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展的湖南省博物馆原创跨年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好评、观众的追捧。从2021年12月30日开展以来,至2022年1月23日,实际展出22天,尽管疫情管控措施严格,观众却达到了3万余人次。这两天,不少二刷“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特展的小伙伴们,惊喜地发现,展览居然中途又双叒叕上新啦!原来,刚从四川博物院“出差”回来的岳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商代鱼纹铜罍不惧严寒,又马不停蹄来到了湖南省博物馆“出差”。它还特意捎上了自己的好兄弟——岳阳市博物馆珍藏的一套青铜礼器,一同亮相湖南省博物馆原创跨年大展“王者归来——中国古代青铜器巡礼”,为展览增光添彩。这些新入展的青铜宝贝,究竟长什么样儿?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商代鱼纹铜罍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诗经·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金罍即青铜罍,说明罍是盛酒用的;《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有枓。”罍又有盛水的用途。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这件鱼纹罍通高50厘米,口径26.2厘米,圆形、小口、高圈足,通体碧绿光亮。肩部饰四牺首,牺首之间有四只扁身凤鸟。腹部主纹为四个雄健的兽面,兽面两侧有倒悬的夔龙。上部为圆涡纹,中间为“米”字纹,下有三条鱼纹,圈足上也饰兽面和夔龙。鱼纹铜罍上装饰的“米”字纹和鱼纹等为中原商代青铜器中所不见或少见,表现出明显的商代晚期长江中上游地区特色,对于研究商文化在南方的传播及南方青铜文化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铸造精良,纹饰繁缛细腻,系湖南乃至长江流域出土精美铜罍之一,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鱼纹铜罍的出土经历,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1982年9月,岳阳县荣家湾公社农科二队一个小孩在鲂鱼山上放牛,在半山腰一处断崖小解时,突然间发现旁边黄土里隐约藏着东西。小孩用手扒开细看,发现居然是一个小兽头。他当时吓坏了,撒腿便跑回家,告诉了父亲,这件铜罍也因此重现于世人。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本展策展人袁建平向观众介绍新上展的鱼纹铜罍2021年由湖南日报社、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省博物馆学会主办的“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推介活动中,商代鱼纹铜罍收获了超过20万网络投票,成为湖南省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的人气第一名。鉴于其重要价值,它也成功入选“湖南省百件(套)出土文物精品”。 除了鱼纹铜罍,一同展出的还有岳阳市博物馆珍藏的一组珍贵的青铜礼器。这组器物为1986年岳阳县筻口镇莲塘村凤形咀山1号墓岀土,共7件,分别为鼎、簠、盏、盉、匕,盘、匜,为成套礼器,是春秋中期后段或中晚之交的楚墓随葬物,该墓也是湘江流域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座楚墓,证明了春秋中期,岳阳新墙河流域已为楚国版图,对研究楚人入湘的时间及路线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此次,除“愠儿”铜盏将于两个月后到展外,其它6件悉数到展,为观众呈现了所谓“器以藏礼”的等级礼制和贵族宴飨的器皿。 匜是中国先秦时代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商周时期,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沃盥所使用的器物:一个承接的盘,和一个注水的匜,以匜自上浇水,仰掌澡手受沃,而弃水下流于盘中。《礼记·内则》记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近年考古发现,在西周中期以前流行盘、盉配合使用,西周晚期后则多为盘、匜配合使用。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渐废除,盘亦被“洗”替代。为客人洗手所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该匜浇铸。长22.6厘米,高11厘米。流作牛首形,张口,大眼。由双耳、角以及数条蛇盘绕在头顶组成镂空纹饰。鋬作卷尾曲体兽状。底平缓,三蹄足。腹上部饰蟠螭纹和绹索纹。造型奇特,既庄重朴实,又很精美,色作绿漆古,冶铸精良,保存较好。古代盥洗器皿盘与匜的并称。盘以承水,匜以注水礼器。该盘口径37厘米,通高13.6厘米。浇铸。口微敛,平沿,浅腹。腹部两侧有由蛇盘绕组成的附耳,两附耳间各有一个小环钮。底平,三兽首形曲足。腹部饰蟠螭纹带。出土时盘中置匜、盉。该盘造型庄重,铸造精良,由蛇盘绕而成的镂空附耳具有南方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这种形制的铜盘是春秋时期的艺术杰作。 鼎,是古代我国先民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是古代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鼎”(炊器)被后世认为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该鼎口径23.4、通高23厘米。盖微鼓,环形捉手由六根斜弯扁柱承托,盖平沿,方唇,沿上有三个兽面扁平扣卡,器身口沿斜平,方唇微侈,两侧长方形附耳,束颈,壁鼓圆,深腹,圜底,三实心兽纹蹄足。捉手饰重环纹,盖上饰陶索纹二周,间以变形蝉纹,蟠螭纹、蟠虺纹。耳外壁饰蟠虺纹,腹部饰陶索纹二周,间以蟠虺纹,变形蝉纹,器上有疤结,足上有范痕。 簠是中国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方形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该簠高18.5厘米,口长29厘米,口宽21厘米。物盖、身形制大体相同,方唇,直口,盖上口沿有四个对称的兽形扣卡,盖、身两侧附兽形耳,壁垂直,后斜直内收,曲尺形足,耳上饰重环纹,盖、身足均饰细密的蟠虺纹。 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该盉口径10厘米,高17.6厘米。浇铸。提梁残,扁圆形。盖平,中一圆纽,上系环链二节,似与提梁相连,口外撇,方唇,大于盉口。器口直,方唇,短颈,圆肩,肩上有提梁残段。流作兽首形,口圆张。数条缠绕的蛇组成耳状鋬手。腹上部有两环钮,圜底,三兽首形蹄足。盖上饰蟠虺纹和变形蝉纹,腹部饰绹索纹三周,间以细密的蟠虺纹,环纽饰重环纹,足上有扉棱。 取食用具。该匕通长16厘米,匕长7.3厘米。首为龙首衔环,匕身为椭圆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