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这个颍上人在咸宁知县任上去世,竟然“身卧故毡”

 村庄物语 2022-10-25 发布于安徽

图源网络

已经是莫大的荣耀

古县颍上,史上廉官能吏辈出。浏览清代的几部旧志,无论秩官还是在外为官的颍上人,大都以清廉著称。在任上,“居官廉静”;告老还乡后,“四壁萧然”等字样,随处可见。

大清朝颍上人黄家鼎,就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人。

黄家鼎,顺治年间拔贡。道光《颍上县志》中,有其传。传云:

黄家鼎,字升耳,号一庵。少恂恂,言如不出口。由拔贡生授咸宁县知县。

(咸宁)地当烦剧。家鼎以清介自守,而政无所堕。筑河堤,课农桑,严保甲,吏民悦服。三年报最,六年举卓异,赐五品服。百姓千余人诣阕求留。特旨褒美,以给事中用留咸宁候补

又三年,卒于官。身卧故毡,室余瓦器数事。大吏皆亲诣吊。赙之以归,百姓越境送其柩。

祀乡贤祠

这则传文,言简意丰。

他这个咸宁知县的作为:清介自守,政无所堕;筑河堤,课农桑,严保甲。其治理之效:吏民悦服;三年报最,六年举卓异。

他因官声政绩而升迁,但老百姓不愿意他调走,“千余人”恳求朝廷,让他留任。于是,“特旨褒美”,让他“以给事中用留咸宁候补”,算是一个“没走掉”“没走成”。

官当到这个份上,算得上是个官场上“少找”的人了吧。

才不是。

最后,他在咸宁任上去世。他去世后,人们发现,他“身卧故毡”,且他的居所,仅仅“余瓦器数”。如此贫寒之官,我怎么觉得,黄家鼎简直就是个官场上的“异类”。

黄家鼎所任职的咸宁县,是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他去世后,“百姓越境送柩”事,在清代颍上人高泽生的笔记作品《颍上风物纪》中,还有这样一个情节:

民敛金制轝,题曰清官还乡之柩

轝,泛指车子,也指载送灵柩之车。

看见了吧。那时候的咸宁人,不仅“越境送柩”。就连那灵柩之车,也是他们“凑份子”制出来的。就这还不足以表达他们对这位知县大人的敬重。他们又在车子上写下了这样几个大字:

清官还乡之柩

我想,对为官之人而言,这已经是莫大的荣耀了。这也是他忠君为民的见证。

除了他的为官仕迹外,颍上的几部旧志中,少见他留下片言只语。惟顺治《颍上县志》卷十四的《古今诗集》,录其题为《映林晚照》诗一首。诗云:

一林一壑一重村,望望云山几断魂;

傍晚牛羊归柳巷,逐邻鸡犬绕柴门;

浓阴淡露层层碧,近树遥遮冉冉暾;

纵有辋川真笔意,今时难写旧时痕。

映林晚照,颍上古八景之一。作为颍上人,他对此“写上几笔”是寻常事。但我读来,觉得黄家鼎这首诗,应是他在咸宁任职期间,有一次回乡“探亲”时所作。

为诗中有“辋川”一词。

辋川,即辋谷水。诸水会合如车辋环凑,故名。在陕西省蓝田县南,源出秦岭北麓,北流至县南入灞水。唐诗人王维曾置别业于此。因此,辋川也借指唐诗人王维。

黄家鼎诗中如此用辋川典,可谓一语双关。辋川,既指王维,也指他任职的那个地方——今天的蓝田县也是西安辖区。同时,也表达了一个在外游子归来,而很快“探亲”假满,又要远行的恋恋不舍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