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博史上规模最大特展,用400余件文物之美解读“和合中国”

 月是故乡明548 2022-10-25 发布于山东

2022年10月8日,“和合中国”展览在辽宁省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这次展览被称作辽博史上规模最大特展,汇集22家文博单位的400余件藏品,其中一级文物88件组,展期三个月。

展览围绕“和合”主题分四大部分: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

重点展品包括:

绘画部分: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王蒙 《太白山图卷》、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仇英《清明上河图》、徐扬《姑苏繁华图卷》、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等;

书法部分:唐代佚名《兰亭序》、欧阳询《千字文卷》、宋徽宗《千字文卷》、赵孟頫《急就章卷》、南宋文天祥《木鸡集序卷》、南宋朱熹《大学或问手稿》等;

器物部分: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波曲纹铜鼎、新石器时代 玉雕玦形龙、西周虢国波曲纹列鼎、春秋 郑国编钟、战国石编磬、唐代 三彩胡人骑马俑、唐 石刻胡旋舞墓门、唐 阿弥陀净土变相图绢画残片、宋 缂丝紫鸾鹊谱图轴、宋 朱克柔缂丝牡丹图、元 织锦百鸟朝凤图卷、辽 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东罗马鎏金银盘

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局部

仇英《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局部

唐代 欧阳询 《千字文卷》局部

展览架构

序厅 “和合”之源

第一部分 天人合一

第一单元 与天地参 认知自然

第二单元 乐山乐水 谐和自然

第二部分 人心和善

第一单元 明德修身 止于至善

第二单元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第三部分 和而不同

第一单元 崇德向善 仁孝为本

第二单元 民惟邦本 和合共生

第四部分 协和万邦

第一单元 交流互鉴 四海一家

第二单元 与古为新 美成在久

关于展览主题“和合中国”,主办方介绍,展览旨在通过古意盎然、彬蔚称盛的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所蕴涵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文明价值,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赓续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在“和合”文化传承与涵养中增强文化自信。

展览综合运用彩陶、青铜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各类文物,以各自的时代和文化背景来分别阐释主题。

借助一件件传世重器、一幅幅精品书画、一部部缥缃翰墨,在宏观历史脉络中,通过文物之美解读“和合”文化,以丰富的图片文字链接、数字化场景营造、展厅氛围渲染、网红打卡地设计、互动体验等多样化、高科技的展陈手段为依托,体现了“和合”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及蕴含的中国智慧,讲出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并观照当下,揭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契合于人类文明共通内核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理念,突显了“和合”思想对现在及未来的借鉴和启迪。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承办,山西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甘肃省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图书馆等国内22家单位协办,展期三个月。

配合展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简称“辽美社”)出版图录《和合中国》,本书为辽宁省博物馆(简称“辽博”)和合中国主题文物展详解图录,携限量版“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典藏邮票震撼问世,图文并茂地为读者梳理中国“和合”文化脉络。

《和合中国》作为官方出品的图录,以5大篇章、500余幅高清全彩大图及反复琢磨的精致版式、繁复精良的装帧工艺,不仅展现了文物的本色,还附加了专家论述,使文物与文字完美结合、形意灵犀,系统介绍了“和合”文化从新石器时代走向当下的每一个足迹,兼备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配合展览的四大部分之外,本书第五部分还收录了多篇文博专家对于“和合”文化与思想的权威论述,尤其是我国先秦思想研究大家陈恩林老先生的文章,深入探究了中国“和合”之源的哲学性与思辨性。

《和合中国》图录采用大气且适合高清图片展示的大八开,配合高韧性黏合锁线工艺,令620页的图书及其舒适地实现180度平展。以蓝、白、银三色构建主题,封面特调的靛远蓝特种布色彩典雅、质感妥帖,珍珠白与压凹的挥洒大字明暗呼应、落错契合;靛蓝特种纸篇章页带携烫银大字,素白机宣纸小节页浅映珠光小字,与内文相映成趣、兼容并蓄;内文选用手感温润的舒适雅纸,加上辽博与辽美专家的跟踪调色,让每一件文物在纸上焕发勃勃生机。工艺与设计共舞,物料与内容协奏,演绎了古往今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格局与担当,为读者带来沉浸式的视觉震撼。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被后人誉为书法中的“鬼斧神工”,是宋徽宗罕见的以草书传世且堪称登峰造极之作的书法精品。为了延展书籍的收藏性、价值性,仅有1000册《和合中国》随书附赠“宋徽宗草书《千字文》”限量版典藏邮票(每套8枚)。该套邮票由辽美社与中国邮政合力出品,选取这一国宝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8段局部,并配以“乐”字甲骨文与主体呼应,表达了中国人文以载道、以文抒怀的文化追求,以及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和合中国》是辽美社继获奖图书《又见大唐》《山高水长》出版后,再度与辽博合作打造的又一部大展图录。《和合中国》以文物为精魄,以书籍为载体,将5000多年世界大同、和合共生的中华文明史尽收方寸间,并使其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让传承不灭、焕发新生的中国智慧跃然纸上,为每一位读者留下如临其境的观览体验。

重点展品-书画

五代的董源擅长山水,平淡天真的山水绘画风格是他开创的,他是南宗的典型画家。这件《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画的是江南的山水景色,江水蜿蜒,草木茂盛,点染皴擦的过程就将江南山水的意境表现出来了,是典型的江南山水。卷引首有董其昌的题字,还有历代画家的题跋,被称作是董源传世作品中的精品。

元代 王蒙《太白山图卷》 局部 纸本 设色 纵27.4,横238厘米

王蒙《太白山图卷》所绘为浙江鄞县太白山及周围景致,此处山峦叠嶂,绵延不绝,小桥流水,高拱长桥。全篇用笔繁密,以朱砂、花青点染,技法高超,别具一格。王蒙是元四家之一,赵孟頫外孙,画风深受外祖父影响,又自出新意,独具风貌。

元 赵孟頫《红衣西域僧图卷》 纸本,设色 画心高26厘米 长134.5厘米

这件赵孟頫的红衣僧人图,曾经在故宫赵孟頫书画特展、辽博新馆开馆展都均有展出。画面描绘的是古树下、青石间有一位红衣的僧人,盘膝端坐在红色的毡布上,平伸手掌,似乎在说法。

从其外貌特征看他不是中原僧人,而是一个来自西域的僧侣。这是一件典型的人物画创作,衣纹的线条用色艳丽,画面具有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从落款可以知道,这是赵孟頫51岁时所画,并在17年之后重新提拔。学界认为,从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赵孟俯对复古画学思想的倡导,画面之后有赵孟頫、董其昌、陈继儒题跋。故宫博物院也藏了一件乾隆临摹赵孟頫的这幅作品。

南宋宋高宗书马和之画周颂清庙之什图 (部分) 绢本设色 画心纵27.4,横742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卷以《诗经·周颂·清庙之什》十篇诗文为题材,《清庙之什》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用典重的词章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

此图由宋高宗书《清庙之什》诗文,马和之补画绘文意图,右书左图,各幅相间,共十段。此卷是传世《毛诗图》各卷中较好的一卷。画面内容以祭祀场景为主,出现了成组的鼎、簋、鬲等青铜礼器与编钟等乐器,气氛庄重肃穆,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周代的“礼乐制度”。

此卷宋元时收藏不详,据吴升《大观录》载,“缝三宋印无缺”,但现已不可辨。元明之际曾入洪武内府,有先后归朱㭎和项元汴收藏。清代经安歧和梁清标收藏,后入清内府。著录于明顾复《平生壮观》、清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 绢本设色 画心横987.5cm,纵30.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卷绘于明代,《石渠宝笈》著录仇英款有两本,此本署 “仇英实父制”。画家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熟悉的风土人情,反映出江南地区百姓热闹欢腾的生活状态。通过“货物店肆,流溢金阊”的繁荣商业景象;屋舍墙上所挂元四家风格山水画;“小儿内外坊脉药室”中的小儿安图画片等,反映出明代商品化经济的发展状况,人们的文化品位和心理寄望。亦可看出百姓对生活的热情,对平和安康,繁华人生的向往。

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 纸本设色 画心横1243.4cm,纵35.9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画家采用 “散点透视”方法,用流动的视角串联起画面,以青绿山水为主调,将兼工带写,界画技法,西洋透视法三者结合运用,突出人物刻画。以精湛的写实技巧,生动传神的再现了清代苏州的人文风物。画中表现了工坊市肆、舟船车轿、迎亲嫁娶、舞榭歌台、官衙考场等场景,记录了繁荣盛世下百姓幸福的生活状态。是清代宫廷绘画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堪称中国美术史风俗画的经典作品。

明代 马轼 李在 夏芷《归去来兮辞图卷》 纸本 水墨 纵27.7 横60厘米

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情境,共九段,现存李在三段,马轼三段、夏芷一段,第一段与第八段原作已佚,现存此两段为清代画院画家补绘。

南宋 佚名《摹孝经图卷》 绢本 设色 纵19.7厘米 横529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本画根据儒家经典《孝经》所绘,计十八章,右书左画。此卷经清代《庚子销夏记》《石渠宝笈初编》等著录,皆以为褚遂良书、阎立本画,今被鉴定为南宋人作。从避讳字来看,“敬”“让”二字均未缺笔,而第十六章“慎”字缺笔,避南宋孝宗赵昚讳,第十七章“匡”字亦缺笔,可见此卷最早应为南宋孝宗时所作。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长 380厘米 宽192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

图的开头是用楷书题写的图名《坤舆万国全图》。专家指出古代用乾坤指天地,坤就是地的意思,舆的本意是车底座,延伸为承载万物。古人把地图称为舆图,《坤舆万国全图》也就是今天所谓的世界地图。

整幅地图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图,也就是椭圆形的世界地图,地图用多种颜色描绘而成,和谐而又富有层次感,颜色淡雅,视觉舒适,便于观看。

地图上标有的五大洲中,包括当时刚被发现的南极洲,说明图的内容是很新的。图上没有绘出澳大利亚,那是因为澳大利亚当时还没有被发现。

在各大洋中,绘有插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地图变得形象生动。第二部分是位于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分别是《九重天图》《天地仪图》《赤道北地半球图》《日月食图》,左下角曾有《赤道南地半球图》《中气图》,这些起辅助作用的小图包含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识,开阔了当时国人的眼界。虽然这些知识在今天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在明代可谓耳目一新。

第三部分则是解释说明的文字,利玛窦在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此外还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元代 赵孟頫《急就章卷》 纸本 草书 纵24.7 横278.4厘米

《急就篇》为西汉元帝时(前48~前33)黄门令史游作。该书是中国古代教学童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字书,在古代常被用作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汉代教学童识字的书,如《仓颉篇》、《训纂篇》、《凡将篇》、《滂喜篇》等都已亡佚,只有《急就篇》流传下来。全书为三言、四言、七言韵语。三言、四言隔句押韵,七言则每句押韵,以便诵习。篇中分章叙述各种名物,如姓氏人名、锦绣、饮食、衣服、臣民、器物、虫鱼、服饰、音乐以及宫室、植物、动物、疾病、药品、官职、法律、地理等,不仅为识字而设,还有传布知识、以应实际需要的意思。原书可能是用隶书写的,东汉时章草盛行,书家喜用草书书写,魏晋时期钟繇、索靖、卫夫人、王羲之都有写本,但都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三国时吴国皇象的写本流传下来。此字书旧分32章,相传皇象写本为3l章,宋太宗所写为34章,不同传本文字也略有异同。由于分章的原因,也有人把它称作《急就章》。

明代 祝允明 文徵明《兰亭集序图卷》 纸本 行书 设色 书心:纵22.9 横48.8厘米 画心:纵20.8 横77.8厘米

祝允明,字希哲,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擅诗文,尤工书法,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长洲县人。嘉靖二年(1523),以岁贡生参加吏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之职。嘉靖五年(1526),文徵明辞官归乡,专事创作。文徵明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在文学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宋 赵佶《千字文卷》局部

宋 赵佶《千字文》 纸本 草书 纵31.5 横1172厘米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千字文》为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用一千个不同的字编写的文章。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便于记诵,用作儿童启蒙读本,从唐朝始开始盛行,直至今日仍被人传诵。

自《千字文》成文之日起,历经数代,书写过此篇的大有人在,其中著名的有智永和尚、怀素、欧阳询、赵孟、文征明等风格各异的书法家。

在辽博收藏的书法精品中,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每次展出都会引发关注,这幅字全长11.72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听说,纸上的精细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出来的。是宋徽宗难得一见的草书长卷。

从赵佶的书法存世量来看,瘦金体较多也成为观众认知宋徽宗的标志性符号,但是他的草书流传特别少。传说宋徽宗一生写过多次《千字文》,如今却仅存两件,另外一见是《楷书千字文》,用其瘦金体写成,收藏在上海博物馆,是他22岁时所写。而此《草书千字文》则是他40岁时所写,正是写于其书法大成之时。

十一米长的草书手卷一气呵成,连贯放松,变幻莫测,蔚为壮观。专家认为,在纵向空间比较小的情况下,赵佶对于长线条的使用也是很恰当的,如文中部分字体的落笔遥遥下垂,不仅调节了空间比例,使之疏朗、灵动,也起到导气、融通的作用,使作品显得更加气脉贯通。从此作中又不难发现,赵佶善于运用穿插错落的章法处理方式。

唐代 欧阳询 《千字文卷》纸本 行书 纵25 横304.8厘米

欧阳询的这篇行书《千字文》明显保留了他楷书的特点,结字紧密,采用平直、齐整的行轴线来控制行气和章法,既有行书的动势又有楷书的精美。

宋代 文天祥《木鸡集序卷》纸本 草书 纵24.5,横38.5厘米

《木鸡集序》是文天祥应同乡张疆之求而作。木鸡意取《庄子达生篇》。文中阐述治学的见解,强调学习应从难从严的道理,要先学《诗经》,后读《文选》,才能收益更快。

器物部分

勾连涡纹彩陶罍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口径13.2、底径12、通高49.2厘米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6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泥质红陶,红陶地上饰黑彩。敛口,圆唇,广肩,鼓腹,小平底,腹部饰竖桥状耳,圆碟式盖,顶端有半环形捉手。盖身饰重圈纹,瓮身饰三周勾连涡纹带。

早在新石器时代,分布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天性和与邻区广泛交流的开放心态,走过了1500年发生发展的历程。红山文化祭祀用陶器主要为泥质红陶,且多彩陶。红山文化的彩陶受到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地融入自身的文化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山文化彩陶。将源自邻区文化因素的彩陶器使用于精神领域,反映出红山先民对外来文化具有很高的容纳度。

胡人吃饼骑驼俑

隋代

高45.7厘米

山西省太原市沙沟村斛律彻墓出土

山西博物院藏

骆驼昂首站立在长方形的托板上,双峰间垫着毯子,驮着丝绢、皮囊等物品,皮囊上坐着一人,浓浓的眉毛,深目高鼻,头上戴着圆毡帽。最有趣的是他的手里还抓着一个饼子,正在边走边吃,想来路途辛苦,来不及休息就要急着赶路。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位胡商手里的饼子,当地称为“馕”,是一种可以存放很久的食物,传入中原后,被称为“胡饼”,当时上至贵族下到老百姓,都很喜欢吃。

骆驼背上所驮的货物是当时贸易往来中的大宗商品丝绸和绢帛等纺织品。这也说明当时的胡商来到中原后,卖掉带来的金银器皿、宝石和香料等货物后,再将当地的丝织品带走返回,而且数量很大。

此俑于年发现于斛律彻墓中。墓葬的主人斛律彻,曾任北齐假黄钺、使持节、相国、朔州刺史等官职。该墓葬中随葬器物较丰富,共三百二十八件。其中,陶俑的数量很多,有仪仗俑、女侍俑、伎乐骑俑、武士俑等,显示了墓主人生前的一些生活场景。

三彩胡人骑马俑

唐代

高32厘米 长27.5厘米

唐懿德太子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藏

此胡人头戴幞头、身穿绿圆领窄袖胡服,深目高鼻、浓髯,双手持缰绳端坐于马背之上,身后有一小兽陪伴。马首微昂,姿态挺拔,精神抖擞,四肢直立于一四方台上。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中宗李显的长子。

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其墓进行发掘,该墓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一千余件。其中的客使图、胡人俑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唐代外交政治、文化交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汉 印花棉布

残长89厘米 宽48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中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公元世纪)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两块蓝白印花棉布的残片,其中有一块棉布中心部分已经缺失,只能见到半只赤裸的脚和一段狮尾。所幸的是,在它的左下角有一个大约厘米见方的方框,框内画有一个半身女神像。该女神应为希腊神话中的丰收女神得墨忒耳;其中心图像为人狮相搏图,现已十分残缺,只剩一人脚和一狮子尾、一狮子爪。从脚的方向分析,此人正朝着狮子扑去,欲制服狮子。边框处还见辟邪鸟和彩花带。从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一蜡染棉布可能产于公元2至3世纪的贵霜王朝的马拉图地区。

这件作品中的得墨忒耳、人狮搏斗等原属于希腊神话题材,辟邪则来自中国艺术,而棉纺织、染色、蜡染技术应是起源于印度,大量的装饰纹样在犍陀罗时期又十分常见,人物形象风格则是属于贵霜帝国马拉图地区的艺术特点。因此这件织物是汇集了东西方众多文化元素和技术而形成的一件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元织锦百鸟朝凤图卷

横548cm,纵53.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件使用多色丝线及金线和孔雀羽线织造。图像以凤鸟为主体,其他鸟类,花卉,呈散点式分布。共有两组连续图案。鸟类造型优美,配色华丽,织造技术高超,是元代织锦的代表作之一。

图像内容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传说中凤鸟本为一只普通的小鸟,用自己采摘积攒的果实拯救了濒临饿死的其他鸟类。这些鸟类为报恩各自献出一根最美丽的羽毛给凤鸟,于是凤鸟成为了最漂亮的鸟中之首。故事体现了群体间的感恩与互助,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生存准则。至今仍广泛流传百鸟朝凤的故事,百姓家有喜事时常悬挂此题材刺绣品。

鎏金人物故事纹银壶

北周天和四年

高37.5厘米 最大腹径12.8厘米

宁夏固原博物馆藏

1983年宁夏固原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

壶长颈,鸭嘴状流,上腹细长,下腹圆鼓,单把,高圈足座。壶把两端铸两个兽头与壶身连接。把上方铸一深目高鼻戴盔帽的人头像,面向壶口。颈、腹、底座边缘相连处各饰联珠纹一周。壶身腹部一周打押出三组男女相对人物图像。三组人物头发、衣纹用细线刻划,线条简洁流畅。壶腹下部用细线雕刻一周水波纹,水波纹中有两只怪兽相向追逐一条鱼,鱼尾甩出水面。

此壶也称胡瓶。据文献记载,最早是由西胡即中亚粟特人将产于拂菻(罗马帝国)的胡瓶作为礼品进献中国,其时间大约是在公元4世纪初。考古发现最早的胡瓶是在十六国时期,北朝至隋唐时期已很流行,李贤墓出土的这件鎏金银壶对研究中亚、波斯、东罗马帝国与中国的关系有很大意义,目前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与之完全相同的器物。

狩猎纹金方奇

隋代

长18厘米 宽14厘米 厚1厘米 重842.1克

宁夏回夏自治区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出土。

盐池县博物馆藏

金版以失蜡法浇铸而成,版面未曾打磨抛光,但图案清晰,牌饰中心上方之人头戴插羽宝冠,身着甲,足蹬长靴,纵马驰骋,弓满弩张,驱前诛后,周旋于大小不同、姿态各异的猛兽间。牌饰左、右下方各有一戴胄着甲、挽弓跪射猎物的勇士,画面上有虎、熊、豹、犴、豕、麋等兽的形象,左上方有一飞鸟图像。

在其后背矩形框外有魏碑体隶书铭文,共八十二个字。其中有“良工刻构,造兹方奇”一句。方奇在《辞源》中的解释为『地方所产珍奇之物』,而它当时是否被称为“方奇”,亦未可知。铭文中“韩卢盼破”是指“良犬”。

狩猎纹的构图与常见的波斯银盘和西安发现的北周安伽墓内石榻上的雕画类似,以此推断可能是由受过萨珊金银工艺或粟特绘画艺术影响的匠人制作。而关于它的用途,有考古学者推测,可能是系钉铆于车辇上的装饰。由于这件文物的用途和命名目前尚在研究中,现暂根据铭文内容,命名为“方奇”。

宁夏地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大量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往来于此。这件黄金文物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经由丝绸之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

石刻胡旋舞墓门

唐代

长88厘米 宽42.5厘米 厚5.4厘米

198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苏步升乡窨子梁唐墓出土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每扇石门正中各减地浅浮雕一胡人形象的男子,站立在一块编织精美的小圆毯上,双人对舞,熟练挥旋,飘逸潇洒,体态轻盈健美,舞姿迅疾奔放,充满欢乐愉快的生活气息。四周剔地浅雕卷云纹,恰似舞者腾跃于云气之中,造成流动如飞的艺术效果。石门上的舞者展示的舞蹈即为胡旋舞。胡旋舞,又称团乱旋、团圆旋等,原出于中亚一带的康国。胡旋舞由西域传入后,受到中原各族人民的喜爱,尤其受上层统治阶级偏爱。

据墓志记载墓葬主人属中亚粟特人,即“昭武九姓”中的何国人。中亚粟特人徙居宁夏境内,与唐朝设立羁縻州以安置突厥降户相关。墓葬中的胡旋舞图案是乐舞艺术的传承和文化习俗地移植。

这类题材的石刻作品,在中国唐代墓葬中首次发现,既是反映唐代时期包罗万象、融合一家的世界观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乐舞的珍贵资料,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

东罗马鎏金银盘

公元4-6世纪

高4.9厘米 口径31厘米

甘肃省博物馆藏

甘肃省靖远县北滩出土

银盘曾表面鎏金,现已大部分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纹饰分为三个区域:外圈饰十六组相互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呈环带状,内列十二个人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微微凸起的圆域,图案为一倚坐于狮豹类猛兽背部的青年男性,是银盘的主题花纹。所倚坐之猛兽圆足内底有点状铭刻文字一行,这是在中国境内的丝網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

盘心所饰这位持杖倚兽的青年男子,学者认为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葡萄酒之神狄奥尼素斯。银盘上所刻的文字,研究者认为是大夏文,系大夏贵霜时代即己采用的希腊字母草写本。此鎏金银盘是典型的东罗马风格器物,其制作年代大约相当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东罗马帝国前期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据《魏书》记载,东罗马帝国曾三次派使团访问过北魏。也许这只银盘就是当时东罗马使者遗留在黄河古渡的贡品,也可能是那个时代西方商旅携带的交换物。

北朝 玻璃杯

高9.7厘米 口径12.1厘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森木赛姆千佛洞石窟附近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此杯采用无模自由吹制法制作而成,整体呈淡绿色,器型为敞口,圆腹,高足,口沿微内收,杯壁外侧粘有两排圆饼装饰,圆饼作为装饰、交错分布,圆饼间距并不完全一致,每排六个共计十二个。杯身圆饼装饰以及高足部分皆为后期分别制作粘贴而成,圆饼上还依稀可见加工时留下的戳痕。有学者认为,这种装饰方法是在模仿带圆凸的“萨珊型”玻璃杯制作,但是这种制法比萨珊冷加工出来的圆凸玻璃杯简单得多。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萨珊玻璃器主要出现在湖北鄂城五里墩号西晋墓、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北京西郊晋华芳墓、镇江六朝墓等。新疆地区“萨珊型”玻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外之间物质和文化的交流具有非凡的意义,新疆地处“丝绸之路”中段,是罗马、波斯等国向东至中国境内的必经之地,这一地区出土的玻璃为中外之间存在文化与物质交流活动提供了重要的证据。总的来说,这些珍贵的萨珊玻璃标本是萨珊玻璃从陆路输入中国的实物证据。

宋缂丝朱克柔山茶蛱蝶图

纵26厘米,横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以宋代折枝式构图花鸟画为稿本,主体表现山茶花和蝴蝶。花瓣施色方法及叶片造型与宋代李迪红芙蓉图有异曲同工之处。此作的绘画稿本现已无迹可寻,依现存这件缂丝作品可以窥见原画作之风采。

以蓝色为地缂织,主体物用合花线表现了自然的色彩过渡效果。虫蚀处用米黄、褐色线以“结”的技法表现色彩变化;花萼处用长短戗织出层次;朱克柔印章部分用搭梭技法缂织,形成纵向边缘整齐,横向衔接无缝隙,外轮廓方正的效果。花瓣细节部分用笔在缂织的浅色区域补绘,彰显出朱克柔的绘画功底。

宋缂丝朱克柔牡丹图

纵26厘米,横26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以花鸟画为稿本缂织蓝色地,凌空式构图黄色牡丹一枝。从花心处向外逐层晕染色彩,边缘处用白色提亮,与宋代马远绘白蔷薇图中的施色方法一致。在宋代“格物致知”思潮影响下,画家甚至亲手栽培以求将花卉描绘的精妙甚微,“牡丹”在人的智慧与创造下“独钟其美而见幸于人焉”。

此件左下角缂“朱克柔”朱文方印。整幅织造紧密,底色均匀,线条过渡自然,色彩柔和。宋太宗于雍熙元年设立“翰林图画院”,给画院画家授予职。但从事织绣的工匠地位较低,缂丝艺人不敢署名,只摹缂原画作者名款,朱克柔将名章缂在作品上,可见在当时具有较高地位。

此件对幅有明代弘治时张习志题跋 。《石渠宝笈重编》著录,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鉴”“石渠宝笈”“宝笈重编”印。画心外有“冰泉” “郡王衔多罗贝勒”印。后被朱启钤收藏。现存于世公开发表的有朱克柔名款的传世品有七件,稿本皆为宋代花鸟画。

元织锦《百鸟朝凤图卷》(局部)。

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北周鎏金人物故事纹银壶。

辽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

中国“和合”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性格特征,反映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坚韧纽带。

10月8日,辽宁省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模最大的特展——“和合中国”展览启幕。400余件珍品文物齐聚一堂,共同阐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在“和合”文化传承与涵养中增强文化自信。

规模空前 荟萃精品文物

“'和合’一词首次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国语·郑语》中,'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其中'五教’是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将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使百姓安定和谐地生活。”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刘宁说,“'和合’思想追求人与天地合德,即天人合一,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辨。”

“和合中国”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辽宁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辽宁省博物馆承办,山西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等22家单位协办。在为期3个月的展览中,共展出文物、古籍402件/组(436单件),其中一级文物88件/组。展品包括彩陶、青铜器、瓷器、丝绣、书法、绘画、古籍、碑刻拓片等多种类型,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

此次展览中,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卷》、宋朱克柔缂丝牡丹图、辽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元织锦《百鸟朝凤图卷》、明仇英《清明上河图卷》、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绘世界地图《两仪玄览图》、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等辽博馆藏珍品均有呈现。此外,还汇聚了各地文博机构收藏的国宝级文物,如湖南博物院藏《唐摹兰亭序(黄绢本)》、吉林省博物院藏《文姬归汉图卷》、南京博物院藏《坤舆万国全图》、甘肃省博物馆藏东罗马鎏金银盘等。部分重点展品将分期展出。

展览中还能看到一些前所未见的文物。辽博馆藏的东周嵌宝石金环饰、唐-宋回鹘文残片、辽竹节形琥珀饰、清镀金玛瑙镶嵌望远镜等均为首次展出。山东省阳信县出土的一套战国石磬,共计13面,被完整借展至辽博,首次以成套方式与观众见面。

精心布展 凸显“和合”主题

刘宁告诉记者,此次特展策划历时5个多月,分为“天人合一”“人心和善”“和而不同”“协和万邦”4部分,每部分包含2个单元,力求全面呈现“和合”文化。每单元开头均以经典文献中的名句作为提纲。

“天人合一”部分的第一单元,引用了《易经》中的名句:“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刘宁介绍:“为了与这一提纲呼应,我们选择了一组展示自然之纹、鸟兽之形的展品。比如山西博物院的'网红’文物青铜鸮卣,来自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博物馆的西周玉饰件,有大象、老虎、小鹿、兔子、鹦鹉、燕子等不同形象,还有辽博馆藏的从史前到商周的各种动物形玉器。这些惟妙惟肖的文物,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想象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山水画表达了古代文人纵情山水、亲近自然的情怀。五代画家董源擅画山水,开创了“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画风格,是“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夏景山口待渡图卷》是董源传世绘画中极为精妙的一幅作品。江水蜿蜒于群山之间,草木丰茂,点染皴擦中尽显江南山水秀润之境。画卷引首还有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书题。

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太极思想的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常见的图案。辽代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造型巧妙、制作精细、装饰富丽,是辽代陶瓷中的佳作。壶为扁圆形,圆口,曲柄,管状短流,圈足。胎质灰白闪红,挂白粉。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水波纹地,上浮有如意流云带。柄外施绶带纹,流基部作牛首张口状。壶身两面印相同的凸起花纹,中心一朵莲花内饰有太极图式花纹,勾画出“始于天然、载于天道”的审美意境。

在元代织锦《百鸟朝凤图卷》前,众多参观者流连忘返。这件织锦是用多色丝线、金线和孔雀羽线织造而成,配色华丽,织造技术高超,是元代织锦的代表作。图像以凤鸟为主体,其他鸟类、花卉呈散点式分布,花鸟造型生动美丽。百鸟朝凤源于中国古代传说故事,凤鸟本是一只普通的鸟,用自己采摘积攒的果实拯救了濒临饿死的其他鸟类。这些鸟为报恩,各献出一根最美的羽毛给凤鸟,于是凤鸟成为最漂亮的鸟中之首。这个故事体现了和谐共生、团结互助的理念。

《文姬归汉图卷》为金代张瑀所作,描绘了东汉末年蔡文姬从匈奴驻地返回中原途中的情景。画卷前端一汉人骑老马引路,肩扛圆月旗,躬背缩首,迎风沙而行,侧后方有一马驹紧紧相随。稍后数步便是画卷中心人物蔡文姬,头戴貂冠,身着华丽胡装,脚蹬皮靴,骑在马上,手扶鞍桥,双目凝视前方。文姬身后有多名侍从和马夫,形态、动作各不相同。此图表现了丝绸之路上发生的历史故事,反映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

在“协和万邦”部分,东罗马鎏金银盘、北周鎏金人物故事纹银壶、唐代长沙窑青釉贴花舞蹈人物瓷壶等精美文物,诉说着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东罗马鎏金银盘为甘肃省靖远县北滩出土,银盘表面曾有鎏金,现已大部分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纹饰分为3个区域:外圈饰16组相互勾连的葡萄卷草纹,其间栖有小鸟等动物;中间一圈浮雕呈环带状,内列12个人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微微凸起的圆域,图案为一倚坐于猛兽背部的青年男性,猛兽圆足内底有点状铭文一行。学者认为,盘心图案中的男子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葡萄酒之神狄奥尼素斯,盘上所刻文字为大夏文。此银盘是中国境内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其制作年代大约相当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东罗马帝国前期与中国保持友好往来,据《魏书》记载,东罗马帝国曾3次派使团访问北魏。这只银盘也许是东罗马使者遗留在黄河古渡的贡品,也可能是西方商人带来贸易的物品。

手段多样 增强互动体验

此次展览运用多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生动展示文物的丰富内涵,带给观众良好的互动体验。

一只骆驼昂首嘶鸣,双峰间驮着沉重的皮囊。骑骆驼的人深目高鼻,头戴圆毡帽,手中拿着饼,一边赶路一边吃着。在胡人吃饼骑驼俑展柜旁,有一台电子触屏设备,可以查看这件文物的细节、出土过程以及历史背景。“陶俑身上的这种饼,原来叫'馕’,传入中国后一度被称为'胡饼’,很受中原百姓的欢迎。”一名参观者看着互动屏上的信息,给身旁的孩子介绍。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卷》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这幅11.7米的长卷全部展开,气势磅礴。展柜上方的电子屏展示了这幅作品的放大图像,让观众能够看清每个字的创作细节。

与《千字文》一样全部展开的还有长达12米的《姑苏繁华图卷》。这幅画作为清乾隆年间宫廷画家徐扬绘制。图卷上方也有一块电子屏,以动画形式展示了图中的重点场景。游船在河上来回穿梭,街巷间人头攒动,生动再现了清代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繁华。

“元四家”之一王蒙的《太白山图卷》描绘了浙江鄞县太白山及周边景致。全卷用笔繁密,以朱砂、花青点染,技法高超,别具一格。在一个AR体验空间里,观众可以体验画中太白山的四季轮回,变幻的美景配以悠扬的传统乐曲,让人感悟“天人合一”之美。(记者 刘洪超)

为使广大文博爱好者鉴赏此次特展的文物全貌,由辽宁美术出版社联合辽博出版的典藏版精品图录《和合中国》也在特展同期推出,此次展览中402件/组(436单件)文物皆收录在图录中,其中一级文物88件/组。值得一提的是,图录增加了特展中多件国宝未能详细展开的内容。500余幅高清全彩文物图版全景再现,多重尺寸放大,文物细节一览无余,搭配专家学者的详细解读。

《和合中国》图录书影

《和合中国》图录由图版及附文两大部分组成,图版部分同样分为4大华章,下设8个单元、25节。附文近10万字,即专家学者围绕“和合”文化及该展览撰写的专文,既适合普通读者将其作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性文章阅读,又可作为专业人士教学研究的权威参考资料。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局部) 五代 董源

这其中,包括辽博本馆所藏众多国宝级书画珍品。比如,美术史上赫赫有名、南唐画家董源真迹《夏景山口待渡图》,引首有明代董其昌书题,卷后有元代柯久思、虞集、等人题跋,是董源传世绘画中极为精妙的一幅作品。

千字文卷 宋 赵佶(局部) 纸本 草书

《和合中国》图录内页 北宋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再如,北宋赵佶的《草书千字文卷》是其最有名的狂草书法作品,写于11.72米的描金云龙底纹白麻纸上,笔法连贯、一气呵成,超脱宋徽宗创作之常态,大有“舍我其谁”之意味。

太白山图卷(局部) 元代 王蒙

太白山图卷(局部) 元代 王蒙

如“元四家”之一王蒙传世名迹《太白山图卷》全篇用笔繁密,以朱砂、花青点染,技法高超,别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明代 仇英

姑苏繁华图卷(局部) 清代 徐扬

此外,明仇英《清明上河图》,难得一见的传世名画清徐扬《姑苏繁华图卷》等,都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佳作。

缂丝牡丹图 宋代 朱克柔

缂丝牡丹图 宋代 朱克柔

元 织锦百鸟朝凤图卷(局部)

而像宋代缂丝高手朱克柔的《牡丹图》、元代织锦《百鸟朝凤图卷》、辽代三彩釉印花太极图执壶等,也都是辽博馆藏的国宝级文物。

据辽宁美术出版社介绍,全书的第一华章“天人合一”,以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彩陶开篇,渐次展示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等,无不呈现“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物我协同”的精神风貌。

春阁听泉图轴(局部) 明代 蓝瑛

春阁听泉图轴(局部) 明代 蓝瑛

千字文卷(局部) 唐代 欧阳询

大学或问手稿(局部) 南宋 朱熹

第二华章“人心和善”,以楹联、书画、碑拓等展现“和合”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人所具有的“温、良、恭、俭、让”等优秀品质,以及“君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急就章卷(局部) 元代 赵孟𫖯

急就章卷(局部) 元代 赵孟𫖯

烟江叠嶂图卷(局部) 元代 赵孟𫖯

第三华章“和而不同”,以青铜器、石编磬、绘画、缂丝等,体现中华民族在矛盾对立中,坚守“和合”信念,致力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

刺绣梅竹鹦鹉图页 宋代

第四华章“协和万邦”,以“中外文化交融纽带”丝绸之路为主线,通过陶俑、青铜器、金属钱币、瓷器、书画等,说明自古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引领中华民族“天下大同”的价值追求。附文部分收录多篇专家学者对于“和合”文化与思想的权威论述,值得反复品读。

兰亭集序图卷(局部) 明代 文征明 祝允明

兰亭集序图卷(局部) 明代 文征明 祝允明

兰亭集序图卷(局部) 明代 文征明 祝允明

千人石夜游图卷(局部) 明代 沈周

鲁颂三篇图卷(局部) 南宋 赵构 马和之

木鸡集序卷(局部) 南宋 文天祥

木鸡集序卷(局部) 南宋 文天祥

其他22家文博单位,带来的也都是“镇馆之宝”级别的重器。

文姬归汉图卷(局部) 金代 张瑀

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文姬归汉图》描绘东汉末年蔡邕之女文姬从匈奴归汉,行旅在漠北漫天风沙中的情景。此图所绘人物神情生动、错落有致,笔墨富于变化,是存世不多的金代绘画中的精品之作。

文姬归汉图卷(局部) 金代 张瑀

文姬归汉图卷(局部) 金代 张瑀

汉代织锦护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膊,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织锦色彩绚烂,上有激昂文字,内涵丰富,是见证丝绸之路通畅繁荣的稀世之珍。

《和合中国》图录内页 青铜鸮卣

山西博物院“最萌”国宝青铜鸮卣,向来颇受年轻人的欢迎。“鸮”是中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正因如此,这件“最萌”国宝常被年轻人称作“愤怒的小鸟”。其外形确实与“愤怒的小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兰亭序(黄绢本)(局部) 唐代 佚名

湖南博物馆所藏《唐摹兰亭序(黄绢本)》,是流传至今相当不易的初唐书法作品,对于认识唐代早期书法风尚,极为重要。

鎏金人物故事纹银壶 北周

还有南京博物院所藏的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甘肃省博物馆所藏的东罗马鎏金银盘、宁夏固原博物馆藏国宝级文物鎏金人物故事纹银壶、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镇馆之宝石刻胡旋舞墓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郑国编钟……

据悉,为完美呈现文物细节,设计师特意添加多幅516mm ~ 1032mm 超长震撼拉页,无惧高清放大。为读者营造了私人近距离鉴藏古书画的沉浸式体验

《和合中国》图录内页

《和合中国》图录内页

值得一提的是,图录中的书画类文物设计多为大跨页或满版图,收藏者的题跋、钤印清晰可见,可供鉴赏与临摹。

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主题邮票

此外,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美术出版社还携手中国邮政,重磅推出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主题邮票,两组横四联,共计8枚邮票,将全长约12米的原版文物高清还原。

(本文据辽宁美术出版社提供资料整理。)

  观众欣赏清代“中和韶乐”乐器。

  杜建坡摄

  清乾隆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

  杜建坡摄

  清乾隆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

  国博供图

  清乾隆“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九月、十月)。

  杜建坡摄

  从远古时代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到绚丽多彩的外销瓷、精雕细刻的漆器,从唐人绘制的绢画《伏羲女娲图》到元代书法家以精致小楷写就的《道德经》……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合共生——故宫·国博藏文物联展”现场,丰富的文物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讲述着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

  本次展览是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两大文博机构首度联袂推出的重磅特展,从故宫和国博的丰厚馆藏中精选400余件文物进行展示。展览分为4个单元,从宇宙、天下、社会、道德4个层面,阐述中国“和合”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第一单元“天地同和”,阐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第二单元“万邦协和”,阐释中华民族处理外交关系时秉持的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第三单元“宜民安和”,阐释中华文明对社会各阶层文化多样性、各民族文化多元性的尊重与包容;第四单元“乐在人和”,阐释中华民族“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天人合一的智慧

  步入展厅,红山文化玉龙、良渚文化玉琮、齐家文化玉璧等形制多样的玉礼器引得观众驻足欣赏。华夏先民采天然之美玉,精心琢磨成沟通天地、祭祀祖先的礼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这些玉器,依然会为先民们高超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而惊叹。

  从凿石、磨骨、缫丝到制陶、冶铜、髹漆,古人对自然材料的开发利用和自然规律的理解认识越来越深入、全面,由自然现象引发的情感共鸣与审美观念逐渐融入劳动实践和物质创造之中,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礼乐文明和社会制度。

  远古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根据气候、四时交替总结出自然变化规律,用以指导日常生活、实现生产力进步。月令,即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并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的政令。展厅里的清乾隆“御制月令七十二候诗”彩色墨即是“顺天应时”文化传统的体现。此墨一套两匣,每匣6屉,每屉6锭,共计72锭,一锭墨对应一物候,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有圆形、椭圆形、方形、六角形及叶式、碑式、琴式、钟式等。墨色分绿、红、白、蓝、黄5种,与中国传统五行相对应:春(正月、二月)为木,对应绿色;夏(四月、五月)为火,对应红色;秋(七月、八月)为金,对应白色;冬(十月、十一月)为水,对应蓝色;两季之交(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为土,意为激活、生发,对应黄色。

  在月令彩色墨旁边,陈列着一套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图题诗句杯。这套五彩杯由12件组成,光洁白釉上饰以青花五彩,一面绘有每月代表性花卉,另一面题写与花卉相对应的诗句,诗句大多取自《全唐诗》。此套瓷杯属于御用酒杯,胎薄体轻,纹饰秀美,款识工整,代表了康熙朝景德镇御窑厂制作青花五彩薄胎瓷的最高水平。

  一面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编磬、编镈,一面是金光熠熠的清代“中和韶乐”乐器,两组展品映照出中华礼乐文化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雅乐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飨时使用的正统音乐,其体系在西周初年制定。古代雅乐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编磬,乐首以铜钟发声,乐末以玉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象征“金声玉振”。“中和韶乐”在明清乐制中规格最高,主要用于中祀以上的坛庙祭祀和国家朝会典礼。清乾隆年间制作的铜镀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分两层悬挂于雕龙漆金的架座上,尽显庄重典雅。与之配套使用的青玉描金云龙纹编磬,选用珍贵的新疆和田碧玉制成,磬体两面饰以描金云龙纹,描金纹饰的金黄色与玉质的碧绿色相映生辉,华丽夺目。

  开放包容的气度

  独立展柜里,一方小小的封泥,勾起了人们对大漠风烟、驼铃阵阵的遐想。这件封泥出土于陕西省城固县张骞墓,正面刻有阳文“博望□造”。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受封为博望侯。

  装饰团花纹、骑士纹、猪首纹的唐代织锦,诉说着丝绸之路开辟千年之后愈发繁荣的故事。充满异域风情的图案与中原传统吉祥纹样融合,呈现出开放包容、锦绣缤纷的盛世图景。

  唐代长沙窑彩绘瓷、元代龙泉窑青瓷、明代景德镇窑青花瓷、清代广彩瓷……历代外销瓷名品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一件造型雅致、纹饰精美的龙泉窑青釉凤尾尊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此尊撇口,长颈,丰肩,腹部以下渐收敛,近足处微撇,圈足。瓷器内外均施有肥厚的青釉,釉面开片。颈部刻划密集的弦纹,上腹部刻划缠枝牡丹纹,下腹部刻菊瓣纹。据介绍,在韩国新安海域一艘满载陶瓷器的元代沉船中,发现了与此器造型、纹饰相似的龙泉窑青釉缠枝牡丹纹凤尾尊,由此证实龙泉窑青瓷在元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与这些外销瓷相对应的,是海外各国学习借鉴中国制瓷工艺所生产的瓷器。如12世纪的高丽青瓷、18世纪的欧洲麦森窑仿景德镇五彩瓷、19世纪的日本仿德化窑白瓷等。这些外国瓷器精品又流入中国、走进宫廷,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佳话。

  穿过一处仿故宫倦勤斋通景画的门廊,映入眼帘的一系列展品体现了西方文化引入中国后创新发展的成果。清乾隆金胎珐琅人物图执壶结合镶嵌、錾刻、掐丝珐琅和画珐琅等多种工艺,精美绝伦,令人赞叹。此壶以黄金制胎,造型为葫芦式,通体施蓝色珐琅地,饰掐丝缠枝莲纹,多处镶嵌珍珠和珊瑚。壶盖、颈、小腹、大腹等处对称布置大小、形状各异的画珐琅开光,开光内彩绘人物、花卉、庭院山水等。下配錾刻莲花纹鎏金铜座。掐丝珐琅、画珐琅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工艺。乾隆时期画珐琅制品人物装饰较少,本器堪称佳作。器身开光内所绘仕女与庭院人物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却用欧洲技法表现,反映了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

  和谐向善的品德

  展览第三单元呈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各得其所、多个民族和谐共处的图景。“汉保塞乌桓率众长”驼钮铜印是东汉朝廷授予乌桓族首领的官印。乌桓是中国古代东胡族的一支。“率众长”为乌桓族部之长,“率众”的封号与其率众归附、守备边塞、助战平叛等事迹相关。汉代西南民族青铜乐器、金代“春水”“秋山”玉雕、明清时期《职贡图》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反映了多彩的民族文化。

  《乾隆南巡图》是清代画家徐扬以“御制诗意为图”,描绘1751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江浙的巨幅历史画卷。全图共计12卷,将诗、书、画三者结合,以写实手法描绘了乾隆初下江南,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陵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真实反映了锦绣河山和社会风貌。此次展览展出了《乾隆南巡图》第六卷,此卷以御制《驻跸姑苏》诗为题,重点展现苏州阊门到胥门一带的景观。整幅画以大运河为主轴,河岸屋宇纵布、商铺林立,一派盛世繁华气象。

  和谐社会的根基,是“人心和善”“以和为贵”的价值观。明宪宗朱见深绘《一团和气图》轴,描绘了3位老者抱作一团,左侧老者戴道冠,中间老者做僧人装扮,右侧为一戴方巾儒士。整幅作品构图巧妙,远看似一位盘腿而坐的笑脸弥勒,喜气和睦,表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和谐交融的思想。

  在展览的结尾,一件霁青金彩海晏河清尊引人注目。此器外壁施霁青色釉,以金彩绘缠枝牡丹、蕉叶纹、如意云纹等,近足部饰粉彩仰莲纹及联珠纹,肩颈之间雕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作为耳。这件瓷尊是清代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烧制的陈设品,需多次入窑和施彩,工艺高超,集雕、贴、凸压之大成。此尊霁青色象征“河清”,燕与“晏”谐音,蕴含海晏河清、天下承平之意。(邹雅婷)

(本文图片均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原标题:《辽博史上规模最大特展!用400余件文物之美解读“和合中国”,附图录全目录》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