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家规 | 尊礼——程子之四箴直佩

 学生有礼111 2022-10-25 发布于山东






家 训 原 文



   

《钱氏家训》有言:“程子之四箴宜佩。”





家 训 释 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严格遵循程颐“四箴”的要求,做到视听言动,非礼不为。这句话告诉人们要讲礼貌,行动要有度,做事要有节。孩子们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在言语、行为上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不能恣意妄为。


  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就是说,对那些不符合礼的、不礼貌的,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就是教导人们要“尊礼”。

  宋代理学家程颐将孔子的理论进一步发挥,发展出视、听、言、动“四箴”的概念,劝导人们重视日常言行及修养,认为只要视而能察、听之能审、言而有道、动能守诚,就能达到与圣贤同归的境界。

  礼仪在人际交往中,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所以说,礼仪就是用“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来表达礼。礼是什么?礼要表达的,就是尊重,让别人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受到重视,不被轻蔑。

  古人对孩子的“尊礼”教育非常重视,妇女从受孕开始,就要“寝不侧”,就是睡觉要端正,不能随便睡;要“坐不边”,就是坐的姿势要端正,不要坐一侧或坐歪了;要“立不跛”,就是站立时要站好。总而言之,就是言行举止、行止坐卧都要有礼貌,不可以随便。

  孩子长大一点后,对“礼”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在古代,孩子生活在文化设定的种种礼仪之中,这些礼仪活动不仅仅是一种纪念的形式,更是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中国古代对孩子的礼仪教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通过这些教育,把表示尊重、敬意、友好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其内容具体表现为仪表仪态、言语交谈、行为表现等三个方面,这些对现今孩子的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有些父母想当然地认为,现代的社会很自由,讲究个性,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还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小时候调皮、不懂礼貌,长大懂事了自然而然就会改正。其实,这都是误解。孩子的文明礼仪需要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

  父母应该明白,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而文明礼貌始终是孩子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钱氏名人故事




图片
钱沣

钱沣,字东注,号南园,是清乾隆年间的名臣。由于擅长画马,且多是瘦马,所以又被世人称为“瘦马先生”或“瘦马御史”。钱沣生于云南昆明,祖籍江苏省江宁县,先祖钱铸在明成化年间来到昆明,从此安家落户。


  钱家连续很多代都是寒门,但是却没有放弃读书,连续好几代钱家人没有高官显贵,也没有富商巨贾,都过着亦耕亦读的平民生活,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钱沣的父亲钱世俊由于社会动乱,家境破败继承了祖传的银匠手艺;而他的母亲李氏出身破落士人家庭,也懂得诗书礼仪。

  钱沣六七岁的时候,由于家庭贫穷,弟妹又多,他身为长子,想要辍学劳作,以照顾家人,却遭到了母亲李氏的坚决反对,她教导钱沣,让他坚持读书。

  聪慧的钱沣在家人的支持下继续读书,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オ干,当时的人称之为“滇南翘楚”,这对钱沣是很大的鼓励。

  虽然很有才学之名,但是钱沣的功名之路并不十分顺利,直到30多岁オ中进士。他先任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充任国史馆纂修官,前后任职将近十年。

  钱沣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生勤勉于公务,执政严明,待人宽厚,助贫为乐,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儒家信条。

  钱沣始终固守着“慎独”的思想,保持高风亮节。他生活俭朴,穿着十分简朴,仆从也非常简单,饭食也都是家常饭食,可是却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当。他接待乡友学生从不以贵贱而有所区分,招待这些人的时候也都是用一样的饭菜。

  他在京城为官时,经常要来往于京城的南、北城之间。他从未像别人那样高头大马、华丽车饰、前呼后拥、官派十足地招摇过市,多数时候都是带着一个仆从和普通老百姓一样步行,偶尔时间比较紧急,顶多也就雇辆骡车乘坐。

  有时候遇到躲不开的宴请,钱沣就有意不吃桌上的美味佳肴,唯恐吃馋了,以后不习惯俭素的生活。这种律己自节,简直到了苛刻的程度。他说:“我本来就是寒士,少年时候的辛苦就像昨天刚刚经历一样。如果做官一味讲究车马如何豪华、衣服如何华贵,那又怎么能做到廉洁呢?”

  钱沣常年做御史,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因此是很能来财的“金饭碗”,可是钱沣却没有因此而富起来。他没有什么积蓄,一遇大事常常还要向友人借。有一次,他决定弹劾乾隆的宠臣和珅,自知凶多吉少,如弹劾不成,必遭处罚和报复,于是就决定做好“严谴戍边”的准备。可是他连路费都没有,只好向友人借了十吊钱。

  尽管生活清苦,但钱沣却坚守“非礼勿动”的信条。他从不爱财更不受贿,平日不随便接受别人尤其是高官显贵的馈赠。有一次,他与和珅、刘墉等人一同前往山东办案,路上和珅见他穿得破旧单薄就关切地拿出新衣服请他换上,以笼络和收买他,结果被钱沣一口回绝。

  隆五十八年,钱沣在昆明任职期满要回京复职,窘迫得连路费都没有凑够,当地官员打算赠他路费,却被他婉言谢绝,最后他向几家亲戚借钱上路,才回到北京。父母去世时,钱沣宁愿典当家产甚至去借高利货,也不收取任何人的任何馈赠。




教育意义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对礼仪历来非常重视。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进步的表现。而《钱氏家训》中所谓“程子之四箴宜佩”则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对族人的言行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历代领导人也都十分讲究礼节。周恩来总理举止文雅,一向被人们称作“礼貌待人的楷模”。有一次周恩来请一位姓朱的理发师傅给他刮脸,刚刮到一半,周恩来忽然咳了一声,朱师傅没提防,刮了个小口子,朱师傅心里一阵紧张,忙说:“我工作没做好,真对不起总理。”周总理微笑着宽慰他说:“怎么能怪你呢!全怪我咳嗽没和你打招呼,还幸亏你刀躲得快。”事后周总理还一再向朱师傅道谢,尽力消除朱师傅的顾虑。

  周恩来总理的一件小事给我们巨大的教育意义。一个没有礼貌、举止粗俗、不尊重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尊重和同事的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因此往往缺乏幸福感。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应当让孩子从小懂礼貌,讲友谊。

  应该怎么教孩子懂礼貌呢?古代的一些尊礼教育或许可以给父母们提供一些灵感。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也结合他自己的教书实践,写成了《训蒙文》,后来经过修订改名《弟子规》。《弟子规》中的很多要求对今天来说也有很现实的意义。我们摘录其中的一部分与父母们分享: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綬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回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孩子的尊礼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父母要耐下心来,尊重孩子,同时以身作则,让孩子从自己身上看到尊礼、重礼的风范。

  孩子也应该不断学习,从书本上、从电视节目中、从实际生活中学习礼貌的言行,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文章作者:牛晓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