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军事战争史-158》俄国叶卡特琳娜大帝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2-10-26 发布于上海

俄国叶卡特琳娜大帝

18世纪中后期,欧洲军事的显赫一极——沙皇俄国,由于彼得大帝去世之后30多年的内部争斗,国力已经削弱。尽管它仍试图贯彻彼得大帝的战略,发动和参与了4次战争:波兰王位战争、俄土战争、俄瑞战争和七年战争,但在欧洲的军事史上并无多大影响。只是在"七年战争"的最后一年,即1762627日,彼得三世之妻叶卡特琳娜发动政变,自立为女皇(称叶卡特琳娜二世,17621796年)之后,俄国在欧洲的军事影响才重新举足轻重;并且在她的统治之下,俄国军事各方面皆有重要发展。

叶卡特琳娜也和奥地利的特利萨、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一样,认识到"进步主义"的近代思想对君主政治和王朝利益的价值,标榜自己是启蒙思想家们的朋友,实行的是"开明专制"。因此,她虽比腓特烈的资格稍逊一筹,但凭借其蒸蒸日上的帝国及其庞大令人生畏的军事机器,成为继彼得大帝之后又一位令欧洲刮目相看的沙皇。由于她的军事业绩恰好时跨两个时代,因此,她可谓这一时代——王朝战争时代,在军事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最后一位专制君主了。

1.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军队

叶卡特琳娜二世上台之后,扭转前几代沙皇军事废弛的局面,使俄国军队又经历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在俄国参与的七年战争中,刚当政的女沙皇敏锐地从中吸取许多经验与教训。她发现了普鲁士军队的效率,英国、法国等西欧强大军事工业的能量与作用。她不懂军事,但有战略头脑,始终把军队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并且从根本上扶持军队,使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帝国。她使彼得大帝的"梦想"现实地闪现在世人面前,使得列强不得不把俄国作为扰动世界既定格局的威胁。在她统治末期,俄国的军费几乎占了政府财政预算的一半。

18世纪后期,俄国正规军仍实行单一的征兵制。但进行了役龄的改革:军官实行志愿服役制,士兵由终身服役改为25年。减少了民众对服役的不满。在女皇统治末期,俄军总兵力达50万人,居欧洲第一。

兵种有所增加,也更复杂了。步兵分为火炮兵,掷弹兵和猎步兵(简称猎兵)。骑兵有胸甲骑兵,乘马掷弹兵,轻骑兵,枪骑兵和猎骑兵;龙骑兵被淘汰。其中猎兵为一种轻步兵,是新兵种。主要是因为他们使用一种新式"猎兵枪"(第一代线膛枪,或称为"前装短步枪",射程和命中率都超过滑膛枪。但装弹程序复杂,2分钟射击一次,要比滑膛枪慢)。猎兵作战时也用新战术:不是列线式横队齐射,而是成散兵线,各自为战,瞄准射击。由于枪支不足,猎兵人数不多,1777年才开始有营的建制;1785年始有团的建制。最初,因其少,而且射速慢,主要用于射击敌军指挥官,而没有作为主力作战部队。

炮兵也有发展。在"七年战争"期间,俄国试制成功了一种"臼炮",称"独角兽"。其特点是能够发射多种炮弹,包括榴弹、霰弹、球形弹和燃烧弹等;重量轻,便于机动,但射程较近。1794年建立骑炮兵(乘马炮兵)。

军队编制方面,同法国类似。""仍为最大战术单位,""为合成兵种单位,也有单一兵种的"",如步兵师和骑兵师等。1763年开始炮兵独立编制,设炮兵团。因俄国战线长,故从18世纪70年代起,在不同的战略方向上组成"集团军"("军团"),但不是一级固定的编制。

战术方面。大体上从线式战术向纵队战术和散兵线战术过渡。

海军建设。彼得大帝之后一个时期,俄国的海军受到削弱。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重新重视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新造战列舰90艘,三桅巡航舰40艘。还建造了黑海舰队:战列舰10余艘,三桅巡航舰50艘。恢复了彼得大帝时期的"海军陆战队",并继续吸收大批外籍海军专家来俄供职。

最高军事统帅机构,原为"最高宫廷会议",后改组为"军事会议"。陆海军事务仍由"陆军院""海军院"分别管理。1762—1763年间正式建立"总参谋部",由陆军院副院长兼"总参谋长"。其主要职责是准备未来战争各个战场的有关资料,培训军需官员,管理地图绘制工作,等等。

建军思想。由于士兵多来自农民,而军官多来自贵族,所以,在军队中官兵关系实质就是穿军装的贵族与穿军装的农民的关系。如何巩固军队,提高战斗力呢?保守派认为士兵不可靠,应学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的样子,把士兵训练成盲目服从,毫无思想的木偶人。在军中严格操练,辅以棒棍纪律。作战须沿用"机动战略""线式战术"。革新派则认为普鲁士军事制度有其弊端,不应抄袭。认为普军近半数是外国雇佣军,而俄军绝大多数是俄罗斯人,可谓"民族军",因此就比普军有更为有利的条件,用"爱国""荣誉"激励士兵,用"民族主义"情绪,刺激士兵的主动性,提高士气和增加战斗力。还主张关心士兵,缓和官兵关系。在军事训练中,重视与实战需要相结合。强调"积极主动地进攻",并探索适应参战军队人数增多、火力加强等新条件的战术、战法。这一派继承了彼得大帝的军事改良主义。他们对军事的改革,使沙皇制的军事崩溃推迟了100年,渡过了"欧洲革命"的冲击波。

2.女皇的军事改革家

叶卡特琳娜时期,俄国军事改革代表人物有鲁缅采夫、苏沃洛夫、乌沙科夫。

彼得.鲁缅采夫,1725年生于一俄国中等贵族家庭。5岁时登记为近卫军列兵,15岁参加对瑞典的作战,18岁任步兵团长,30岁晋升为少将。1768—1774年俄土战争时期,调任集团军司令,升为元帅。他著有两篇著名的军事著作:《勤务守则》和《想法》。前者是1770年为集团军起草的条令,后为全军通用;后者是1777年呈报女皇的关于军事问题的意见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彼得大帝的"进攻战略",认为积极主动的进攻是进行战争的主要原则,即使在兵力处于劣势等不利的条件下,也要强调进攻作战,要以寡胜众。这种思想在其参与的"七年战争""俄土战争"中表现突出。他在俄军中最早试图打破旧的线式战术,而采用纵队和散兵线战术。俄军中的第一批猎兵也是他首先建立的。

亚历山大.苏沃洛夫是整个俄国军事史上影响最大的统帅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统帅之一。他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军事时代,作为沙皇的将领曾与革命后的法国军队较量。1730年他生在一个中等贵族家庭,17岁入伍任班长,参加过18世纪下半叶的所有俄国对外国的战争,从军50余年,1800年去世。

他实战经验丰富,而且通晓多种外国语言,因此他能潜心研究欧洲军事史,能将欧洲及俄国优秀的军事文明为己所用。他一生中编写了许多军事条令和教范。1796年编写的《制胜的科学》最为著名。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的核心是"进攻",成为俄罗斯"进攻战略"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说:"军事学术的真谛,在于直接从敌人敏感方向攻击之……只有直接勇敢的攻击才能解决问题"。在1798年制订远征意大利作战方针时,他明确提出:"除了进攻,没有其他"。恩格斯指出:"苏沃洛夫唯一的独创精神就是直接的进攻。"苏沃洛夫的"进攻"思想,作为一名王朝战争时期的王朝将帅,比起当时欧洲王朝军事的"迂回战略""有限战争"等观念,的确有其突出不凡之处。

当时的王朝军事中有时也隐隐约约、扭扭捏捏地意识到和承认"进攻"在军事上的作用,但都碍于战争性质和军队性质的局限,象腓特烈大帝这样的权威军事家,对于把这种战略彻底贯彻到战场上,也是无能为力的。而苏沃洛夫之所以能做到,除了他能敏锐地意识到战争发展规律和需要,吸取前人及同辈的优秀军事思想之外,还由于他一生征战的战场都在国外,往往是无后方作战,如果就地防守或采取"迂回""运动""避免决战"等流行的战略战术,对俄军就等于自取灭亡,因而只有进攻才是出路。

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具体有以下几个特征:

a.以歼灭敌军主力部队为主要目标。认为"消灭了军队,要塞自陷",即使必须攻占要塞,也不应长围久困,而应强攻速取之。

b.集中兵力。在总量占劣势时,也要集中全部兵力集中攻击敌之一部,形成自己一方的局部兵力优势,以突破敌阵,继而击溃之。

c.强调追击。他认为,"没有砍倒的树还会再长",因此要毫不留情,不顾疲劳,乘势追击,歼灭敌人。在纳尔瓦战役中,查理十二就犯了"纵虎为患"的错误。

d.目测、快速、猛攻。他在《制胜的科学》中提出此三项基本战术要求。"目测"指善于观察和判断地势与敌情,及时下决心;"快速"指部队的机动性和突然性。进攻必须是出其不意,这要求不能象流行的横队列阵、选择平坦之处作战,而是要象鹿一样走路,士兵要能在鹿能走的地方通过并战斗;"猛攻"指在决定性时刻,全力以赴地进攻,称"死神在勇敢者的马刀和刺刀面前退却"

e.战斗队形不拘一格,随机应变。他没有放弃"线式战术",但同时采用"纵队战术""散兵线战术"

f.加强训练与管理。士兵要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演习也要象实战一样;注意培养士兵的主动性,提高士气,这是他军事改革的关键。

费多尔.乌沙科夫,1744年生于俄国小贵族家庭,18岁进入彼得堡贵族武备中学,毕业后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后升至海军上将,1817年去世。他是海军中改革派的代表之一。他把苏沃洛夫的陆地作战改革运用到海军作战之中。如:积极主动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机动,突然袭击,乘胜追击等,素有"舰队苏沃洛夫"之称。当时海战中敌对双方都同样采用线形队形,舰队一律按先头、中央、后卫的顺序排一线,相互以侧舷对应射击,表面看去,双方都是以一个整体在作战,实际上是一对一的对攻。这种队形若要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一部,就会造成自己队形的混乱。这是在王朝军事思想统治下的海军将领们所不得不接受的。但乌沙科夫从作战实际出发,探索了多变的舰队队形和战术,他的这种努力恰好与同时代英国的一位海军改革家、著名海军将领纳尔逊不谋而合。乌沙科夫主张首先集中火力攻击敌军旗舰,以便主动地打乱敌军队形;为了发挥舰载各种火炮的作用,尽量靠近敌舰,通常在霰弹射程之内开火;主动与地面部队配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