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宁波 游庆安会馆、天一阁”日记(22-05-25)

 上海崔哥 2022-10-24 发布于浙江

“骑行宁波  游庆安会馆、天一阁”日记

2022年05月25日  星期三  天气预报:上虞、余姚、宁波,阴到多云、17-27℃

宁波,简称“”,浙江省地级市。宁波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位于东经120°55—122°16,北纬28°51—30°33之间。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宁波的名称为“”(yín),春秋时为越国境地,秦时属会稽郡的鄞、鄮(mào)、句(gōu)章三县,唐时称明州。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筑内城,标志着宁波建城之始。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则波宁”之义改称宁波。

早上4:45出发了,今天骑游宁波。上虞-宁波间也就80余公里路,按理当日往返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在宁波城区游玩,那就费时了,所以今天早点出发。去程:梁祝大道-驿新西路,过驿亭转乡村道路,到五夫后走过五线,到斗门后走余马线,余姚城区走阳明(西东)路,过余姚走省道S319,进入宁波城区走江北大道-康庄南路。

早上道路空旷,车少人稀,而且前60多公里(上虞-慈城)不久前刚走过,比较熟悉。到五夫,碰到一个问题:穿越杭甬铁路的隧道在维修,全线封闭。不过铁路,只有走省道S319,从牟山走。我懵圈了。路在嘴边,赶紧问路吧。在老农的指点下,走不远处的人行地道,通过了铁路。全程唯一感到道路拥挤的地方就是过慈城旅游集散中心的一段路。过庄桥后,进入宁波主城区,道路交通状况也不错。这是题外话。

庄桥是宁波城里城外的“界岭”,过庄桥以后,大都市的形象完全展现在眼前。沿庄康南路南下到江边,余姚江在这里“兵分二路”,一路往东北转东南,到“日湖”就结束了;另一路往南到“三江口”,与奉化江回合入甬江。

沿姚江北岸,建了一个开放式公共绿地花园——双古渡公园。双古渡公园临江而建,西起萧甬铁路桥,东至李碶渡翻水站,华辰大桥、湾头大桥穿园而过。双古渡,指的是西侧的青林渡和东边的李碶渡(李溪渡)。

青林渡是宁波历史上一个较为重要的渡口。《宝庆四明志》上明确记载,该渡口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青林渡上接腹地慈溪、余姚,下通海洋,是宁波通航经商的集聚之地,被誉为“西出明州第一渡”。青林渡曾是宁波通往慈溪三北地区的咽喉要冲,在姚江古渡口中具有代表性。

李碶渡位于双古渡公园A区的东面,在宋时被称为“里溪渡、李溪闸”。宋时的李溪闸,为官方的水利工程组成之一。它在明嘉靖时已建有“李家碶”,并有碶夫两人专门管理。它在清朝时建为“李碶坝”,后来亦以“新西坝”称之。为通舟行旁有“平水闸”,这大概是宁波地区较早的“船闸”之一了。

青林古渡、李碶古渡是浙东运河(宁波段)沿岸十几个姚江古渡中保存最完整、最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古渡口。

渡口,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江南水乡,渡口更是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宁波处于“大运河”东南端,在内河运系较发达的宁波城,渡口曾发挥了相当长、相当大的作用。姚江上,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渡口,据记载最多的时候有渡口五十多处,宋宝庆《四明志慈溪津渡》就记有黄墓渡(河姆渡)、李溪渡、青林渡、任家渡、丈亭渡、城山渡、车厩渡等,在宁波城区,还有东渡(桃花渡)、西渡等。岁月变迁,桥通两岸,渡口逐渐淡出人类的生活,往返于两岸的渡船,越来越少,古渡渐次消失,舟楫忙碌、乘舟江上的历史,渐行渐远。

游过“双古渡公园”,从弯头大桥过江,走康桥南路-大闸北路-环城北路-湖西路,到日湖公园。

宁波原有日、月二湖。地方志记载日湖是在如今解放路莲桥街一带,但日湖湮没已久。日湖公园在姚江的盲端。总面积46公顷,水域面积约为15.5公顷。是一个开放型的城市公园,也是目前城区最大的公园。公园水景开阔,除碧波荡漾的日湖外,还有贯穿整个公园的人工溪流。在14.6公顷的绿地区域内,种植了大量的银杏、水杉、香樟、合欢等乔木,丛林茂密。

日湖公园的主要景点有桃溪观鱼、黄金沙滩、伊甸园、森林氧吧、滨水步道等五大景点。

桃溪观鱼以曲折多变的溪流、岛屿、鱼池形成开合丰富的水系。溪中多养锦鲢,临水则栽种色彩绚丽的桃花等花木,花落时,落英缤纷,显现出“花落鱼身鱼嘬花”的意境。

黄金沙滩以流畅的曲线模拟自然海岸沙滩景观,用黄沙铺地,供游人玩耍、戏水。

伊甸园以茅屋、曲木桥、芦苇为主要景观因素,突出湿地植物的多样性,体现芦苇起伏、鸟鸣虫飞、蛙声阵阵的恬静、古朴的自然景象。 

森林氧吧,几个岛屿之间用架空的木栈道连接,两旁密植乔木,人行林间,与自然对话,别有风情和联想空间。

滨水步道位于日湖公园中央,一条蜿蜒的人工堤——日堤将日湖自然分割成一大一小两块水面,两旁若即若离的亲水平台为游人提供休憩、赏景的空间

出日湖公园,沿西草马路-大庆南路-新马路-人民路,到宁波老外滩。

宁波老外滩,坐落于三江口(甬江奉化江余姚江的三江汇流之地)的北岸,是进入宁波古城的门户。老外滩于1844年开埠。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也是著名宁波帮的发祥地。它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对外开埠区,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

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各国商人蜂拥至宁波,英、法等国采用夺取主权,建立据点,霸占海关、控制海口,垄断航运,推行洋化等一系列手段,把宁波港扭曲成半殖民地性质的港口。1844年正式开埠。不久,江北岸便发展成为英、法、美三国侨民居留区域。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埠历史比上海外滩还要早上20年,是目前中国最古老的外滩之一,一直到上海口岸崛起,宁波口岸的地位才被逐渐削弱。

宁波外滩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古迹遗存丰富,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等建筑一字排开,几乎记录了宁波开埠的整段历史。这些建筑,至少有100多年历史。有建于1842年的英国领事馆旧址、建于1864年巡捕房旧址、建于1865年的浙海关旧址、建于1872年的天主教堂、建于1898年的江北耶稣圣教堂、建于1903至1908年的侵华日军水上司令部、建于1927年的宁波邮政局、建于1930年的通商银行旧址等。

走在人民路上,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但沿街的商铺大都没有开业,通往江滨的道路也封闭着,一直走到人民路-姚隘路口,这里往南过姚江可以到江厦街,往东过甬江大桥到姚隘路。甬江大桥边上有座天主教堂。该教堂1872年由法国籍的苏主教建造,并成为当时江北岸最高的建筑物。教堂主体建筑钟楼高达30米左右,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在实际施工中就地取材,采用砖木结构,外立面以青砖为主,红砖作边框、线条等装饰。它是浙江天主教堂建筑中的代表作,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传入宁波,已有350多年历史。明崇祯元年(1628年),葡萄牙传教士来宁波设教授徒。六年后又有意大利人李莱恩专在鄞区传教。到明永历二年(1648年),意人卫济泰在宁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为清兵所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传在宁波药行街购地再建天主教堂;至雍正即位,毁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严重打击。清咸丰元年(1851年),由罗马教延委顾芳济继任驻甬专司浙江教务,自此宁波始有主教。咸丰三年,在药行街原址重建教堂,但翌年即圯。十年后(1860年)又重建,1868年增建钟楼。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区的法籍苏主教兴建江北岸天主教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钟楼。

从教堂边的人行步梯扛车上甬江大桥,原大桥通向外滩江堤的两座盘旋人梯都封闭了,原来外滩江滨在修缮。过大桥以后,沿姚隘路-曙光路-中山东路-江东北路绕了差不多一个圈,到了庆安会馆(天后宫) 。

庆安会馆(天后宫)故名“甬东天后宫”。咸丰三年(1853)建成,为甬埠北洋船商捐资创建,既是祭祀天后妈祖的殿堂,又是行业聚会的场所,系我国八大天后宫和七大会馆之一,又是江南现存两处融天后宫与会馆于一体的古建筑群之一。

庆安会馆是宁波古代海上交通贸易史的历史见证,也是妈祖文化的物证。清代海禁废弛后,宁波港海运发达,贸易兴盛“舟楫所至,北达燕、鲁,南低闽、粤而延西、川,鄂、皖、赣诸省之产物,亦由甬(宁波)埠集散,且仿元人成法,重兴海运,故南北号盛极一时。”

咸丰四年(1854年),为平定海域海盗抢阻,保卫南北洋海运之安全,集资购买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轮船“宝顺轮”(配备大炮、弹药)。“中国之用轮舟自宁波宝顺轮始也”。宝顺轮投入运行后,对南北洋海盗船进行清扫,平定了北洋与南界。宁波北号商团(宝顺轮)名震四海,扬名于国内外,使盗船闻声畏之,保障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也是我国近代自办的第一艘火力轮船,成为创办中国近代洋务的先声。郑绍昌先生在《宁波港史》中评价说:这是宁波港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标志着宁波港作为单纯帆船港时代的结束。

庆安会馆座东向西,占地面积约3900平方米,原中轴线上有照壁、接水亭、宫门、前殿(连戏台)、大殿(连戏台)、后殿、左右厢房及偏房等。大殿为庆安会馆的主要建筑,面宽为五开间,明间为拾梁式,次间为穿斗式。该建筑最大的特色是采用了宁波传统的朱金木雕,砖雕和石雕的建筑装饰手法,使整体建筑气势恢宏、金碧辉煌。匠心独用的砖雕、石雕和朱金木雕令人赞叹,堪称宁波地方工艺中的杰作。

砖雕是庆安会馆建筑主要的装饰手法之一,主要分布在门楼和高大的马头墙上,雕刻的笔法细腻。画面充分运用我国传统的立体布局,众多的人物层次分明地并列于画面上,栩栩如生。内容丰富,大多选自民间传说和戏曲中的传奇人物如八仙、三星、九老等,还有花鸟动物和博古。大殿原系祀天后的神殿,高约10多米,明间和次间各有一对蟠龙柱,柱上倒挂式苍龙威风凛凛,张牙舞爪,这是采用镂空雕刻的形式,在整块的石料上一气呵成,现形体于青石之外,寓玲珑于浑厚之中,与此相呼应的凤、凰两柱也是采用这种雕法。

与龙、凤柱相近的两侧墙面上,分别嵌有一高、宽均为1.5米的浅浮雕石刻,把古杭州的山水、楼台、“西湖十景”和玉泉鱼跃,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眼前,使细腻的浅刻法与龙凤柱豪放浑厚的风格形式鲜明的对照,使人们情不自禁地领略到沉重舒长低细绵密,清浊园润的韵味!戏台顶部的藻井俗称鸡笼顶,其制作更是巧夺天工,它是用千百块精致的狭长盘花板接榫、拼搭而成,穹窿形的圆顶玲珑奇妙、变化多致。梁、枋等构件上的朱金木雕,富丽堂皇,精美绝伦,充分显示着宁波工匠的聪明才智。

会馆的正门(宫门)两侧,蹲守着一对呲牙怒目的石狮子,门楣上方高悬一块由砖雕而成的圣旨状的匾额,双龙戏珠浮雕围绕着“天后宫”三个朱红的大字,匾额的周围镶嵌着许多精美的砖雕,大门的左侧挂着“浙东海事民俗博物馆”的招牌。进入正门,抬眼处便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陈列的牌子,红底金字,格外醒目。踏着木地板,穿过海船造型的过道,这个过道帆板桅杆,一应俱全,倒也别有趣味。

沿中轴线前行,便来到了仪门。大红的灯笼,雕龙的石柱,热闹之中又不失庄重,两只石鼓在门口一左一右相对而置,仪门正上方悬挂着“寰海镜清”匾,字体颇有古风。仪门后面,便是庆安会馆的前戏台。前戏台属于歇山顶建筑,富丽堂皇的穹隆顶藻井,由十六条二十一圈昂拱、花板拼接而成,巧夺天工,精美绝伦。梁枋构件均是朱金木雕,金碧辉煌。前戏台的内匾题曰“山水清音”,外匾则是“咫尺大千”,寥寥数字,却蕴含着无限的禅意。前戏台的两侧厢房外分别设置着“第一陈列厅”和“第二陈列厅”的指示牌。

前戏台正对着的就是大殿,这也是庆安会馆内最重要的建筑。大殿属于五开间抬梁式重檐仿歇山顶建筑,四戗翼然,高耸雄伟,气势恢弘。大殿的正上方高悬红底金字的“圣迹昭彰”匾额,殿前的丹辟石上雕刻着巨龙守护中的天后宫,刻工精美,寓意深刻,它昭示着妈祖女神是受龙王庇护的,不怕风浪的侵袭。殿前四根檐柱为青石龙凤浮雕,居中一对雕龙,两侧的刻凤,但见飞龙盘旋而下,张牙舞爪,蓄势待发;瑞凤曼妙振翅,神态飘然,栩栩如生。柱高4米多,都采用了镂空雕刻,是石雕艺术中难得一见的精品。与粗犷奔放的龙凤石柱相呼应的,是镶嵌在内壁上的梅雨石浅浮雕条屏,浮雕深度不到1厘米,惟妙惟肖地再显了“西湖十景”。在我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包括房屋飞檐上蹲着几只小兽都有严格的规制,龙凤麒麟一类的瑞兽图案在建筑中是不能随便使用的。据说妈祖本是民间供奉的海神,后来受到了朝廷的敕封,从“天妃”到“天后”,地位一路攀升。因此,在天后宫里使用龙凤的装饰,不算是逾制之举。

大殿的梁枋上,装饰着朱金的雕刻;两侧墙壁上,镶嵌着华丽的砖雕,或花鸟鱼虫,或民间传说,刀功细腻,神态逼真。大殿中央的高台上,原本应该供奉着妈祖女神,但现在高台上却空空荡荡,并无妈祖的塑像。高台下面放置着一只系着红布的舵手,看了旁边的解说牌,才知道这是1948年沉没的“江亚轮”之舵。

大殿的后面,是后戏台。后戏台的建筑模式与前戏台完全相同,唯有戏台的布置上略有不同:后戏台的两个侧门,一曰“入相”,一曰“出将”,居中的内匾是“古今瞬息”,其下树立着一张巨大的京剧脸谱,侧门的旁边还陈列着一排斧钺刀戬,看起来煞有介事。仿佛只等开场的锣声一响,各色人等便会粉墨登场,演绎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后戏台的外匾题曰“作如是观”,更是耐人寻味。后戏台的两侧厢房和后殿,大模大样地摆放着陈列厅的牌子,但其内唱的依旧是空城计。在第六陈列厅里,胡乱地堆放着一些木料,一尊石羊跪卧于一隅,神情严肃,若有所思。

供奉妈祖的庙叫“妈祖庙”,又被称为“天后宫”。自北宋末年传播妈祖信仰始,天妃宫、天后宫一直作为传播妈祖信仰的建筑载体,其现存建筑精华者,首推泉州天后宫和宁波天后宫。宁波庆安会馆乃天后宫与会馆合而为一。由于宁波是个沿海港口城市,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舶商们热衷投入沿海贸易,使有妈祖信仰兼经济目的的行会成员加盟到会馆这一载体中来。

安澜会馆由宁波南号船商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捐资兴建,世称“南号会馆”,与北号庆安会馆并立相对,也是同业航海之人聚会和祭祀妈祖的场所。安澜会馆整体建筑坐东朝西,依次为宫门、前戏台、大殿、后戏台和后殿,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妈祖祭台。其建筑风格与庆安会馆略同。山墙为观音兜,高大肃穆。戏台玲珑精美,大殿气势宏伟,卷棚、雀善、栏额都有精致的朱金木雕图案,显得富丽堂皇。明、次三间栋梁饰有描金龙凤,栩栩如生,极为珍贵。建筑装饰中的砖雕、石雕刻工精湛,图案华美。会馆内建有前后两戏台,与庆安会馆形成两个会馆、四个戏台的独特格局,为国内罕见。

安澜会馆迄今已175年,2000年宁波市政府将之迁建于庆安会馆南侧,使两会馆珠连璧合,相得益彰。如今安澜会馆被开辟为妈祖文化陈列馆。庆安会馆、天后宫、安澜会馆门票一共20元,老年半票15元。

游过庆安会馆,到马路对面的杉杉公园。公园在“三江口”的东岸,可以看见“三江汇流”的景象。。江口地带高楼大厦林立,“浙东第一街”中山东路商业街横贯其中。三江口附近有灵桥琴桥甬江大桥新江桥江厦公园杉杉公园天主教堂老外滩等。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宁波市三江口列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二段一点”中的“一点”,即大运河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点标志性雕塑也在杉杉公园。

从杉杉公园出来,骑车到百丈路,游“七塔寺”。

七塔寺”全称七塔报恩禅寺,是宁波城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大规模佛寺。1983年被列入中国大陆汉族地区的重点寺院,历史上即为浙东佛教四大丛林(即天童寺阿育王寺、七塔寺、延庆观宗寺)之一。寺院殿堂结构典雅,古朴庄严,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主要建筑有:七佛塔、山门牌楼、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法堂暨藏经楼、玉佛阁、祖堂、钟楼、鼓楼、东西厢房、综合楼等。

七塔禅寺初建于唐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距今已有1140余年历史。当时有江西分宁宰任景求舍宅为寺,敦请天童寺退居方丈心镜藏奂禅师居之,是为开山始祖,寺初名“东津禅院”, 后更名为栖心寺,寺内尚存咸通十四年(873年)所立的心镜藏奂禅师舍利塔。至明代初年,为防倭寇,迁海到居民入内陆,普陀山宝陀寺观音像也被迁入七塔寺内供奉,因而寺名改为“补陀寺”。明末清初,寺前立七座佛塔,代表禅宗起源,因而得名七塔禅寺。清末,慈运上人任七塔寺住持,传布临济宗,形成“七塔寺法派”。 1980年寺院修复开放。1994年可祥法师接禅门大德明旸长老所传之心法,成为临济正宗第42代传人。

七塔寺的殿宇建筑,基本保持明、清时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庄严典雅。山门、天王殿、圆通宝殿三圣殿藏经楼(下为法堂)由南向北,先后贯穿在一条中轴线上。东侧厢房,由外及内,依次为钟楼、香烛(法物)供应处、五观堂、诸经坛、自动化办公室、报恩讲堂等,厢房北面为玉佛阁(慈荫堂),东面为库房、综合楼、招待所等。西侧厢房,依次为鼓楼、客堂、净土坛、电脑监控室、栖心一览(文物陈列室)等。

山门之前,有七佛石塔拱卫两边,极有气势,七塔寺由此得名。山门正中为一堵黄墙照壁。左青龙、右白虎两门,以通出入。照壁之阳,“七塔禅寺”砖雕贴金榜额,为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题,阳光下熠熠生辉,蔚为庄严。照壁之阴,镌“唐代古刹”四字,笔力雄遒,乃杭州书法家俞德明所书。

天王殿为七开间建筑,观音斗层檐,上挂“天王殿”匾额,为余德明所书。殿门楣上,悬横匾一方,额曰“七塔寺”,乃全国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文若)早年墨迹。殿中供一尊竖膝袒腹、笑态可掬之弥勒化身坐像。背供韦驮立像,双手合十,双臂置宝杵其上。殿两边为四大金刚,泥塑彩绘,头顶兜鍪,身披铠甲,极其威武,外悬“三洲感应”横匾一方,乃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之笔体。

圆通宝殿乃七塔寺之正殿,为七塔寺整个建筑中心。殿前庭院宽敞,中置一高大香炉宝鼎,正面镌“七塔禅寺”正书,背面刻“万年香火”篆文。东西两边,为小石子铺成的甬道,中植6棵银杏,树种珍稀,其中四棵于一九九九年被市政府确立为二级古树名木。

圆通宝殿为七开间建筑。四周山墙之外,围以玉石栏杆,黄墙白栏,相映成趣。殿顶覆青灰色筒瓦,歇山顶,重檐斗拱,气势峥嵘。殿内正中,供奉香樟木雕刻、贴金之千手观音坐像四十八臂一尊,极其高大,双目微垂、合掌,跏趺于莲花宝座之上,一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之神态,令人肃然起敬。龛背供杨枝观音像,妙相庄严。殿后两侧,左塑文殊,跨青狮;右塑普贤,跨白象。殿内周壁,嵌有光绪年间雕刻之五百罗汉造像砖。众多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外罩玻璃,以防损坏。殿东首,悬大铜钟一口,铸于南宋嘉定十一年,重七千斤,扣之,其声訇然,余音绕梁,历久始歇。圆通宝殿外墙,嵌有石柱,上刻楹联,皆清代显官鸿儒墨迹,文革之时,幸免厄难,弥足珍贵。

圆通宝殿外东侧,有钟楼一楹,重檐翘角,古意盎然。有大铜钟一口悬其上,铸于南宋绍兴四年,双首龙钮,呈竹筒形,重八千斤。底层供地藏菩坐像一躯。与钟楼遥相对应之西侧,为新建之鼓楼,其造型与钟楼相似。上置大鼓一面,直径约2米左右,世所罕见。

七塔寺的鼓楼是近年新建的,与对面钟楼样式一致,均为三层重檐歇山式。古寺自唐代开山以来至今一千多年历史,但中间几度兴废,现存古建筑多为清代光绪年间,因当时限于条件,只建成东边钟楼,与之对应的西边鼓楼却一直未能付诸实施,长期处于只见钟楼、不见鼓楼的残缺局面,现在这种缺憾终得弥补了。鼓楼一二层为观音殿,中供十一面观音菩萨圣像。与一般观音像不同的是,此像头部发髻处呈环形排列着十一面神态各异的头像,或和善、或凶恶,很有特色。依《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载:十一面者,前三面慈相,见善众生而生慈心,大慈与乐;左三面瞋相,见恶众生而生悲心,大悲救苦;右三面白牙上出相,见净业者发希有赞,劝进佛道;最后一面暴大笑面,见善恶杂秽众生而生怪笑,改恶向道;顶上之佛面,对习行大乘者讲说诸法,究竟佛道。塑造十一面观音像,最难处置的是左三面和右三面,那近乎怪戾、恐怖的形象,对于大多数信众来说颇难接受,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应该是温柔美丽,充满慈悲和关爱,惟其如此,才能使人生欢喜心。但是佛教造像有其严格的仪轨和法度,是不能随意取舍的。因此,该雕像在设计上将神态各异的十一面头像缩成冠状,点缀于发髻上作淡化处理,微微下垂的双眼用水晶嵌镶,更显菩萨的慈悲情怀,似在时时关注着人间疾苦,洞见世间善恶情相。

三圣殿在圆通宝殿之后。殿前过道,有青石栏杆遮护,阶下空地开阔。三圣殿宽七开间,极为宽敞。寺中拜忏、诵经等佛事,多于此殿举行之。殿供西方三圣装金立像,雄伟而庄严。龛背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妆金立像,法相庄严,观者称叹。殿后两侧,分塑伽蓝菩萨、祖师菩萨坐像。殿之两侧,悬《九品莲台图》,宣纸设色,工笔精绘,装于玻璃镜框之内,画面人物,线条流畅,神采飞动。观者肃然起敬,倍增净信

藏经楼在三圣殿之后,下为方丈(法堂)。门上横匾一方,题“方丈”两字,字体遒劲,乃晚清镇海书法名家陈修榆所书。方丈前天井,有石池一方,为鱼乐园;上架一桥,名“接引桥”,小巧玲珑,以供观赏。方丈殿正中供释迦如来坐像一尊,迦叶、阿难尊者侍立两侧。后侧为大和尚办公室;东侧室为会客厅。藏经楼贮清乾隆时颁行之《龙藏》一部,分贮于两侧十口大经橱之中,橱门刻《千字文》标目。此外,尚有竹纸方册线装日本卍字正续藏经一部;民国时影印《宋碛砂藏》一部,宣纸横册线装;铅字排印、硬封面日本《大正藏》一部;楼中并珍藏梵文贝叶经一束,佛国奇珍,他方所无。

出七塔寺,取车后走大步街,转新河路过琴桥,到了天封塔。

天封塔始建于唐武则天天册万岁”至“万岁登封”(695—696)年间,因建塔年号始末“天”“封”而得名。建成后塔高18丈,约51米,共14层,分7明7暗(包括地宫),六角形。天封塔为中国江南特有典型的仿宋阁楼式砖木结构塔,具有宋塔玲珑精巧、古朴庄重之特点;是古代明州港江海通航的水运航标,港城重要标志。

天封塔曾多次被焚毁,在明代又经历过雷火,清代的时候又遭遇了台风,1989年的时候,按照宋代的古塔样貌进行了复原。天封塔是可以登顶的,门票5元(老年半票2.50元)。二层有石刻十六罗汉像(怎么不是十八罗汉?)。里面的木质的楼梯很窄,一人上下还得小心翼翼。最高到第十三层,虽不能说把宁波个景色全收眼底,但登高远望,周边的风景确实是很美的。

下了天封塔,到城隍庙,索然无味。宁波府城隍庙,别称郡庙。始建于梁贞明二年(916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州府易名为宁波府,城隍神被正名为“宁波府城隍之神”,庙也因此被定名为“宁波府城隍庙”。郡庙由照壁、头门、二门、戏台、大殿、后殿及东西偏殿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完整,气势宏伟。戏台建得尤其精美,是单檐歇山顶,藻井呈鸡笼形,雕龙画凤,朱金装饰,远远看去,熠熠生辉。郡庙内保存着30余块碑刻及宋井等古迹。但现在的城隍庙是商业街。

出城隍庙,时间已经是十一点多了,取车往月湖走,路上见有“大食堂”,把“温饱问题”解决了。吃过午餐,在大食堂把水杯注满,继续下午的旅程。

出大食堂往西就是月湖,停车先游月湖。

月湖位于宁波西南,湖呈狭长形,面积约0.2平方千米。宋元年间建成月湖十洲。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上十洲胜景。宋元以来,月湖是浙东学术中心,是文人墨客憩息荟萃之地。现为宁波市区最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月湖开凿于唐贞观年间(636年),至今已有近1400多年史。一到月湖公园就被这里的景色惊艳到了,湖上洲洲相连,小桥流水、亭台榭阁点缀其中,典型的江南园林湖泊,置身其中,给人一种移步易景,步步画中游的感觉。

唐明州府开凿月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民生社稷的用水问题。月湖的源头之水来自浙东的四明山区,一支经鄞县西南乡的它山堰而来,另一支从鄞县东乡及林村而来,通过古城南门外的南塘河,流入城中,积聚成湖,储水不涸,它是甬城的母亲湖。

然而,唐代明州府或许不曾想到,月湖不仅带给古城生命之水,还逐渐蝶变为古城的文化聚集地,带来月湖区域的千年繁华。从唐朝直至民国,甬城的达官显贵在湖畔筑宅居住,文人学者在湖畔藏书讲学,故家沦落,新贵迭起,湖上传奇不断。唐朝大诗人贺知章、北宋名臣王安石、两代鸿儒北宋“庆历五先生”及南宋“淳熙四君子”、南宋宰相史浩家族为代表的王公贵胄、创作《三字经》的南宋著名教育家王应麟、明代天一阁藏书楼主范钦、清朝史学大柱万斯同和全祖望……历代风流人物择水而居,泛舟吟唱,在月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

古时月湖南北长1160米,东西宽130米,南北狭长酷似弯弯半月的形状,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经为后来的风月无边,埋下了引线。从唐贞观到宋初,主要是对月湖水系生态治理。北宋诗人钱公辅任明州知州后,在月湖北端修筑偃月堤,在柳汀岛上建众乐亭,成为湖上造景第一人。由此,逐步形成了月湖十洲胜景。湖东由南向北有竹洲、月岛、菊花洲;湖西由北向南有芙蓉洲、雪汀和烟屿;湖中有花屿、松岛、柳汀、芳草洲四岛;湖上还有三堤七桥交相辉映。在南宋绍兴年间,又在月湖十洲之上,按照当时的景观理念,大量建筑亭台楼阁,依据四时节气种树植花,使月湖成为了一步一景一重天的园林之湖。宋人有文,颂月湖“四时之景不同,而士女游赏特盛于春夏,飞盖成阴,画船荡漾,殆无虚日”。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特别是宋代,从皇帝到大臣,几乎个个都是词人。明州知州钱公辅作为诗人于月湖之上题诗《众乐亭二首》求和,得司马光、王安石等和诗,使月湖诗词盛极一时;钱公辅去世20多年后,后任明州知州刘珵触景生情,创作了描写月湖景色的《咏西湖十洲诗》,得到了舒亶、陈瓘、王亘之人的唱和,再现月湖诗词的高潮。这些月湖诗词汇入唐诗宋词的星辰大海,文传千古。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日月湖》一文,堪称描写月湖之经典:“宁波府城内,近南门,有日月湖。日湖园,略小,故日之;月湖长,方广,故月之。月湖一泓汪洋,明瑟可爱。湖中栉比者皆士夫园亭,台榭倾圮,而松石苍老。清明日,二湖游船甚盛,但桥小船不能大。城墙下趾稍广,桃柳烂漫,游人席地而坐,亦饮亦歌,声存西湖一曲”。2020年,地方学者收录北宋至民国吟咏宁波的诗词1200余首,其中月湖诗词占80%以上,厚重的文学底色,呈现出一个至美的人文月湖。

南宋绍兴年间,广筑亭台楼阁,遍植四时花树,形成月湖上十洲胜景。这十洲分别是:湖东的竹屿、月岛和菊花洲,湖中的花屿、竹洲、柳汀和芳草洲,湖西的烟屿、雪汀和芙蓉洲。此外还有三堤七桥交相辉映。

如今,月湖成为免费全景开放式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面积96.7公顷,其中水域面积9公顷,景点核心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景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点50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景区内的各个主题区域,依然沿用形成于宋代的湖上十洲名称,将宋韵文化蕴含其中,体现了月湖千年文化脉络的传承。沧海桑田的巨变,使月湖的位置早已不是古城的西南隅,而是城市的最中央。老街古巷,望族宅第,与现代商业融于一体,闹中取静,成为了宁波热门打卡地标,尽现古老月湖区域的现代繁华。

月湖里游客众多,有年轻妈妈带孩子游园的,有老年人带着乐器吹拉弹唱的,也有在公园里练太极跳广场舞的,亭子里不少票友在练唱戏曲的,还有不少人就坐在湖边树荫下闭目养神发呆的。月湖没有西湖开阔,但亭台廊榭比西湖多,更适合游园、歇息。在月湖游上半天不为多,不过我得“撤”了。

游过月湖,天一阁就在月湖西北方。下一档“节目”,参观“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门票30元,老年半票15元。

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由于范钦八世孙范懋柱进献藏书众多,清朝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款式,兴造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自此名闻中国。解放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众多本地藏书家的响应下,天一阁的珍本、善本数量得到了恢复,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天一阁及其周围园林具有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天一阁藏书楼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布置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开,使整个楼上分得井井有条,楼下为六间的布局。天一阁与范氏住宅中间还有一墙相隔,用以防火。

主要建筑有:

宝书楼,即天一阁藏书楼,砖木结构,硬山顶重楼式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2.6万平方米,通高8.5米。斜坡屋顶,青瓦覆上,两层之间上下挑沿,东西两面弓形封火墙,墙面高出屋面一尺。大门开在中轴线,中间是大厅,三开间,地面水磨大方砖铺设,天花为方格“井”字结构,并绘有彩色图案。二层为一个通间,木地板,二层以书橱间隔,前后均开窗。上层为一个间,下层五开间,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下层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天一阁前为“天一池”通月湖,四周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藏书楼西侧生活区与藏书楼利用防火墙隔开,并使两者的门错开。藏书楼周边拥有大量的安全出口。

尊经阁,原先位于宁波府学内,建于光绪年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天一阁重建时迁入天一阁内,建筑格局为重檐歇山顶,内藏御赐书籍和儒家经典。尊经阁原为清光绪年重建,仍保持原来重檐歇山顶建筑结构。

东明草堂,为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藏书楼,正门前有獬豸浮雕。范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明州碑林,共有碑173方。年代最早的为宋碑,共8方,占8.7%,其中又以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的《众乐亭诗刻》为最早。该碑原在月湖贺秘监祠,解放后迁入。碑上刻有钱公辅、王安石、司马光等15人诗20首。碑林大多为明清时期的碑,各占36%和40%,成为明州碑林的主体。最晚的为1988年立的《天一阁东园记》,系陈从周所撰、沈元魁所书、顾廷龙篆额,张根方刻字。碑文记述了天一阁东园的建设情况。

范氏故居,原为范宅东厅,为范氏后裔居所,现存建筑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现作为天一阁发展史陈列的一部分,展示范氏私藏时期的历史内容。

司马第,为范钦住所,由范钦官职得名,藏有范钦官服复制品和范家世系表。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1996年完成整修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原为陈政钥先生家族宗祠,陈列了麻将史、与宁波关系史,并展示了世界各地麻将牌种类。

千晋斋,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干余枚,言其藏室曰“千晋斋”。在天一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重修之后,其将自己收集的晋砖全部捐赠给天一阁,

天一阁在尊经阁西边特辟一室予以储存陈列,仍名“千晋斋”。1959年,天一阁扩建,将征购的天一阁东首的5间民房修茸一新,辟为陈列室,“千晋斋”迁于此。

东园,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景点有:假山,明池、长廊、碑林、白鹅亭、八狮亭、凝晖堂、东大厅等。

南楼,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秦氏支祠,建于民国十二年至十四年(1923年—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祖先而建。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二弄、前后三宸,两侧置有配殿、看楼,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余平方米。戏台的屋顶由十六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有宅六栋: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防火、通风、防潮方面也独具特色。

在天一阁的发展过程中,先后迁移数座有代表性的藏书楼,如尊经阁、抱经楼和水北阁等,从而由单体保护发展为群体保护,成为展示中国古代民间藏书文化最丰富的书城。还将石碑、石亭、石马、石虎和铁牛等点缀于园内,尤其是将秦氏支祠划归天一阁,扩大了天一阁的面积,延伸丰富了藏书文化的范围,为研究书法、地方史、石刻、石构建筑和浙东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走马看花游了天一阁。出景区南门,取车到鼓楼。从天一阁到鼓楼,走长春路-中山西路,也就几分钟而已。

宁波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宁波鼓楼是宁波市仅存的古城楼遗址,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鼓楼并不是一开始就叫“鼓楼”的,过去有一段时间叫作“谯楼”,这一称呼在一些戏曲作品中经常出现,一更鼓、二更鼓、三更鼓、四更鼓就是在这里发出的,“晨钟暮鼓”中的“鼓”说的就是傍晚由鼓楼发出来的报时声,听到鼓声,商贩就可以准备回家了。

宁波鼓楼历经兴废,不过每个朝代都会进行重建,明代万历年间,太守蔡贵易发起重建后更名为海曙楼,宁波海曙区就是以这座地标建筑命名的。鼓楼虽然只是城市区域内的古城楼,但周边区域在明清时期商业氛围就很深厚,旁边的永丰库遗址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宁波和很多古城一样,都建有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的城墙,不过现在仅存鼓楼一处。这座古代城门楼过去曾经是宁波城的高层建筑和主要地标,在逛鼓楼步行街的时候,多个角度都可以看到鼓楼的雄姿,它就像守护使者,一千多年来见证宁波城的沧桑变化。

鼓楼在古代的地位崇高,平时是报时楼,遇到战争的时候是报警楼,也是侦察瞭望中心,肩负着保护城池,抵抗外敌的使命。

宁波鼓楼和城门曾经是子城的南门,出了城门就是城外了。宁波鼓楼是免费开放的,在没有高楼大厦的古代,这里是鸟瞰宁波城全景的绝佳处,现在依然是欣赏鼓楼步行街全景的理想平台。

游过鼓楼,已经是下午一点了,行者APP显示运动里程是103公里,回家还有80余公里的里程,留点“回味”吧。撤了。

回程走:中山西路-长乐路-通途西路,到余姚界后转省道S318甬梁线,过河姆渡镇后过车厩大桥走国道G228丹东线,到余姚城区后转阳明西路,接下去同早上的路线重合。到家时间是16:52。

今天下午天气时阴时阳,气温上升不少,虽不是大汗淋漓的热,但已经有往树荫下躲的冲动了。嗓子也明显干得快了。午餐时在“大食堂”加满了水,中途在余姚附近的加油站又加了次水。在河姆渡镇,把早上带出来的一盒牛奶和了,在牟山湖边又吃了个苹果。

当日费用:景区门票(庆安会馆5元、登天封塔2.5元、天一阁15元)22.5元、午餐(酸菜鱼15元、菌菇鸡蛋羹5元、米饭2元)22元。合计44.5元。

骑行参数:里程(含景区徒步)183km、运动均速18.2km/小时、全程均速15.1km/小时、全程用时12:07,行者轨迹编号110446885。

<完>

                                                             杰    2022-05成稿于上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