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克里斯托弗·马洛之旅 (修订版)| 王炜

 置身于宁静 2022-10-25 发布于浙江
我匆匆生活在几种写作的分支风格与小偷们中间。

英格兰到来时,就像找我打架一样,大喊大叫。

图片



克里斯托弗·马洛之旅

王炜

1、起点

三天三夜的严寒。天地间强光耀眼,如不商量的帖木儿。我眼前的一切,全无阴影,只有雪花覆盖着苔藓。我写作,是因为上帝手中抖动着一条阴霾状的铁链,人人想从它走到峰顶,再转向未来,而且,一切不可预期。我要停滞多久?需要多长时间?当我从上帝手中回返时,我的语言,要像乘着一片轻羽。

小偷们来了,像下雨一样,但我却没看到那些斗篷里有任何人。据说威廉·莎士比亚是一本组织良好的书,是几十个自信满满的人,就像一面镜子打开了所有的墙。只要我失败,一旦解体,就能听到对手的行进。

我的新戏尚未完成,以它那永远令人担忧的倾向,因为我对暴君大感兴趣。被道德家辱骂的我,就像一只饥肠辘辘的大鸟蹲在法庭上。当我选择我曝露于危险,伦敦却并没有查禁我写的弦乐歌词。就在这家小酒馆里,现在,我身边有五六个陌生人在尖叫,在歌唱。歌词是我写的。

我匆匆生活在几种写作的分支风格与小偷们中间。一个诗人不该与国家,不该与任何社会团体生活在一起。但是,这里有在死亡中仍不愿失去理智的人们,有贫穷的人们帮助我。正是死亡与贫穷让我细心,让我专注,让我说话。但我没说的是,这是上帝也受伤的时刻。

自浮士德去世以来不乏严肃学者,因此我常常被问:为何我所追求,如此高峻,却又如此尴尬。我无法在我的言语中逃过一切掘墓人的搜索。让蠕虫也歌唱吧!我最好的诗剧是风,而风在尖叫和诈骗!我可与任何人为敌,可与任何人为友,就好像我是一台空置、鲁莽的游乐设施,现在和将来的人,都被我这座大酒窖震惊。他们将会满口嘲笑,所要进行的无尽分析,也将不会有任何枷锁。我在那些满腹狐疑、咕咕哝哝、骂骂咧咧的读者身上,看到了未来的幸运儿。我仅仅为了他们写下:只为一副虚幻的容貌,千帆竞渡,鲜血成为一条新的洋流,大海被尸体堵塞,直到大海成为一片肥沃的语言田地,向他们分期出售,对此,他们作为老板等待已久,而我只愿对一头幸存并作为展品的鲸表示内疚。

第一个夜晚比以往更冷。第二个夜晚,我想对老虎喊叫。第三个夜晚有黑色的下颚。世界就是这三个夜晚。

我在写我最后的台词,在一个只有囚犯到达的前线。我只好写:一把长剑在拉肚子。我只好写:一具当众演说的僵尸,在无皮肤的情况下公然爆裂。今天我没有其他的语言。

然而,这是一封向所有人开放的信。一封开放的信是光明的。我好像突然就握住了一支巨笔,它总是直接开始,如果我想分享它,就只能转向世界尽头。



2、这里——那里

现在,只有青蛙在叫。青蛙们以绰号称呼彼此。无论赞扬还是咒骂,它们都敢于歌唱,只为了敦促幽灵们别迟到。

我在这里结识的幽灵,声称他穿着人类第一个疯子的衣服。

我听说,军事革命半途而废。兵书被禁止。家庭被侵略。所有的书籍被封锁或焚烧。一个在野党在指责另一个在野党,而执政党已脱离风险、怡然自得。戏剧仍在演出,即使哗变者正在摧毁建筑物。

可是,我为什么要关心这些?让君主去学习怎样自律吧,为什么要费心谈论他们?“黑夜派”的每个人都在发誓和拒绝。可是,谁又在乎每个人?

人的脸就像鬼。人戴着帽子就更像一只猴子。

而公众,自愿帮助他们的英格兰所隐瞒的秘密,无穷无尽。这些秘密,公众愿意真正地知道吗?你还认识你父亲的脸吗?你只有一瞥之见,这一瞥首先由公众提供。

英格兰是一头老狐狸。英格兰嘲笑我,挖苦我。英格兰是世上头一号的语言秃鹫。

英格兰找到我,仿佛我有什么军事潜力未被用尽。英格兰到来时,就像找我打架一样,大喊大叫。

英格兰尖酸刻薄。英格兰鼓励我,怂恿我,认为我甚至不敢尝试去死,或者我最好立即就死。英格兰建议我去死,就像命令我去向老部队报到一样,还要我发誓说,我没有遗憾。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唯一一个全面开战的国家。我只知道人被大海——被这个世界的真实身体所震惊。这场战争,是大海中的一记耳光。

孩子们可以大胆张望一切,老年人则是偷看的。上帝看着这一切,就像看一种室内场景,像看着一只小小翻不过来的乌龟。

我不知道如何偷偷溜出我的生活。我听说过有一条蟑螂、蜘蛛和蚂蚁指出的路,所以我用赌博技巧做一次逃亡。在我的首都,赌博是一种浓缩的世界精神。

12位天使是我的同谋,却又在短短一副牌的时间里,成为我的敌人。所以,我的旅行,仿佛只是在这个房间里进行了数千次。

只有儿童有利于我,我教他们演木偶剧,如同教他们认识月食。

有时,当我看到一个甜美微笑,转瞬即逝,于是我动身追寻——于是,我看到那些山地村庄的孩子们,我与他们幼稚的鼓声,几乎就要在五月的春天相遇。

我不知道谁在告密。敌人到来时,我正在写作中粉碎混乱。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只是假装成一些脾气糟糕的游客,有时离我只有数百步远。

但是,当他们到来时,也要首先表示能够背诵我的诗句,这让村子里的狗也感到尴尬。



3、终点

大气时而凛冽,时而浑浊。飞鹰倾斜在天空,像一块正在判断黑暗的刀片。

行人被瀑布震撼。晚上,蜡烛都熄灭了,衣服沾着雾气。我两眼冰冷,骨头在窃窃私语。

云彩汇聚在天际,一切都在变化,令人敬畏。在那些奇形怪状的松树上,攀爬着孤僻的蝎子。当世界失去森林,它就是不可编辑的。今天,这里还没有被冰和雾包裹。语言未死,像一个老瘸子,在山中熬着苦寒。

狂风在起伏,将要成为另一条冰冻山脉,沿着它,我可以走向一座数万英尺高的平原,一直侵入其心与骨,而我的写作像一条隧道,并不通向伦敦,也不通向欧洲的任何一处。这喧嚣中最无声的喧嚣,只能被纯粹精神本身所切割、琢磨。而你们,很难读我的书,就像很难拿起灰烬。

哦,世界上还有多少不服从命运,而是服从创造的土地?自从我迷失已久之后,我就不必再听闻这个世界。世界只会混淆头脑,而诗歌不朽。

我是英格兰语言中最强烈的笑容,虽然我的笔总是比我的狗更狂怒。

此刻,一道光线,缩小了乌鸦飞掠的阴影,而我要死第几次?当所有的天使都在离开,也许,世界的余生会想要问:“谁是克里斯托弗·马洛?”而非“谁是威廉·莎士比亚”,“两个人中,谁开了第一个玩笑,就像玩笑刚刚被发明出来一样好?”

但是,真相的荆棘之路早已不复存在,对此我略感抱歉。

但是,威廉,威廉,唯有我看到了上帝的伤口,因为我眼中将插入一把匕首。

2019.2

_________________

① 关于克里斯托弗·马洛:
       克里斯托弗·马生于1564年3月6日,与威廉·莎士比亚同年出生。1587年在伦敦求学期间,曾与探险家、政治活动家罗利,剧作家查普曼,数学家哈里奥特等怀疑宗教者结社,人称“大学才子派”、“黑夜派”和“无神论者”,一度入狱。

克里斯托弗·马洛在短暂的一生中有多重身份:诗人、剧作家、间谍、伪币制造者,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也从不隐讳。人们认为在他的大学时代,伊丽莎白一世的枢密院就已招募了他,让他监视学院里从剑桥大学去莱姆斯上英文课的天主教徒,那里,是天主教牧师和潜在政敌的培训中心。他还被政府派遣到国外执行秘密政治任务。

1593年5月12日,因他人告密,马洛的室友托马斯·基德因叛国嫌疑被捕,后者出卖了马洛,在其住所搜出了一些“亵渎耶稣”的材料。18日,英国政府通缉马洛,但没有列出任何理由。两天后马洛被带走,到枢密院接受审讯,被控谋杀,允许他在审判前留在监外,但需每天报到。10天后,5月30日,马洛出现在伦敦郊外斯德特福德镇,他在一家小酒馆与三个熟人喝酒,付账时发生争执,马洛被其中一个名叫英格拉姆·弗雷泽的仆役用匕首从眼睛刺入而死,时年29岁。与此同时,威廉·莎士比亚正处于事业上升期。

随后,英格拉姆·弗雷泽获得了皇家特赦。马洛之死成了一个谜。一位现代学者帕克·霍南认为,杀害克里斯托弗·马洛的主谋,可能正是他的主要赞助人、英格拉姆·弗雷泽的东家托马斯·沃兴汉(Thomas Walsingham)。帕克·霍南找到了关键的文件记录,其中显示英格拉姆·弗雷泽在克里斯托弗·马洛死后,从沃兴汉的妻子手里租到了大量田地,他后来还成了沃兴汉妻子的商业代理,并且在沃兴汉权势增长的过程中大发其财。霍南认为,沃兴汉指使杀害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原因,是后者当时正面临“无神论异端”的严重指控,而这对沃兴汉在宫廷中的地位造成了严重威胁。

克里斯托弗·马洛之死至今疑点重重。普遍观点是,他的死主要与其间谍活动有关。1925年,批评家莱斯利·霍特森在英国的档案库中,找到了当年英国大法官法庭发布的文告与回复,其中包含克里斯托弗·马洛死亡验尸官的调查报告: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被伊丽莎白女王的枢密院杀害,当时有一位秘密警察罗伯特·波莱在场。

有人怀疑克里斯托弗·马洛“死”后使用“莎士比亚”这一笔名继续写作。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文艺批评家加尔文·霍夫曼就一直在质疑此事。他认为克里斯托弗·马洛并没有死于这次刺杀,而是在被刺而未死之后隐姓埋名,其创作的作品几经辗转,来到了莎士比亚手上,以后者的名义上演。克里斯托弗·马洛画像,与莎士比亚剧作上的画像非常肖似,且莎士比亚成名时恰好是前者遇刺不久,其剧作风格酷似前者的作品。加尔文·霍夫曼的极富于传奇色彩的观点影响了一些当代传记电影。

在一些现代解释中,克里斯托弗·马洛被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和历史剧的真正作者,但由于同伊丽莎白女王的冲突,他的剧作不能发表。而作为一个“失败的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则将马洛的剧作窃为己有——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从18世纪开始便有人认为克里斯托弗·马洛是《亨利五世》的作者之一。2016年,由来自五个国家的二十三位学者共同完成了一项研究,确定克里斯托弗·马洛是莎士比亚《亨利五世》的共同作者。在牛津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推出的“新牛津莎士比亚”系列中,马洛和莎士比亚的作者署名一起出现《亨利五世》上中下三本书的扉页中。除了《亨利五世》三部曲,还有其他17部莎翁戏剧,也都被认定包含其他作者的手笔,有的可能是好几位作家共同完成。

克里斯托弗·马洛革新了中世纪戏剧,被公认为“开创了舞台上的时代精神和巨人性格”。他是“无韵诗”的创造人,本·琼森称为“马洛雄伟的诗行”。他所写的诗剧均属悲剧或具有悲剧性的历史剧,主要有《帖木儿》、《马耳他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巴黎大屠杀》、《爱德华二世》和《迦太基女王狄多》。

克里斯托弗·马洛未完成的叙事诗《希罗与利安德》共6章,他只完成两章,其余4章由查普曼续成。作为翻译家,他用拉丁文翻译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三卷诗作和卢卡努斯史诗《法尔萨利亚》第一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