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孔夫子与弟子谈志向,王阳明先生立志等例子,说到:教孩子立志绝不是问孩子长大要干什么,毋意必固我,而是应问孩子想立多大的德

 读原著 2022-10-25 发布于四川

    王阳明先生十二岁的时候,就曾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他老师听到后回答,“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在听到后反驳自己的老师:“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学圣贤,即是立起圣贤那样的德,或是成为圣人,——至于做什么的圣人,都不是重要的,比如老子,孔子,周文王,周公都是圣人的不同类型,他们都是道德根修到了一定程度,到了一种时势里,自能顺德成就一番事业。“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功立言都不过是立德做好后的顺带的事。

  《论语》中,孔夫子与弟子们也谈过志向——

   子路、冉有、公西华他们都说了具体的事,只有曾皙没有回答具体要干什么,而是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时节,穿好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去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而回。”)

  曾皙的似于好玩儿一样的“志向说”最后却得到了孔子的极大赞同,根本原因是曾皙的修身功夫早已超过了其他三个师兄弟,他有着中行之禀,故能悟入圣人之道,直说到了根本上。《论语》中夫子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不器”,“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中庸》的“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矣”,以及《易经》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曾皙全参透了,曾皙的志俨然超出了事相范畴,他完全能“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随事而格,随物任化,物来顺应,随时随地都能自得自成,直接上升到了比“器”更高的“道”上,所谓“志于道”即是。

  “志于道”之人的立志只立在德这个根上, 德厚了,自能载物,自能枝繁叶茂,自能慧性充足,自能美大圣神,自能干什么都容易开花结果,无入而不自得,——“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孟子说:“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王阳明先生道:“成就之者,亦只是要他心体纯乎天理,其运用处,皆从天理上发来,然后谓之才。到得纯乎天理处,亦能'不器’,使夔、稷易艺而为,当亦能之。”这都是在讲人未来要做什么,运用挥发处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之根要坚实,心之虚灵明觉处的本然之良知要致得彻底,到得纯乎天理了,养得心体正了,圣心备焉,便能素其位而行,从容中道,便能不器,随遇随成,做什么都能做得好。

  人的一生,只有将生命重心慎终如始的全力放在道德根的存养上,在夯实道德根上下狠功夫,不断进德日新,至诚不息,纯亦不已,才能将自己从小我中超拔出来,修得德才兼备,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正如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又如王阳明先生所言:“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