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虞-沪骑行日记(21-03-13)

 上海崔哥 2022-10-24 发布于浙江

(我的伤后第一次长途骑行)

2021年03月13日  星期六  上虞阴、杭州阴、嘉兴多云、上海阴

    上虞-上海路书里程约234公里,实际骑行里程在240公里出头。这还是走国道G320沪瑞线,是两地间最短的线路。如果走沪杭公路(S102东西大道,现已升级为国道G525海宁-海盐段)或者走老沪杭公路(X331翁金线)则远不止240公里。

    自去年7月10日摔伤(股骨骨折)后,已经养伤了整整八个月,现已基本痊愈,大年三十脱柺以后,可以正常行走了。今天是伤后第一次长途骑行。主要是想试试自己伤后还能不能骑行,能不能进行长距离骑行。

    前天晚上去取车,我是骑着公租车去的。刚骑上车的一刹那,我正怀疑自己还会不会骑车。取车以后,骑着“爱驹”回家,一点也找不回以前骑车的感觉了。

    昨天上午和下午各出去一次试骑,想找回一点骑行的感觉,可两腿怎么也发不出力,巡航速度定格在18-19公里,再也上不去了。也就骑行了50公里的路,晚上睡觉,两腿痠汪汪、热呼呼的,就不知往哪里放才舒服。

    以前我多次往返上海-上虞,几条线路也都走过,都是当天骑完全程的,但这次肯定是不行了。我盘算着:如果今天天黑前能过松江城区,则当天无论如何骑到家(松江到上海基本同城,郊野公路上有路灯。不过按自己当前的状态,这种可能性非常小);还有就是在全程的中点嘉兴歇息过夜,分两天骑完全程,有时间的话去游玩南湖。

    今天早上5点出发。临上车,发现前轮有点软,赶紧摘下打气筒补气。

    上虞段骑行的路线是:出小区沿称山路到百松路,走西华村,在吕家埠上塘路(曹娥江右岸大堤),骑行到沥东的二渡村下塘路从村里穿过,到致远中大道。

    早上,雾气很重,过西华村以后,可以看到雾气在车灯的照射下一波一波朝人袭来。

    上塘路后,天色已经不再是黑沉沉的,可以隐约看见前面几米开外的人和景。早上的塘路上几乎没有人,往来的车辆很多,大都是些小型货运车,估计是早上做生意去的。现在开车文明多了,不再打着远光灯见到人也不换。总之,5公里左右的塘路也骑得很顺利。

    快到城东路的一段塘路在施工,只能在二渡村下塘路,绕过村子后穿出就是沥东的城东路,往前几百米就到了致远中大道。沿这条路往西10余公里,就是曹娥江世纪大桥。这10余公里的道路非常好,主路上几乎无车,也很少有交叉路口,宽宽的非机动车道尽管拦出一半用作机动车道,但主路上也没车,我可以在被花木隔开的两条车道上自由骑行。不过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膝关节像“锈”住了,两腿好似“灌”了铅,反正就使不出劲。到世纪大桥,一共24.6公里,用时一个半小时,已经6:30了。如果放在以前,早上刚刚出发,劲最足,加上这么好的路况和环境,一个小时,最多挂个零,足矣。我下车拍了几张照片,扭头一看,太阳已经悄悄地跟在我的后面,尽管雾气遮住了它的光芒。

过江以后属柯桥马鞍镇,再往西就是杭州萧山区,经过益农、党弯、河庄,过了钱塘江,就进入海宁界。这里以前是钱塘江的滩涂,围垦以后在近年才得到了发展。

    在这片海涂围垦的土地上,走的是致远中大道-柯海大道-新围路-三益线到群围村右转。这一路,特别是群围村口附近有大量的重卡集结,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大的工程项目在施工。

    拐到群围以后前轮又有点软,停下打了气。

    从利农路斜穿过群围以后就是信益线,继续往北过黎明路以后往西北方向“直插”红十五线。不过这段路走得不太顺利:本身就是“穿村走寨”的小路,一些路段在施工,绕来绕去走了不少冤枉路。在党弯附近,发现前轮又软了,找了个地方停车换了内胎。继续前行到了红十五线,从党弯到河庄这一线的红十五线都在分段施工 ,虽说对骑行影响不大,可是轮胎上卡满了泥土。

    到了河庄路,这里改变太大了,红十五线跨河庄路通往萧山机场的立交桥已经建成使用了。宽阔的河庄路干净整洁,道路两边的路灯也非常有特色。

    沿河庄路往北,到江东路了,应该左拐,再向前1公里左右,拐入辅道,从桥头堡上去,就能过钱塘江大桥了。

    不过江东路现在在施工,非机动车不能通行,只能直行通过江东路后从前面的群建村里去绕。为了保险起见,过红绿灯后我向在此执勤的交通员打听,回答是江东大桥不能通行非机动车,我以为是近阶段在修路而不能通行,就说以前不是可以通行的吗?他答道,一直不可以的。这下我心里有底了,敢情我白打听了。过群建村后也在修路,我绕来绕去走终于“突破”重围,到了钱江九桥(江东大桥)的桥头堡。这个时段过桥人非常少,我直接坐货梯上了桥面。时间已经是9:36,我已经骑行了四个半小时,总共才走了64公里的路程。

    过桥以后进入海宁界。沿之江路往北,到新兴路,进入“科天线”。这一路穿过“翁金线”、东西大道、杭浦高速、杭州-海宁城际铁路……。我第一次骑行上海,也是走这条路 同那时相比,路况何止好了十倍。今天只是在翁金线附近有点“卡脖子”。

    七月份的意外受伤,躺了整整三个月,才能拄双拐下地行动。国庆过后到了内蒙,先是一段“不应”期:气候干燥、气压低。慢慢适应以后,伤也恢复得不错,我试着下楼梯,当拄拐能上下楼梯后就开始在小区附近“散步”了,从开始的1公里,慢慢增加到2公里、3公里。一个月以后,到12月,开始拄单柺“散步”了,散步里程也增加到每天4、5公里。

    内蒙早在10月底就开始下雪,雪后有好长时间积雪不化,马路上更是积雪压成冰,拄拐行走得小心翼翼。内蒙的室内室外是冰火二重天:室内有供暖,温暖如春;室外零下20-30度,滴水成冰。不过我是坚持每天散步数公里。一来可以通过散步减缓下肢肌肉的萎缩、活络关节;二来室外活动可以接受阳光紫外线的照射,提高机体对钙的吸收;三来结合饮食控制有效控制了体重。

    内蒙卓资县,我居住地的周围有山,坡很缓,我经常拄着柺,踏着雪去登山,周边的一些山都让我“征服”了。

    我想我的运动还是有效的,到农历大年三十,可以脱柺行走了。春节里,家人们去走阴山步道,我一直走在前面给他们拍照。

    想着,骑着,一个半小时又过去了,到了沈仕镇,G320和X714岔口,骑行了六个小时,早饭早到“爪洼国”去了,马路边上有中式快餐,生意兴隆,咱也去“凑个热闹”,一荤三蔬加米饭15元,不贵,就这里解决了“温饱”问题。

午饭后,在饭店隔壁的加油站给水杯续了水,洗了把脸,开始了下午的行程。

    下午的全程沿G320,经过桐乡市、嘉兴市、嘉善县,全程在嘉兴境内骑行。这一路除了国道151K附近(桐乡市西面)有近2公里的路面非常破以外,其余的路况是比较好的。在嘉兴南湖边上,老城区改造,一些道路被封闭,需要绕行,其他地方基本都没有影响。

    桐乡市的濮院大道和嘉兴市的洪合大道是相连的,道路两边是轻纺和羊毛衫市场,原先这里的人流车流如过江之鲫,这次经过大为改观,是受疫情影响?还是电商的冲击?抑或是当地交管部门的大力整治起了成效?

    下午3点多到嘉兴,想住下,在骑行时一直留心道路两边有没有合适的旅店,嘉兴市在对南湖景区周围的老建筑进行改造,沿路没有看见合适的旅店,大的宾馆,不适合咱的消费,就免了。时间尚早,估计5点左右可以到枫泾,所以也没有刻意停下找旅店。

    过嘉兴以后天气又开始转阴了,加上临近黄昏,越发阴冷。早上我是上着长袖速干衣,外套夹克衫,下穿薄绒运动裤,外套运动长裤。过钱塘江后把夹克衫脱了,下面的裤子脱起来不方便,尽管热,而且约束腿部的骑行发力,但在野外要脱掉里面的薄绒裤终究不方便。过嘉兴以后,天转阴,开始起风了,过了嘉善,终究挡不住,还是把外套穿了起来。

    在嘉善附近,遇一支二男一女的骑行队伍,在等红绿灯时交流了几句,看年龄也应该是退休人员了,也是上海人。后来信号灯翻绿了,也就此分开了。

    骑行了160公里以后,快接近上海界,人疲劳到极点了,腿疼屁股痛,咬着牙到了枫泾镇。当日骑行里程166公里。在镇上找了个家宾馆,单间70元。住下后逛夜市、吃晚饭。晚餐在枫泾街上吃了点时令点心:鲜肉笋丁烧卖、鲜肉荠菜馄饨、青团,口味不怎么样,价钱就觉得有点小贵,化了34元,还没有吃饱。算了,包里还带着10只茶叶蛋,一个都没吃过呢。

    枫泾古镇已经玩过几次,看看夜景也就多挂几盏红灯笼而已。天完全黑下来以后,光线昏暗无法拍照,也就没了游兴,加上人也极度疲乏,早点回宾馆休息。

    回宾馆以后,懒得不想动,没有洗澡,脱了外套,和衣而睡。夜里只觉两条腿不知放哪里才好。

2021月03月14日    星期日    上海多云

    早上,早早醒了,洗了个澡,吃了2颗茶叶蛋。看看天色,外面黑乎乎的,不敢早早出发。5:30了,离天亮估摸还有半个小时,出发吧。

    早上枫泾镇街上几乎无人,沿宾馆门口的道路直行就是S225朱枫公路(朱家角-枫泾),到朱枫公路后右拐向北直行,过大蒸港桥以后道路转向东,一直可以走到老松蒸公路(松江-小蒸)。沿朱枫公路骑行,天色慢慢变亮。

    我一直有个心愿,想再回练塘朱家庄,去看看我插队时的师傅、师娘。上一次,还是我师傅的孙女、我的过房女儿结婚时去的,这一晃干外甥应该也快上学了。期间,手机换了好几个,电话号码丢失了,也失去了联系。

    现在骑行在朱枫公路上,过去半个多小时就够了。不过现在过去他们还在睡梦中呢。我也急着在中午赶回家,这次回上虞跟老娘说去上虞2-3天就回,算起来今天已经是第5天了。

    在老松蒸公路左转以后,就一路向东了,可以看到高高升起的太阳。到了南方,太阳也“金贵”起来了,在内蒙,整日里阳光蓝天。过不一会就到了小蒸镇。小蒸是个集镇,以前小蒸是公社(乡),现在属练塘镇了。

    本想在小蒸吃早饭,看看没有配胃口的食品,就想到松江去吃早饭吧。

    一路向东,到松江城区约7点。记得长桥街上有许多家餐饮小吃店,今天特意从这里拐进去,好多店铺还没有开门,估计是老城区的旅游景区,以做夜市为主的。在谷阳路上,路过一家挂着“夜市大饼油条”的小吃店,门口进进出出的人还不少,许多外卖小哥都来取餐。里面供应的是上海传统点心:大饼、油条、粢饭、豆浆等,这些就是上海所谓的“四大金刚”,赶紧停车吃早饭。要了一个大饼(5元)、一根油条(4元)、一碗豆浆(3元),一共12元。不过没有吃出以前大饼油条的“风味”。

    记得小时候,咸大饼是3分、甜大饼是4分、老虎脚爪(一种嵌豆沙的烘烤食品,相当于豆沙大饼)5分,油条4分,淡豆浆3分、甜豆浆4分、咸豆浆(里面有油条、榨菜、虾皮等)5分,豆腐花5分,粢饭团1角,刀切(淡)馒头3分、葱花(花卷)馒头4分、豆沙(馅)馒头5分、肉馒头1角(上海人蒸出来的就是馒头,没有包子馒头的区别)。一餐早饭1角钱就能解决,多化几分钱,就可以吃的很“奢侈”了。可是那时候家里穷,早饭照例是泡饭加酱菜,偶尔买一根油条要俩兄弟对半分。我小时候对豆浆非常“感冒”,在托儿所、幼儿园里,照例豆浆是不订也不喝的。现在,骑行以后最喜欢喝淡豆浆,喜欢闻那股淡淡的豆腥味,喝起来解渴解乏。

    现在的社会物质是极大的丰富了。吃 ,在现在是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了。反过来现在到“怕吃”了:不敢吃得太好、也不敢吃得太饱。在骑行运动,好像感觉不到。在养伤的几个月,一停止运动,体重“噌噌”往上窜,一下子増加了近10公斤。在内蒙,我只能以控制饮食,加上适量运动来控制了。

    吃过早饭,穿过松江城区,到了新桥镇,这里就是传统概念上的上海城郊区和新的松江区的结合部。走淞沪公路,过莘庄立交桥,过铁路上海南站,就是真正的上海城区了。这一路骑行得非常轻松。在上海城区骑行,马路上车辆很多,但开车都很“规矩”的,最怕的就是送外卖的小哥,他们为了抢时间,“横冲直撞”,他们的电瓶车功率大、速度快,所以最好离他们远一点。过了徐家汇的五岔路,原来做的路书没有用了:许多路段都有非机动车禁令标记,只能看路上的标记“见机行事”了。这一路东拐西绕,直到过了苏州河,到了海宁路,就可以一直往东,经周家嘴路,到许昌路左拐,到家了。到家时间是11点,今天骑行了5个半小时。上虞到上海的总骑行里程246.4公里,全程用时15个小时零7分,运动均速16.29公里/小时。

骑行费用:

午餐(中式快餐),扎肉、红烧粉丝、红烧豆腐、竹笋、咸菜汤、米饭,15元。

晚餐,鲜肉笋丁烧卖、鲜肉荠菜馄饨、青团,34元。

住宿,70元。

早餐,大饼、油条、豆浆,12元。

合计,131元。

                                        <完>                     杰   2021-03于上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