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继受与超越说起——德国法学教育是如何走向没落的

 新用户67261380 2022-10-25 发布于黑龙江

2022年的QS法学学科排名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很多法学学者、学生的关注,大家都在诧异,为什么中国的一些法学院学科排名甚至超过了德国的老牌院校,比如慕尼黑大学、海德堡大学这样的学校。笔者来德国已经有一段时间,本想在慕尼黑大学入学后,再和大家严肃地谈一谈这个问题,但是最近正好清闲,外加心情不错,所以在最近的见闻外加采访了一些本地学生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先做一个简单的研究。

我先表明结论:德国法学研究落后看似突兀,实则是历史的必然。

接下来,我将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

(一)法学学科的教学内容缺乏时政敏感性

我经常和朋友们说,学习法律一定要有广阔的视野,如果一个人总是禁锢在自己的学科内,就会视野狭隘。倘若本科在一所政法专门院校,硕士最好去综合性大学开阔一下视野,培养一下交叉学科的视野,尤其是像知识产权、环境法这种有一些理工知识的学科;而倘若本科在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学习法律,硕士不妨去一所政法类的专门院校,精进一下专业。

另一方面,法律和政治一定是紧密相连的。这几年,我国的法学教材在这方面跟进时政,并组织专业撰写了马工程系列教材,统一学界之认识,保证教材之质量。在知识体系的继承上,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指导教材编撰,如今各法学院的主干科目教材基本都使用马工程教材,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支持;而且,中特法等时代感很强的课程也被引入法学院。

反观德国,各法学院流派之间,并无统一之教材,甚至在很多重要法学问题上还有纠纷。其教学也与实践联系甚为稀薄。默克尔执政多年,关于政治、法律之阐述并不罕见,而德国并无一科像《德国特色资本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核心教材,学生一不能统一对知识之认识,二不知晓象牙塔外之光景,岂能不落后?

(二)学生散漫没有目标

易经开篇即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自古以来是生生不息以求进步的。这一点也体现在校园活动中,比如现在无论是法学院还是大学,都会有考研光荣榜、保研、留学成功的前辈的专访,介绍其成功之经验。一来可以树立优秀之学习榜样,二来可以为后进者提供经验。

反观德国,学院并无对个人之宣传。学生见不到优秀的榜样,学校亦无督促学生进步之尝试。我问一些德国在读的学生,学校极少对读研、出国的优秀学子进行采访与宣传。这样就使得学生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三)缺乏科研能力

既然失去学业进步之动力,自然也就没有了科研创新之能力。在德国,校园内或社会上,并没有太多的刊物可以发表文章。想搞研究的人无处发声,故而懒惰之风日渐,而时至今日,几乎已经失去了科研之能力。

反观我国,诸多优秀学生在本科期间即有学术研究之能力。学院里、校园里、社会上有诸多发声之平台,科研创新之成果,可以迅速地发表到社会上。在我读本科时,便有诸多著作傍身的优秀学生,其所发表之文章覆盖诸多领域与期刊。在中国,优秀的文化与科研成果一定是雅俗共赏的,是大家都有机会阅读到的。

(四)执教人员缺乏约束

说过了学生,执教人员和行政人员的差异也使得中德差异愈发拉大。

之前我说过,人如果长期视野局限于一处,就会变得狭隘。在大学任教的很多学者就是这样,他们虽然精于某一科目,但是缺乏为人处世之能力,若单纯由学者领导大学,大学的行政能力便会下降。

在这一点上,我国的大学行政人员,有极高的统筹协调能力,这样就可以保证高校有序健康地运行,教学和科研井然有序。而德国,赋予了教职人员过高的权力和地位,虽然于科研有一时之快,但是长久以来一定是损害学校运行效率的。其中,莱布尼茨奖的设立更是巨大败笔,其获奖者允许不经过行政程序直接向政府申请经费,这直接导致行政层级混乱,资金管理不明。

(五)教授遴选的故步自封

中国古人讲“不耻下问”,如今中国法学教育成就斐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无论是清华北大还是中国政法、台北大学,其中民法、刑法、公法教席,都有德国学者任教,其中不仅有慕尼黑、海德堡这种落后于清北不多的学校,甚至还有明斯特、弗莱堡、波恩这种一眼在国际排名上很难轻易找到的学校,但我国高校在遴选教职人员时,可谓是任人唯贤,不因其出身而埋没其学问。

反观德国之高校,态度高傲轻慢。整个德国法学界,仅有卜老师一人任教于弗莱堡大学东亚研究所。明明中德交往甚密,有求贤之机会,其高校却视而不见。

(六)缺乏国际化视野

德国高校在往年的世界排名中,虽然学术声誉尚可,但是国际化得分往往低于同水平的学校。在德国的顶级工科院校TU9联盟中,往往对学生徒增刁难,比如我一位同学在TUM慕尼黑工大读书,为入学竟经过了两轮面试。

我国的优秀院校,这几年积极地走向国际交流,并且成绩斐然。不光对欧美的优秀学子伸出橄榄枝,更是有教无类,不忘提携第三世界之兄弟国家,让来自非洲的国际友人们,亦能有享受优质教育之机会,并为其提供优渥的待遇,在此等国际学者之天堂,怎能不结出智慧之果实?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在我短暂的德国生活中,我从点滴注意到了这次差距,然见微知著,有此等之感受,方可得知,德国法学教育的衰落是大势所趋。在此,也希望我国之法学教育更上一层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