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乡土主义的实践者,看她的乡村振兴如何搞?

 anywherexxx 2022-10-26 发布于云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宁溪镇的西北角,有个静谧的古村落。它历经几百年风雨,曾见证过繁华,也有过衰败。后来村里来了专家、因村施策,与高校建立合作的模式,把空心村发展成了人气村。这个古村就是乌岩头村。

如今这里绿树环绕,溪水流淌,它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闲适安逸,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能人”助推古村焕新颜,乌岩头村打造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今天亮节君带你走进这个百年村落,看它如何让古村实现乡村振兴?

图片
古村概况
古迹众多 乌岩头村隶属于浙江台州黄岩区宁溪镇,地处宁溪镇西北角,占地2220亩,村古迹众多,达110间的清代古建筑群,最老的房子有近300年的历史,还有古桥、古树、古路廊……

发展受阻 村里没有产业支撑,也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上世纪80年代,村里掀起外出打工热潮。2014年前后,户籍人口近300人的乌岩头村,只剩十几名故土难离的老人,可以说是个“空心村”。
 
图片

现在的她,既保留着传统村庄的形态和整体格局,成为了浙江西部山区难得一见的古村景致;又成为了全国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也发展起了乡村旅游,村子活了起来。

图片
发展模式
1.专家教授下乡,引领发展方向
村委无从下手 2014年乌岩头村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培育村。在缺少整体修复构想引导的情况下,村委先对村里最大的四合院进行改建,改建了民俗博物馆。然而只是为了修而修,之后便觉着无从下手。

图片

教授接手助力 当地与同济大学建立起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地校合作机制,以同济大学杨贵庆教授为首的团队接手了古村落的修葺、重建方案,修复工作开始向为发展而修转变。教授团队通对历史遗存、古建筑进行修缮,保留农家传统质朴风貌,做到修旧如旧,同时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打造以“民国印象、艺术村落、慢生活区”为主题的体验式旅游基地。开发旅游项目,推动当地历史文化村落展现新面貌、实现新发展。

后续配套完善  2016年,乌岩头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并引入“新乡土主义”的理念,将乌岩头打造成体验式旅行地。

2.“四个三”的模式,留住古村乡愁
三位一体 按照“建筑有机更新、风貌整体控制、人文内涵共生”的建设理念,从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的视角对乌岩头村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

图片

三适原则 因地制宜地采用“适用技术”即当地的传统技术优势、材料和加工特点进行村庄规划和建设,根据不同地形、地貌的村庄类型和与之适应的人居环境质量要求,打造了“适应环境”、“适宜人居”的原味乡村。

三个层面 遵循乡域、村域、村庄建设“三个层面”并行理论,从西部山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到乌岩头的单个村庄设计,再到两处城市景观、东部老旧街巷改造,都相互呼应。

三层方式 为了在村民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信任感,设计团队采用“参与式、互动式、渐进式”,认真听取村民意见,全程欢迎村民参与,在与村民互动的过程中建立了信任感。

3.村民献计献策,实现自我造血
主动参与 村民们受策划团队影响,主动加入献计献策,他们把拆下来的旧瓦片、碎砖块,嵌入到道路的铺设中,还融入自己的设计灵感,使穿巷而过的每条小路,都呈现出了不同的模样。

图片

自我造血 在规划设计团队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乡镇干部理念不断更新,能工巧匠不断涌现;大量老房修缮,让传统工艺得到延续和继承;杨教授每次来村后,还要给村干部们留作业,让他们思考、成长,为乡村培养人才,促使农村实现自我造血。

4.建立多方合作,发展教育培训
成立学院 2018年全国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在乌岩头村正式揭牌。致力打造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及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合作培养一支懂农村、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和建设人才,展示乡村振兴“中国路径”。

考察据点 村子还成为了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中德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研讨会等重要会议的现场考察点。

招商引资 村子还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资本的作用,除了引入民间民俗博物馆和乡村民宿外,还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合作,设立高校艺术创作实践基地,将旧宅改建成艺术作坊和抱朴书院,以书画创作、陶艺制作、布艺扎染等等传播传统技艺,以书院形式传播国学经典文化。

图片
智库锦囊
这些年中国有近几十万个古村落消失,乌岩头村差点就成为了其中之一。但在能人的带领及各方的努力下,古村落不仅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样板。我们在开发和利用的同时,如何留住古村落的底蕴和乡愁,乌岩头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亮节君在此总结了以下几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1.能人带动 引领发展
乡村振兴,重中之重就是人才振兴,只要有能人,才能把乡村治理的好。

专家进村 首先需要村干部以开放的思想吸引、引入专家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本村的资源情况进行把脉,给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方向。

能人返乡 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人才引进、补贴、土地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引导年轻人回乡创业,为乡村出谋划策。

2.保护传承 合理开发
古村落开发绝不能搞一刀切,简单粗暴,只有量体裁衣,随势从宜,古村落才有可能火起来,继而发挥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保护传承 古村落应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不是所谓的翻新和推倒重建,造一个假古董全无特色,这种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应严格杜绝。只有任用懂专业、懂地方文化的人,专家也好、学者也罢,一定要高屋建瓴,设身处地的为古村落做方案,从形而下,到形而上。古村落不止是精美的建筑和老物件、老文物,还有文化的根脉,因要使文化的土壤肥厚,将文化应用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在“古”的特色基础上进行文化变现,增加多元化的消费。

因地制宜 在开发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找到自己的发展特点,形成一种文化的自信,用有效的转换通道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实现振兴。还可借助乡村休闲农业旅游,以古村落为抓手,依文化元素开发文创产品、特色手工艺产品和举办民俗节事活动,并结合古村落的建筑环境,提供相应的研学、旅居、康养度假等服务内容,延伸古村落的消费链。

综上,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弥足珍贵的,在开发之前,我们应充分借助能人,对乡村量体裁衣、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深挖古村自身优势,做到开发与保护并存、改造与发展并举,用好“古”色,结合古村落资源延展多种业态,发挥乡村多元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