,周围红墙,三院九进封闭式合院的北方宫式建筑群。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宿顿于此,并建亭立碑,帑金修缮,故又俗称为“乾隆行宫”。

走出“行宫”就是皂河古镇,一路上经过的古镇太多了,有的也浪得虚名,加上也有些审美疲劳,时间也不允许我在这里多待了,不过一座通往骆马湖的的安澜桥到非常引人注目。安澜桥位于宿迁皂河镇东侧,是跨河连湖景观桥。整座大桥气势雄伟、建造巧夺天工:远远望去犹如巨龙横卧在京杭大运河水面上。在偏离大桥中心点20米的桥面左右两边两座风亭更是引人注目。每亭用16根大理石镶嵌的柱子做支撑,上用绘彩的名贵木料做椽,再用小黑瓦苫顶。犬牙相错,飞檐凌空,似楼若榭,非一般亭台可比。桥面两边均用灰石浇铸成小圆柱做护栏,每隔十多米就安装一对古色古香的宫灯。

出皂河镇,本想继续沿运河前行,到前面去看看骆马湖,到前面道路又给工厂“掐”了,只得退回绕到S250省道上骑行。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是三点五十分了,距离邳州市区还有30公里,要抓紧了。5:23进入邳州市区。过建设南路大桥就是韩世商业步行街,在这附近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吧。今天住的是私人旅社的楼下间,基本设施具备。老板人也不错,我洗完衣服他帮我用洗衣机甩干。

晚饭在马路边吃的:小鱼熬豆腐,主食是馒头。

今天的骑行就结束了。今天骑行的路段应该就是中运河。中运河原为发源于山东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后为黄河所夺,又为南北漕运所经,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如今中运河碧水浩荡,长约百米的拖船队经中运河南下,可直达大运河终点杭州。中运河流经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羽、吴大夫伍子胥、淮阴侯韩信等历史名人的故乡,这里留存着许多古迹名胜;整段流域民风淳朴,人民性格豪放。

今天骑行距离177公里,运动时间9:20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豆浆、油条、大饼)4.00元(武墩镇)、午餐(炒肚丝、豆腐羹、米饭)36.00元(大兴镇)、晚餐(豆腐熬小鱼、馒头)7.00元(邳州市)、景区门票25.00元、住宿30.00元,合计112.00元。

2019年05月15日   邳州、徐州、微山湖雨转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6

当日骑行计划:邳州—微山湖,距离150公里

出发时间:5:00

同@四月的谎言联系上了,今天同他在徐州会合。以前的多年朋友@钢铁侠在兖州做事,微信让我无论如何去他那边小住几天。同@四月的谎言联系后决定今天碰头后再商议下一步的具体走向。

昨晚淅淅沥沥开始下雨了,早上出门只见地上是湿的,雨没下,心中一喜,可是在S250刚过桥,雨又开始下了,附近有个加油站,进站拿出雨披穿上。

穿着雨披骑行确实不方便,一是道路不熟要看导航,雨披挡住了视线;二是小雨路滑,边上呼啸而过的大车,心中发虚;三是背上背着包,穿上雨披后紧,影响了行动。好在雨一会儿就不下了,就把雨披脱了。

导航导到国道G311(原省道S323),地也干了,路也不会走错了,就一直往前骑行就是了。6:30到碾庄镇,这里有个“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进去看看。

碾庄战役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的一场战役,它是发生在华东地区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是淮海战役的一个组成部份,从某种意义上讲碾庄战役决定了淮海战役的结局。碾庄战役是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此役黄百韬领导的国民党第七兵团一个兵团部、五个军部、十个整师近十万人被全部吃掉,国民党军队此次战役伤亡约六万人,可见其激烈程度。粟裕华东野战军也付出了代价,此次战役共伤亡六万人。

参观完“碾庄战斗纪念馆”继续向前,再往前10余公里,有一个李超时纪念馆,这是为了纪念原红十四军军长兼政委李超时而兴建的。

李超时(公元1906-1931年),原名振华,邳县柴庄人(今江苏省邳州市碾庄镇才庄)。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任中共邳县特支书记,同年秋调东海地区组建中共东海特支,后改为中共东海县委、东海中心县委,李超时任书记,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宣传发动群众,领导工人斗争、农民暴动和学生运动,掀起革命浪潮,被称为“李旋风”。1930年参与创建红军第14军,任政治委员。1931年6月在镇江被捕,9月19日就义,年仅25岁。

国道G311有一岔口去台儿庄,但有三十公里,来回就是六十公里,要化四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玩一次,行程不可能安排这么多的时间,算了,放弃。

到徐州辖区就觉得道路特宽,交通特差,环境更不好。工地为了压尘,不断洒水、浇水、喷水,周边道路泥泞不堪。我是从东面进入徐州城区的,到铜山路立交通道就不走了,开始微信@四月的谎言,让他发定位给我,没回音,然后我把自己的定位发给他,他回微信说十一点半可以到,好在是阴天,我就在马路边半梦半醒地休息。直到十二点多,他才赶到。

时间也不早了,边上就是饭店,边吃边聊。最后我们决定改变原先的骑行线路,不从沛县方向走,改从微山湖东面枣庄走,骑行G104国道,跳过济宁直接到兖州。今天的目的地是微山县。

吃过午饭立即动身,导航至G104国道后只管往前骑行,到江苏-山东的结合部,路况非常不好,道路破损、两边店铺乱设,加上这里钢厂提货车辆乱停,马路乱糟糟的。再往前就是微山湖韩庄节制闸了。过韩庄节制闸以后的道路就好走多了。

韩庄节制闸,闸全长435.6米,总宽136.5米,高30.9米;最大泄洪量为4,600立方米/秒;最大蓄水库容量为7.78亿立方米。该闸于1958年8月动工兴建,1960年10月建成17孔闸。后又于1977年3月至1980年4月在17孔闸两端各扩建7孔闸,共31孔。共挖掘土石106万方,国家共投资1,600万元。

本计划到微山县住宿,但走到微山湖风景区时,见路边加油站边上有一农家大院,看看有住宿,环境条件也可以,商量一下就决定这里住下了。可能是连续六天长途骑行加上休息不好,今天感觉有点疲劳,晚饭后收拾停当就早早睡着了。

今天的骑行就结束了。今天下午就进入了山东境内,就与鲁运河相伴了。鲁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经过山东省的一段。鲁运河(临清-台儿庄)。利用汶水和泗水的水源,沿途经南阳、独山、昭阳、微山湖等水面,长约480千米。湖中的运河,北起济宁,一头扎进微山湖中,潜游到韩庄镇,才又露出面孔。在这里,河就是湖,湖就是河,烟波浩渺,浑然一体,只有被人称为“水上列车”的拖船队,才能告诉你运河的行踪。湖中运河,自北向南,140余公里,占运河总长的1/25。它是京杭运河的一部分。

今天骑行距离135.8公里,运动时间6:55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大饼)5.00元(昨买)、午餐(水煮鱼、炒山药、米饭)58.00/2=29.00元(徐州市)、(炒包心菜、番茄汤、饼)36.00/2=18.00元(微山湖)、住宿60.00/2=30.00元,合计82.00元。

2019年05月16日   微山湖、枣庄、兖州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7

当日骑行计划:微山湖-兖州,距离130公里

出发时间:7:50

早上@四月的谎言还在呼呼大睡,我依然是鸡鸣而起,打理行装后闲来无事就出门溜溜,这一溜就到了微山湖风景名胜区。其实昨晚居住地离“微山湖风景名胜区”游船码头才一公里。

微山湖名称的来历:殷代“帝乙”长子,微子名启,是殷纣王同母亲庶兄,因反对纣王的暴政而出走,周成王时受封于宋,死后葬于此地,微山岛,微山湖,微山县因而得名。当今,该墓为山东省重点保护单位。

在辽阔的微山湖上,一只只渔船,象撒落湖面的珍珠,在碧水和蓝天之间,楼船帆影,缥缥缈缈,宛如水晶般的世界,又似人间仙境;渔民的庄台,或四面环水,或三面环水,又象一颗颗大的宝石镶嵌在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上,远远望去,由湖水托起来的小岛,屋舍俨然,楼房壁立,仿佛是童话中神奇的国度,又象梦幻般的海市蜃楼。这便是水乡渔村的韵味。湖上渔村有5万多渔民,1万余户,散居在160多个大小船帮和庄台上。为美丽的微山湖,增添了生机、光彩。

大概八点不到,我们出发了,目标是兖州,途经:枣庄市、滕州市、邹城市。不过不用再去微山县城区了。导航一开始就把我们导到田间小路,等到上了大道,已经是沙沟镇了。北方的集镇确实比南方要大气,无论是道路的宽度、建筑的式样、集镇的规模都要大气一些。沙沟镇离枣庄10公里不到,一会儿就到了,先吃早饭,进入一条小马路,里面都是各式早点铺,想吃点特色的,结果要了一碗胡辣汤、一份肉夹馍,却都不是山东特色。

吃过早餐,想去看看“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三拐二拐,就到了“铁道游击队纪念广场”,广场很普通,没有什么特色,穿过广场后就是甬道,甬道全长340米,宽20米,共有148级台阶。两侧采用间段式,八卦式,听涛园三个风格各异的造型花坛。甬道的最上面,坐落在纪念园中心的是“铁道游击队纪念碑”,碑高33米。游击队战士持枪冲杀的铸铜人物塑像,矗立于纪念碑顶端,碑正面为铁道游击队图案,左侧是自上而下贯穿整个碑体的五十根枕木,象征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碑体正面为竖起的铁轨造型,体现了游击队员活跃在铁路线上,浴血奋战的深刻含义。碑体中央镶嵌着“铁道游击队纪念碑”8个金箔帖面大字。底座正面篆刻碑文,碑底座两侧的花岗岩人物浮雕,再现了游击队员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碑座的八级台阶象征八年抗战。上面正在修缮施工,我们没有再上去。据说里面还有碑廊、双雄墓和八大台等。

离开枣庄,接下去一个城市是滕州,天气很好,骑行也顺利,快十一点,到滕州。滕州市,隶属山东省枣庄市,东与山亭区毗邻,南与薛城区交界,西与济宁市微山县相连,北和邹城市接壤。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考古发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 。滕州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孟尝君、毛遂的故里。此外,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今江西南昌),因思念故地滕州修筑了“滕王阁”。

午餐是在滕州G104旁的一家面店吃的手工擀面,面下好以后加什么菜自己选,卤蛋、豆干、大肉、海带、青菜等,价格很实惠。我放了些青菜、加了个蛋和大肉,才八元钱,印象很深的是大肉,虽薄薄的一片,但很大,几乎把整个碗都盖住了,肉煮得很入味,肥的不腻、廋的不柴。

下午继续沿G104国道,经过邹城,决定去参观一下亚圣府和亚圣庙。亚圣就是孟子,他是我国传统儒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继承发展孔子思想,不仅发挥了孔子提出的仁,还从人性方面提出性本善,对后来的儒家影响很大,所以把孟子叫做“亚圣”。   

亚圣府,即孟府,位于邹城南关,孟庙西侧,庙、府仅一街之隔,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孟轲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故被称为亚圣府。孟府平面呈长方形,占地约60余亩。前后共有7进院落,拥有楼、堂、阁、室共计148间。是目前国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较为典型的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古建筑群和封建地主庄园之一。以主体建筑孟府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

孟府内的主要建筑有:孟府大门孟府二门孟府仪门孟府大堂五代祠见山堂内宅门世恩堂赐书楼缘绿楼前后学等。

孟庙,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庙呈长方形,五进院落,占地4.36万平方米,折66亩。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其以亚圣殿为主体建筑,南北为一中轴线,左右作对称式排列。逐院前进,起伏参差,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雄伟,院院不同,格局迥异,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古建筑的特点,是国内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代表作品。

孟庙正南门为“棂星门”。门内左右各一坊,左名“继往圣”,右名“开来学”。第一进院落的北壁正中为“亚圣庙石坊”。第二进院落的砖铺甬道两侧尽是古老的苍松翠柏,往北为“泰山气象门”。进入此门后,即为第三进院落。此院左右各有门通往庙外,左名“知言门”,右名“养气门”,是过去出于孟庙的主要通道。“养气门”外南侧建有“亚圣木坊”;门内南侧建有“祭器库”三楹。“知言门”内南侧建有“省牲所”三楹。此院北壁,三门并列。正中之门为“承圣门”,门之左侧建有“康熙御碑亭”;左为“启贤门”;右为“致敬门”。“承圣门”内第4进院落即分为东、西、中三路。中为孟庙主体建筑“亚圣殿”,其后为“寝殿”,其前左右两侧建有“东庑”和“西庑”各七楹,院中有“天震井”和“乾隆御碑亭”。东路“启贤门”内为“启圣殿”,其后为“孟母殿”。从“启贤门”到“启圣殿”甬路两侧,竖立着为数众多的历代碑刻,称之为“孟庙碑林”。西路“致敬门”内为一过道小院,东垣有一小门可通往中路“亚圣殿”院,北壁有一小门为“斋戒门”。这一小院四周墙壁上镶嵌着历代名人谒孟庙题咏等数十块小型碑刻。“斋戒门”内建有“致严堂”三楹。堂前有 孟庙两株元代所植的参天银杏,古老的紫藤萝缠绕着银杏树,凌空而上,蜿蜒曲折,美妙奇绝。“亚圣殿”前的露台两侧各有一小门。东名“礼门”,通往东路“启圣殿”院;西名“义路”,通往西路“致严堂”后院的“祧主祠”。“寝殿”西侧亦有一小门,通往西路的最后一处小院“焚帛池”。孟庙总计建有各型殿宇64楹,碑亭2座,木门坊4座,石坊1座。

今天有一所小学组织学生游孟府、孟庙,现场人声鼎沸,我们只有赶在学生之前,匆匆一览。

    在快到兖州的兴隆镇,发生了一个插曲,我同@四月的谎言分开了,我又莫名其妙地进了兴隆煤矿的矿区,而且在矿区就像进入迷宫,左冲右突,不得突围。

好不容易赶到兖州,时间已经是五点多了,@钢铁侠在出差,安排自己的侄子@偏执狂在兖州圣德国际酒店开好了房间。安顿好了又请我们吃了晚餐。今天晚上这么好的条件,在宾馆里,把该洗的衣服全部洗干净,挂在浴缸上面凉着。

明天又要落单了,@四月的谎言明天有要事直接坐车去北京。@钢铁侠要我在兖州多盘桓几天,他明天下午到兖州。

今天骑行到兖州止。古代中国又被称为“九州”,那么,是哪九州呢?历来说法不一,没有定论。因为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划分方法。《尚书·禹贡》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兖州就是九州之一。兖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2000多年前孔子、孟子曾子等曾在此讲学“诗仙”李白曾寓家在此。

今天骑行距离131.3公里,运动时间7:52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胡辣汤、肉夹馍)7.00元(枣庄)、午餐(手擀面+大肉)8.00元(滕州)、孟府门票(半票)20.00元、水2.00元,合计37.50元。

2019年05月17日    兖州、曲阜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8

@四月的谎言今天坐车去北京,我们分开了。@钢铁侠要下午到,我上午没有事,还是出去溜达溜达,否则会给人家添麻烦的。

去哪里?@钢铁侠推荐去太白湖去看看,不错的主意。

太白湖,原名北湖,属于南四湖南阳湖的最北端(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2013年,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在济宁生活了23年,为纪念李白,济宁把“北湖”更名为太白湖。

兖州到太白湖距离约40公里,往返大概80多公里。在宾馆吃过早饭,出发了。从兖州向西到达济宁,再往南约六公里就到太白湖了。

济宁是京杭大运河沿河的一个重要城市:济宁居京杭大运河运道之中,成为“水陆交汇,南北冲要之区”和“控引江淮咽喉”地带,沿河运河的开凿、疏浚、管理、营运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历朝历代都把专业进行统筹和实施管理以及与沿运地方官府协调、配合的机构设在济宁,因此济宁被称为是“运河之都”。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接地带。济宁地区历史文化悠久,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儒家创始人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皆出生于此。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使济宁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经过二小时骑行,到达太白湖风景区。在荷花路的尽头处,两座标志性的盘龙柱华表,耸向天空,比一般的华表高大得多,很是精美,其上雕满花饰,还有莲花的形状,很是高大、霸气。步过双龙桥就进入景区了,桥前还有八根盘龙华表。双龙桥头两端四座貔貅威猛相望,栩栩如生。站在桥上可以看到桥下的潺潺流水和两岸的翠绿林荫,这是个休闲宜人的好景观。一直往前走就到了湖边,这里有一个中央观景台,它通过木板栈道延伸到湖面,走在栈道和观景台上,仿佛漫步在太白湖上。观景台东侧有一高大巍峨的三层仿古建筑——北湖阁,它座落在方形的月台上,登临阁上,凭栏远眺,太白湖美景尽收眼底。这里最大的亮点是“任城宝鼎”。该鼎为青铜铸造,长方四足,仿司母戊大方鼎式样,正面有“任城宝鼎”四个篆字,背面铸有王玉玺先生手书168字铭文,重8吨,高5.08米,长4.64米,宽3.2米,两侧有沿革和任姓起源,于1995年10月铸成,原安置在济宁市任城区南张镇凤凰村村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青铜宝鼎。一路走,一路看,行行摄摄,时间过的也快。其实坐游轮游湖是最佳选择,但时间不允许。十一点多,又该回了。回到停车场取回车子,返回兖州。到宾馆已经是一点半了,我回房间洗了把脸赶紧下楼。

@偏执狂有客人要接待,请齐鲁特钢常快锻车间常主任把我送到曲阜,同刚下高铁的@钢铁侠汇合后一起游览孔府、孔庙。孔府、孔庙具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像我们这样缺乏国学知识的人士不一定会理解,@钢铁侠还特地让常主任请一个导游给我们全程讲解。

孔府与孔庙毗邻,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第,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有建筑463间,加上后花园,共占地240亩。孔府,也称“衍圣公府”。“衍圣”的意思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其子孙可世代相袭、辈辈相衍。

大门正中高悬“圣府”金字匾额。门两旁明柱上的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进入孔府大门,由此向后孔府分为三路,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等;西路是孔府当年接待贵宾和读书习礼的地方,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花厅等;中路是孔府的主体建筑,前半部为官衙,后半部为内宅。

重光门,进入孔府二门,迎面有一座周围不接垣墙的门楼,门上匾额“恩赐重光”,为明皇帝朱厚熜所颁,因此叫“重光门”。当年,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或进行重大祭祀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将此门打开。此门两侧的廊房,是孔府的管理机构仿照封建王朝六部而设的六厅,即: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各厅长官,由正七品或正六品担任。

大堂,是当年衍圣公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节日、寿辰举行仪式的地方,里面陈列的是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

二堂是衍圣公会见四品以上官僚和受皇帝委托每年替朝廷考试礼学、乐学童生的地方。屋内七块御制石碑,其中有清道光皇帝手书的“福寿”碑,慈祥太后手书的“寿”字及松鹤图等。

三堂也叫退厅,是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员和处理家庭内部纠纷、处罚府内仆役的场所。屋内正中高悬的“六代含贻”匾额为乾隆皇帝手书,当时孔府六代同堂,此匾意为六代人和睦相处,生活美满。

内宅门是官衙与内宅的分界线。过去此门戒备森严,任何人不得擅自入内,否则严惩不贷,打死勿论。

贪壁,孔府内宅门内壁上面有一幅状似麒麟的动物,名叫“贪”。传说是天界的神兽,怪诞凶恶,生性饕餮,能吞金银财宝。尽管在它的脚下和周围全是宝物,连“八仙”的宝贝都为它所有,但它并不满足,还想吃掉太阳,真可谓贪得无厌了。过去官宦人家常将此画绘在容易看到的地方,借以提醒自己,引以为戒。孔府将“贪”画在此处,一出门即可看到,是告戒子孙不要贪脏卖法,也算作一条重要的家训吧。

后花园,孔府后花园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前后经过三次大修,占地50余亩。清嘉庆年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重修时,将数块大型铁矿石置于园内,又称“铁山园”。园内建有假山、喷泉、曲桥、花坞、亭以及敬花神的石坛,赏月的凉台、焚香读书的坛屋等,环境幽雅,景色美丽。特别是已有400多年历史的“五柏抱槐”一树五支,中生一株槐树,是花园内的一大奇景。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大师,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采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弘治十二年(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助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进了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弘道门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年),原门三间,当时是孔庙的正门。明弘治年间重修孔庙时,改建为五间。清代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皇帝钦定为“弘道门”,后由乾隆皇帝题写“弘道”二字竖匾立于门额。

  弘道门下现有石碑两幢,东碑是元代刻成的“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在元代以前的历史沿革概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西碑是元代“处士王先生墓志铭”,颇有书法价值。二碑原立于曲阜城东旧县村,1964年移入孔庙。

  大中门是宋代孔庙的正门,始建于宋代,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重修。“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大中门两侧各有绿瓦拐角楼一座,各三间,平面作曲尺形,建在方形高台之上,这两个角楼与孔庙后面东西两角楼形成的矩形轮廓,即是元代孔庙的轮廓。孔庙内的主要建筑物都在此轮廓之内。角楼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孔庙设角楼是仿照宫庭皇城角楼之制而建成的,意使孔庙像皇宫一样威严。

  同文门始建于宋代,原为三间,明代成化年间扩为五间。清康熙年间名曰“参同门”,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为同文门。此门是一独门,左右无墙。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同文门就担当着奎文阁的屏障作用。“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

  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

  “奎”,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传说为西方白虎之首,共有16颗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孝经》上讲“奎主文章”,后人进一步将奎星说成是“文官之首”。所以,金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自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扩建以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风雨雨和上百次地震,在西面碑亭内有块碑记载了清代康熙年间一次大地震,“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即说百分之九十的房屋倒塌,而奎文阁安然无恙。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奎文阁因历年久远,加之多年失修,有些木质糟朽,阁上方扭斜,于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组织古建筑专家联合拟出修复方案,拨款120余万元,比原定工期提前一年将奎文阁重新整修。整修完的奎文阁,完全保持了原有的规格和风貌。

  奎文阁廊下东、西各有一幢石碑,东为《奎文阁赋》,由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著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了明正德六年(1511年)刘六、刘七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曲阜、占领孔庙,“秣马于庭,污书于池”,将奎文阁藏书“焚毁殆尽”以后,皇帝“又命礼部颁御书以赐”的情况。清代奎文阁中的藏书又有增添,清晚期将藏书移入孔府保存。

  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一是明代圣迹图绘画,二是明代雕刻圣迹图木板,三是明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这里陈列的系明木板圣迹图印本。圣迹图全套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十三碑亭,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南排中间两座碑亭系元代至元五年(1268年)和元大德六年(1302年)建的;次外两座系金代明昌六年(1195年)所建,其它均为清代建筑。按孔庙的建筑发展,清代碑亭应建在大中门前,清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将碑拥挤在各碑亭之前,故在此院内出现了双檐穿插交错的拥挤现象。因此有人说这种建筑结构犬牙交错,两角相顶,巨檐相交,是古建筑学上所讲的“勾心斗角”,“勾心斗角”见于《阿房宫赋》,至于其建筑结构是什么样子,已无法确知。

  十三碑亭内碑文的内容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祭庙、告庙之类的记录。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宋崇宁三年(1104年)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原门三间,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着火后重修,清世宗雍正题匾。此门用黄瓦、彩绘斗拱,前后各用四根石柱擎檐,前后中央四根深雕云龙蟠柱,其余四根为浅雕花纹,前后台阶中有浮雕龙陛,均为明代中期雕刻。此处并五门,将孔庙分成三路,东为承圣门,院内为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三门并立,东西各有掖门,东为金声门,西为玉振门,中路为祭祀孔子夫妇及历代先贤先儒的地方。

  先师手植桧,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

此树最早记载见于唐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兖州曲阜文宣王庙内并殿西、南,各有柏叶松身之树,各高五、六丈,枯槁已久,相传夫子手植,永嘉三年其树枯死”。手植桧树原有三株,于晋怀帝永嘉三年(309年)枯死。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复生,唐乾封二年(667年)又枯;宋康定元年(1040年)再生,金贞佑二年(1214年)毁于兵火。到此,相传原孔子手植桧树绝迹。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由三氏学堂教授张 将原东庑废墟上发出的桧树苗移栽于此地,即为第四代手植桧。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孔庙着火,此树被烧死,仅存树身;清雍正二年(1724年)再次着火,烧毁树身,仅存下约半米高的树桩。现在挺挺高耸的桧树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复生的再生桧。因此,如果算孔子亲植,那么正好是第五代树。现手植桧高大劲拨,围有二人合抱,枝冠似伞,树身似铜,高达十五、六米,树头向南倾斜,不知为什么,清代复生的手植桧树的形状竟和明代万历年间的圣迹图石刻上原手植桧的形状几乎完全一致。有人认为这个与地理位置有关系,不知能否解释清了。

先师手植树历来受到重视,“此桧日茂则孔氏日兴”,将它和孔氏子孙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宋代米元章(米芾)将手植桧与封建统治者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诗为证:“矫龙怪,挺雄质,二千年,敌金石,纠治乱,如一昔”。

  树东立有一碑《先师手植桧》,此碑立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字体酣畅,浑厚有力,是明代杨光训手书。

  杏坛,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现杏坛的位置是宋代以前孔庙的正殿。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扩建,位置后移。为纪念孔子讲学,在原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即筑一个土台,周围植杏树,名曰“杏坛”。金代在坛上建亭,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重建。

  杏坛是纪念孔子讲学的地方,最早记载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坐休乎杏坛之上,弟子习书,孔子弦歌鼓琴”。至于原来没有杏坛,或者说有杏坛在什么地方已无法考证了。一般来说《庄子》上面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但《庄子》下篇一般认为是伪作,而《渔父篇》出自《庄子》下篇。因此,对于原杏坛的记载真伪难辨,尚不得考证。

  杏坛内现有石碑两幢,背东面西一碑为金承安三年(1198年)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由孔子五十一代孙孔元措立石于亭内的,面南一碑为清高宗乾隆手书的《杏坛赞》,写道:“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宋崇宁三年(1104年)据《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语意,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赞颂孔子思想空前绝后,完美不缺,集古圣贤之大成。

  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现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时期火后重建的。大成殿阔九间,深五间,主殿高24.8米、阔45.69米、深24.85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斗拱交错、雕梁画栋。四周有回廊,顶端檐吻足有一人之高,前檐下为十根浮透雕水磨大石柱,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下饰莲花石座。从底到上全部雕刻深邃,云龙腾起如飞,神态各异,远而望之,祥云之中蛟龙盘旋飞舞,使人无不感到惊讶万分。大成殿两侧回廊和后面回廊下的18根石柱为八棱八面柱,上有浅雕云龙戏珠,每一面为九龙戏珠,每根柱上就有72条龙。

  殿下有双层台基,前有高二米的大露台,东西宽约45米,南北35米,南有两层大型浮雕龙陛,四周围以双层石栏,石栏下东西南三面共突出24个石雕螭首。双层石栏设计规整古雅,有复道四通。大露台是祭祀孔子时舞蹈奏乐的地方。整个大成殿气势雄伟,结构整齐,规模宏大,突兀凌空,金箔贴裹,群龙竞飞,具有明显的东方建筑特色。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里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大殿内有9座大型神龛,17座塑像。中间一座是孔子,孔子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孔子在历史上被尊为文宣王后曾经有过争论,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著王者之服,但此“王”并不确切,因为“王”有君王和侯王区分,有人认为应属君王之“王”,也有人认为应属侯王之“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冕九族,服九章,从上公制”。因此看来,宋以前“文宣王”之“王”应属侯王之“王”,以后随着孔子地位进一步升高而被确认为君王之“王”。所以孔子身着的服装是十二章西周的王服(天子之制)。

  孔子两侧神龛内为四配,东位面西的复圣颜回和述圣孔伋,西位面东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四配塑像坐高2.6米,身穿九章公服,手执躬圭,如古代上公礼制。其后还有“十二哲”塑像。

  大成殿内除17座塑像外,还有10方巨匾(有的还未复原),正中是康熙皇帝手书的“万世师表”,光绪皇帝的“斯文在兹”,两侧是咸丰和道光的,南面是乾隆皇帝的“时中立极”等,门外正中“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后是寝殿。寝殿,是祭祀孔子夫人的地方。孔子夫人是春秋末期宋国人,复姓亓官,十九岁嫁给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关于亓官氏的情况典籍中记载较少,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追封孔子夫人“郓国夫人”,元代至顺三年(1332年),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1529年)孔子改称为“至圣先师”,她也改称为“至圣先师夫人”。最初鲁哀公立庙时,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开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过亓官氏的塑像,后改为画像,清雍正年间火后重建时,改为木制牌位,上写“至圣先师夫人神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有供桌。寝殿的建筑年代与大成殿同。周围石柱上的雕刻图案是凤凰牡丹。

  东西两庑北部现陈列玉虹楼法帖。玉虹楼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孔继涑整理刻成的。孔继涑(1727—1794),字体实,一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是当时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的女婿。求学于张照,一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名重当时,与梁同书齐名,并称南梁北孔。玉虹楼是他的书房号,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称为“玉虹楼法帖”。玉虹楼石刻共584块,拓印装裱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整个玉虹楼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继涑独家刻成,是我国珍贵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故宅门里是当年孔子的故居原址。虽不引人注目,但却是孔庙中最古老的地方。最初的孔庙就在这里。里面御赞碑亭一间,据说是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的位置。

  孔子家住阙里,故宅门所对的街道即是阙里街,阙指石阙。汉代在此街南首建有石阙两个,元代扩修孔庙时移入孔庙,“里”是指乡里即村庄或街道,因石阙得名阙里。

参观完孔府、孔庙,在回兖州时,常主任带我们去了兖州兴隆寺,不过时间晚了,景区已经停止游客入寺。

晚上@钢铁侠设宴接待,席间认识了许多新朋友。他们都是钢铁冶炼和精锻行业的后起之秀,业界精华。

今天骑行距离约83公里,运动时间5小时。

当日消费:饮料4.00元,合计4.00元。

2019年05月18日   兖州、梁山、聊城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9

当日骑行计划:兖州-聊城,距离160公里

出发时间:7:00

宾馆是6:30开早餐的,我提前了五、六分钟。今天从兖州到聊城大概160公里,比平时晚出发近二个小时,任务不轻。况且连续日长途骑行,大量消耗了我的体力。我必须抓紧每一分钟。

出发前给@钢铁侠留了微信:承蒙热情接待,非常感谢。今天计划到聊城,因有160公里路要赶,所以一早就出发了,原谅不辞而别。对昨天认识的新朋友,麻烦打个招呼,同时特别感谢齐鲁特钢的常主任。

从宾馆出发,到大禹北路向北到S255,折向西北,沿S255直行到X099,从东面进入汶上县。汶上县的城区中心有一个宝相寺,规模很大。

汶上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该地在殷商(公元前17世纪初至前11世纪)称厥国,周代(公元前11世纪至前256年)称中都邑,公元1208年,因汶水在上(北),更名为汶上。汶上历史文化非常丰厚。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01年初仕中都宰。公元742年,诗仙李白漫游中都,留下了《别中都的府兄》等脍炙人口的诗篇。

宝相寺是从唐朝始建的千年古寺,历经千载香火不衰,成为帝王将相、名流墨客礼佛观光的风水宝地,是齐鲁大地上的古寺名刹。其标志性建筑是寺北端的太子灵踪塔,1994年3月15日,在葺修塔体时,在塔宫内发现了佛骨、佛舍利等141件佛教圣物,经专家鉴定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另有国家一级文物“文殊般若碑”被存放在新建的百米碑廊中。自1995年起,宝相寺开始恢复建设,现已建成供奉殿、中都博物馆(佛教圣物展示馆)、碑廊、地宫、僧院、浮雕牌坊,依照中都佛苑景区规划作为中轴核心的宝相寺,自南而北依次为大门、照壁、苦海普渡、天王殿、大雄宝殿、僧舍、地宫、碑亭、太子灵踪塔、世界广场、琉璃涅盘透彻佛、十二大弟子像等,大雄宝殿也开始施工,其它景点项目已在运筹之中。宝相寺现存建筑供奉殿,为90年代由文物管理处所建,寺内最独特的建筑是太子灵踪塔。塔为青砖,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建筑,第三层飞檐下饰以陶制莲花图案。底层东、西、南各设一券门佛龛,原有佛像。北面券门洞通塔内,有螺旋式台阶达于塔顶。塔刹呈葫芦状,上置三股钢叉,覆以黄色琉璃瓦,金光耀目,俗称“黄金塔”,通高45.5米,精工细作,古朴典雅,造型优美而雄伟。此塔约为唐太和年间所建。

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宝相寺,再说这次骑行完全是以运河以及运河文化为主题,路过一些有价值的景点最多也就走过路过兜一圈拍几张照片而已,没有专题游览的计划。

从汶上县西北出县城,仍旧进入S255,到马店离开S255折向正西的无名乡道,直行至梁山县。这个梁山就是施耐庵笔下“水浒传”故事的发源地,因古典名著《水浒传》一书行世而驰名中外,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是以人地沧桑和山水遗迹为基础,以水浒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著名风景区。

梁山位于山东西南部,西枕浊浪翻滚的黄河,东濒清澈潺缓的京杭古运河,北临八百里水泊遗迹东平湖,山水交错,湖河相连,港汊纵横,气势磅礴。梁山有四主峰、七支脉组成,四主峰包括虎头峰、郝山峰、雪山峰、青龙山,主峰海拔197.9米。山虽不高,但崛起于大平原上,显得格外雄浑粗犷,山虽不大,却是峰峦起伏,形态多变,景色十分丰富,梁山北坡平缓,景色秀丽,南坡陡峭,雄险严峻,东西多沟壑,幽深中不乏天趣,山顶开阔平坦,略有起伏,翠柏浓荫,宁静明丽。

八百多年历史沧桑,峰峦间好汉的踪迹仍历历在目,宋江寨、忠义堂、断金亭、黑风亭、石碣亭建筑,花荣射雁、双雄镇关、林冲雪夜上梁山等塑像及范曾先生《水泊梁山记》、试刀石、练武场、宋江马道等几十处遗迹、遗址无不唤起游人悠悠的思古之情,帝子遗碑,梁山叠翠,法兴夕照,莲台春色,石井甘泉,堪称五大胜景,其古迹尚存,典雅壮丽。 

山北麓登山处旁边的悬崖峭壁上有众多摩崖石刻,集中了当代书法大家的上乘之作,如舒同先生的“水泊梁山”,费新我的“草莽名山”,范曾先生的“水泊梁山记”,成为上梁山的重要景观,其右侧有一座鲁智深、武松石雕,称“双雄镇关”,把守着入关山隘。新开辟北线旅游上山线路,建有一关、二关等景点。 

沿着寓意一百零八将的108级台阶拾级而上,尽头是一座亭台,名曰“断金亭”,取《易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之意。当年林冲雪夜上梁山时,朱贵引见林冲,撑一叶小舟穿过金沙滩看岸上两边即是合抱的大树,半山是一座断金亭子。四面水帘交卷,周围花压朱镧。万朵芙蓉铺绿水,千枝荷叶绕芳塘。华檐外阴阴柳影,锁窗前细细松声。江山秀色满亭台,豪杰一群来聚会。后来,林冲为纳晁盖、吴用及阮氏三雄等七位好汉入伙,在此间火并了胸怀偏狭、嫉贤妒能的白衣秀士王伦,立晁盖为梁山泊主。正是“断金亭上招多少断金之人;聚义厅前开几番聚义之会。”

今日“断金亭”在一百八磴石级尽处的悬崖上。三面怀临深谷绝涧,木石结构,粗犷雄浑,亭中置石桌石凳,古朴庄重。匾额“断金亭”为著名书画家范曾题写,笔势潇洒俊逸,与亭榭浑然一体,给梁山增添了无限风韵。置身亭榭,凭栏俯瞰,令人浮想联翩。

    下得梁山,在城区吃了碗面条,开始北上。先是S250,然后转成G220,一直向北,直到一个叫郑屯村的地方转入乡村土路。这可是真正的土路,道路坑洼不平,高低差足有十公分,慢速根本没法骑行,快速屁股颠得生疼。直到过了黄河,上了S258,才免于继续“受罪”。

这里在黄河上在造桥,所以在桥址的上游架了浮桥,我是从浮桥上过黄河的。黄河也一改北方河道基本无水或很少有水的状态,水流相当湍急,水质倒是名副其实,不,已经不能称之为水,应该叫做泥水或泥浆。

过黄河后短暂骑过一段小道后转入S258。下午以后北到西北风开始加大,基本是正逆风,骑行有点累,长途骑行,遇到逆风简直比上坡还要累人。

进入山东以后道路上多了两样东西:一样是简易电动小汽车,就是加了一个外壳的电瓶车;另一样就是路边的瓜果摊多了起来。这里的瓜果很便宜,西瓜最多,才一元一斤。今天快进城时,买了个小西瓜四斤多,四元钱,真的好便宜哦。不过就是一个人吃一个吃不完,带着走不方便。要不是快进城了,我也不会买。

到聊城时间已经过五点了,找一家私人旅店住下。外出吃饭,回旅馆洗澡、洗衣服。

今天骑行距离约165公里,运动时间9:15小时。

当日消费:午餐(刀削面)8.00元(梁山)、晚餐(快餐:豇豆炒土豆、豆腐、紫菜鸡蛋羹、米饭)14.50元(聊城)、西瓜4.00元、梁山景区保险2.00元、住宿58.00元,合计86.50元。

2019年05月19日   聊城、德州多云转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10

当日骑行计划:聊城-德州,距离140公里

出发时间:5:00

早上出发先到东昌湖景区,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环绕聊城古城东昌城一周。东昌湖,始建于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当时因修筑城墙以及护城堤挖土而成,后经历代开阔,如今面积已达6.3平方公里,与杭州西湖相当,是济南大明湖的4-5倍。东昌湖由8个湖区和20余块水面组成,湖岸线长达16千米,是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大型城内湖泊,她为聊城这座城市增加了灵气,是聊城的最靓点。她以黄河水为源,积水约1680万立方米,水深3-5米,常年不竭。东昌湖水清澈,景色宜人,令游客流连忘返。

我是从南关桥经过南关岛进入东昌古城的,东昌古城即聊城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区内东昌湖中间,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城墙始建于宋熙宁三年(1070年),初为土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东昌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改筑为砖城。城墙周长3.5千米,高11.7米,顶宽6.7米,基厚11.7米。内墙用三合土夯筑,外墙用砖石砌垒。城设4门,上筑门楼,外设瓮城。南、东、西瓮城为扭头门,南门东向似凤头,东、西门南向似凤翅,北门北向似凤尾,故名“凤凰城”。四城门楼皆重檐歇山,四角飞翘,东曰“春熙”,西曰“清远”,南曰“正德”,北曰“宣武”。明万历七年(1579年),城墙上又建垛口2700余个、敌楼27座;4城门楼更名,东曰“寅宾”,西曰“纳日”,南曰“南熏”,北曰“锁钥”。各个城门均有水门、吊桥。城东北角、西北角原有“望岳”“绿云”2楼。城高大坚固,易守难攻,大有高屋建瓴、睥睨四邻之势,又有“能陷不失的凤凰城”之说。现在除了城门、城楼和各城门保留一段短短的城墙外,全部都已拆掉。

    古城中央有一座光岳楼,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极阳之数。光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中国现存的最高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从构造上可分为墩台和主楼两大部分。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底边长34.43米,与光岳楼的总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台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个券门上方,各砌有方形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在南向拱门两侧,又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阆苑瀛洲”。“凤城仙阙”中的“凤城”,取名于聊城旧有凤凰落古城的传说。“仙阙”,这里指神仙所住之处。读来意境缥缈,给人以仙山琼阁的联想。“阆苑瀛洲”中的“阆苑”,即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瀛洲”,指传说中的仙岛。两额虽不相同,却都在烘托超然物外的仙境气氛。游人信步攀37级而到达平台。平台面积不大,却可驻足小憩。游人到此多有停留休息。然后再升15级到达台面。台面上修一敞轩,以防雨水侵入梯台。其建筑年代为清乾隆年间,位置恰在楼东之中轴线上,由于东门为主要大道,增其建筑以为标志。敞轩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卷棚顶,轻巧明快。在敞轩楼梯口处挂有当代著名书法名家启功先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砖,绕以女儿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站在墙边,举目四眺:遥瞻东南,岱岳峰峦,若隐若现;放眼南望,岸堤垂柳,菡萏满湖;纵目北瞩,绿树掩映,瓦舍丛簇;仰视城外,阡陌纵横,柳暗花明;回首俯视,东昌湖水宛若锦带,环抱古城,湖城一色,饶有佳趣。登上楼基,便可见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且全为木质结构。方形楼体外绕以围廊,高约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层楼的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为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呈露清水砖墙面。

聊城山陕会馆在城区的南部,运河西岸,是清代聊城商业繁荣的缩影和见证。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 (1743年),是山西、陕西的商人为“祀神明而联桑梓”集资兴建的,从开始到建成共历时66年,耗银9.2万多两。整个建筑包括山门、过楼、戏楼、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部分,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馆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基本格局排列各组建筑,强调中轴线两侧均衡对称,突出中轴线上建筑,通过屋顶的形式、面阔进深的大小、艺术构件雕刻的繁简等来区分建筑的主次级别。沿中轴线由东到西依次为山门、戏楼、钟鼓楼、南北看楼、碑亭、中献殿、关帝殿、春秋阁。从山门到春秋阁三个院落逐渐增高,错落有致,各单体建筑互相连接,布局紧凑。山门,又称三门或牌楼,为四柱三间牌坊式门楼。面阔7米,进深1.7米,高10米。四根柱子的柱础均为圆雕的狮子,中间两柱正面阳刻楹联,字体雄浑,气魄宏大。

上联为:本是豪杰作为只此心无愧圣贤洵足配东国夫子;

下联是:何必仙佛功德惟其气充塞天地早已成西方圣人。

中间石质门框和门楣石上遍雕蝙蝠图案。门楣上方中间嵌条石一块,上刻“山陕会馆”四个大字。

南北两小门的门框和门楣也用整块青石作成,石上浅雕卷云纹。门楣上方各嵌一石质方匾,匾上分别楷书“履中”、“蹈和”。次间两门的两侧为砖筑八字形影壁,影壁左书“精中贯日”,右为“大义参天”。

山门外南北两端,各有一座插旗杆用的正方形石墩。石墩高1.98米,宽0.92米,石墩前后两面刻有龙凤,左右两面刻有荷花牡丹。山门内侧有木质圆柱四根。门后两内柱的上端与壁中两外柱以构件相连。

据说,古城区共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明清时期,大部分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在古城的西北部。直到现在,老人们还可以很容易地指出哪里是道署衙门,哪里是文庙,哪里是驿所。而在老城的南半部,居住的都是当年的大户人家,一些街道也就因附近的寺庙和人家得名。

东昌府在明、清时期曾为古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明清两代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而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而乾隆皇帝御笔题名的天下第一楼——光岳楼,是康乾盛世康熙帝四次驾临、乾隆帝九次驻跸的地方。

如今的东昌古城,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城市格局——4条经纬分明的古老街道向四处延伸,通过长长的拱桥与湖对岸连接。从第一次古城规划算起,五十多年来,东昌古城特色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这在各地古城保护行列中称得上是一个“奇迹”。在齐鲁大地有一座被誉为“东方威尼斯”、“中国江北水城”的凤凰古城,方方正正、状如棋盘,在环城湖的环绕下,悠然而宁静地漂浮在千顷碧波之上……

沧海桑田,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是换了人间,而卧榻于黄河下游的聊城依然保留着它原有的古朴。这座被世人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江北水城,以它独有的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优势吸引着天下游人。

从北门离开东昌古城,先向东,到卫育路后折向北,到建设东路再折向东,经光岳路后进入S316向北偏东直至高唐县。今天的骑行线路是北偏东到高唐县后转正北,这几天北方地区有大风预警,风向北或北偏西。杯具,正好同我的骑行线路向逆。一天骑行吃了不少灰不算,逆风同风相搏每踩一下踏脚都那么吃力,简直把吃奶的劲都使出来来了。出了高唐县不远,实在吃不消,在一家马路饭店停下吃饭歇歇,尽管时间尚早,也不能再骑了。

午饭后稍歇息,重新出发,风没有减弱的样子,我也不可能让风挡在这里。不过我也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路上电动车多,我就躲在电动车后面,让它为我“破风”。当然能在速度上很“匹配”的也不多,电动车功率大的一会儿就把我甩了,功率小的我把人家甩了。有一辆电动车很有意思,我在它后面它总是以22公里左右的恒速前进,非常“默契”地为我破风,直到我进入了到梁村镇的三岔路口。后来就找不到这样的机会了。

到梁村镇后,惊讶地发现我在高唐遇到的一辆“房车”出现在梁村。这是一辆手拉“房车”,车上写着:手拉房车旅行  三亚西藏徒步,前面还有一对对联:看天下美景  为健康徒步。在高唐路边发现它时,车上门窗都关着,似乎没有人,在梁村,车上门窗都开着,车上一个妇人在打扫车内卫生。上前同妇人聊了几句,知他们一行三人,每天拉车徒步,一天走50-60里路,车顶装着太阳能电池,每天自己做饭,全部都用太阳能。后来同她互加微信后就分开了。

今天一天骑行非常崩溃,原以为140公里左右是“小菜一碟”,但今天领教了大风的威力。加上一段时间下来,屁股也受够了。好吧,晚上就“犒劳”一下自己,住好一点的连锁酒店。

今天骑行距离约135公里,运动时间10:45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大饼、胡辣汤)5.00元(聊城)、午餐(番茄鸡蛋羹、馒头)15.00元(高唐县)、晚餐(小炖肉、鸡蛋、豆腐干、米饭、菜包)12.50元(德州)、黄瓜1.50元、番茄4.00元、馒头2.50元、住宿109.00元,合计149.50元。

2019年05月20日   德州、沧州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11

当日骑行计划:德州-沧州,距离130公里

出发时间:5:00

离开宾馆后,骑行到德州新湖风景区。我发现北方人好游泳,昨天在东昌湖有好些人在游泳,今天在德州新湖,又有好几拨人在游泳,看起来他们是长期坚持游泳的。在南方,江河湖泊多的是,但鲜有人游泳。在新湖兜了半圈,没有觉得有什么价值的景观,就离开到德州运河边去看看。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至天津段称南运河。德州段运河原为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始开通州河、会运河后称大运河。当时,临清至天津段称御河,也称卫河(因春秋时属卫地)。至清代始称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河道自隋、唐兴起,北宋时被黄河夺流,黄河改道后曾一度使“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金代,由于战乱,运河或通或塞,当时只有德州段储运,于是金朝廷于天会七年(1129)在德州置将陵仓,以利漕储运。到元代德州段运河已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元朝廷将陵仓改为陵州仓,并在此设直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万余石,到泰定三(1326)增到335.1万余石,所以运河上常常是“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特别是明代和前清时,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德州段运河递运南粮赴通州量达400-600万石左右,并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当时德州仓辖兑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占运河各港口之首。清代中叶,由于海运逐渐兴起,加以黄、淮、运交会处--清口逐渐淤塞,河运逐渐衰落。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受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全线停止。进入民国时期后,由于海运发展和铁路的修筑,加上政局的混乱与动荡,统治者对它的整治与管理日渐废驰,德州段运河更趋残破。当时德州以南至临清段运河,河面宽100米左右,水深一般在2米左右,虽河道弯曲,水势迂缓。舟辑畅通,可航载重仅2-3万公斤的木船;德州至天津段运道,亦可航行吃水较浅的汽船。

离开运河后去看了古菲律宾苏禄国国王陵墓。东王巴都葛叭刺、西王巴都葛叭苏里、峒王巴都葛叭刺卜率眷属及侍从340人来华访问。9月辞归,途中东王患病,13日在德州逝世。永乐帝闻讣遣官致祭,赐谥“恭定”,并亲撰碑文。10月3日以王礼厚葬于此。

  后东王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回国承继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及侍从等10人留居墓地。明宣德间,在墓旁修建了清真寺。清雍正九年(1731年)东王八代孙温崇凯、安汝奇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准,遂以温、安二姓定居德州。

  东王墓御园肃穆壮观,周围松柏常青,墓前有石雕华表、翁仲、石狮、石虎、石马、石羊排列在墓道两旁。永乐帝御碑亭在墓道南端东侧;王妃葛木宁及东王次子温哈刺、三子安都鲁之墓在王墓东南侧。1977年山东省政府将苏禄国东王墓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禄国东王墓是国内唯一安葬外国元首的陵墓。

参观王陵后向吴桥方向骑行,走的是G104,今天的骑行方向是北偏东,当地的风向是北偏西,风的压力略有减弱,所以骑行不像前几天那样吃力。G104国道的路况非常好,骑行也很爽,这种状态已经多日不见了。6:50,到达G104河北界,进入了河北地界。7:21,到达河北的第一个县吴桥。

吴桥县位于山东西北与河北东南边缘,沧州市管辖区。沧州地区南端。吴桥县被称为“人间游乐无双境,天下杂技第一乡”。在吴桥参观了二个地方:一个是“杂技大世界”。“小小铜锣圆悠悠,学套把戏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度春秋。财主种有千顷地,老子玩耍不侍候。”一首杂技人行走江湖的歌谣在吴桥传唱了千年。历史上吴桥一带因地势低洼,十年九涝,收成没有保证。为了生存,当地人只能外出卖艺,“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杂技,人人有一手”,说明了杂技在吴桥的普及性。“不掏本儿,自制几件家把什儿。农闲走出庄稼地儿,走南闯北耍把戏儿。”一首杂技人行走江湖的锣歌,传唱千年,说的是吴桥的杂技艺人,沿着运河,南下北上讨生活的历史,听上去充满了江湖豪气和洒脱不羁。第二个,运河。大运河吴桥段的河道,是隋代以来经人工开挖而成,至今基本保持着古运河的原有形态,具有典型的“九曲十八弯”的龙形走势,构成了独特的运河景观。古时候素有“一弯顶三闸”之说。为解决河道落差大、水流急、常决溢等问题,古人在开挖南运河时设计了众多弯道,建造了各种形式的堤坝,有效地减缓了水流速度,既能满足河道的行洪需要,又能提高通航质量,更好地体现出大运河工程规划的科学性特点。

过吴桥,骑行20公里到东光县。东光县地处华北平原冀东南部,地处黑龙港流域下游,沧州市南部。南邻吴桥县;北与南皮县毗连;西与阜城县以南运河为界;西南与景县接壤;西北与泊头市接壤;东隔漳卫新河与山东省宁津县相望。著名景点有铁佛寺、马致远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二郎岗永清观等。有一段运河与G104平行,下公路去看了运河,运河静静地流淌,与其他河流并无不同,唯一不一样的是运河堤顶用红砖铺地侧砌成“人”字排列。

中午12:16,到泊头。泊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北依京津,东临渤海,南接齐鲁,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塘沽港180公里,距黄骅港80公里。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内,环渤海经济带中。有京沪铁路、京沪高铁、京沪高速、106国道、104国道等穿境而过,京杭大运河纵贯市区。

泊头是铸造之乡。1987年在泊头西部出土的五代十国时期的铁佛,成为泊头铸造史的有力佐证。“打行炉,倒犁铧”,是泊头铸造人上千年传承下来的行内话。当年的手艺人少则十来人,多则二十来人,以扁担、独轮车为工具,带上风箱、炉子等用具,夜行日作,流动作业。千百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哪里有铸造,哪里就有泊头人”的俗话广为流传。铸造:机床铸件,大型机床铸件;量具:铸铁平板,地轨,铸铁平尺,花岗岩量具等铸造行业.如今,这些老手艺人的身影已经隐没在历史的背后,但是他们却为泊头铸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午风开始加大,好在我的骑行方向是北偏东,风的方向是北偏西,不是正逆风,压力不是很大。

13:25,进沧州界。在公路边,发现了应景水果——杨梅,不,余姚、上虞包括仙居的杨梅至少还要半个月才能上市呢。其实昨天在德州的超市里已经看见有杨梅在出售了。向摊主询问,答曰这是本地大棚里种植的。这个水果是我的最爱,买了一斤尝尝。

下午三点多进入沧州市区,本想找到住宿安顿下来后,看看沧州的风情。一到宾馆,就懒了,加上太阳这么猛,就不想出去了。

今天骑行距离约129公里,运动时间7:18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馒头、黄瓜、番茄)(宾馆)、午餐(馒头、黄瓜、番茄)(路上)、晚餐(拉面、鸡蛋、面饼)10.00元(沧州)、杨梅20.00元、住宿99.00元,合计129.00元。

2019年05月21日   沧州、天津、北京多云转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12

当日骑行计划:沧州-天津,距离130公里,实际到达北京通州。

出发时间:5:00

退房以后,车推到街边,对车链进行了一次清洗和加油,说起来也对不住这辆车,这次骑了1600-1700公里,第一次做保养。说是做保养,其实也就清理了链条、齿轮和后拨导轮上的灰和杂物,给链条加了油。不过做不做保养确实大不一样,清理加油以后车骑起来轻了许多。

今天任务不重,才130公里。但后来对当日的骑行计划二次做了调整:第一次是到青县的时候,觉得不要去天津城区了,今晚在廊坊过夜,明天赶中午之前就能到北京;后来感觉廊坊离开北京也就几十公里,咬咬牙也赶到了,要不直接到通州过夜吧。这样一调整,今天的骑行任务就一下子到了200多公里。

早上先沿黄河路来到运河边,看到了运河的日出。

大运河沧州段属于南运河,从吴桥县第六屯入境,到青县李又屯出境,流经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泊头市、沧县、沧州市区、青县,全长215公里,在大运河沿线主要城市中流经里程最长。南运河凿于东汉末年,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为北征袁绍,修建了著名的“遏淇水入白沟”工程,汉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北征乌桓,命董昭开平虏渠。平虏渠沟通白沟、泒水和滹沱河。据考证,平虏渠位置大致在今青县之东,约相当现在的南运河而稍偏东,为南运河下游段的前身。

离开南运河以后来到沧州胜利公园,北方人比南方人更注重锻炼身体,你看公园内除了学生,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健身方式也不拘一格,公园一角,两个男子玩“空竹”玩得出神入化;也有穿着统一的服饰,排着队,敲锣打鼓、喊着口号在公园里跑,不知是什么情况?更有残疾人坐着轮椅在和人家一起跑步公。园里人满为“患”。

离开公园以后,在街边早餐店用了早餐,然后正式开始骑行。上午全程沿G104京福线往北骑行,7:41到青县,不得不说青县的交警指挥交通是非常认真的,道路中心的警察配合着交通信号灯一招一式非常标准,非常漂亮,连续好几个道路口都是这样。相形之下,路边的交通义务“督导员”三五成群,躲在阴凉的地方说笑笑。这种做做样子的“义务”还是取消了吧。

8:35到达天津界,应该是是静海区地界吧。在半路上遇到一个天津本地的骑行者,我跟随他骑行了一段路,后来他折向东去天津城区了。路上两人聊了几句,他说还有一百二十公里路,你今天到得了北京。

中午饭也在静海吃的,具体在哪里就不知道了,吃了一碗驴肉面。这时我在盘算今天到廊坊过夜,人不会很疲劳,也顺路。于是我重新规划了路书。

午饭后继续沿G104北行,不久到到达独流减河,从地图上看这条河流很宽,它的上游有许多小河流都汇入这条河,这里共有三个水闸,很壮观。360百科:独流减河是天津市一条重要的行洪河道和南部防洪的重要防线,属大清河系,引泄大清河和子牙河洪水直接入海的人工河道。

过独流减河以后,导航又给我导到了县、乡道这些小路上去了,所以下午在进入北京界以前,基本上都在一些镇、村之间穿行,天气很好、气温也较高,乡镇和农村宅边基本没有树木,一点遮阴挡阳的地方都都没有,不过也见识了北方农村的一些建筑风格和格局。

从进入山东以后,明显发觉北方水的需求量非常大,不知道农村农业灌溉用水情况怎样,但就道路用水,量就很大:绿化浇水、马路洒水、压尘喷水,而许多河流是干涸或者近似干涸。农田里的土是沙质土,风一吹就四处飞扬。不过也感受到北方的变化确实非常大。记得八十年代去北京,车过长江一个景色,过黄河又是一个景色,那时候,黄河以北基本上就很少有绿树了。现在公路两边都绿树成荫了,好的公路两边的花木比南方一点也不逊色。

下午3:20,重新回到G104,进入河北界,确切的说是进入廊坊市界了,但前行不过一公里又进入天津清河界了,这里是京、津、冀三地的结合地带,界域呈犬牙交错之势,但道路、环境已经非常干净整齐了。

4:41,从S221进入北京界,在检查站,车辆排成长龙接受检查,我径直通过检查站,一位民警叫我出示身份证,另一位则叫我快点走。进入北京以后想买点吃的,公路两旁就像“坚壁清野”过一样,地图上的商铺一个都没有了,时间不早了我不愿意再绕道找食品店买吃食,挺挺吧。6:30,到通州运河森林公园,附近什么也没有,继续前进,到通州运河广场。到通州城区,天已经灰蒙蒙了,时间估计已经是七点半以后了,要找一家饭店或点心店也不容易,后来在一家农贸市场里找到一家小饭店,又饥又渴,点了一盘鱼香肉丝,一瓶冰啤酒,结果给我上了一份鱼香肉丝盖浇饭,顾不了那么多了,三下五除二,把饭吃了还得找宾馆。饭后通过地图搜索找到在4-5公里以外的一家快捷连锁酒店,导航过去,一切停当也不早了。休息吧。

今天骑行距离约213公里(实际在开地图导航时,行者的记录自动中断,大概丢失了近10公里记录),运动时间15小时。

当日消费:早餐(油条、糯米馅饼、小米粥)5.00元(沧州)、午餐(驴肉面)10.00元(静海)、晚餐(鱼香肉丝盖浇饭、啤酒、火烧)16.20元(北京)、水3.00元、住宿119.00元,合计153.20元。

2019年05月22日   北京晴

骑行京杭大运河之旅D13

当日骑行:北京,通州-天安门广场-北京火车站

昨晚安顿好已经晚了,虽然宾馆就在运河边,但没有出去走走冲动。今天的安排是早上到运河边走走看看,晚一点去天安门广场看毛爷爷,然后看情况再决定是北京住一个晚上还是直接往北走到八达岭康庄镇。

昨晚住的宾馆在通胡大街,就运河广场边上。北京运河广场建在运河东侧,迎面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彩色牌楼,上悬欧阳中石书写的“运河文化广场”牌匾。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的社会功能比万里长城大,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进步与发展,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通州在元朝以前是大运河漕运的北端。在运河文化广场南面隔一条马路,有古运河码头遗址,当时的地方官员立牌楼,文人学士撰写联匾,记录着当年这座古码头的繁荣。其一是,匾:“水陆要冲”;联:“五云天咫尺,四海地咽喉”。其二为,匾:“万艘云集”;联:“南来粳稻千帆夕,北去风沙万里秋”。在历史上,通州漕运极盛一时,每年有上万艘船只在运河码头装卸,形成了通州八景之一的“万舟骈集”景观。漫步运河边,旭日东升,河水粼粼,古塔巍峨,仿佛在轻轻诉说着运河的千年传说。河岸上铺设着三到六米宽的滨河走廊,专供游人休闲散步。深水区、浅水区、滨河走廊构成了运河城市段最宜人的滨水空间,让游人最大限度的亲近水面。运河东岸是修葺一新的运河帆影广场,8座船帆雕塑矗立其间,整齐排列。整个雕塑采用强化玻璃制造,高超过20米,远看像浮于运河之上。广场边与河岸相隔的护栏采用船围栏设计,护栏上还镶嵌着铸铁装饰,像一个个船锚的锚柄。用手一敲,铮铮作响。 
  整个帆影广场宛若一艘巨型帆船。在河岸上凭栏而望,水面帆影重重,耳畔似乎又传来了大船的破浪之声和运河号子。 
  在运河帆影广场上漫步,还能体会到一次独特的时空之旅。运河东岸的滨河走廊上,依次雕刻着运河沿岸17座城市的标志性浮雕,从漕运终点的北京通州,武术之乡河北沧州、大禹的家乡德州……运河千里河道“微缩”在4.6公里的通州城市段,此为空间;广场中间,运河的历史同样由浮雕表现出来,开挖、疏浚、漕运,千年历史浓缩在300米长的步道之上,此为时间。 

在运河边游览了一个多小时,在一家点心店吃了早餐,返回宾馆收拾好退房骑车去天安门广场。通州到天安门广场的路几乎就是一条直线,只需沿着建国路往西直行即可,但我怕走错路,还是做了路书,根据路书导航骑行。但骑行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到双桥以后,导航就指向逆向道了,不知何故?我开始不明白,以为另外有一条非机动车道可以骑行,后来发现并非如此,只得在人行道上骑行,好在还不是中心城区,人行道上行人不多,警察叔叔也视作不见。过了二环,行人和车辆多了,总觉得逆向骑行不妥,返回到正向,结果终于明白了原因:到天安门广场以后就不让你停车,最后我的车停在了西单。

想去看毛爷爷,但进入广场很不容易,搞了半天,还在正阳门附近打转。时间到中午了,前门有家庆丰包子店,咱也学学,尝尝庆丰包子,要了二两干菜包,一碗馄饨,吃了半饱,到了大栅拦又要了一碗北京有名的炸酱面,上当,要多难吃有多难吃:碗底一点点面,上面黄瓜丝、心里红丝、绿豆芽、豌豆,中间放一点酱,面烂噗噗的没有劲道,竟然要20元。

吃过午饭,觉得要进广场不容易也不方便,我背着包,带着水,要安检什么的确实太不方便了,忽然有回家的冲动。于是返回西单,找到自行车,联系了好多家物流,都推脱不办理自行车托运,没办法,联系“中铁”,他们让我直接送到北京火车站。办理好自行车托运,顺便就把回上海的车票也买好了,D701动车19:22开,全程时间12:03。

下午就泡在火车站,哪里都不去,哪里都不想去。

今天骑行距离约42公里。

当日消费:早餐(菜包、豆腐花)10.00元(北京)、午餐(庆丰干菜包、馄饨)15.00元(北京)、老北京炸酱面20.00元(北京)、晚餐(鱼香肉丝盖浇饭)18.00元(北京)、自行车托运(中铁快运)115.00元+15.00元(上虞钱氏物流提货)、火车票248.00元,合计451.00元。

骑行总结:

1、全程实际骑行里程1948公里,不包括行者“丢失”的公里数;骑行用时13天。

2、旅途全程支出1522.20元。其中,住宿费用是:650.00元、返回车费248.00元、自行车托运130.00元。

3、这是一次较长距离的骑行,全程路况很好(个别不好的路段是可以绕开的),全程都在城市群之间,补给也很好,有些遇到的困难也是自己周划不当造成的。

4、每天的骑行距离,应该控制在120公里左右,不能超过150公里。

5、在外住宿,以快捷(连锁)酒店的性价比比较高,个人旅馆只能偶而对付,尽管价格便宜。

6、每天骑行结束最好在4:30-5:00之间,不宜太晚。早上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尽量早一点。

7、规划所带的用具足够了。

<完>                         

                                                                    杰  成稿于2019-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