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年戏曲演员“塌中”不是必然现象

 cxag 2022-10-25 发布于辽宁
 中年戏曲演员是我国戏曲艺术队伍的中坚力量,但有些中年戏曲演员却深感嗓音问题阻碍了他们在演唱中的正常发挥,妨碍他们用声音刻画人物形象。

 两年来,结合戏曲声乐教学工作,我在济南、烟台、荷泽、惠民、潍坊、长岛、莱阳等地向部分演员做专题调查,发现有的中年演员对此事很苦恼,有恐惧感。有位中年演员问:“我年轻时嗓子很管用,现在四十来岁就感到嗓子不太听使唤,有时唱半场戏就觉得嗓子疼,哑十天半月还缓不过来,是不是演员在中年有第二次变声期,也就是我们戏曲界所说的'塌中’?”

 的确,“塌中”是中年戏曲演员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造成声带失控、唱不持久、哑嗓的原因却不尽相同:有的演员。年轻时嗓音柔润甜美,“文革”中遭到迫害,身心受过损伤,长时间没有上台的机会,当文艺的春天到来时已是中年、再登台演戏,声带象长小刺似的,需要用波音、颤音、倚音等装饰润腔时,唱不流畅,多出杂音,甚至跑调,有时唱高音突然失声,唱半场戏就哑了嗓子。

Image
萧长华与戏校学生
 
 有的演员年轻时唱得明净宏亮,长期以来,不管感冒咳嗽、还是咽壁长满红血泡,也得裂扯着喉咙演唱,年轻时又宽又亮的嗓音,将近中年就成了“沙锣”。
 
 有的演员好久不练唱,不演出,突然接受演戏任务,又急于上高音,因此声带面上容易起小泡(不是小结),而目很不容易消失,虽不影响闭合,但感觉嗓子不听使唤,音色朦胧,两三个月才能好转。
 
 有的不懂得保护嗓子的重要性,又是抽烟,又是喝酒,又拉呱(说话),年复一年过度用嗓,声带一直处于疲惫状态,咽喉发红,加上受烟酒刺激。导至严重咽喉炎,甚至还引起声带肥厚或长息肉,不到中年嗓音便沙哑、音色无光泽,刺刺拉拉不受听。

 还有的中年演员,演出和教学工作繁忙,肩负双重任务,声带负担过重,力不从心,又往往声音位置偏低,也常使咽喉部闹病。
 
 “塌中”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没有掌握好科学的发声方法。有的唱戏时吸气浅,不知道怎样保持气息,反而一开口就把气都挤出去了。
 
 有的不懂得隔膜的作用,没有弄清楚气息支点和声音支点在什么地方(有的还错把胃当气息支点,胃向里抠)找不准声音支点。没有气息根底就乱使劲,唱中音时声音卡在咽喉部,唱高音时声嘶力竭。至使咽喉部多次损伤。很容易累,常哑嗓子。别说是中年演员,即使是青年演员,这样唱也不能持久,难免嘶哑。

 人到中年气息不足,声带变厚,如果不会胸腹式呼吸,还用胸部吸气存气来唱,就会气息保持不长久,声带振动不均,发音焦点模糊,共鸣腔体利用不上,为了支撑一句唱腔,只好喉咙使劲,胸部憋气,下巴帮忙,年轻时未及时纠正的毛病,在中年就会加重,尤其那此常靠声带逼紧的办法来演唱的演员,容易使声带失去张力。环甲肌和甲勺肌运用配合不协调,不能形成咽管,越卡声音就越发不出来,患声带咽喉疾病,影响演唱能力。

 应该认识到,在中年演员中,虽有“塌中”现象存在,但这并不是必然的现象。从目前中年演员队伍来看,有的就没有“塌中”,童年变声是必然的生理现象,由童声变为成年人声音,声带变宽变长,声音变粗变暗,变声的时间长短不一,或一周或两年之久,但中年戏曲演员出现“塌中”,并没有声带变宽变长等生理变化,不属于生理范畴,不是每人的必经之路。

 怎样解决这个类似变声期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必须加强声乐理论的学习,字字声声都用科学方法指导演唱,才能使中年演员获得演唱光彩,重新焕发演唱的艺术青春。

 在演唱时,首先要在丹田气息上找依靠,加强腰围向外扩张的感觉,存气在腰,支点在腹,丹田有向内发紧的感觉,唱高音时,要有后背向后倚的内劲,象人站稳脚跟一样,每个字都要富有弹性地“站”在丹田气息上,要想放松胸部和改变气息支点过高的毛病,就一定要掌握胸腹式的呼吸方法。这样吸气较深,也好控制,换气口也方便,就不会因憋得难受而引起其他部位瞎帮忙,还要使喉部自如而“站定”,唱高音扩大“喉圈”,实质上是要用环甲肌和甲勺肌的作用,把舌骨和甲状软骨拆开形成管状,给声音“让路”,不要硬挤,要树立声音是靠气息做根底,而不是靠别的部位捏出来的观念。嘴要根据“四呼”(齐、撮、开、合)张开,口腔内要有相应的空隙,是为了得到口腔共鸣的需要。

 中音要感觉声音从硬口盖上面钻出来,高音要从额头透出来,与“脑后音”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声音产生一定的威力,必须把唇、齿、牙、喉、舌、鼻这些部位用准确,不该帮忙的部分一用劲就会改变声音,该用力的部位不用力就会象掉了牙的老太婆一样满嘴跑风,出字不清。吐字清楚,声音也就容易到它应该在的位置上,演唱时还要注意。控制气息要恰到火候,唱时不用气或过撑都会影响声音的正常发挥,要学习声乐的基本知识(发音器官和喉部状况、呼吸方法、怎样吐字清楚、共鸣腔体的运用、声情结合等之、才能有目的的科学用嗓,演唱方法是一个整体、气息、共鸣、喉部器官打开和吐字润腔与感情的表露,都是在瞬间配合协调综合运用成功的,也只有这样来演唱,才能不会毁坏嗓子,避免声带提前老化。

 为探索戏曲演员到中年有没有变声问题,笔者曾求教于著名京剧演员、山东省戏曲学校校长殷宝忠同志,他说:“我从十四、五岁变声以后再没有哑过嗓子,因为我唱的时候很注意用丹田气息,只要沉下气去唱,又嘹亮又不累嗓子,从未出现'塌中’现象,我看关键问题是方法,用嗓得当。不至于使声带劳累失声,就可以避免'塌中’。”

 前不久,笔者曾观看了著名京剧演员宋玉庆的演出,深感他比唱《奇袭白虎团》时声音表现能力有很大变化,润腔技巧丰富,或刚柔,或华彩,声音干净优美。他在《打金砖》《将相和》等剧中的唱腔,气息从容、声音流畅,特别在高音区,头腔共鸣得以很好发挥,听起来又省劲又洒脱。

Image
宋玉庆

 为什么中年的宋玉庆比年轻时演唱水平提高得这么突出呢?为此。笔者专程去拜访他,他说:“演《奇袭白虎团》时虽然年轻,但方法掌握的不太准确。多偏重于排戏,没有来得及在唱法上下功夫,使演唱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当时用气不恰当,吸气浅,声带力量用得过度,声音反而不干净,唱高音力不从心,唱不出好效果。从1981年我四十岁那年开始,一有空就琢磨怎样用气才合适,慢慢地我找到了将气存在腰部,小腹有发紧的感觉。这样声音有了气息支持,唱时不必花很多气力,特别唱高音,感觉一下子飘在额头,然后就在这个点上回荡,产生共鸣之声、方法正确,声音干净圆亮,拖腔自如,自我感觉也是舒服的。现在我觉得比年轻时省劲,是因为方法掌握得好一些,用嗓也随之灵巧,能够控制。无论唱高、低音心中都是有数的。就我摸索的经验来看,中年时期只要注意唱法科学,对路了,不但不会'塌中’,反而能唱得更好一些。”

 笔者两年来的教学情况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当我把声乐知识向戏曲演员讲明白(中年演员接受能力比较快),然后帮他们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毛病减轻了,音色也干净一些,风格未变,而且不累嗓子。

 长岛吕剧团、菏泽平调剧团、莱阳京剧团的中青年演员都说:“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下巴才能放松,学会运用气息,很少再哑嗓子,也就不怕'塌中’了。”
 
 同样是演唱艺术,歌唱演员就很少出现中年哑嗓的情况,笔者曾向周小燕教授清教此事,她说:“在我们声乐演员中,不曾提过中年有变声的情况。”唱得好的戏曲演员也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些名家都是六七十岁还在演唱,去年常香玉还在北京演出,不减当年“花木兰”的风采,四座皆惊,李世济的演唱仍然获得一句一个“满堂彩”,耿其昌夫妇也进入中年,他们的演唱受到观众的普遍好评。

Image

李世济之《锁麟囊》

 
 歌唱演员把中年视为黄金时期,那是因为他们日益熟练地掌握了科学发声的原理,戏曲演员在中年也应该是美好的演唱阶段,中年戏曲演员已具备了不少戏曲实践经验和艺术修养,完全有条件学习好声乐理论,注意唱法科学化,必将进一步发挥自己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

(《戏剧报》1987年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