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永兴王墓出土瓷器鉴赏

 灯下悦读 2022-10-25 发布于广东

2015年9月至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配合西安地铁 4 号线航天城项目基础建设中,发掘了一座明代藩王墓葬[1],编号 M28。

该墓为长斜坡墓道砖室墓,坐北朝南,平面呈“甲”字形, 由墓道、甬道、石门、墓室组成(图一)。总长28.4米,墓室长9.5 米、宽4.2 米,墓底距开口6.9米。

甬道内出土墓志两方,分别为明秦府永兴恭定王朱惟熣墓志和永兴王妃王氏墓志。

朱惟熣为明太祖朱元璋七世孙,秦王朱樉六世孙,嘉靖元年生(1522),嘉靖十七年(1538) 袭封,万历二年(1574) 疾薨,万历四年(1576) 葬于凤栖原之祖茔(图二)。朱惟熣在位37年,享年53岁,是明代最后一任永兴王。

▲ 图二 大明秦府永兴王朱惟熣墓志拓片

王妃王氏,嘉靖三十五年(1556)请封王妃,嘉靖四十四年(1565)疾薨,隆庆元年(1567)葬(图三),年仅27岁。

▲ 图三 大明秦府永兴王妃王氏墓志拓片

墓中出土文物共50余件,其中两件青花大罐引人注目。两件大罐均属王府所藏前朝故物,下面通过简单的叙述,讨论它们的具体时代和纹饰内涵。

1、青花花卉纹罐

编号M28:4,口部残缺,残高28.6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34厘米。肩部绘云肩六朵,每朵内饰折枝莲花,云肩之间以璎珞纹相连;腹饰缠枝莲;胫饰仰莲瓣(图四、图五)。

▲ 图四 M28:4青花花卉纹罐

▲ 图五 M28:4青花花卉纹罐线图

从口部的断茬分析,器物是从接胎处整齐断裂,结合同类器型分析,该器原为一件“青花缠枝莲纹葫芦瓶”(图六)。淡雅的青花发色和装饰图案具有明代中期风格,属于成弘青花,具体年代更偏向弘治时期。

▲ 图六 M28:4青花花卉纹罐线与弘治时期的葫芦瓶

2、青花人物故事纹罐

编号M28:22,修复完整,通高35.2厘米[2]。器体纹饰四层,颈部锯齿纹;肩饰海马波涛;腹饰人物故事;胫部一周海浪(图七、图八)。青花大罐从极具特色的云纹画法、青花发色、主题题材可以明确判断时代为空白期[3]。

▲ 图七 M28:22青花人物故事纹罐

▲ 图八 M28:22青花人物故事纹罐线图

2003天津文物拍卖公司春拍,有一件与之几乎一样的青花罐,时代定为“景泰”(图九)[4]。同类同时收藏还见于上海博物馆(图十),2018保利秋拍(图十一)等。

▲ 图九 天津文物拍卖公司春拍,明景泰青花故事纹大罐

▲ 图十 上海博物馆藏,正统至天顺青花人物故事图罐

▲ 图十一 保利秋拍,明空白期青花携琴访友图大罐

人物故事题材在元青花上屡见不鲜,如著名的鬼谷子下山、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等等。明代瓷器的人物故事纹深受元青花的影响,那么本文的这件青花罐讲述了怎样的人物故事?

画片上富态的主人在二楼上扶着栏杆,翘首以盼,右侧的童子手指远方来客,左侧的童子手捧长颈胆瓶相迎。来客里走在最前面的是扛剑、扛琴的侍从,后面依次是三位策马而来的主客,最后两个侍者挑着担子,一对多层食盒,两瓶美酒(图十二)。

▲ 图十二 M28:22青花人物故事展开线图

整个画面所反映的是“访友”场景,由于有扛琴侍者(图十三),可理解为广义的“携琴访友”[5]。因此这件青花罐当名为“青花携琴访友图大罐”。

▲ 图十三 空白期瓷罐上的携琴侍者

编号M28:13的青花凤穿花卉纹碗(图十四),青花发色较深,底款“富贵佳器”。这是真正属于墓葬时代的器物——嘉万青花。碗的外壁绘荷塘小景(图十五),莲花盛放,鹭鸶翻飞,构成了典型的“鹭莲纹”,较之“青花凤穿花卉纹碗”的命名,改称“青花鹭莲纹碗”更合实际。

▲ 图十四 M28:13青花凤穿花卉纹碗

▲ 图十五 M28:13青花凤穿花卉纹碗线图

墓葬出土物有几乎等同于墓葬时代和早于墓葬时代两类。永兴王墓前朝与当朝瓷器并存,为我们研究明代王府的瓷器使用提供了新材料。

注释:

[1]. 王自力,辛龙,郭永淇,张振朋,王晓静,荣洁,关琳,柴怡.陕西西安明永兴恭定王及王妃墓发掘简报[J].文博,2021(06):3-14+2.

[2].简报中对青花人物故事纹罐尺寸标注为“口径20.8、腹径19.2、底径20.8”,该器腹径明显大于口径和底径,故而简报中的口径、腹径、底径尺寸均有误。

[3].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的29年,相继发生“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造成三朝两帝的局面。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景德镇制瓷业受到严重影响,学者称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为“空白期”或“黑暗期”。

[4]. 李延春.胫部纹饰与“空白期”瓷器断代细分[J].收藏家,2019(04):73-79.文中作者将胫部饰“蕉叶纹”的初步确定为正统朝,饰“海水纹”的初步确定为景泰朝,饰“莲瓣纹”的初步确定为天顺朝。

[5]. 常见的“携琴”是侍从“抱着琴”、“夹着琴”,像“扛着琴”确不多见,加之又有琴囊在外,不易辨明,但从同类图像的细心比对中仍可找到确切证据,依旧属于“携琴”范畴。

温馨说明: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刊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