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中汤:伤寒论的核心方】2

 昊晟堂 2022-10-25 发布于山东

理中汤:伤寒论的核心方

01

脾脏在中医理论中是很重要的脏器,位于五脏之中央,其余四脏都是被脾脏所传输的能量供养。脾脏主管人体水液与食物的转运,并且将其转变为营养人体的物质。胃在接纳了食物和水以后,需要脾脏完成接下来的运化。在脾阳的推动下,才能将食物进一步消化,消化的精微物质也要在脾阳的作用下才能向上输送给肺脏,经过肺脏的输布,最终散布全身。因此脾脏被称为后天之本。而脾脏的功能发挥与否,全靠脾中阳气,简称脾阳,脾阳不足则身体会出现种种异常情况。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门论述脾阳虚衰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脾阳不足会有哪些表现呢?第一个表现便是腹满,脐周最甚,不是剑突下的胃脘,也不是膀胱子宫所在的小腹。中医称之为大腹,位于脐周。因为脾脏主大腹,这一块区域归脾脏掌管,因此脾阳不足这一块区域也会相应的出现问题。而这种满用手轻轻按压反而觉得舒服,不会抵抗,也不会疼痛。这种胀满还带有畏冷感,有点冷风吹到,或是吃点稍微冷的食物就会加重,热敷会觉得相当舒服。

脾阳虚表现:食欲减退、舌苔水滑、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四肢浮肿、舌淡胖嫩、胃痛而喜温喜按、腹胀等。

呕吐而胃口欠佳。脾脏主管着食物和水的运化,脾阳不足,脾脏功能下降,导致胃不能消化食物,进而上逆为呕,但是这种呕吐来势缓慢,并且呕吐物不是清水。由于不能消化食物和水,自然就不想吃饭,同时也不想喝水。所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拉肚子而且不口渴,就是脾脏虚寒的典型表现,这就是医圣张仲景教给我们的辩证方法。

慢性加重的腹泻。脾脏虚寒引起的腹泻不会突然爆发,他的势头比较缓慢,如果不进行治疗,多有慢性加重的趋势,在饮食不洁、腹部受凉后出现或加重,大便溏薄,不成形,一日可能有多次腹泻。

反复发作的腹痛。脾阳不足导致的腹痛也是在脐周,疼痛绵绵,时作时止。腹痛隐隐,不显著,程度在可以忍受范围内,腹痛呈阵发性,喜温喜按,畏寒畏冷。这些不适症状都是脾脏功能低下所导致的。那么用什么方剂治疗呢?理中汤是温补脾阳的特效方剂。

理中汤:干姜、白术,温化寒湿;人参、甘草,补脾益气。

理中汤出自《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理中的意思便是理中焦,中焦所致的就是脾胃。理中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现代计量曰15g)组成,作为丸剂称为理中丸,作为汤剂则是理中汤。《伤寒论》所讲理中丸不及理中汤,汤的效果更佳,而且方便加减。

理中汤最重要的配伍是干姜和甘草两味药,干姜能走中焦,为温养脾脏的最重要的药物,能够补充脾阳之不足,散脾脏之虚冷。配合甘草,使干姜的温性更加持久。脾脏阳气充足则诸证消失,人参则为补充脾脏之气,加强脾脏的功能。白术健脾燥湿,能够止下利。


02

  怕冷为什么吃桂枝汤不管劲?为什么用附子不管用?我这辈子治过好多,非常难。最后我就转了脑子了。就知道人冷了吃碗汤,身上马上就不冷了。人怕冷,不是光肾的事。脾阳败了,冷就治不掉了。所以想起来理中汤——理中汤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核心总方。人的生死都在理中汤上,没有发现理中汤这么好的。伤寒论三百七十五方,理中汤是个核心。可是后人不知道利用,光知道从皮毛去治......。


    脾为后天之本,能量不转化,热不对外来,这个冷你永远治不掉。你光治皮毛有什么用?要大量的营养才能化为能量。理中汤就这几味药,你看仲景用多大!都四两哎。这四味药放在一起,有多大的能量!你后人用药哪有用这么多的?用10克20克,吃了根本不管劲。下半身怕冷,再把附子加上。


    冷,也就是脾胃虚了。仲景为什么立下理中汤?你中不建,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大剂量的理中汤,才能把脾建起,人能量才能够。这种冷,你还要分清,就那一味药来回调换——冷于中干姜大,冷于下附子大。


    万病不要离开脾胃,方方不要离开理中。里面不化实,理中只管用。里面化实,大陷胸出现了,大承气出现了,你还用(理中汤)吗?那就不用了。大陷胸出现了,大承气出现了,泻过就补。大陷胸汤喝过了,人就不着了(不行了)。为什么郝万山讲过,独参汤一杯人就还过来了?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明白了。别看大实,那是临时的。肚子一泻,热一去,邪一走,赶紧要补。


    理中汤是张仲景三百七十五方中的核心方,建中还不是。你把理中汤加减好了,这本书就写成了。抓住理中汤,抓住脾胃,这本书写出来太有价值了。......你把中焦补足了,轻易就受不了凉。脾胃是后天生命的来源,理中汤是张仲景三百七十五方中的一个核心方。伤寒读到一定程度,明白道理了,病为什么治不好?治到一定程度又犯?就是因为脾胃功能没有建起了,临时外感解了,脾胃功能还是虚的,停两天又不行了。


    一旦病治不好,你就想起理中汤;一旦表解不开,你就想起麻附辛。这两个方子常用不会错,这样纲领就抓住了。别看他嘴苦,嘴苦是功能不行了,外邪走不掉了,嘴才苦的。功能一健全,邪一走,嘴想苦也不得苦。


03

理中汤类方的加减证治

摘自《伤寒论十四讲》,作者/刘渡舟。

理中汤类,指的是理中汤、丸,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三个方剂而言。这三个方子,应以理中汤为代表,其他方剂则是由理中汤加减变化而成。

一、理中汤

理中汤是治疗太阴脾气虚寒证的主方。脾居中州,依赖脾阳的运化功能而升清降浊,运化水谷精微而为后天之本。若中阳虚衰,脾阳不运,则寒湿不化,升降不利,即形成了太阴为病。

其症状表现为:腹泻益甚,腹胀不减,时腹自痛,不欲饮食,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治用理中汤温中暖寒,健脾运湿,使腹泻止则病愈。

理中汤(又名人参汤),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组成。方中用人参、甘草以补脾气之虚;干姜、白术以温脾寒而化湿。服理中汤后,要经一食顷的时间,须饮热稀粥一升许,避寒保温,勿揭衣被。

理中汤有随证加减之法,录之以供参考:

若兼见脐上筑的(即脐上悸动之意),为肾气发动之兆,应去白术而加桂枝降逆平冲;

若呕吐频繁的,为胃气上逆之候,则应去白术而加生姜和胃止呕;

若腹泻为甚的,虽然有吐,还得用白术补脾以止泻;

若心下悸而小便少者,则为夹有蓄饮之征,可加茯苓以利其小便;

若口渴而欲饮水的,则属脾虚而津液不布,则应增加白术的剂量,补脾以行津液;

若中寒甚而腹痛者,则应增加干姜的剂量以暖脾寒;

若腹不疼而胀满为甚的,则应去掉白术,而加附子以助阳消阴寒之凝结。

至于理中丸,它的药物同理中汤一样,只是改汤剂为蜜丸如鸡子黄大。以沸汤和丸,研碎,温服,日三丸、夜二丸为准。若服药后腹中未热者,亦可增加到三四丸,量病情轻重而定。

理中丸的适应证有二:一是治吐泻而不饮水的寒性霍乱;二是治大病瘥后,胸上有寒的“喜唾”之证。

余在青年时期,一次因食生冷而致脾寒作泻,乃就医于某老中医。诊毕授以理中丸,嘱曰:白天服三丸,夜间服二丸。余服药一日,下利依旧,腹中仍疼胀。

乃问于老医,胡不效耶?曰:腹犹未热?答:未觉。曰:第服之,俟腹热则病愈矣。后果然腹中发热而病愈。当时颇奇其术之神,后学《伤寒论》理中丸的方后注,方知出自仲景之手,而更叹老医学识之博。

二、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此方治疗太阳病的外证未除,而大便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的“协热利”证。《伤寒论》中的协热利有两种情况,一是表里皆热的葛根芩连汤证,二是表里皆寒的桂枝人参汤证。两者虽皆名“协热利”,但有寒、热的不同,临证之时,务须注意寒热病情,不得混淆。

陈某,19岁。头疼身痛,发热恶寒,大便作泻,每日四五次,无红白黏液,腹中绵绵作痛,切其脉浮弦而缓,舌苔薄白而润。前医用“藿香正气散”未能取效。余辨为表里皆寒的“协热利”证,遂用桂枝人参汤,令其先煮理中汤,后下桂枝,日、夜服之,两剂而愈。

三、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就是甘草和干姜组成的方子。但甘草必须蜜炙,干姜必须炮黑,甘草的剂量应大于干姜一倍之上。

此方在《伤寒论》治疗误发少阴之汗,而手足厥冷之证;在《金匮要略》则治疗肺痿吐涎沫,不渴,遗尿,小便频数,头目眩晕,而多涎唾之证。总的来说,此方温肺、脾两太阴之寒,达阳气、行津液为其所专,临床疗效较佳。

据余所知,经方中用两味药组方治病的,有桂枝甘草汤之治悸,芍药甘草汤之治挛,甘草干姜汤之治寒,赤石脂禹余粮汤之治利,皆是药简效专,用之令人称奇。

理中汤专治阳气不足 

仲景创立的“理中汤”,应该算是中药方剂中的“男人”了,因为它的药物组成全是纯阳的热药:人参、干姜、白术、甘草。

这个方子用到宋代,又增加了附子,就是现在的附子理中丸。

附子是什么?《本草正义》里形容说:

“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附子显然是“男人中的男人”,“附子理中丸”也就有了现在说的“纯爷们儿”的躁烈之性。

所以它的最好治疗对象是阳气不足、阴气过盛带来的问题,这种人的典型症状就是极端地怕冷,特别是腹部。

寒邪最容易击中最柔软的地方

易经》里的乾、坤、坎、离分别对应天、(土)地、水、火。“坤”是对应“土”的,所以中医里和“土”相对应的“脾土”也叫“坤土”。

“坤”是什么?“坤者,至柔也”,这就是说,“脾土”是人身的至阴,它所主的地方是全身最柔软的地方,哪里呢?就是腹部,一点骨头都没有的地方。

我们看小孩子,小的时候都是大肚子,肚皮好像很薄,内脏都膨出着,逐渐长大了才有了腹肌,肚子才收回去。

因为什么?小孩子的“后天之本”——脾土还没长成呢。因为脾虚所以收敛不住,肚子里的内脏就鼓了出来。

一个得了消耗性疾病的病人衰竭到最后,肚子往往是陷下去的,医学上称为“舟状腹”。

这个时候一般都伤了元气,很难恢复了,因为它的“后天之本”——脾土已经不足到不能支撑腹部这个所辖之地了。

脾土是至阴的,所以它主管的这个地方——腹部,是最容易因为阳气不足导致虚寒的。它的虚寒程度也要比其他部位严重,否则不会用上附子这个“温药中的温药”、“男人中的男人”来温补脾胃的阳气了。

脾土虚寒,腹泻、怕冷、未老先衰

这种脾土虚寒的表现首先是腹泻,常年大便不成形,泻出来的东西经常是吃进去的原形,中医叫“完谷不化”,就是粮食原样排出了,好像胃肠一点消化作用都没起,怎么进来的就怎么出去。

而且肚子怕冷,即便是个胖子,一边出着汗,一边还得护着肚子,即使是夏天,进了有空调的房间一会儿,可能就要去泻肚。

这就是因为中焦、下焦虚寒了。“虚”就是功能的萎缩,“寒”就是能量的不足,好比一个灶台,底下的火力不足或者没有火了,锅里的米饭怎么可能煮熟呢?

他们如果做肠镜检查的话,一般是慢性肠炎,或者是溃疡性结肠炎,或者干脆查不出问题,就是个“胃肠激惹综合征”,也叫“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种神经调节失调带来的问题,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对这种病,目前没有特效药,服用附子理中丸却可以达到改变虚寒怕冷体质、减缓发作的目的。

中焦、下焦虚寒的人也是容易未老先衰的,从消化系统的问题影响到生殖功能,出现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的问题。

所以虽然附子理中丸温补的主要是中焦,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肾阳的温煦,照顾到下焦,起到壮阳的作用。

附子理中丸也是减肥药

“瘦人多阴虚,胖人多阳虚”,胖本身就是阳虚的结果。

人发胖,肯定是脂肪代谢不出去了,停留在体内。什么时候脂肪代谢不出去?肯定是功能降低的时候。人们在年轻时代谢是旺盛的,脂肪、水液都能正常地吸收和消耗,但到了老年,火力就弱了。

好比一个灶台下面的火不足了,一锅水总是烧不开,不能蒸化为水蒸气,也不能消耗脂肪,这个人就要变胖了。这个“火”就相当于中医说的肾阳,是全身功能和能量的基础。

因此,我们看人发胖主要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小孩子的婴儿肥时期,这时候他们的器官功能还很稚嫩,中医说的“肾阳”还在萌芽阶段,还处于肾阳不足时期,脾阳也因此很弱,火力不旺,自然会胖,但这个胖不结实,含水很多,所以孩子是“胖嘟嘟”的。

还有就是人到了四五十岁,中年发福,肌肉变得松软了,这正是“肾阳”开始衰败的年龄,脾阳也趋弱,所谓“人过四十,阳气自半”,肾阳和脾阳衰弱的直接后果就是代谢能力下降,脂肪消耗不出去了,自然就开始发胖了。

能称得上胖子的人,都是脂肪过盛的,即便不到中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中年的肾阳虚状况。

而胖只是其未老先衰的症状之一,除此以外,还会出现不同脏腑的阳虚问题,比如脾阳虚,这种人遇冷就泻,大便溏稀,肚子最怕冷。

有的人手脚即便在夏天摸上去也是冰凉的,到了冬天,穿多厚的裤子膝盖以下也总是冷的,这种情况在年轻女子中更常见,她们往往皮肤偏白,舌头颜色也淡,天生就是这种体质。

这种人吃附子理中丸可以达到两个效果,一个是温阳止泻,人会慢慢地交得不那么怕冷,肚子也不那么娇气;

另一个作用就是减肥,因为附子理中丸具备的热性,可以加快脂肪代谢,把肥肉消耗掉,人自然就变瘦了或者说变得结实了。

这种温阳补肾、补脾的减肥法,才真的符合医理。因为它是通过增加脂肪的消耗去减肥,类似焕发起人的青春活力,从根本上激活身体;而节食减肥和泻肚减肥属于恶治,会因为影响营养吸收而危害健康。

你的唾液是甜的吗?

很容易泻肚的人,还会有个现象,就是总觉得自己唾液很多,而且质地很稀,嘴里没味儿,也不想喝水,特别是凉水,稍微喝多一点就一直汪在胃里。

这一点也同样是因为脾肾阳虚,属于附子理中丸的管辖范围。

在自然界,云雨均匀的地方,肯定生态环境好,植物茂盛,因为天地之气交会得好。

春夏两季雨水多,秋冬降雨少,所以春夏时欣欣向荣,到了秋冬就万物凋零。云雨就是天地之气交会得好的结果,是自然的生机。

人体也类似于自然,所谓“天人合一”嘛。“太阴所至化为云雨”,就是说,太阴脾土是主管气血的生化的,最终要将吃进去的水谷精微,化成人体的“云雨”。

什么是人体的云雨?这就是唾液,也叫涎,也是我们说的口水。中医讲,心之液为汗,肺之液为涕,肝之液为泪,脾之液为涎。涎的状况很能反映身体的状况。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理中丸”还能治疗呕吐,这个呕吐往往是没有内容物的,仅仅是呕清水,这种清水就是脾阳虚不能蒸化掉的水液,张仲景说“寒多而呕”。这种人,他的唾液会很多,而且质地清稀,嘴里总是觉得很寡淡。

正常情况下,唾液应该是带一丝丝甘甜、清香的气味,而且自己不应该感到它的存在。

但理中丸适应证的人,除了水便清长之外,唾液也偏多,而且质地也偏稀,舌头颜色很淡,甚至上面有水滑的舌苔,这就是寒的表现,是水液代谢不出去的表现,也是衰老的表现。

需要注意的是,口中的甜味也应该是隐隐的,并不真甜。如果感到嘴里发甜,甚至唾液很黏,则是脾胃湿热的表现,这个时候舌苔也会腻,胃口会随之变坏,这时就绝对不能吃理中丸了,而是需要吃二陈丸、平胃散之类清理脾胃湿热的药物。

我们吃馒头或者是全麦面包,或者喝有点苦味的茶,最后会越嚼越甜,喝出点甜头儿来。首先说明你的脾胃功能比较正常;其次也说明,这些逐渐出现甜味的食物是符合你的脾胃习性的。粮食是养脾胃的,茶可以清热利湿,使脾胃保持清利。

腹泻和便秘都可以源于阳虚

有的人是早晨起来就要泻,严重的是清晨五点刚醒来就得去厕所。这在中医里叫“五更泻”,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和附子理中丸的治疗范围很接近。

清晨正是阳气最虚的时候,本来就虚的肾阳此时更收敛不住了,所以必须早早爬起来泻出去。

如果这个人还有腰酸,比别人怕冷的表现,那就更确定有肾阳虚的问题了。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更常见,因为肾阳随着年龄的增长是要逐渐衰微的,也是衰老的表现之一。如果才四五十岁,这个过程就出现得太早了,还是要找原因。

一种是先天不足,一直体质差,是明显的阳虚体质;

一种是生病之后,对元气的打击太大,遗留下了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是生活不规律、不节制,导致了对肾精肾气的过度消耗,比如一直被人忌讳的性欲过度。

但真的属于这种情况的人还是少数,而且肾虚也绝对不是全都由性欲过度造成的,因为一治疗性功能出现的问题,就要用中医补肾的药,食疗时也是羊腰子、海狗肾,使得人们误把中医的“肾虚”狭隘地理解为仅仅代表性功能了。

其实,任何巨大的消耗,包括体力的过度劳累、脑力的过度劳累,或者疾病的消耗都可以引起肾虚,也就都可以引起“五更泻”。

中医治疗“五更泻”有个方子叫四神丸,现在也有中成药,成分是补骨脂、大枣、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基本是温肾收敛的药物,主要是针对肾阳虚的。

事实上,这种清晨就泻的人,往往是脾和肾双虚的,其中脾的问题可能更严重,所以最好是附子理中丸和四神丸配合着吃,可以增加温补的力量,特别是病情已经迁延很长时间的时候。

附子理中丸服用方法

附子理中丸一般是蜜丸,常规是一天吃两次,一次吃一到两丸。如果是春夏,天气炎热或者干燥,一天吃一次,也可以两天吃三次,把之间的时间均匀就可以。

因为附子理中丸的燥热,在服用过程中难免有上火的问题,但在上火的同时肚子仍旧怕冷,这就意味着寒并没有彻底驱散出去。

这个时候有两个办法可以减轻药物的热性,一个是用冷水送服附子理中丸,也可以用开水把蜜丸溶化成药汤,放凉之后吃;还有一个办法是用黄连1~2克,或用苦丁茶1根泡水,用这个水送服附子理中丸。

黄连和苦丁茶都是寒性的,一起服用可以减轻服用热药带来的上焦的火,使附子理中丸能坚持吃下去。

因为改善这种虚寒体质是需要时间的,上火不过是服用过程中的“刮蹭”,并不是虚寒改善的依据,所以要克服这个不良反应就要坚持服用,至少要到肚子怕冷、大便不成形的问题得到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