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四明山 二登主峰金钟山”日记(19-07-22)

 上海崔哥 2022-10-25 发布于浙江

“骑行四明山  二登主峰金钟山”日记

2019年7月22日  星期一  多云转阴有雨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唐·施肩吾·《同诸隐者夜登四明山》

四明山,千百年来,众多文人墨客慕名游胜,兴情所至,吟山咏水,题诗寄情。唐代大诗人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等曾为此地的山景美色纵情吟唱;明代诗人沈一贯有诗曰:“百年三万六千日,古今圣贤皆咏毕”;清姜君献在《嵊县赋》中有“金钟毓四明之秀”之说。现代诗人陈志岁游四明山区时,为当地贤哲经济乡邑、乐成公益、功成身退的精神品格所感动,曾留下《题让贤桥》诗曰:“江山人物沾良政,成事不居端可敬。世贤前后每赓成,功德漫由时效定。”

一些诗人用一个专题来描述四明山的见闻。如陆龟蒙的诗作《四明山九题诗》,皮日休的《奉和鲁望四明山九题》。对崇往四明山的一脉诗意一直延续至今,可以串联起万千珍珠般清丽的作品,如宋王安石的《泊姚江》、宋戴表元的《四明山中逢晴》、《四明山中十绝》、明王阳明的《四明观白水》、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山居杂咏》、清张羲年的《姚江竹枝词》。

四明山最高峰覆船山,海拔1021米,位于嵊州与余姚交界的黄泽镇。在它的南面是主峰金钟山,海拔1018米。它的东北方向是第三高峰三尖山,海拔1000米。

覆船山像一个倒扣的小船,故名。由于覆船山山顶平坦,不及金钟山突兀,人们一直以为金钟山比覆船山高,所以把金钟山定位四明山主峰。

我曾于17年10月22日和18年5月4日分别登顶金钟山和三尖山,还登顶过附近的青虎弯岗(海拔979米)和秀尖山(海拔975米),但由于诸多原因,一直没有登顶覆船山。

这次骑行,有意登顶覆船山。

  登金钟山,走的是嵊州下王镇华丰村,从华丰村抗车到红佛寺,再推行至防火道。最后把车带上了金钟山顶。

登三尖山,从白龙潭到棠溪村,走棠下线下行至三尖山,登顶后沿下庵线至下王镇,返上虞。

这次设计的线路是:上虞沿G104到嵊州界,过剡溪清风桥,沿清白线至下王镇,然后从下庵线上行至防火道,从防火道至覆船山山脚,最后登顶覆船山。回程从防火道回到下庵线,沿下庵线、棠下线经棠溪到白龙潭,最后沿百悬线返上虞,路书编号:2633180。

多次沿下庵线上行至下王镇,从来没沿下庵线下行过。今天走走下庵线的下行。(注:下庵线,嵊州下王镇到庵基坪,下行:下王镇到庵基坪,上行:庵基坪到下王镇)。

从做好的路书看,今天的全程有四条骑行坡道,下庵线上行,从下王镇起就是一条一级骑行坡道,令人生畏;其余三条都是四级坡,不足挂齿。下庵线和棠下线的最高点已经超过海拔900米,是四明山最高的山顶公路了。

前几次骑行都是“单打独斗”,这次和@老胡子相约同行,早上4:30在亚夏大道立交桥会合。

今天骑行强度有点高,汲取上次红佛寺登四明山主峰的教训,早上早点出发,覆船山具体登山位置还是个迷,还要找起来。多留点时间吧。

走国道G104,早上5:33,太阳刚升起,骑行了32公里,到嵊州三界了,在一家工厂门口停车休息一会儿,歇口气、喝点水。

过三界,在招士弯穿越隧道后,清风殿过剡溪,走清白线。

剡溪位于嵊州市,是曹娥江干流。剡溪至上虞与曹娥江相接。剡溪由南来的澄潭江和西来的长乐江会流而成。澄潭江俗称南江,因江底坡度较大,水势湍急,也称“雄江”;长乐江又叫西江,江底较平,水流缓和,称为“雌江”。洪水来时,两江泄合之后,中间夹有一条细长的银色带状水流,把雌雄两水隔开,南面浑浊而浪涌,北面清亮而波平,形成一江两流,中嵌银带,直到远处才融成一片,堪称奇观。剡溪两岸万壑争流,众源并注,或奔或汇。剡溪在嵊州境内曲折纡回32.2公里。一路有东门,艇湖、竹山、禹溪、杉树潭、仙岩、清风、嶀浦、鼋头渚等景点,统称剡溪九曲胜景。晋王子猷(徽之)雪夜访戴逵的故事很有名,使此溪声名益显。沿溪古迹迭续,历代众多诗人学士或居或游,留下了无数咏剡名篇及趣闻逸事。

骑行51公里多,已经是6:48,太阳高高挂,在清白线上,向下王镇进军。在小溪旁有棵大树,庇荫稍作休息。

下王镇前有一道四级坡,到清白线和下庵线的交界处,坡上往下望,下面的集镇就是下王镇,我们就不进镇了。时间是7:09,骑行了近54.5公里。紧接着是今天行程的第二道坡,而且是一道一级坡。我们直接从清白线转下庵线了,在路口稍歇片刻。

下庵线起始路段过村穿寨,犬吠鸡鸣,一片田园风光,非常和谐安详。快8点了,骑行了61公里多,海拔才200米多,任重道远啊。

8:16,骑行距离65公里,已经开始爬坡,海拔300米多。山路上就我们二人二车 ,山林里除了虫鸣蝉嘶、溪流淙淙,不时远处传来阵阵鸟叫,说是寂静的山林却是言过其实,但山林里除了大自然的声音确实没有“人造”的声音了,在这种环境里,倒是可以抛弃一切烦恼。

青山、蓝天配上白云,沿途有多美。

8:41,到下王镇高山村,这是下庵线上最后一个村庄,是海拔481米,已经是半山腰了。

高山村依山而建,分建在公路两边。村口有一棵数百年树龄的枫香数,树干两人合抱,高十多米,用参天大树来描述一点也不过分,道路也得让它三分,这不它就这样傲气得挺立在道路中央。

在高山村的百年老树下,遇见一位老人家,94岁高寿,眼不花、耳不聋,每天还能坚持看报。老人的思维非常清晰,问他高山村有多少人?他告诉我们现在具体有多少人不知道了,解放初有500多。他告诉我们,高山村的海拔是520米,我们看看手机导航,显示的高度是500多米,看来差不多。

随着海拔的不断提高,下庵线道路也越来越险峻: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沟壑。山道就这样绕着山体不断向上盘旋。

到了下庵线的通往金钟山、覆船山的岔口了,它几乎是同主道平行,往下行方向逐渐分开,所以这个道口往往被人忽略。沿这个防火道,骑行约3公里,就能到覆船山和金钟山主峰下。

越往上行,山景越美。眼往四周几乎到了群山山顶的高度了。

这条上山的防火道,大部分路段都是高低坑洼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骑行非常困难。防火道总长有3.4公里,海拔上升了200米,坡度也有点陡。

到了宁波林场守林人的简屋,出来迎接的是一群狗狗。

今天的骑行线路,过下王镇以后就没有集镇了,一直要到上虞的岭南乡。过高山村以后到棠溪村,中间是没有村庄的。也没有补给。出发前我提醒@老胡子带好干粮多带些水。今天的午餐只能啃干粮了。有守林人这个平台,我们就这里“午餐”,还能向守林人讨口水喝。用完午餐开始登山。

   守林人陈师傅俩口子守着这个点。他告诉我们,他住的房子后面就是覆船山,不过没有上山道路,有野道,现在茅草丛生已经找不到路径了。他不建议我们今天登山,茅草丛中可能有蛇。希望我们在冬季茅草衰败时再来登山。

陈师傅建议我们登金钟山,说登金钟山的人比较多,路况也相对好些。

我们休息后就登金钟山。金钟山在守林人住的简屋前行约1公里。

今天不带车登顶了。

到山顶了,天气不错,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尽收眼底。主峰西南是嵊州城区。东北方向是四明山连绵不绝的群山,这个方向应该是余姚地界。朝北方向最近的那个山峰就是覆船山了。

顶上也没有其他东西,赏一会景,留个影就下山了。

从金钟山下来,在守林人那里补满了水壶,开始沿防火道下山。从防火道下山一点也不比上山轻松。捏紧这刹车还是一跳一跳往山下蹦。三尺宽的路面,一边是无尽深壑,骑行起来有点心惊肉跳。

回到下庵线,继续骑行到庵基坪了。庵基坪属余姚界,这里确切地叫“宁波林场黄海田林区”,条件比覆船山下要好得多,还有一栋“办公楼”。这里还是四明山区的一个露营基地,边上有一条道路是通向海拔979m青虎弯岗的。登青虎弯岗要比登金钟山省力,毕竟有路可走。这是闲话。

在庵基坪的亭子里休息一会,继续向上。过了庵基坪就是“棠下线”了。庵基坪的海拔是800多米,要过海拔900多米的“垭口”,这才是今天骑行的最高点。

刚过庵基坪,开始下雨了。这场雨下得突然,也有点大,大概下了十几分钟,雨就停了,不过给骑行带来了一些不便。

今天骑行,一路过来几乎没有遇见什么人和车。这一带,算是四明山的“密境”了。到棠下线垭口,导航显示最高高度904m。棠下线是四明山最高的公路路段,也是最漂亮的公路。骑过棠下线,就后悔没带一个运动相机。

过了垭口,居高临下,视野开阔,风景优美。不过雨开始大了,风雨中的山景,朦朦胧胧更加优美,不过雨中赏境毕竟少了几分兴致。

沿“棠下线”下到棠溪,这也是四明山里的一个古村,我也骑行到过几次。

棠溪村四面环山,东溪、南溪两条清溪分别从村庄的东面、南面流入,在村内汇合形貌如“海棠一朵”,村庄因此得名棠溪。另外,棠即甘棠之下,后人爱其树而不忍翦伐,因有棠荫之义。据《棠溪宗羲》记载,棠溪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唐氏始祖崇相公自嵊县北庄土块迁居棠溪以来,传四十余代在此。因地处四明山腹地,四面紧紧被青山环绕,古村与碧水相依,古树与茂林并存,俨然是一幅自然绘就的水墨画,美不胜收。

棠溪村到白龙潭村这一条路平时也鲜有人迹,下雨天更是如此。不过赏景最好是爬坡,爬坡过程中尽管累的气喘如牛,但可以把沿途美景看得清清楚楚,下山车如飞,美景一晃而过,欲看仔细,早就“过期作废”了。

山地车从海拔900米下到海拔约300多米的白龙潭村,下得飞快,一路注意力高度集中,放坡却是骑行中最爽快的一件事情了。

从白龙潭到百官,沿百悬线走岭南、下管、丁宅,这都是进出四明山经常走的路,4-50多公里的下山路,就不值一提。

今天的骑行参数:骑行里程157.3公里、爬升1704米、运动时间:9:18:31小时、全程时间:13:19:09小时、全程一个HC坡段、一个3级坡段、二个4级坡段。

                                        <完>

                                                              杰     2019-07于上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