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四明山 登余姚第一峰青虎弯岗”日记(18-04-20)

 上海崔哥 2022-10-25 发布于浙江

“骑行四明山  登余姚第一峰青虎弯岗”日记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晴到多云

  巍巍四明山,横亘八百里,溪谷纵横,竹海浩瀚,畅游四明山,既可寻胜访古、纵情山水,也可饱享山中野味珍品、体验乡村田园风情。

  四明山多峰,但若以高度来确定,当以海拔1021米的覆船山为最;金钟山海拔1018米,次之;三尖山海拔1000米再次之。此三峰均在嵊州。四明山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峰有余姚的青虎弯岗979米、奉化的黄泥浆岗976米、余姚奉化之界的秀尖山975米、余姚的小长湾966米、双尖岗921米、长湾头917米。海曙的奶部山915.4米。       

    四明山比较有名的山峰还有:奉化的雪窦山800米、上虞余姚嵊州交界的覆卮山861.3米、余姚和海曙交界的大俞山680米、余姚的大岚山547米、慈溪的五磊山424.1米、慈溪镇海交界达蓬山400多米。

    去年登顶了四明山主峰金钟山、上虞余姚嵊州交界的覆卮山,有心将逐一登顶诸峰。近日在策划骑行路线,觉得骑友@ToTheFore的编号为#541486的路书很有挑战性,于是在这个路书的基础上做了修改。

    主要的修改内容是:1、把起迄地点从湿地公园移到了城北;2、回程最后一段路程从曹娥江西侧移到了曹娥江东侧(曹娥江是四明山和会稽山的界河,这样才符合环骑四明山的名称)。

  我的路书是#1386069。路书里程158公里,累计爬升2230米,海拔落差903米。其中有六个坡段:

    1、坡长13.41公里、爬升524米、平均坡度3.9,为二级坡;

    2、坡长4.31公里、爬升94米、平均坡度2.2,为四级坡;

    3、坡长9.13公里、爬升187米、平均坡度2.1,为三级坡;

    4、坡长8.52公里、爬升221米、平均坡度2.6,为三级坡;

    5、坡长3.64公里、爬升133米、平均坡度3.7,为四级坡;

    6、坡长5.14公里、爬升218、平均坡度4.2,为三级坡;

  早上五点出发。美丽的曹娥江才刚刚苏醒。

    虽说来回近160公里路程,一整天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考虑路上的其他一些变数,特别是到了四明山森林公园和林场(宁波余姚、嵊州),基本上都是荒无人烟的,如果迷路将无处打听。还记得去年上四明山主峰,回到家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我不习惯夜骑,还是给自己留些余地吧。   

    从白水冲到夏家岭观景台有一段行者骑行赛段,赛段编号#1125869,今天用了54:55骑完赛段,名次第130名。3月23日骑行这个赛段化了1:06:08。本赛段的大神是@loxxion,用时25:00,均速23.99公里/小时。

7:45骑行了48公里,到了夏家岭观景台。一路上除了在白水冲、钱库岭、羊额岭三处停下喝口水以外,几乎是马不停蹄。

到夏家岭观景台。夏家岭观景平台坐落在浒溪线夏家岭公路旁,观景台景观层次丰富,四周视野辽阔。站在这里,游客可以远眺,将四明山的优美风光和壮观的云雾尽收眼底。休闲廊道在观景平台的里面,宽2米左右,为仿古建筑风格,上有滴瓦,下有石墩廊柱。并设有石板凳,供游客在此小憩。

在夏家岭景台,可以极目看到陈溪乡风光。

    时间太早了,平时熙熙攘攘的观景台竟然空无一人,连平时在这里出售农副产品的老头老太太也没有,看来我是早了。

  这个季节,山花都凋谢了,唯有杜鹃开得烂漫,山崖峭壁上开满一丛丛杜鹃,大红的、浅红的、粉的,热热闹闹。

  从梁弄沿S213省道(浒溪线)往溪口方向骑行,已经骑了57公里了,转个弯就是吊台垮(这可是一个地名哦)了。计划在中午11点左右赶到庵基坪,还有30公里山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停下休息一会,喝口水,赏赏四明山的风景吧。

  前方过了弯下去就是四明山镇了,在弯道的顶端有个三岔口,进去就是梨洲村——X211梨白线(梨洲村-白龙潭村)的起点。我在这里下省道,拐弯过梨洲村,走梨白线。

  下了省道,从梨洲村开始骑行梨白线,这是第一次,逆骑梨白线,好陌生。

  这条路上,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一簇一簇,激情如火,一片一片,红似云霞。

  在那郁郁葱葱的山崖上,你会看到火红火红的杜鹃在青山绿树之间云蒸霞蔚,一团团一簇簇,开得那么热烈,那么绚丽。朵朵花儿如红色的玛瑙,迎风玉立,娇艳欲滴,花瓣儿密密匝匝,蕊靠着蕊,瓣贴着瓣,相互依偎竟相辉映,引来无数的蜂蝶飞舞。每一朵花儿,都空灵含蓄,如诗如画,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到这个三岔路口,右边是往白龙潭方向的黎白线,左边是往四明山森林公园的Y233甘油线(甘竹林-油竹坪)。道路中间是“清凉世界”的石碑。我这里左转。前行就是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了。

  过“清凉世界”石碑时,看见路旁有“棠溪千年古村”的指示牌,看时间允许,决定到棠溪去看一看。

  棠溪古村。据《棠溪宗羲》记载,一世祖始崇相公,自邑土地移居而来。北宋1127年建村,经过宋、元、明、清、民国等时代,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早从北宋居住起全村以唐姓为主共有十八姓。

  棠溪村位于余姚市四明山镇西端,东连平莲村,南接杨湖村,西靠芦田村,北与大山村相接,距余姚市71公里,离镇11公里。考唐氏始祖崇相公自嵊县北庄土块迁居棠溪以来,已历700余年,传四十余代,当时已有棠溪之名。棠即甘棠之下,后人爱其树而不忍翦伐,因有棠荫之义。昌朝公慕召伯舍于甘棠下之义,居棠溪之滨,遂名其村为“棠荫”。

    村东有狮子白象把守,南有长寿神龟和神马把守,西有凤凰和倒挂龙把守,北有窜天大鲤精把守,环村自然山貌颇具神话象征性。

  镇西桥。桥下溪坑里的岩石都是鲜红色的。村中房子的地基都是石头垒起来的。古村老宅。唐氏宗祠。

  山中罕见的白色杜鹃。

  从棠溪回上来,怎么就找不到Y233甘油线了呢?在平坑村这个三岔路口来回走,就是找不到北了。原来我上来的时候多走了一个三岔口。

  走到了“棠下线”,路边的里程碑是这么写的,但在编制路书时没有看见过棠下线,在网上也检索不到Z201的任何资料,只知道这里有一条Z201的专用道。

    看着骑行轨迹同路书重合,稍稍有点放心,大概Z201就是棠下线(棠溪-下王镇)专用道吧。

    在大山深处,如果方向骑错,那可是“南辕北辙”呀。

  看着骑行APP上的海拔在不断上升,已经是海拔800多米了,山道一边是万丈深壑,云里雾里的风景,心中总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

  山景实在是太美了。

  杜鹃的生命力实在是强,硬生生在岩石缝里扎下了根,并且还开出了娇艳的花朵。

  对面这个大山里的村庄海拔至少500米以上,当初他们的先人要在这个地方扎下根无疑需要像刚才杜鹃这种勇气。

  到庵基坪到了。庵基坪原来就是宁波林场黄海田林区。据说这里还是四明山高山露营基地。

  林场右边有凉亭和亭榭,凉亭曰:望海亭。望的是林海吧。

  这个亭榭,如果露营的话,到可以按下八、九顶帐篷。

  边上有一条山道,这就是通向青虎弯岗山道的起点。

  山道边小水库(水池),池水清澈见底。这可能就是这里的唯一水源了。

  山道边,不时可以见到这样的石桌石凳,供登山有人歇息。

  再往上,山道就是一条土石路了。

  到顶了。顶上有大红立体字“979”和小平台,都是新做的。最近几年,宁波都举办“10峰登山大联动”类似的全民体育锻炼活动。

  青虎湾岗海拔979米,地处余姚境内,为宁波第一高峰,岗西称“青虎湾”,志载古时常有老虎出没而得名,岗随湾名。山顶现存两座侦查岗哨,为战争年代战备之用。

  在青虎湾岗遥望群山,四面都是群山连绵,一望无际。山顶有瞭望岗哨。我行者GPS的海拔怎么就比实际要低。

  青虎湾岗是双联岗,往西南方向不远还有一个山头,中间由马鞍形的山梁相联。到另一个山头去看看。到了另外一个岗,山顶除了树还是树,没有特殊见证,给自己拍张照片吧。

  下山了,回到林场。总共用了一个小时。

  开始回程了,沿下庵线往西前进,大概有18、9公里的路程才能到下王镇,不过这一路全部都是下坡路。

    下庵线14、5公里处,左边那条碎石土路就是上四明山主峰金钟山和最高峰扑船山的路。车可以上去,自行车不怕颠也没有问题。

    我一直留心上三尖山的岔道,应该在15、6公里处,但没有发现。

  下庵线上远观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峰峦簇拥;近看山崖怪石危立,宛若凝固的惊涛骇浪。

经过高山村,村口当路的大枫香树,直径一米有余,高耸入云,枝繁叶茂,树龄有300多年,怪不得它有资格“站”在道路中央显摆。

到下王镇,已经过了饭点。到下王镇已经是下午二点多了,饭店都结束午市在清洗了,试着问了二家老板,有没有面条,第二家老板娘放下手中的活,马上给我下了一碗青菜牛肉面。

  这是一条从下王翻过九曲岭通往上虞的道路,地图上很难找到。走这条路不必从清白线绕道三界渡口,可以节省很多路程,但其中有五公里的坡道坡度达4.2%,非常虐的。

  这个岭叫“九曲岭”,这里是一个三岔路口,向右到一个叫横田岗的小山村,往左一路下山,直奔上虞方向。

  叠石村位于三界镇东南角,因有数块大石叠成位于村口,故名叠石。从叠石村爬上一座山,即为上虞区秀峰寺休闲风景区。

  村口的叠石亭,叠石亭楹联:为官乎为私乎慢慢而走 有命也有运也缓缓而行。

  叠石村牌楼。牌楼楹联(正面):奇石卧倒旁群山聚楼阁 秀峰耸云霄双溪架两桥。牌楼楹联(背面):双溪合流水连水源远流长 秀峰崛起山环山气势蓬勃

  过了叠石村,就是上虞地界了,沿X509章清线(章镇-清风桥)往上虞方向直行。

  夕阳下的曹娥江(剡溪)非常美。这里是剡溪与曹娥江交汇处。上游是剡溪,下游为曹娥江。

  过章镇走012乡道,经过东山景区。东山,又名谢安山。据《上虞县志》记载,东晋名士谢安41岁前长期隐居此山。东晋升平四年(360年),谢安离开东山从政,成为著名政治家,成语“东山再起”即出于此。

    唐宋诗人李白、贺知章、刘长卿、方平、苏东坡、陆游等,都曾盘桓其间,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沿着溪边小路入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块雄踞江边的奇石,这便是李白诗中所说的“谢安石”,又称“指石”。远远望去,犹如人指遥点江天。对岸有块若隐若现的沙洲,溪江环流围成琵琶形状,与“指石”逼真地构成了“指石弹琵琶”的情状,故又有“江南第一指”和“会稽琵琶洲”之称。循小径继续往前行,便看到一块临江突起的大盘石,石壁上藤蔓绕,苔藓茸茸,这便是有名的剡溪钓石,又称谢安钓鱼台。这里有种“磁傅鳊鱼”,头尖身扁尾似扇,肉嫩鳞细无腥味。当年谢安最喜欢吃这种鱼,常邀王羲之等到这里-垂钓。如果有心,在这块具有神奇色彩的盘石上仔细寻觅,便可发现有一些大小不一、形似木屐的脚印迹。据说这还是谢安当年留下的。

今天出发5:00,回家17:30,骑行参数如下:运动里程174公里、运动均速16.57公里/小时、全程均速14.07公里/小时、累计上升2447米、运动时间10:30:09小时、全程时间12:22:22小时、上坡51.4公里。

<完>

                                                                        杰    2018-4于上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