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地灵人杰,自古以来就人文荟萃,书香绵延,文脉不断。国庆期间到浙南采风返回上海之际,绕了个小弯转道仙居,就是为了感受仙居那千年书香。在仙居政协文史研究员郑昌来的带领下,我们来到桐江书院。
据记载:方斫,字宗璞,号子木、又称韦溪先生,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特科进士。方斫以方氏族产创办桐江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南宋时期,临安成了国都,因此临安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宋政权无心北伐,大兴文治,在地方除官方创办的州县官学以外,各地的民间书院不断涌现。而此时印刷业的发达更使书籍出版相当方便,大量的经典书籍流入民间。在民间乡绅阶层中,以有影响的学者儒士为知识界的领袖,形成民间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书院这种办学方式分担了朝廷培养科举人才的责任,以其学术独立性,使新兴的理学得到广泛传播,也使这些知识界的领袖们在朝野上下获得尊重。桐江书院的创立进一步推动了儒家思想在仙居的传播,并对浙东南一带学术界影响甚深。方斫门徒众多,如淳熙二年(公元1048年)年特科进士方刚,张布、黄宜等。出自书院的仕宦儒者代之不乏其人,如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特科进士方一新;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武科进士方初;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武科进士方裕等。 桐江书院创办后,名闻遐迩,方斫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也让其成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因此吸引了一大批一流的学者。朱熹、王十朋等历史名人新笔题写的'鼎山堂'、'桐江书院'匾额沿存。王十朋(1112-1171)南宋乐清人,1157年进士第一。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曾两次巡视仙居,并满怀激情地留下了'鼎山堂'三个字,这个有朱熹真迹匾额至今还保存着。 桐江书院自南宋建立起来至清朝,因经历代政权更迭,兵燹毁坏,又屡毁屡建,皆因其儒学思想在众多儒士心中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历代众多儒士到桐江书院抚今思古,追怀先贤之思想,桐江书院更是他们精神上的归宿。 今时,桐江书院修葺一新并对外开放,一群群蒙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大成殿上拜孔圣人,行儒家之礼,读圣人书,品圣人德,也许他们还不明了先贤的思想,但千年书香似以新的方式开始延续。 |
|
来自: zzm1008图书馆 > 《书院房会楼版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