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四事越少,生活越好 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中年危机可怕在哪#,阅读量高达1.8亿。 留言区里,上万条讨论,甚是扎心: 有人说自己经常熬夜加班,身体堪忧; 有人说自己疲于应酬,精力大不如前; 有人说自己又要带娃又要考证,压力大到崩溃…… 几乎每个中年人,都肩负着沉沉重担,一边焦虑,一边奔忙。 怎么减轻心理负担,让生活更幸福一些呢? 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 “中年以后的人生是减法,把该做的事做了,把重要的事做好,其余的少纠结,老天自有安排。” 而立之年已过,别让肩头负重太满,才能乐得轻松自在。 人到中年,这四件事越少,生活越好。 常听到有人说: “中年人的慌张,从看到体检报告开始。” 人到中年,时常觉得生老病死,就在眼前。 若身体真有什么问题,那么前半生的奔波劳碌,便化为一场空。 上个月单位体检,报告一出,很多人都长吁短叹。 有人被查出胆结石,有人被查出乳腺结节,有人被查出脂肪肝。 40多岁的冯叔,还被发现有肠息肉,随时有会恶化成肠癌的风险。 那天,听到冯叔颤抖着声音,对着电话那头说: “我也知道,自己三天两头陪客户喝酒,还经常加班熬夜,身体迟早会出问题。 可我总盼着升职加薪,总以为自己还年轻,身体出点毛病,不打紧。 但就是在看到体检结果的今天,我真的怕了。” 那场电话后,冯叔请了半个月病假,去做息肉切除手术。 所幸治疗及时,身体并无大碍。 复旦患癌老师于娟,曾在书里写道: “得了病我才知道,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 中年人的肩头,背负了太多期待,总是容易在在追赶的路上,忽视很多东西。 殊不知,人生下半场,拼的不是金钱名望,而是身体健康。 想想我们身后的人吧: 父母已老,不能让他们老无所依;孩子还小,不能让他们幼无所养。 作为家中的顶梁柱,我们好好活着,不只是为了追名逐利,也是为了看想看的世界,爱想爱的人。 从现在开始,珍爱身体,好好生活。 尽量不熬夜,少抽烟喝酒,按时吃饭,多多锻炼。 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知足的灵魂,你便是一个幸福的人。 如何保持一个好的心态? 听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 把心态的“态”字拆开,就是“心”要变“大”一点。 心大了,抱怨少了,生活顺了,人也就不会累了。 看过一则留言: “刚生完孩子后那一年多,觉得什么事都不如意。 自己带小孩各种辛苦,老公不是做饭难吃,就是衣服洗不干净。 我看老公各种不顺眼,动不动就骂他笨手笨脚,什么都做不好。 还好老公脾气好,每次我抱怨过后,他都会笑着说:'又惹老婆生气了,对不起哦’,立马去刷碗拖地。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好带,我心情好了,抱怨也少了。 现在回头想想,以前是我太极端了,明明老公也做了不少家务,我还把气全撒在他身上。 夫妻既然组建了小家,就应该相互体谅。 从那以后,我渐渐改变了心态,从以前的怨妇,渐渐变成了心胸开阔的小女人。 帮老公洗衣服时,放一首自己喜欢听的歌,洗完涂点护手霜; 不想做饭的时候,告诉老公:亲爱的,我想和你去外面吃烛光晚餐; 累了一天,不想讲睡前故事,就和孩子说:妈妈今天很累,你讲个故事哄妈妈睡觉,好不好? 其实很多以前看起来不顺心的事情,换个角度去表达,会有意想不到的温情。 自从我怨气少了,家里的的氛围,也越来越和谐。” 常言道,境随心转,次第花开。 很多时候,放下心中的怨气,世界才会呈现于我们美好的模样。 何必事事苛责,每个人都有苦衷和难处;何必力求完美,生活本就因瑕疵而可爱。 人到中年,应当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别因愤怒伤了身心,也别把怨气留给家人。 保持好的心态,是家庭美满的前提,也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作家雪小禅说: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 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人到中年,琐事变多了,精力变少了,圈子似乎也缩小到固定的几个人身上。 不再像年轻时那么热衷交际,中年人享受的,是小圈子里的自在和宁静。 复旦女教授陈果爆红后,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粉丝和记者。 按理说,她应该有应接不暇的聚会。 可实际上,她却推掉了大部分应酬,只和二三知心朋友一起,唱歌小聚,或喝茶谈天。 有人好奇她为什么不借此机会,多交些朋友? 陈果说: 朋友不是人脉,朋友不是酒友,朋友更不是哄来哄去的一个人群。 那些哄来哄去扎堆的人,他们往往不是朋友,那只是一个寂寞的部落而已。 深以为然。 有心理学家把社交划分成两种:“共情社交”与“功利社交”。 那些因为兴趣相投、经历相似而相互吸引的社交,是共情社交; 而那些掺杂着利益、合作等功利性质的,是“功利社交”。 功利社交永远没有共情社交那么纯粹、坚实,一旦利益关系断掉,友谊也会随之破裂。 年轻时,总觉得和人见几次面,就能称兄道弟。 等阅历渐长,才明白,如果你不曾参与一些人的过去,那么你也大概率无法参与他们的未来。 与其费尽心思,维护“功利社交”,不如用集中精力,做值得的事,陪值得的人。 挚友不在多,真心就好;圈子不在广,干净就好。 懂得筛选关系,把时间用在对的人身上,你会发现,能陪你走到最后的,也恰恰是这几个人。 有些家长问董宇辉: 为什么我家孩子,总是一天到晚让我操心个没完? 董宇辉回答: “家长们啊,你们操心真的是孩子们做的不够好吗? 你只是想让他做的更完美一点,你是在把自己的焦虑、愤怒和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 是啊,过度关注儿女,往往只会越操心,越焦虑。 反倒是那些懂得放手的家长,既能和孩子相处不累,也能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想起师姐雅雅曾和我说: “到外省上大学前,我妈对我说:以后你就自由了,我管不着你了。 一开始我还很不习惯,毕竟18岁以前,我是家里的小公主,吃穿用度,哪样不是父母安排得井井有条? 可后来我逐渐懂了,妈妈也有自己的生活。 我不在家的日子里,我妈天天和朋友一起,打牌、跳舞,没有'儿行千里母担忧’式的苦情,离开我,她一样过得充实快乐。 毕业后,我想转行做自媒体。 我以为我妈会反对,可是我妈说,这是我自己选的路,有什么后果自己承担。 我问我妈,会不会觉得我太折腾? 我妈说,你又不急着结婚成家,想做什么做什么,只要以后不后悔,能养活自己就行。 别人都羡慕我,可以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如果没有妈妈的支持,我大概也是没有底气的。” 对于儿女来说,有一个尊重他们意见的家长,是一生的幸运。 就像纪伯伦说的: “爱一个人,不等于用爱把对方束缚起来。 爱的最高境界,是你们灵魂两岸之间,隔着一片流动的海洋。” 见过太多家长,又是操心儿女的工作,又是操心儿女的感情。 更有甚者,会直接插手儿女的选择,让他们感到窒息。 殊不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再操心,也不可能管孩子一辈子。 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人父母的,不妨省点心,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到自己身上。 种花,看书,喝茶,修身养性; 逛街,旅行,跳舞,娱乐身心。 忙活了半辈子,也该好好享受生活了。 学会给内心减负,轻装上阵,我们才能回归生命本身,享受生活的更多可能。 梁实秋曾说过: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岭。 在这个年龄段,学会整理内心,适当断舍离,才能找到余生的意义和答案。 清简欲望,别因为物质的追求损耗了健康; 控制情绪,把最好的模样留给身后的小家; 减少应酬,用有限的精力维护优质的圈子; 学会放手,让儿女和自己都活成喜欢的模样。 人生不过百,余生烟火,好好品尝;此趟人间,珍爱自己。 点亮“关注”,愿你我在今后的漫长时光里,都能放平心态,放下执念,以更舒展的姿态,为自己摆渡,让岁月流光。 我是一位70岁以上的老人!本站主要是些学习体验与分享(其中会引用一些作品的原话并结合我的一生体会与经验加工整理而成!在此一并感谢!如有不妥 之处敬请与我联系,我会妥善处理,谢谢!)我写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各方面应注意的事儿!退休后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广交朋友,互助交流,共筑美好生活!!!!!! |
|
来自: 赵站长的博客 > 《黄金法则和白金法则和黑金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